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卦
六三。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無初有終。
《象》曰:見輿曳,位不當也。無初有終,遇剛也。
意思就是:睽卦六三。見到車往前拉,牛卻往後拖。車夫受到斷髮割鼻之刑,起初不好,最後有結果。
《象》:看到車往前拉,是位置不當的原因。起初不好,最後有結果,是遇到剛強者的原因。
六三沒什麼會陷入進退不得的處境呢?
「見輿曳,其牛掣」的意思就是看見車往前拉,牛卻往後拖。一個車又往前拉、又往後拽,這是進退不得之象。
六三為什麼會處在進退不得的處境中,主要是因為六三陰爻居剛位,是為不正位。同時,其六三的上面九四和下面九二都是陽爻,這就是說陰柔的六三前後有兩個陽爻的擋路。
其想往上,卻被九四攔住去路。其想後退,卻又被九二截斷後路。
如此就讓六三陷入了「進退不得」的局面。
這裡為什麼會出現「見輿曳,其牛掣」呢?
睽卦中的六三、九四、六五形成一個互坎,坎為水、為曳馬、為多眚,這個互坎代表的就是曳馬拉著一輛多難的車。
而九二、六三、九四又形成一個互離,在古代,離有做牛解之例,也就是牛往後拖的意思。
此時六三分別在互坎、互離中,就是說明六三不僅被往前拉,而且還被往後拖。也就是進退不得的局面。
合在一起就是「見輿曳,其牛掣」。
為什麼說「其人天且劓」呢?
「天」是受斷髮之刑。「劓」是受割鼻之刑。「其人天且劓」就是說這個人受到了斷髮割鼻之刑。
睽卦是由中孚卦六四和九五換位後變來的。
在中孚卦中,六三、六四、九五形成一個互艮,艮為鼻。同時六三上面的六四、九五、上九又形成一個互巽,巽為寡發人。
而中孚卦經過六四和九五換位變成了睽卦後,原來的互艮、互巽都消失了。艮為鼻,巽為寡發人,兩者則失,就是割鼻斷髮之人。
故而為「其人天且劓」。
這裡為什麼說「無初有終」呢?
「無初」的意思是起初不好。
其受到斷髮割鼻之刑,這自然不好,可謂是「無初」。
而六三是下卦兌的最後一爻,也就是下卦的終位。同時與六三正應的上九,不僅是上卦離的終爻,而且也是整個睽卦的最後一爻,是為「有終」。
合在一起就是「無初有終」。
為什麼《象》中說「遇剛也」?
因為六三和上九正應,上九為陽爻,陽爻為剛,所以說「遇剛也」。
六三這一爻所展現的一種情景就是:一個人架著車,馬往前拉,牛卻往後拖。這個人是受到斷髮割鼻之刑的,不過雖然他經歷磨難,歷盡艱辛,但最終卻有好的結局。
六三陰爻居剛位,是位不正位。又有上下兩陽爻前攔後堵,以至於讓他陷入進退不得的處境。幸好他有陽爻上九正應,就是說他有貴人相助,所以他最終得以脫離進退不得的局面。
這一爻就是告訴我們:萬事開頭難,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在開始的時候雖然會有重重的困難,甚至還會讓自己陷入困境。但好在自己柔順謙德,得到了貴人的認可,所以貴人願意出手相助自己,從而能有好的結局。
當然,這裡雖然有貴人相助,但還是要靠自己。主要的兩點是,一,在貴人相助之前,一定要有堅定之心,不可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二,貴人為什麼願意相助,這就需要自己有讓人可以信賴的條件資本。
當然,六三的結局雖好,但過程卻是痛苦的。因為他受到了「天劓」之刑。當然這「天劓」並不是說一定要受斷髮割鼻之刑,這只是統述,體現的是他要歷經磨難。
唐僧取經,經歷磨難
在成功的路上,需要歷經磨難,方能修得正果。這就有點像《西遊記》中的唐僧。唐僧想要取得真經,就必須歷經磨難。
為了取經,為了完成唐王李世民之命,他毅然踏上了取經之路。但是取經的路上攔路的妖怪太多了,都是想吃他的肉。
