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疆第一人口大縣莎車的脫貧攻堅調查

2020-12-24 中國新疆網

9月21日,在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莎車有限公司萬壽菊發酵池旁,農民將萬壽菊拋向空中,表達豐收的喜悅。記者 楊偉攝

  

9月21日,在莎車縣扶貧產業園,新疆小蜂農業創新發展有限公司員工忙著分揀核桃仁。該產業園帶動3000多戶農民實現穩定增收。記者 王臻攝

  

9月21日,飼養員在莎車縣軍企鴿業扶貧產業園餵養鴿子。該產業園佔地面積1000餘畝,主要繁育幼鴿、出售鴿子蛋等,目前已吸納50名農民穩定就業。記者 王臻攝

  奔騰不息的葉爾羌河水,從沒像今天這般歡快高歌。

  11月14日,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出公告,莎車縣等10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莎車脫貧摘帽了!」喜訊像長了翅膀一樣在葉爾羌河畔初冬的原野傳開、在各地的熱鬧巴扎傳開,各族幹部群眾為「全疆第一人口大縣」脫貧摘帽而由衷高興,為新疆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而歡欣鼓舞。

  莎車縣貧困人口基數大、涉及貧困領域廣、面臨困難問題多、脫貧攻堅任務重。2014年的數據顯示:莎車縣戶籍人口88.81萬人,其中農業戶籍67.95萬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村341個(深度貧困村264個),建檔立卡貧困戶58383戶237444人。

  莎車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農業戶籍人口多,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產業結構單一,農民存在文化素質偏低、脫貧能力欠缺等問題。能否做足做好「農」字文章,成了莎車縣脫貧攻堅的一個關鍵。於是,莎車縣脫貧攻堅的「鑰匙」,聚焦在「農」字上。

  涓涓細流,匯聚成河。隨著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各方扶貧力量精準發力,一系列「三農」現實問題得到破解。葉爾羌河衝積扇平原中上遊的「農」字文章和農業盛景,內涵逐漸豐富起來,畫面愈加多彩起來,農業資源盤活了,農村面貌更新了,農民收入增加了。

  取長補短

  挖掘優勢資源

  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脫貧攻堅,就是要聚焦短板弱項,實施精準扶貧,把短板補齊補好。

  而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莎車縣位於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的南疆四地州。南疆四地州的自然條件惡劣、水資源匱乏、生態環境極其脆弱、耕作生產水平相對較低等短板,在人均約有2.5畝耕地且大部分土地鹽鹼化嚴重的莎車縣也普遍存在。

  對於莎車縣的劣勢和優勢,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幹部在辯證看待。9月22日,莎車縣委副書記安軍樂說,莎車縣人口多,原來,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佔全縣勞動力三分之二,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業勞動生產率低,投入產出比低,人口多在傳統發展模式中是劣勢;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莎車縣農村「村有資產、戶有產業、人有崗位、事有人管」,人多力量大,在新發展模式中是優勢。

  劣勢和優勢畫面明顯切換的,還有葉爾羌河。原來,葉爾羌河是新疆洪災最多的河流,時常發生的融雪型、暴雨型、潰壩型洪水,以極高的起漲速率、異常的高洪峰值而聞名。每年汛期,葉爾羌河流域的幹部群眾都要參與防洪。而在需要用水灌溉時,河裡又沒有充足水量,造成乾旱,給農民帶來不少負擔。現在,修建在莎車縣霍什拉甫鄉阿爾塔什村的阿爾塔什水利樞紐工程,成為新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徹底解決葉爾羌河千年水患的同時,還兼具灌溉、改善生態、發電等功能。

  小麥單產不斷提高,農民自給有餘,解決了「不愁吃」的問題;棉花陸續調減了30萬畝,單產和收益卻不斷提高;蔬菜原來需要大量外調,現在除了滿足本地市場,還供應外地市場;羊肉原來不能自給,現在存欄量和出欄量逐年上升,成為特色旅遊產品……一個個曾讓農民感到增收困難的「劣勢」,現在變成了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優勢」。

  莎車縣讓劣勢變為優勢,短板變為長項,得益於各方扶貧力量的合力,能夠取政策之長補領域之短、取優勢之長補地域之短。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的重要論述,黨中央「六個精準」要求,自治區黨委「七個一批」「三個加大力度」,喀什地委「十二大工程」扶貧舉措,都是莎車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法寶。取長補短,讓莎車縣切實做到扶真貧、真脫貧,如期實現了「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一降五通七有」的奮鬥目標。

  莎車縣脫貧攻堅的成績單顯示:2014—2019年,168個貧困村退出,48060戶201998人脫貧;2020年,173個貧困村退出,10323戶35446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零。

  貧困發生率從29%到零的背後,是莎車縣農業由「大而弱」走向「大而強」的艱辛歷程。產業由弱變強,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莎車縣農業農村局,記者一行看到「穩糧、優棉、增菜、促經、興果、強畜」中一組組翔實的數據變化,明白了當地是如何充分挖掘優勢資源,努力補齊農業短板,來織密農業產業這張大網的。

  在集制種育苗、農業科技培訓、特色林果示範等於一體的莎車縣扶貧產業園,有不少年輕的大學畢業生。擔任講解員的吐爾遜古麗·吐魯洪說,這幾年,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過程中,莎車縣的農業優勢不斷顯現,她考大學時,父親鼓勵她報考曾被她視為冷門的農學專業。她很慶幸自己到塔裡木大學學習農學,返鄉就業後,她從中找到了很多樂趣,找到了人生價值。

