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的寶島臺灣,發生的故事可不少,這其中,「禁歌」是佔有一席之地的。大家熟悉的如《何日君再來》,陌生的如《收酒矸》這樣的作品,都曾被臺灣當局列入黑名單。
實際上,在漫長的白色恐怖時期,在臺灣被封禁的歌曲不在少數。對於封禁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今天,我們來聊聊幾首「被封禁」的值得一提的臺灣歌曲吧。
《橄欖樹》由作家三毛填詞,作曲家李泰祥作曲,齊豫演唱。該作品表現出了和市場流行截然不同的藝術氣息,加之李泰祥亦古亦今的編曲方式,讓其很快成了民歌時代唯美風格的代表作。
這首經典之作在臺灣被封禁十年,理由是歌詞「我的故鄉在遠方」涉及勾起思念大陸的動機。不得不說,這理由不僅顯示了當年臺灣當局的不自信,更讓人們看到了他們對三毛詩詞的膚淺理解。
作為一首傳統的福建民歌,《天黑黑》的原版是用閩南語演唱的。歌曲曲調歡快,歌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通過對阿公掘芋、阿公和阿婆對煮芋鹹淡的爭執的描寫,展現了閩南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怡然自得。或許是因為臺灣當局對生活的情趣沒有感覺吧,當年竟然以該歌曲暗指民眾生活困苦為由封禁。
《少年中國》由蔣勳作詞,李雙澤作曲並原唱。歌曲清新乾淨,雖然帶著絲絲愁緒,卻不顯失落。這個歌曲被禁唱的原因,相信就不難理解了。一首宣傳家國情思的歌曲,在當時的臺灣,必然是戳到痛處了。
《龍的傳人》是由臺灣音樂人侯德健創作的一首作品,在華語世界流傳甚廣,深受喜愛。1978年美國與臺灣當局「斷交」,當時正在臺灣政治大學讀書的侯德健對周遭的「悲情」不以為然。
在他看來,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一直被悲情籠罩,受外國人牽制,他憤怒於這種懦弱的悲情,寫下了《龍的傳人》。這首作品曾因為侯德健的違規行為,一度被封禁。
《一條日光大道》同樣由三毛作詞,李泰祥作曲,齊豫演唱。這首活力十足,弘揚正能量的歌曲,怎麼會被禁呢?
傳言由兩個原因,不過都很無釐頭。一個是歌曲中出現了外語,審核人員抱著「會不會有不好的含義?會不會是通敵的密碼?」的想法封禁了該曲。另一個傳言是說是因為太陽令人聯想到被稱為紅太陽的毛主席。
如果說《一條日光大道》的被封禁,還無法確定是否因為毛主席,那這首由侯德健根據民歌創作的《捉泥鰍》,則完完全全是因為毛主席的原因而被篡改了。
歌曲原本歌詞是「小毛的哥哥,帶他去捉泥鰍」,因為「小毛」被聯想成了毛澤東,硬生生地被改成了「小牛」。如今你去音樂平臺搜的話,依然是「小牛」的版本。如果我們回過頭看,那個特殊年代發生的很多事情,都是不可思議的。
《抉擇》由梁弘志創作,收錄在蔡琴出道專輯《出塞曲》中。如果說意識形態的鬥爭,小心一點無可厚非。但這是一首關於愛情的歌曲,被禁的原因,簡直令人哭笑不得。審查委員堅持,「不能讓歌裡的男女主角分手,一定要有結果。」要求所有的歌曲都必須有一個美好的結局。
《熱情的沙漠》由李潔心填詞,加瀨邦彥作曲,歐陽菲菲演唱。這首歌曲憑藉其動感的旋律、熱情的歌詞,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風靡一時。它被下架的原因就更離奇了,竟然是因為歌詞中間有個「啊」,喊得太銷魂,被認為「有傷風化」。
藝術是有生命力的,是跨越時空的。那個年代的「禁令」,不僅沒能夠阻止這些歌曲的流傳,反而令它們多了幾分傳奇的色彩。特殊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經典的歌曲,則從未消逝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