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裕民縣醫保局、疾控中心駐哈拉布拉鄉加勒克孜阿尕什村「訪惠聚」工作隊隊員在搬運蘋果樹苗。當日,工作隊為村民免費發放優質蘋果樹苗,引導村民發展庭院經濟。□楊化光攝
布爾津:
「微養殖」釋放大效益
新疆日報訊(記者張婷 通訊員李慧玲報導)「一對肉鴿70多元,每對種鴿可以年產7對肉鴿,平均每個月銷售近300對,就是2萬多元,一年的收入能有20多萬元,帶動養殖戶年均增收達到1萬多元。」11月14日,布爾津縣闊斯特克鎮克孜勒烏英克村黨支部書記吳曉明給記者算起了增收帳。
初冬時節,走進克孜勒烏英克村紅柳乳鴿養殖基地,一排排寬敞明亮的鴿舍整齊排列。數千羽毛色鮮亮的鴿子「咕咕」地叫著。
克孜勒烏英克村是農業村,人多地少,單純依靠傳統種植業很難實現增收致富。2018年初,布爾津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駐克孜勒烏英克村「訪惠聚」工作隊和村「兩委」通過走訪摸底發現,養鴿子投資少、見效快,村裡有幾戶村民也有肉鴿養殖經驗,於是萌生了帶領大家依靠肉鴿養殖增收致富的想法。
為了打消村民從養殖到銷售方面的顧慮,「訪惠聚」工作隊和村「兩委」除了邀請專業講師和本地「土專家」進行技術培訓外,還與布爾津縣夜市、各大酒店達成了銷售合作意向。
村民張志傑是一名黨員,他非常看好這一項目,第一個報了名。3個月後,張志傑養殖的第一批肉鴿出欄,淨賺2000多元。見到張志傑受益後,村民的積極性也上來了,陸續報名加入養殖隊伍。
試點養殖的成功為克孜勒烏英克村特色養殖業向產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為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克孜勒烏英克村黨支部牽頭採取「黨支部+協會+農戶」的運作模式,村民通過資金、勞動力等方式入股,成立紅柳乳鴿養殖協會。工作隊和村「兩委」還積極申請中央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肉鴿養殖項目,爭取到50萬元發展資金,建設佔地220平方米的鴿舍一座,引進了1000羽「白羽王」種鴿。
「根據鴿子羽毛的更換情況、鴿子腔上囊的大小以及鴿子眼睛的靈活度、眼圈裸皮皺紋的多少都可以識別出鴿子的年齡,餵養要根據年齡合理安排食量……」11月14日,布爾津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正在為村民講解鴿子的飼養技巧以及年齡辨別的方法,養殖戶們一會兒認真記著筆記,一會兒熱烈地交流著。
為促進科學養殖,工作隊和村「兩委」協調養殖專家定期到村裡開展指導服務,在飼料供給、防疫保障等方面「手把手」地傳授養殖經驗。有了專家的指導,村民們的養殖也更加科學規範了。
鴿肉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進入冬季更是供不應求。「目前,肉鴿的銷路不是問題。我們計劃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將鴿子規模擴大到1萬羽,將我們村打造成肉鴿養殖特色村,推動肉鴿產業走上規模化、集約化之路,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吳曉明告訴記者。
如今,克孜勒烏英克村大多數家庭都進入了「微養殖」行列,村民的產業逐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致富的路子越來越多。「我們會持續推進庭院『微養殖』項目,不斷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讓村民日子越過越好。」吳曉明說。
和碩:
山楂樹結增收果
新疆日報訊(記者宋衛國報導)「都說冰糖葫蘆兒酸,酸裡面它裹著甜……」這首曾廣泛傳唱的歌曲讓很多人都喜歡上了酸酸甜甜的冰糖葫蘆。如今,和碩縣農民在庭院裡種起了山楂樹,不僅增加了收入,火紅的山楂果還把庭院裝扮得十分好看,成為深秋一景。
「這可是我從山東老家背了幾千公裡帶來的山楂樹苗,現在種的人越來越多了。」11月15日,和碩縣蘇哈特鄉蘇哈特村村民於方禮說。
1973年,於方禮離開家鄉到和碩縣生活,但他總是忘不了家鄉的山山水水。2010年冬天,於方禮回山東煙臺探親,看到家鄉漫山遍野的山楂樹,感到十分親切。
「帶幾棵山楂樹回去吧,說不定可以種活呢,到那時看到山楂樹也就像看到了家一樣。」於方禮突然有了這樣的主意。
第二年春天返回新疆時,於方禮把十幾棵山楂樹幼苗包裹好,登上了西行的火車,回到了蘇哈特村。
於方禮回到村裡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山楂樹苗種下,趕緊澆了水、施了肥,生怕辜負了自己的思鄉之情。這十幾棵山楂樹堅強地適應著新疆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到了2014年秋天,存活下來的4棵山楂樹掛上了火紅的山楂果。
「村裡有了山楂樹。」這個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家家戶戶。不少山東老鄉來看熱鬧,一邊評論著山楂樹的長勢,一邊說著家鄉的故事。
臨走時,有幾個山東老鄉從山楂樹上剪下了枝條,插進了自家的庭院地裡,希望能夠種出同樣的山楂樹。
隨後幾年,於方禮開始從山東批發山楂樹苗,賣給當地群眾。山楂樹很快在蘇哈特村開枝散葉了,小到幾分地,大到幾畝地。截至今年,村裡一共有13戶人家種植了山楂樹,面積達到30餘畝。到了秋天,火紅的山楂果星星點點地分布在庭院裡,勾勒出一幅豐收的圖景。
