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l 辜鴻銘與辜振甫: 時刻莫忘了自己是中國人

2021-02-13 九洲音像出版公司

我在窮六年之工寫作《辜鴻銘》時,廣為搜羅爬梳史乘,乃知辜鴻銘當年赴臺講學,系辜振甫之父辜顯榮之邀。辜顯榮與辜鴻銘同出一脈,對這位紅透西方享譽國際的學者十分敬重,尊他為「同族之先賢」。辜鴻銘送辜顯榮的照片上,題款「耀星宗弟」(耀星系辜顯榮之字)。清亡後,在得知辜鴻銘貧不能自存時,辜顯榮幾曾相邀其攜家小赴臺生活,但都被謝絕。1924年辜鴻銘赴日講學期間,始才接受辜顯榮來臺闡述孔子學說、教化事業之邀。

辜鴻銘到臺後,一直住在辜顯榮的涼州街家中二樓。此時辜振甫年方七歲,因其聰明伶俐,頗得辜鴻銘垂愛。除了教他ABC,還不忘向其灌輸中國文化。相處一段時間後,辜振甫很快喜愛上了這位風趣幽默的伯父。

辜鴻銘(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

辜鴻銘祖籍福建,出生於南洋,受教於西方,而立之年返國後,脫掉西裝革履,易之以長袍馬褂,時時處處在世界舞臺上為中國人爭面子,以「一個中國人」為榮。處身日據時期的臺灣,他告誡為日本殖民當局做事的辜顯榮「時刻莫忘了自己是中國人」。這句話留在了辜顯榮記憶深處,也留在了年幼的辜振甫等辜氏家族的後人心裡。

辜鴻銘赴臺講學這段,我在書裡有記,雖然是作為小說家言,但卻是來源於生活,不悖於史實。

2001年,我這部一百五十萬字的三卷本長篇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後,在海內外小有反響。熱愛辜鴻銘的臺灣遠景出版公司老闆沈登恩先生在臺北買到拙著後,馬上與我取得聯繫,表示要推出繁體字版本。2002年4月,沈登恩先生專門由臺灣前來福州給我送書稿清樣。在談論時我忽然想及,現任臺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對堂伯父辜鴻銘當年赴臺講學該有印象,從辜振甫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聯合臺灣文化學術界人士重印辜鴻銘之《論語》譯本,足見其頗存情感。我便建議沈先生回臺後不妨找辜振甫先生了解些情況,他欣然納之,並允諾幫我轉遞給辜先生的信。

辜振甫(1917年1月6日—2005年1月3日)

5月中旬,沈登恩先生從臺北打來電話,神情激動地相告,他在辜振甫先生創辦的鹿港民俗文物館意外看到辜鴻銘手書「闇然日章」,而且辜先生已很快復函給他,所述往事頗具價值。為「奇文共欣賞」,他馬上將辜信傳真過來,讓我如獲至寶。

辜振甫覆信中稱辜鴻銘是自己的堂伯父,「誠如尊函所述,本人得躬仰其風儀乃係五歲入家塾之後。而今憶往,舊事於腦際漸次褪失終究難免。既承垂詢,惟就記憶所及,試抒一二供參」。

辜振甫憶及,辜鴻銘在臺北師範學院「所教授者則為闡釋『大學』裡『格物致知』與『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等義理之精微,此二講乃本人猶有記憶者,其意不外乎以其所學,而致力於社會倫理道德之恢張」。

文化怪傑辜鴻銘的風儀,在他這位侄兒的筆下復活了:鴻銘先生博古通今,或系在西洋受教之故,其運筆頗有特異之處,以「古」之上半部「十」字為例,常人多先書一橫,再書以一豎;他則反是,先寫一豎,始再加橫。而其下半部之「口」字,常人多先以左邊一豎為起筆,次則上邊一橫,繼而右邊一豎,最後底邊一橫完成;鴻銘先生則是上邊一橫往右直豎下來,嗣則左邊一豎向右橫去。

鴻銘先生雅有情操,學者風度,置錢財事於度外。而寄寓寒舍時,本人之臥室與其僅一壁之隔,乃知其啫食生牛肉(即現今所謂之韃靼牛排是也),其雖曾遊學英倫,然絕口不吸英國香菸,獨鍾土耳其之WESTMIN—STER牌煙,其煙乃金口,體則扁,而與通見之圓形香菸頗有二致。

時,家塾延師課讀兒輩,於授四書時,鴻銘先生嘗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一篇訓以,年輕之輩宜深究其義,莫以人不知自己之本事而有所憂,宜其以弗知他人之本事優於自己為之憂,蓋了解他人的本事,足以激勵自己續求上進,知悉別人的長處,則可敬為師友,或邀為同事。

