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匪夷所思的禁歌年代 遇見臺灣

2021-02-19 遇見臺灣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 流浪……

胡慧中主演電影《歡顏》演唱《橄欖樹》的情景,配音演唱者是齊豫


《橄欖樹》曲作者李泰祥

這首由三毛作詞,齊豫演唱的《橄欖樹》,自1979年問世以來,傳唱不衰。可誰能想到,當年就是這樣一首小清新的民謠,因為「不要問我從那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這句歌詞觸動了新聞局評審委員敏感的神經,竟然上過臺灣的禁歌名單。國民黨政府似乎還覺得這個理由不夠充分,又補充了一條——歌詞中反覆提到「流浪」,這會對年輕人造成不好的影響。現在想來,三十多年前發生的這一幕似乎頗為引人發笑,然而這卻是當年臺灣流行音樂曲折發展的真實寫照。臺灣的審查制度,對流行音樂的發展構成了極大的阻礙。而這一切,都得從二戰結束,國民黨政府到臺灣後說起。


《天涯歌女》中的周璇

日軍投降後,國民黨政府首先沒收和查禁了一批日本軍國主義歌曲,這無可厚非,可接下來屠刀就揮向了流行音樂。1947年3月,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頒發一份禁令,其中包括八十九首上海流行歌曲,比如《天涯歌女》、《心心相印》、《桃李爭春》、《桃花江》、《千裡送京娘》、《想情郎》等,要求電臺禁止播放,唱片廠也不得灌制,理由是這些靡靡之音會動搖軍心。


有點弔詭的是,哪怕是在日治時期,臺灣的禁歌名單也沒有這麼長,一共也只有十幾首歌遭禁,不料國民黨政府剛收回主權,就把禁歌名單延長了數倍!而隨著國民黨敗退臺灣,對流行音樂的打擊更是變本加厲。1949年5月20日,國民黨政府宣布戒嚴,這一戒嚴就是三十八年,創下了世界紀錄。戒嚴時期,隨便冠上一個什麼理由,歌曲就難見天日,詞曲作者和演唱者輕則禁唱、禁播、沒收出版物,重則還得遭受牢獄之災。


戒嚴令

這種背景下,寫歌可是個高風險的職業。1954年,嘉義革新話劇團請作曲家楊三郎幫忙譜寫即將公演的舞臺劇《戰火燒馬來》的主題曲,歌很快就寫好了,歌名也就叫做《戰火燒馬來》。不料,詞作者卻在此時因「思想問題」被槍斃了。楊三郎得知後大驚失色,要是沿用原詞必受牽連,趕緊請好友周添旺重新填詞,又把歌名改叫《思念故鄉》,這才過關。不知楊三郎日後聽聞齊豫的遭遇是會做何感想,也得真得趕緊去廟裡燒柱高香,1954年「思念故鄉」竟然能平安無事,這定是祖上積德了。


《何日君再來》詞作者劉雪庵

也許是當時國民黨政府還忙著別的事,顧不上這一塊,等1955年回過神來,頒布「動員戡亂時期無線電廣播管制辦法」後,運氣就沒這麼好了。別說寫歌,聽歌都有風險了。《何日君再來》就是首高危歌曲。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首情歌,竟然也能被解釋成暗含「期待八路再來」之意,真是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想像力之豐富!


直到1978年,鄧麗君翻唱了《何日君再來》,這首歌才再度流行

情歌不能唱,體現老百姓生活的歌也不能唱。比如張邱東所寫的《賣肉粽》、《收酒矸》等,反應了小人物的生活,因真實感人,優美動聽,很快就傳遍大街小巷。一紅就出事,當局發現後,馬上發文通令禁唱,說這些歌暗示政府無能,導致人民生活困苦。可想而知,當時國民黨政府是多麼心虛,以致草木皆兵。


管的還不止這些,連私生活都要管!改編自《Seven Lonely Days》的《給我一個吻》因為接吻傷風敗俗被禁,這首歌全世界都能唱,也就是臺灣不能唱。還有歐陽菲菲演唱的《熱情的沙漠》——這首歌后來經庾澄慶重新演繹被人熟知,當年同樣也是禁歌,理由是歌曲中的「啊」太淫穢,容易讓人產生性幻想……


這些都不行,那搞怪自嘲一下行不行?還是不行!呂金守當年有一首很搞笑也很可愛的歌叫,做《無頭路》,結果發表後不久就被「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找去談話,還抽了一頓,說臺灣這麼好住怎麼可以唱《無頭路》。後來呂金守又寫了一首《你爽我嘛爽》,結果警總的人很不爽,呂金守想了一下,索性改叫《你舒服我也舒服》,可警總的人還是不舒服,無奈之下只好暫不發表。還有一首《臺東人》,裡面有句歌詞是「一千二千拿去用,叫她散步喊無閒」,就是這樣一句怎麼都看不出問題來的歌詞警總也有意見,問呂金守這是什麼意思,還威脅他要是再亂寫就小心人間蒸發!


