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智者明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人間有味是清歡# 山西人一直以麵食為主,一日三餐都是麵食,可謂離不開麵食,這與山西的地理環境,氣候環境,土地性質有關。山西山多,丘陵坡地多,因缺水而乾旱,四季分明,適應小雜糧生長,小雜糧就成為人們的主要食品來源。
我們三頓飯的麵食非常簡單而樸素。炒點菜,擀一杖面,煮熟,撈入碗內擱點鹽醋醬油攪拌均勻,再把炒好的菜盛在面上頭,端起來便吃,吃完,一餐飯就交待了。一般很少燒好多菜,弄得很豐盛去慢慢享用。一碗麵條,從往嘴裡送,快者5分鐘就扒拉進肚子裡了;吃完,喝點湯,休息一下,該幹啥就幹啥去了。
我們的三頓飯炒菜單調,面的花樣較多,我可以隨口說出好多種來。比如,貓耳朵揪片、抿圪鬥、剔八股、圪朵朵、擦尖、剔尖、擀麵條、拉麵條、刀削麵、勾刀面、饅頭、花卷、發麵餅、撥爛子等等。總之,天天是麵食,餐餐是麵食。
今天中午的午飯是擀麵,廚師的面和得非常硬,面硬才能擀薄,擀薄才能切出細面來。因為沒有其它菜,這碗面就撈得多,面上頭蓋了一勺炒茴子白,挾了一筷子蘿蔔絲,眾人就捧著堖碗,甩開腮幫子狼吞虎咽起來,人的精氣神就憑這碗面養著。
論起吃來,名家們講述描寫的頭頭是道,不好吃的東西也會描繪得讓人饞涎欲滴,而去想像它,期盼它,想著有一天去品嘗品嘗那些美食。
但是「理想很豐滿,而現實很骨感」,我們畢竟生存生活在現實中,日日為柴米油鹽醬醋茶而奔忙,哪兒有條件有時間有金錢去「東來順」「全聚德」名人云集的場所去消費呢。
平心而論,一日三餐也就是一堖碗麵條的條件——撈麵,攪勻,就根蔥或幾瓣蒜,蹲哪,趁熱哧溜哧溜扒拉到肚裡,吃得滿頭大汗,渾身舒泰,一頓飯算交待了,這就是普通人過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