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部分高校開學複課,「金課」建設再次提上日程。當前期間的線上教學能經驗能為「金課」建設提供哪些幫助?混合式教學對比傳統教學又有哪些優勢?
「我們再也不可能、也不應該退回到之前的教與學狀態。」 在5月14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對未來高校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建設提出建議:「在線教育仍然可以和課堂教學並行,也可以採用混合式教學......引導學生探究式與個性化學習,從單純的知識傳遞向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培養轉變。」
(吳巖司長提出延續線上教學好經驗)
隨著師生重新返回課堂,教學創新、教學互動又重新提上了高校課程建設的日程。如何才能提升創新教學質量,實現吳巖司長所講的探究式與個性化學習呢?這一問題還要從高校教學創新的兩大難點講起。
學生主體性的缺失
「以學生為中心」是互動教學模式的根基,課堂互動是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的途徑。然而在實際的課堂實踐中,一些教師仍難以改變多年的教學經驗,不能充分地將課堂交給學生,導致教學互動成了課堂的「點綴」,不能發揮出應有的效果。
互動方式太過單一
目前,多數教師所採用的互動形式較為單一,主要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而生生之間、教師與小組之間以及學生個體與群體之間的互動存在缺失。小組合作及生生互動對培養學生分工協作能力非常重要。而單純的師生互動,教師依然主導著課堂,學生的積極性較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創新性難以得到發展。
在這種背景下,教師要如何做出改變,把教學創新落到實處呢?
鼓勵多種互動形式,激發課堂活力
我們講的課堂互動不僅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還包括學生之間的互動。如某一學生遇到了問題,他的求助對象就不止是教師。教師如果設計了分組學習的任務,他就可以同組的其他小夥伴學習。對同一組的其他學生來說,有的學生多了一個講解的機會,部分學生也多了一個學習的機會,學生互教是最好的學習。
(首都師範大學 應用青鹿智慧教室開展分組研討互動)
此外,多種的互動形式有助於學生更加自由地展示自己的意見、思路、看法等,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創新性。
傳統與創新並行,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
當然,我們講教學創新不是對傳統講授式教學的全盤否定,傳統教學在知識體系構建和基礎知識掌握上有著明顯的優勢。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則可以應用信息化工具作為輔助。
(北京科技大學 應用青鹿教學互動平臺獲取學生答題反饋)
如:教師在網上發布課前預習內容、學生在課前認真預習並向教師反饋、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對教學做出適應性調整並加以實施、創設「學習者的主動學習課堂」、促進學生高級而複雜認知能力的發展。
打造特色教學資源
數位化教學資源具有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和操作便利等特點,是課程教學內容的主要來源,也是任課教師進行數位化教學的重要依據。
在信息化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課堂教學過程可以作為具有特色的教學資源視頻被錄製和保存下來。這類視頻不僅可以為學生在複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也可以為教師教研、復盤、說課等提供支持。
採集教學數據,注重過程性評價
無論是線上教學還是線下教學,教師都可以應用青鹿金課教學雲平臺採集並留存學生行為數據。這些數據包括課堂互動參與率、課後作業完成率等。教師可以根據這些數據反饋及時地調整教學計劃,讓教學內容更有針對性。此外教學數據也為過程性考核評價提供依據,有助於改變以期末考為主體的單維度評價體系。
(青鹿智慧教室提供的數據反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實現上述創新互動教學需要信息化技術作為支撐。青鹿智慧教室為課堂教學提供多種互動模式、能打通課前、課後線上教學與課中線下教學流程,幫助師生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並可自動記錄教學過程、採集教學數據,為備課、教研、評價等教學活動提供支撐。
課程教學創新是一門複雜的學問,教師需要在實踐中摸索出適合本學科的教學方法,掌握一些理論知識、學習一些成功經驗或許會讓教學創新的嘗試事半功倍。
5月30日-5月31日,2020青鹿春夏高校新品雲發布會即將上線,屆時將由特邀專家、知名學者為大家帶來更加深入的「金課」教學創新經驗分享,關注微信公眾號:青鹿教育科技,預約參加,更多精彩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