呂金守

呂金守是真被嚇到,再也不敢寫了,沒想到不寫了還有麻煩!有一天警總又打電話來,「你可以啊玩玩我,也可以啊戲弄我」是什麼意思。呂金守趕緊辯白:「大人啊,這首真不是我寫的!」原來這首歌是臺東卑南族青年高子洋所作,只因呂金守有「前科」,警總就認準了他。解嚴二十年後,呂金守不必再害怕了,卻也感嘆人已經老了,要搞怪也沒點子了。一大批像呂金守一樣的音樂人,就這樣被耽誤了。至於其他一些所謂「東洋味過重」、「詞意不雅」的被禁歌曲。就不一一細數了。什麼是「過重」,什麼是「不雅」,那還不是當局說了算!根本就毫無邏輯可言,甚至連藉口都不必,完全看心情。


歌要管,人也要管。國民黨政府對演藝人員採取證照限制,給每個歌星都發了一冊「愛國歌曲」,凡是不配合演唱的,就不發給證照,也就不能公開演出。1969年,有「盈淚歌后」之稱的姚蘇蓉,在高雄金都樂府歌廳應歌迷要求唱了禁歌《負心的人》,後被告密,結果證件被沒收,只好轉往海外發展。而像文夏、洪一峰、郭大誠、歐陽菲菲等歌星,也都因為這個原因不得不轉往國外發展,臺灣的流行音樂因此損失了不少人才。


寶島歌王文夏

能查禁歌曲的部門也越來越多。「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內政部」、「教育部」、「交通部」、「國防部、」「總政戰部」、「新聞處」、「警務處」,甚至連「國立音樂研究所」、「中華民國音樂學會」、「中國廣播公司」這些機構都有權限。「內政部」還從1971年7月起,編印查禁歌曲手冊下發媒體,也許是覺得先前查禁歌曲的一些理由實在太過牽強,索性制定了查禁免列日期文號和理由的條款,從此禁歌的理由都不需要了,這還真是「一勞永逸」了。


「警總」曾經的總部大樓

從1973年11月起,審查工作集中由「行政院新聞局」執行,「新聞局」成立「行政院新聞局出版品出版小組」,收集流行歌曲審查,第一次就收集了約八千首歌曲。另一個數據更令人瞠目結舌,僅1974年上半年,「新聞局」就查禁了53萬多件出版物,不得不讓人感嘆這樣的工作量實在是過於恐怖了。


隨著電視的普及,臺灣流行樂壇進入了電視時代,電視節目成為民眾娛樂的主要方式,對電視的管控也隨之展開。「新聞局」陸續成立「行政院新聞局廣播電視歌曲輔導小組」和「電視事業改進研究小組」,要求電視臺播放的歌曲有1/3必須是指定歌曲。這1/3是審查制度的一大「退步」,卻是臺灣流行音樂的一大進步,臺灣的流行音樂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產生了一大批至今仍在傳唱的優秀作品。


洪小喬的《愛之旅》專輯

1971年,中視推出「金曲獎」節目,主持人洪小喬以一曲《愛之旅》唱出了年輕人的心聲,同時喊出「創作我們自己的歌、演唱我們自己的歌」的口號,揭開了臺灣校園民謠時代的序幕。1975年,楊弦在臺北市中山堂舉辦「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發表了八首原創作品,將現代詩和流行音樂結合,正式掀起了民謠運動。演唱會後不久,出版了《中國現代民歌專輯》。此後,《風告訴我》、《捉泥鰍》、《龍的傳人》、《橄欖樹》、《蘭花草》、《月琴》等陸續湧現,與《我是一片雲》、《月滿西樓》、《楓葉情》等瓊瑤電影插曲交相輝映。一些原先被禁的老歌,如《農村曲》、《補破網》、《望你早歸》、《雨夜花》、《四季謠》、《心酸酸》等,也在更改部分歌詞,或重新審查後陸續解禁。