2014年,村民楊合把自家的3畝庭院都平整出來種上了山楂樹,一排排山楂樹整整齊齊地「站」在院子裡。2019年,楊合收穫了4噸山楂,銷售了1.2萬元;今年的山楂果一共收穫了6噸,現在都堆放在家裡,等待客商上門收購。
「我家的庭院以前種過菜,也種過蘋果,但收入都沒有山楂好。最關鍵的是,山楂樹很皮實,很好管理,我們都喜歡種山楂樹。」楊合說。
「現在蘇哈特村山楂樹的平均畝產量可達4噸,管理好的山楂樹畝產量可達6噸。」和碩縣農業農村局駐蘇哈特鄉蘇哈特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何新輝說,山楂樹給村民們增加了一份額外的收入。
在和碩縣,種植山楂的不止蘇哈特村一個村。2015年,特吾裡克鎮那仁溝林場職工張霞就種植了50畝山楂樹。和碩縣將山楂種植項目進行了推廣,還專門派出了林果專家進行跟蹤指導。
何新輝說,目前和碩縣山楂樹種植面積正逐步擴大,主要分布在蘇哈特鄉和特吾裡克鎮那仁溝林場,農民主要在山地、庭院等進行零散種植,因為管理水平不一,產量也略有不同,每公斤收購價在2.5元至3元。
「由於目前種植面積還達不到規模,無法建立深加工基地,主要銷路還是零散收購,市場銷路還沒有完全打開。希望有一天,山楂樹能夠真正成為村裡的『搖錢樹』。」何新輝說。
嶽普湖:
小菜窖提高蔬菜附加值
新疆日報訊(通訊員艾合麥提江·亞庫普江報導)「今年這3畝地種了白菜和恰瑪古,現在市場供給充足,價格比較便宜。我先把這些菜儲存在菜窖裡,錯開上市高峰期,到時候還能多掙點。」11月10日,嶽普湖縣鐵熱木鎮喀拉託格拉克村村民熱比古麗·艾拉說,「今年白菜和恰瑪古收成不錯,應該能賣到6000元。」
熱比古麗去年用自家的3畝地種了白菜和恰瑪古,收入5000多元。今年,她繼續種了白菜和恰瑪古,還在院子裡挖了菜窖,把蔬菜儲存在菜窖裡。
今年以來,嶽普湖縣鐵熱木鎮積極引導村民修建菜窖,採用秋菜冬儲反季節銷售的模式,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村民收入。菜窖保鮮庫有著「不插電的冷鮮庫」的美譽,建造過程較為簡便、成本較低。白菜、胡蘿蔔、土豆等秋冬季蔬菜通過菜窖儲存能夠有效延長保存時間。這些優勢吸引越來越多的村民建起了菜窖。
這兩天,位於嶽普湖縣鐵熱木鎮賽福力科瑞克村的菜窖保鮮庫即將竣工。村民託合提·艾海提做了多年蔬菜生意,得知村裡將建菜窖保鮮庫,他主動提出承包菜窖儲存村民種植的各類蔬菜。
託合提說:「現在菜窖已經修好了,總面積200平方米。我打算利用這座菜窖儲備70噸左右的白菜、白蘿蔔、胡蘿蔔、洋蔥、恰瑪古等蔬菜。」
「菜窖裡面冬暖夏涼,還不用電,今年起我把自己家院裡種的蔬菜都放進了菜窖保存。以後我要好好利用菜窖,儘量多儲備一些蔬菜,做好冬菜儲存,提高經濟收入。」鐵熱木鎮依勒提孜力克村村民麥麥提圖爾遜·阿布來提說。
據了解,嶽普湖縣鐵熱木鎮今年計劃修建大型菜窖保鮮庫16座,現已建成8座;建成各類小型菜窖100餘座。為了保證保鮮效果,鐵熱木鎮對全鎮菜窖進行統一規劃、科學建造,並引導村民把各類蔬菜儲存在菜窖裡,村裡的小菜窖即將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穩定途徑之一。「今後我們力爭全鎮所有農戶家家都有一個小菜窖。」嶽普湖縣鐵熱木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阿不都外力·亞森說。
點評
房前屋後興產業 庭院經濟富農家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徵程中,新疆各地將庭院經濟作為農民增收的新著力點,讓農村貧困家庭的庭院為戰勝貧困添了一把力。
伴著庭院經濟的發展,很多村民利用庭院裡閒置的土地種起了苗木、果蔬,辦起了民宿,這既改善了人居環境,也加快了貧困戶脫貧致富步伐,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在新疆,發展農村庭院經濟的優勢在於:不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的資金和設備,人人能幹、家家可上,並且經營項目多種多樣,每個農戶都可根據自家條件有選擇地進行。對於經濟底子本身比較薄的貧困戶而言,庭院經濟有更強的市場應變能力,貧困戶家庭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和價格變動情況,及時調整經營方向和生產項目,不必承擔較大的風險。從這個角度看,發展庭院經濟是符合貧困戶家庭實際的。
這些年,新疆把發展庭院經濟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投入大量資金在南北疆實施庭院經濟項目,已初步構建起了幫助貧困戶自我發展的長效機制。在許多地方,越來越多的「小菜園」豐富了「菜籃子」「果盤子」,美化了「小院子」「小村子」,還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我們也要看到,庭院經濟在幫助農民脫貧增收方面的作用雖然已經顯現,但是要推動這一發展模式向縱深發展,使庭院資源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讓小庭院對接大市場,實現高質量發展,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下一階段,我們要繼續從庭院規劃設計、環境整治與建設、生產管理、產品營銷、品牌建設等各環節開展全方位的技術指導,積極引導農村庭院經濟走上產業化道路,逐步形成區域品牌、鄉村品牌、知名公用品牌,讓「土產」成「特產」,讓「產品」成「禮品」。(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