我在窮六年之工寫作《辜鴻銘》時,廣為搜羅爬梳史乘,乃知辜鴻銘當年赴臺講學,系辜振甫之父辜顯榮之邀。辜顯榮與辜鴻銘同出一脈,對這位紅透西方享譽國際的學者十分敬重,尊他為「同族之先賢」。辜鴻銘送辜顯榮的照片上,題款「耀星宗弟」(耀星系辜顯榮之字)。清亡後,在得知辜鴻銘貧不能自存時,辜顯榮幾曾相邀其攜家小赴臺生活,但都被謝絕。1924年辜鴻銘赴日講學期間,始才接受辜顯榮來臺闡述孔子學說、教化事業之邀。
辜鴻銘到臺後,一直住在辜顯榮的涼州街家中二樓。此時辜振甫年方七歲,因其聰明伶俐,頗得辜鴻銘垂愛。除了教他ABC,還不忘向其灌輸中國文化。相處一段時間後,辜振甫很快喜愛上了這位風趣幽默的伯父。
辜鴻銘(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
辜鴻銘祖籍福建,出生於南洋,受教於西方,而立之年返國後,脫掉西裝革履,易之以長袍馬褂,時時處處在世界舞臺上為中國人爭面子,以「一個中國人」為榮。處身日據時期的臺灣,他告誡為日本殖民當局做事的辜顯榮「時刻莫忘了自己是中國人」。這句話留在了辜顯榮記憶深處,也留在了年幼的辜振甫等辜氏家族的後人心裡。
辜鴻銘赴臺講學這段,我在書裡有記,雖然是作為小說家言,但卻是來源於生活,不悖於史實。
2001年,我這部一百五十萬字的三卷本長篇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後,在海內外小有反響。熱愛辜鴻銘的臺灣遠景出版公司老闆沈登恩先生在臺北買到拙著後,馬上與我取得聯繫,表示要推出繁體字版本。2002年4月,沈登恩先生專門由臺灣前來福州給我送書稿清樣。在談論時我忽然想及,現任臺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對堂伯父辜鴻銘當年赴臺講學該有印象,從辜振甫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聯合臺灣文化學術界人士重印辜鴻銘之《論語》譯本,足見其頗存情感。我便建議沈先生回臺後不妨找辜振甫先生了解些情況,他欣然納之,並允諾幫我轉遞給辜先生的信。
辜振甫(1917年1月6日—2005年1月3日)
5月中旬,沈登恩先生從臺北打來電話,神情激動地相告,他在辜振甫先生創辦的鹿港民俗文物館意外看到辜鴻銘手書「闇然日章」,而且辜先生已很快復函給他,所述往事頗具價值。為「奇文共欣賞」,他馬上將辜信傳真過來,讓我如獲至寶。
辜振甫覆信中稱辜鴻銘是自己的堂伯父,「誠如尊函所述,本人得躬仰其風儀乃係五歲入家塾之後。而今憶往,舊事於腦際漸次褪失終究難免。既承垂詢,惟就記憶所及,試抒一二供參」。
辜振甫憶及,辜鴻銘在臺北師範學院「所教授者則為闡釋『大學』裡『格物致知』與『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等義理之精微,此二講乃本人猶有記憶者,其意不外乎以其所學,而致力於社會倫理道德之恢張」。
文化怪傑辜鴻銘的風儀,在他這位侄兒的筆下復活了:鴻銘先生博古通今,或系在西洋受教之故,其運筆頗有特異之處,以「古」之上半部「十」字為例,常人多先書一橫,再書以一豎;他則反是,先寫一豎,始再加橫。而其下半部之「口」字,常人多先以左邊一豎為起筆,次則上邊一橫,繼而右邊一豎,最後底邊一橫完成;鴻銘先生則是上邊一橫往右直豎下來,嗣則左邊一豎向右橫去。
鴻銘先生雅有情操,學者風度,置錢財事於度外。而寄寓寒舍時,本人之臥室與其僅一壁之隔,乃知其啫食生牛肉(即現今所謂之韃靼牛排是也),其雖曾遊學英倫,然絕口不吸英國香菸,獨鍾土耳其之WESTMIN—STER牌煙,其煙乃金口,體則扁,而與通見之圓形香菸頗有二致。
時,家塾延師課讀兒輩,於授四書時,鴻銘先生嘗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一篇訓以,年輕之輩宜深究其義,莫以人不知自己之本事而有所憂,宜其以弗知他人之本事優於自己為之憂,蓋了解他人的本事,足以激勵自己續求上進,知悉別人的長處,則可敬為師友,或邀為同事。
辜振甫先生將深情凝於筆端,讀其信札,字裡行間讓人感受到他寫信時的那份津津樂道之情。
當年辜鴻銘來臺,和辜振甫隔牆而居,可以想像這對老小相處的陶然之樂。當辜鴻銘在二樓書房儒墨揮毫時,年幼的辜振甫曾有幸侍側觀睹,印象深刻至極。辜振甫提及,他曾親見辜鴻銘題寫「闇然日章」四字,他極為鍾愛,長大後特將此墨寶製成匾額,存掛於為保存中華文化而設的鹿港民俗文物館。
辜振甫先生在函中還特別相告了辜鴻銘的後人情況:「鴻銘先生之哲嗣(乃獨子)名守庸,容儀俊雅,才識出群,曾來臺前後三次,於六十年前逝世,惜無後。鴻銘先生惟一掌珠震東,喜著男裝,經年長跑馬褂,舉止有若鬚眉,未曾出嫁。」
最後,他客氣地說:「以上各點,乃就饒其意義或趣味者揀以記之,至於其餘,或因年久失憶,不甚牢靠,或屬末節瑣事,無甚可錄,不許贅述可也,惟望卓參是幸。復並頌文祺。」落款是「辜振甫(印)敬啟」,時間是2002年5月9日。
辜振甫的復函紙所用為「公亮用箋」。我知道,公亮乃是其字,也許與他敬崇諸葛亮有關。
「鴻銘先生誨之諄諄,本人深蒙啟迪,終身受用,並常以之轉囑後輩共勉之。」從信中這段文字可見,辜鴻銘對辜振甫的影響至深,這也是辜振甫對辜鴻銘的情感所在。捧讀此函,我暗自思忖,辜鴻銘對辜振甫先生「終身受用」的「誨之諄諄」中,可否有「時刻莫忘了自己是中國人」?
(作者:鍾兆雲)<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