楊弦與《中國現代民歌集》


多年後,蘇來和許景淳演唱《月琴》

然而好景不長,1979年2月起,「新聞局」開始實施事先審查制度,規定必須先將詞曲譜送「新聞局廣電處」審查,未通過的歌曲要修改到合格才可出版。歌曲審查每周一次,從1979年到1987年12月,一共進行了三百二十次,受審歌曲超過二萬首,沒有通過的佔了六分之一,並有九百三十餘首歌曲遭禁。

開頭提到的齊豫的《橄欖樹》,就是在這審查中「落馬」的。


好在這一制度還留了一個缺口,只說審查未通過的不能公開出版,沒說不能地下傳唱了。蔡振南就因無法忍受屢被「新聞局」,決定不再送審,也不圖在媒體上播放,轉而到中南部夜市或歌廳走穴。電影《艋舺版》中的插曲《心事誰人知》就是這樣被傳唱的。

有像蔡振南這樣自行其是的,也有像羅大佑那樣指桑罵槐的。很少有人知道,羅大佑的首張專輯中的那首《之乎者也》就是送給那些評審大爺的,只不過歌詞寫得非常隱晦,現在已很難體會他當年的心境。《之乎者也》的香港版中多了一段歌詞,「歌曲審查之,通不通過乎,歌曲通過者,翻版盜印也」。這一段唱出了當年臺灣歌手的心聲,也表達了對審查制度的不滿於反抗。

而像薛嶽的《搖滾舞臺》、文章的《365裡路》、蔡琴的《最後一夜》、黃鶯鶯的《只有分離》、王芷蕾的《臺北的天空》、齊秦的《狼的專輯》、紅螞蟻合唱團的《愛情釀的酒》、張清芳的《激情過後》、薛嶽的《機場》、張艾嘉的《忙與盲》,這些紅極一時的專輯,出版前也全都經過審查。如果考慮到當時的背景,來考究一下歌詞中是否夾帶了一些專門給部分人看的「私貨」,想必會是件非常有趣的事。

好在,這些歌我們現在都聽到了。

立法院通過「解嚴案」

1987年7月15日,國民黨政府政府正式宣布解除戒嚴。臺灣音樂人用一張張優秀專輯擁抱自由。許景淳《睡吧!我的愛》、蔡藍欽《這個世界》、張洪量《祭文》、王傑《一場遊戲一場夢》、黃舒駿《馬不停蹄的憂傷》、陳昇《擁擠的樂園》、伍思凱《愛,要怎麼說》、趙傳《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羅大佑《愛人同志》、鄭智化《老么的故事》、陳淑樺《跟夢醒時分》、潘越雲《我是不是你最疼愛的人》……這份名單可以開列很長,其中大部分,都已成為永恆的經典。

滾石群星

飛碟群星《相親相愛》專輯

解嚴兩年後,還發生過一個小小的插曲。黑名單工作室1989年推出的專輯《抓狂歌》,是解嚴後第一張自由創作的臺語流行歌代表作,一首首諷喻時事、批判現況的犀利歌曲,像一顆炸彈投向歌壇。這也是第一次,臺灣音樂敢對政治進行嘲諷。不過有些媒體卻絕口不提這張引起轟動的專輯,原來當時適逢選舉,國民黨仍然動用力量,阻擾聲音的傳播。

黑名單工作室《抓狂歌》

黑名單工作室的林暐哲在1990年3月的學生運動中

也許,「黑名單」這個名字就已經說明了一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張專輯中的《民主阿草》,是臺灣的最後一首禁歌。