辜振甫先生將深情凝於筆端,讀其信札,字裡行間讓人感受到他寫信時的那份津津樂道之情。

當年辜鴻銘來臺,和辜振甫隔牆而居,可以想像這對老小相處的陶然之樂。當辜鴻銘在二樓書房儒墨揮毫時,年幼的辜振甫曾有幸侍側觀睹,印象深刻至極。辜振甫提及,他曾親見辜鴻銘題寫「闇然日章」四字,他極為鍾愛,長大後特將此墨寶製成匾額,存掛於為保存中華文化而設的鹿港民俗文物館。

辜振甫先生在函中還特別相告了辜鴻銘的後人情況:「鴻銘先生之哲嗣(乃獨子)名守庸,容儀俊雅,才識出群,曾來臺前後三次,於六十年前逝世,惜無後。鴻銘先生惟一掌珠震東,喜著男裝,經年長跑馬褂,舉止有若鬚眉,未曾出嫁。」

最後,他客氣地說:「以上各點,乃就饒其意義或趣味者揀以記之,至於其餘,或因年久失憶,不甚牢靠,或屬末節瑣事,無甚可錄,不許贅述可也,惟望卓參是幸。復並頌文祺。」落款是「辜振甫(印)敬啟」,時間是2002年5月9日。

辜振甫的復函紙所用為「公亮用箋」。我知道,公亮乃是其字,也許與他敬崇諸葛亮有關。

「鴻銘先生誨之諄諄,本人深蒙啟迪,終身受用,並常以之轉囑後輩共勉之。」從信中這段文字可見,辜鴻銘對辜振甫的影響至深,這也是辜振甫對辜鴻銘的情感所在。捧讀此函,我暗自思忖,辜鴻銘對辜振甫先生「終身受用」的「誨之諄諄」中,可否有「時刻莫忘了自己是中國人」?