所以唐僧屢屢被妖怪抓住,從而讓他陷入進退不得的地步。好在唐僧取經意志堅定,縱然困難重重、歷盡千辛也不改初心。有這樣的意志力,所以他能成為指定的取經人。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有很多「貴人」(神仙)相助。
唐僧身邊除了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三師兄弟的保護,他本身周圍還有很多神仙在暗中保護著他,再加上天下的神仙還答應孫悟空叫天天應,叫地地靈的需求,這些神仙都可謂是唐僧的貴人。
唐僧師徒經歷了重重磨難,他們吃得「苦中苦,所以最終修得正果,成為了「人上人」。
六三為什麼會受到天劓之刑呢!就是因為他六三陰爻居剛位,處於不正位的階段,這時他可能是犯了刑法之事,亦或者是被人排壓如此。總之不管如何,他是遭受了天劓大刑,從而讓他經歷了極大的悲痛。而六三並未因此一蹶不振,從而有了其他的結局。
劓刑就是割鼻之刑,是古代五刑中肉刑的一種。在夏朝和商朝時期,這種刑罰很普遍。到漢文帝時期,他是仁明之君,由於劓刑太過殘忍,所以他將應受劓刑的犯人改為笞刑。
說到劓刑,就想到戰國時期一個受到劓刑之人——嬴虔。
嬴虔
嬴虔是秦獻公之子。在商鞅變法時期,他就遭受了劓刑。由於當時商鞅變法正是得勢之事,所以他遭受大刑後,就八年閉門不出而隱忍不發心中的怨恨。直到秦孝公去世,嬴虔和秦國舊世族一起攻擊告發商鞅,結果讓商鞅落下了悲慘的下場,也算是給嬴虔他自己報仇了。
秦孝公繼位後,由於當時秦國國力並不是很強,所以他決定勵精圖治、招攬賢才,招攬之人中就有商鞅。
商鞅提出的廢井田制、重農桑、獎軍功、建立縣制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深得秦孝公的認可。於是秦孝公和商鞅就強強聯合,進行了一場著名的「商鞅變法」。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使得秦國經濟、國力得到提高,為後來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所謂變法就是改革以前的規制,重新制定出一套新的法製法規,任何人都要遵守,若有犯之,則必罰之。
秦孝公之子嬴駟在做太子時,他的首傅是嬴虔,右傅是公孫賈。太子嬴駟在商鞅變法時期,觸犯了法令。商鞅為了推行新法,不得不處罰他。但由於他是太子,是未來的秦國國君,所以又不能處罰他。於是商鞅就處罰了他的老師,公孫賈被處以墨刑,嬴虔被處於劓刑。
嬴虔本來是支持商鞅變法的,他也認為商鞅變法可以使秦國強大,當然他還有一顆對秦國的忠心。
但是嬴虔遭受劓刑之後,就性格大變。他放不下對商鞅的痛恨。而他又不願為了自己的私怨而讓商鞅變法中途而止。所以他當時很矛盾,他放不下仇恨,卻又知道變法的好處。於是他就不再理會朝政,一氣之下閉門不出八年。
隨著時間的發展,經過秦孝公和商鞅的努力,商鞅變法大成,使得秦國國力強大,而商鞅之法此時也已經根深蒂固,縱有反對之人,也難以動搖了。也就是說,這時就算沒有商鞅,商鞅之法還是可以繼續施行。
當秦孝公去世後,商鞅就失去了靠山。這時秦國舊世族因商鞅變法損害了他們的利益,所以就開始攻擊商鞅。而嬴虔也堅持為自己報仇。
嬴虔雖然和舊世族都是想致商鞅於死地,但不同的是,舊世族不僅反對新法,而且更加痛恨商鞅。而嬴虔只是恨商鞅對他施以劓刑,卻並不反對新法。
後來商鞅死於非命,嬴虔也算是為自己報仇了。他受刑後,含隱八年閉門不出,在他的內心鬥爭中,也是歷盡千辛的,好在他最後復仇了,也算是「無初有終」。
當然,嬴虔和舊世族們之所以能除商鞅,還是多虧了他們的「貴人」嬴駟相助,嬴駟和嬴虔的心思一樣,他也只是不滿商鞅個人,而卻支持新法。嬴虔有貴人嬴駟相助,自然更加容易成功,如此可謂是「遇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