相關焦點

  • 一曲難「禁」——臺灣禁歌背後的故事
    1967年,臺灣詞作者慎芝重新填詞,將這首《悲戀的酒杯》改名為《苦酒滿杯》,唱片公司交剛給剛出道不久的謝雷演唱。60年代中後期的臺灣,島內民生凋敝,缺乏生機,國際上也逐漸陷入孤立,孤苦的環境帶來一代人的虛無和精神空虛。《苦酒滿杯》唱出了那個時代臺灣人內心的苦悶和無奈,產生一種情感上的共鳴。歌曲大紅大紫,不過主管機構從中看到了端倪。
  • 唱一首「禁歌」關你3年!下面請收聽當年臺灣這些歌
    與禁歌有關的人、活動,通通被查禁、處罰……1947年,正處於內戰的臺灣省已有近百首「反動歌曲」和「靡靡之音」被禁。1950年,又有162首歌曲被禁,包括我們現在熟知的「何日君再來」、「夜上海」等等。隨後,禁歌逐年增加。
  • 禁歌!!!那些被臺灣封禁的經典歌曲……
    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的寶島臺灣,發生的故事可不少,這其中,「禁歌」是佔有一席之地的。
  • 禁歌 | 你絕對想不到這些歌被禁的理由
    據說《一條日光大道》這首歌被禁是關於這首歌唱到:啊 KAPPA KAPPA 上路吧。KAPPA是什麼?KAPPA是日語的河童,河童是這個日本神話裡面的妖怪。他的腦袋頂上是有一個凹槽,裡面要有水,他只能夠老是躲在陰暗的、潮溼的地方。
  • 在臺灣曾經被查禁的歌曲,這些歌你聽過幾首?
    禁歌、禁書、禁語、禁黨、禁止懷疑、禁止「打醬油」…戒嚴時期對於演藝工作人員採取證照限制,很多歌星當時都是演唱了禁歌,就被取消證照,這下不能在臺灣表演了,只好轉往香港或東南亞一帶發展。比如說文夏、洪一峰、姚蘇蓉,還有「性感之神」歐陽菲菲,也是禁歌的大戶,她最廣為人知的禁歌就是《熱情的沙漠》。
  • 羅大佑的歌與80年代臺灣社會
    用「橫空出世」來形容羅大佑音樂的出現,就如同一把利刃劃破了1980年代的臺灣社會,1980年代的臺灣樂壇。羅大佑「這個人」本身,在那個時代的臺灣社會,就屬於異類。這裡沒有不疼不癢的歌在臺灣意識開始抬頭的80年代,羅大佑用了這書名,寫了這首歌:"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這簡直就是寫出臺灣百年來的悲慘處境:荷蘭人來了又走了
  • 這些經典歌曲,竟曾被列為禁歌…
    據說當時在臺灣,審查人員認為這首歌的歌詞「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中,這個「遠方」指的就是大陸,會勾引聽者思念大陸故鄉之嫌,臺灣當政者不允許有這種言論,而且歌中又反覆提及「流浪」一詞,上世紀80年代初,《夜來香》因鄧麗君的翻唱進入大陸而再度走紅,卻被錯誤認為是「精神汙染」、「漢奸歌曲」因此被禁。而如今《夜來香》已解禁,越來越多的人翻唱這首歌,甚至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來演繹。
  • 遇見經典 | 為你盤點90年代後期臺灣經典女歌手
    承接前幾期節目以臺灣90年代經典歌曲為主題的思路,本期《遇見經典》,再給各位盤點幾位之前在節目中未作專題介紹的女歌手們…範曉萱多年在演唱會及演出避免唱健康歌,但在2009年的北京演唱會時,重新演繹搖滾版健康歌,爵士版我愛洗澡等經典兒歌,喚起觀眾回憶。
  • 這些曾經的「禁歌」,後來都成了傳世經典!
    據說當時在臺灣,審查人員認為這首歌的歌詞「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中,這個「遠方」指的就是大陸,會勾引聽者思念大陸故鄉之嫌,臺灣當政者不允許有這種言論,而且歌中又反覆提及「流浪」一詞,有慫恿年輕人離家出走去流浪之嫌,所以沒能通過。而官方最終給出的解釋是:主題意識不明。2《何日君再來》 鄧麗君翻唱
  • 《熱情的沙漠》居然是一首禁歌?丨聊聊臺灣音樂那些事兒
    其實,禁歌的理由常常是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在1973年政府頒布的出版法中列出了12條歌曲查禁理由:違反國策、為匪宣傳、抄襲匪曲、詞意頹喪、內容荒誕、意境晦淫、曲調狂蕩、狠暴仇鬥、時代反應錯誤、文詞粗鄙、幽怨哀傷、文理不通、意識欠明朗這12個理由。那麼,對應這些標準,有哪些歌被禁唱了呢?