(作者:鍾兆雲)<節選>

相關焦點

  • 辜振甫次子意外離世,百年辜家橫跨兩岸
    辜成允是辜振甫的次子,臺灣水泥董事長。其叔辜寬敏是「臺獨大佬」,其母辜嚴倬雲則是嚴復的孫女。2001年,辜振甫長子辜啟允罹癌辭世,此次辜成允離世,辜嚴倬雲女士則是二度「白髮人送黑髮人」。 辜啟允(左)與辜成允,都已離世
  • 辜鴻銘的西文學習法
    辜鴻銘的義父布朗先生對他說:「你可知道,你的祖國中國已被放在砧板上,惡狠狠的侵略者正揮起屠刀,準備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學通中西,擔起富國治國的責任,教化歐洲和美洲。」1867年布朗夫婦返回英國時,把十歲的辜鴻銘帶到了當時最強大的西方帝國。臨
  • 敏感時刻,黃智賢: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國人!
    她曾在社交平臺上表示,「不做中國人、不要國家統一,數典忘祖,背叛國家的是臺獨」。她還在《臺灣人,莫等待》一文中,揭露蔡英文曾提出所謂的「臺灣價值」,對此黃智賢指出,蔡英文口中所謂的「臺灣價值」實際上指的是「臺獨」價值,蔡英文用這種所謂的「臺灣價值」綁架所有珍惜兩岸和平共處的同胞。在文章中,黃智賢表示,臺灣人不要恐懼未來,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國人,臺灣真正回歸的方向就是中國。
  • 辜鴻銘 | 一個天生的叛逆人物,書法水平就這樣......
    《建黨偉業》辜鴻銘劇照辜鴻銘,名湯生,以字行。生年至今是謎,有1854年、1856年、1857年三種說法(具體出生日期爭議更多)。辜鴻銘的書法,看似略顯生疏,從風格結構上也無流派淵源,但線條蒼茫而凝練,章法行氣間,有一種爛漫天真的韻致。在老北大的那批名家大師中,真正不擅書法的很少,這其中出名的該數劉師培和辜鴻銘了。前者曾被周作人調侃成北大文科教員中「惡札」第一名;而後者辜鴻銘,因為從小喝著洋墨水長大,不要說毛筆字沒怎麼寫,就是傳統中國文化,也是回國後「惡補」而成。
  • 辜鴻銘,被過度消費的悲劇
    這麼一來,名滿天下的辜鴻銘,其實沒有多少及真正的聽眾。辜氏晚年自稱京城一景,想來不無悽清落寞的感覺。滿城爭說辜鴻銘,這與西山看紅葉或動物園裡欣賞「國寶」大熊貓,差別不是太大。對於觀賞者來說,有幾人關心「觀賞對象」的喜怒哀樂?  造成這種尷尬的局面,一半緣於辜氏立意「驚世駭俗」的論述策略;另一半則只能歸因於國人對於文人軼事持久不衰的強烈興趣。
  • 留辮子的北大教授、「清末怪傑」辜鴻銘戲「洋人」
    1867年,布朗夫婦返回英國時,帶十歲的辜鴻銘到了英國。臨行前,辜紫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誡辜鴻銘:「不論你走到哪裡,不論你身邊是英國人,德國人還是法國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國人。」1870年,14歲的辜鴻銘被送往德國學習科學。後回到英國,以優異的成績被著名的愛丁堡大學錄取。1877年,辜鴻銘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又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等著名學府研究文學、哲學。
  • 辜鴻銘在日本演講時,為何會說「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國人」?
    辜鴻銘是這個閃耀時期不可塗改的靚麗存在。之所以靚麗,是因為他的身上集中了中國人的骨氣與才情,身上積澱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品質,同時又有西方文化的薰陶,是一個兼具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辜鴻銘在國學上的造詣深厚,提起辜鴻銘,我們有時候會接連想起章太炎。只不過章太炎是更為積極的革命人,而對於辜鴻銘,則是相對來說更為緩慢溫和傳奇一些。
  • 辜鴻銘和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過招
    西方宗教的創始人都是些超凡脫俗的神,如耶穌,講著平民百姓所喜聞樂見的、樸素明了的語言,從而贏得了大眾的愛戴,同時,他自己及其門徒都被視為上帝的化身與使者,從而受到神般的迷信和崇拜。而中國孔教的創始人孔子則不同。他受過良好的文化知識訓練,是一個具有豐富的學識與文化教養的人。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他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一個完美無瑕的人性楷模,而不是神。
  • 20世紀紅遍西方的中國文化代言人辜鴻銘,為何他的名氣轟動德國?
    辜鴻銘是20世紀初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術家,由於他華僑的身份,他並不能夠算是一個純正的中國人,但是他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上所作出的貢獻,可以說,沒有哪一位學家,在那個時候能出其右。在很多的歐洲人眼中,辜鴻銘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東方文學家,他就是那時候東方文化的代表人物,除此之外,他還十分的精通西方文化,能夠在西方人面前講述自己對於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由於他本人是一個東方的文學家,所以西方人對他非常的感興趣,其中受到他影響最大的就是德國,為何辜鴻銘能在那個年代在德國擁有如此高的名氣呢?
  • 西方人:到中國不可不看辜鴻銘
    辜老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在此,列舉幾件我認為比較有意思或可以反映辜老一些思想的軼事:1870年,14歲的辜鴻銘被送往德國學習科學。後回到英國,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臘文。
  • 寧死不剪辮子,英語六級 的「一代狂儒」辜鴻銘到底有多牛
    1915年,辜鴻銘在北京出版了《中國人的精神》一書,漢語題名「春秋大義」。不久即被譯成德、法、日等多種文字出版,一時轟動東西洋,在德國甚至掀起了持續十幾年的「辜鴻銘熱」。辜鴻銘和胡適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他一向和胡適對著幹,有一次竟在報紙上公開揚言要去法庭正式控告胡適,大致是胡適先生提倡的新文化運動惹惱了這個民國時一身復古風的老學究。
  • 「狂生怪傑」辜鴻銘,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
    辜鴻銘,生於馬來西亞,母親是英國人。13歲隨義父赴歐,後在英國、法國、德國、奧國留學,皆獲有學位。第一個妻子為日本人,歸國後在張之洞處做幕僚20餘年。因此,他自己說: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
  • 北大教授陳平原:被過度消費的"晚清第一名士"辜鴻銘
    這麼一來,名滿天下的辜鴻銘,其實沒有多少及真正的聽眾。辜氏晚年自稱京城一景,想來不無悽清落寞的感覺。滿城爭說辜鴻銘,這與西山看紅葉或動物園裡欣賞「國寶」大熊貓,差別不是太大。對於觀賞者來說,有幾人關心「觀賞對象」的喜怒哀樂?造成這種尷尬的局面,一半緣於辜氏立意「驚世駭俗」的論述策略;另一半則只能歸因於國人對於文人軼事持久不衰的強烈興趣。
  • 辜振甫先生在上海唱京劇 馬博敏、劉建
    鮮為人知的是,臺前幕後辜振甫先生和時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的汪道涵先生由來已久的京劇情緣。我們當時都在上海市文化局擔任領導職務,親歷了這臺晚會的組織工作,見證了兩位長者的家國情懷和傳奇故事。  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的友誼還得追溯到1993年4月27日,在新加坡舉行的舉世矚目的汪辜會談。
  • 辜鴻銘看英文報,倒著看遭老外嘲笑,他:英文簡單,正著看沒意思
    在一列火車上的時候,辜鴻銘有些神遊天外了,所以,根本就沒有注意到自己手上的報紙拿反了。當時就有幾個英國人,看著辜鴻銘不免嗤笑,說那個中國小子都不認字,還裝模作樣的在那裡看,他都不知道其實報紙拿反了。若一般人,可能也就忍過去了,但是辜鴻銘反駁了回去。
  • 晚清第一怪才辜鴻銘罵重臣李鴻章,罵人不帶髒字
    辜鴻銘 李鴻章,晚清重臣、曾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政治家,洋務運動的發起人之一,中國近代好多不平等條約都是他籤訂的,戲稱自己為大清朝的裱糊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