  • 這些曾經的「禁歌」,後來都成了傳世經典....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這首由曹雪芹作詞的神曲,被臺灣的審查委員認為「有消極灰色思想的嫌疑」。是不是很難理解,為什麼這些審查委員的人禁歌曲都是這些奇葩的理由。《苦酒滿杯》誕生於日據時代,曲名原本叫《悲戀的酒杯》,這是一首臺語歌,1936年由陳達儒填詞,姚贊福作曲而成,1967年臺灣詞作者慎芝重新填詞,將這首《悲戀的酒杯》改名為《苦酒滿杯》。唱片公司交給剛剛出道不久的謝雷演唱。60年代中後期的臺灣島內民生凋敝,缺乏生機,國際上也逐步陷入孤立。
  • 一首被國、共、日三方共同禁唱的經典老歌
    而像這幾個視頻裡,被不同時代歌壇女王先後翻唱的殊榮,只屬於一首歌:《何日君再來》。周璇的清脆,李香蘭的嬌媚,鄧麗君的婉轉,像是同一顆鑽石的不同截面,在時光中折射著令人傾心的魅力。 可極少有人知道,這首歌居然曾多次被禁,正如鑽石都經過無數次切割打磨。
  • 臺灣的禁歌時代 終結篇
    對於臺灣人來說,「莊敬自強處變不驚」八個字可謂是「先總統」蔣公留下的遺訓,他一度代表著臺灣在當年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的一種態度,宋楚瑜為何要將這八個字植入歌曲《龍的傳人》之中呢?  1978年12月16日,在每一個經歷過這個時間點的臺灣人心中,都留有深刻的記憶。這一天,臺美斷交了,很多人從收音機中聽到了這個消息。
  • 被禁唱的5首歌:黃家駒、許嵩有上榜,其中一首全球「禁聽」
    被禁唱的5首歌:黃家駒、許嵩有上榜,其中一首全球「禁聽」歌曲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有很多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或者是迷茫的時候都會選擇聽歌來緩解自己的情緒。歌曲能夠傳達出的能量也是很多的,正能量也好,負能量也好,都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影響。
  • 《何日君再來》為何被國、共、日三方共同禁唱?
    而像這幾個視頻裡,被不同時代歌壇女王先後翻唱的殊榮,只屬於一首歌:《何日君再來》。周璇的清脆,李香蘭的嬌媚,鄧麗君的婉轉,像是同一顆鑽石的不同截面,在時光中折射著令人傾心的魅力。 可極少有人知道,這首歌居然曾多次被禁,正如鑽石都經過無數次切割打磨。禁歌不鮮見,但離奇的是,《何日君再來》竟曾遭國民黨、共產黨、日軍同時列為禁歌;解放後又在大陸和臺灣一齊被禁。
  • 臺灣的民主之歌
    臺灣作為一個從威權走到民主的島嶼,其流行音樂確實部分反映了歷史的光亮與陰暗。戰後初始到解嚴之間,政府對於歌曲發行嚴格審查,因此有無數首「禁歌」,這些歌曲之所以被禁,大部分並非因為他們直接批評政治,而是因各種荒誕理由被視為影射政治、為「匪」宣傳或者危害社會民心。那是統治者的脆弱與恐懼。所有統治者都是。
  • 這首「黃色歌曲」,被禁唱了半個世紀,卻傳唱至今,成為經典!
    而像這幾個視頻裡,被不同時代歌壇女王先後翻唱的殊榮,只屬於一首歌:《何日君再來》。周璇的清脆,李香蘭的嬌媚,鄧麗君的婉轉,像是同一顆鑽石的不同截面,在時光中折射著令人傾心的魅力。 可極少有人知道,這首歌居然曾多次被禁,正如鑽石都經過無數次切割打磨。禁歌不鮮見,但離奇的是,《何日君再來》竟曾遭國民黨、共產黨、日軍同時列為禁歌;解放後又在大陸和臺灣一齊被禁。
  • 臺灣解除戒嚴30年|那些曾經被禁的歌曲|【馨聞旋律】
    當年大陸官媒在介紹這首歌時都提到綠島是臺灣關押政治犯的地方。今年7月14日是臺灣宣布解除戒嚴令30周年,如今,「思想犯」、「政治犯」在臺灣早已成為歷史名詞,綠島的囚室作為歷史遺蹟,供人參觀,警示那段令臺灣人不堪回首的歲月。
  • 1949年之後近20年 《霸王別姬》等劇目在臺灣為何被禁演
    1949年,蔣介石戰敗退守臺灣之後,為了「穩定軍心民心」,採取了文化專制政策,對藝文活動、藝術創作制定了一些審查制度,由「國民教育部」出面審查並下髮禁令,在臺灣一度出現禁戲、禁書、禁歌、禁影等現象,一同敗退至臺灣的眾多京劇團,雖說是由軍政體系翼護,但是也未能避免,一些傳統劇目像《霸王別姬》、《
  • 《小茉莉》與臺灣的民歌年代
    在回來的路上,腦海裡迴蕩的不是那有些纏繞的藝術手法,恰是這首《小茉莉》,我忽然有了一種衝動,我想知道關於這首歌更多。好奇心能害死一隻貓,也能讓一個人瞬間上癮,查到《小茉莉》創作時間,竟是遙遠的上世紀七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