  「農」字文章中的奧妙,莎車縣廣大農民也有深切體會。現在,農民流連於連年豐產豐收的麥田瓜園、蔬菜大棚或巴旦木林、萬壽菊叢,自信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莎車,的確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

  調整結構

  拓展增收空間

  育苗大棚內,各種蔬菜幼苗遠遠望去如一池春水;智能溫室內,聖女果、火龍果等特色種植春意盎然;廣場及道路旁,各種花卉競相開放……在上海市對口援建的莎車縣扶貧產業園,記者一行乘坐電動觀光車參觀不同主題的區塊,不禁為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有如此農業盛景而讚嘆。

  葉爾羌河衝積扇平原上,處處有如此盛景。莎車縣委副書記、縣長阿不都艾尼·買買提告訴記者,這裡每年培育的6.5億株菜苗都到各鄉鎮的蔬菜種植基地了,到家家戶戶庭院內的小拱棚了;林果、花卉等種植技術應用到農戶們的田間地頭了。

  莎車縣扶貧產業園是展示全縣現代農業發展的窗口,是全縣200餘萬畝詩畫田園的微縮版。

  在莎車縣一些鄉鎮的蔬菜、巴旦木、萬壽菊、甜瓜、櫻桃等種植基地,以及養蜂、養雞、養鴿、養牛、養羊等養殖小區,記者一行感受到了政府和企業引導廣大農民調整種植和養殖結構的服務力度,致富帶頭人牽手農戶探索特色種植和特色養殖的熱情,看到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策」帶來的增收效果。

  調結構,首先建立在農民有能力參與、樂於接受的基礎上。在莎車縣恰爾巴格鄉庫特其、阿依庫勒等村,從「五一」之前到「十一」之後,一茬茬蔬菜尤其是大白菜,源源不斷地供應本地和外地市場。就在前不久,一大批白菜還運到了烏魯木齊市的新疆九鼎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

  這些蔬菜村,原本以糧棉作物種植為主,大多數村民不會種植蔬菜。以庫特其村為例,2018年,自治區黨委統戰部選派的駐深度貧困村第一書記李勇剛到這個村時,村子是空殼村,村民增收缺少產業依託。李勇經過調研注意到,有內地來的人在村裡承包土地種植大棚蔬菜,說明這裡適宜種菜;村民喜歡吃大白菜,尤其是婚喪嫁娶宴席離不開大白菜,說明村民有種菜意願;村子離縣城不到10公裡,生產的蔬菜運到縣城銷售很方便,說明家門口就有市場。

  有這麼大產業發展的基礎,又有扶貧項目資金支持、政府「保姆式」服務、致富帶頭人帶動,當年,庫特其村便以高出市場價的承包費流轉出368畝土地,新建62座蔬菜大棚,同時進行露地栽培,並成立了金田園農民專業合作社。今年,村裡的蔬菜大棚已增加到130座,還建了300座拱棚,全村有315戶農戶參與蔬菜種植。農戶在僅有三分地的拱棚裡一年種3茬蔬菜,收入達4500元。「一畝園,十畝田」的增收效益,讓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們感慨,現在,真是守著「金田園」、走向致富路啊!

  據統計,近年來,莎車縣立足蔬菜產業,按照「春提早、夏排開、秋延後」,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日光溫室達到8200座,拱棚達到20959座。僅設施農業就使8000餘人穩定就業。通過露地、日光溫室、拱棚、庭院瓜菜生產等方式,今年,莎車縣瓜菜種植面積達到26萬畝,年產商品瓜菜40萬噸,實現瓜菜畝均收入3000元以上,帶動了全縣14萬戶(貧困戶4.2萬戶)農戶增收。

  從入夏到晚秋,莎車縣田間地頭、公路兩側、房前屋後、林果樹下,到處都盛開著萬壽菊,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很多種植戶把萬壽菊稱為「脫貧花」,是因為萬壽菊進入花季之後,他們可以天天摘花、天天賣錢。當地農民以前沒接觸過萬壽菊,但莎車縣的土壤條件、光熱資源很適宜萬壽菊生長,巴旦木等果園裡套種萬壽菊也緩解了人多地少矛盾,實現了立體種植、多重收益。再加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帶動,廣大農村婦女本身偏愛養花種花,一項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便水到渠成。

  同樣以燎原之勢發展起來的還有養雞產業。莎車縣烏達力克鎮英艾日克村村民原本並沒有養雞習慣,2018年,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選派來的駐深度貧困村第一書記賀建生發現村裡缺乏產業支撐,村民缺乏技術和致富信心。恰好,村裡的農戶向桂林想通過養雞增收,賀建生對市場進行充分調研後,認為單打獨鬥難以形成產業,要發動大家一起養雞,一起致富。今年,英艾日克村等附近17個村已有上千戶農戶通過參與養雞增收,年出欄達200萬隻以上。引進的龍頭企業還建設了蛋託廠、孵化廠、有機肥廠、屠宰場等,帶動了300餘名農村勞動力就業。

  科技賦能

  融合發展產業

  傳統產業提質增效,鄉村文化旅遊等現代服務業方興未艾。記者一行發現,莎車縣在紮實推進產業扶貧過程中,格外重視通過科技的力量來助推現代農業發展。不同種類的農作物從育種育苗到種植管理,再到加工銷售,少不了科技賦能。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與產業發展相輔相成,不斷凸顯的農業資源優勢、豐富多彩的優質特色農產品吸引來的農業產業化企業越來越多。企業通過打造現代化種植和加工基地,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助推著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升。

  新落成不久的莎車縣葉河饢觀苑(特色食品產業園)內,有4座擁有電氣化饢坑的饢加工車間,還有特色食品加工實訓車間、現代美食餐飲區、特色風味小吃餐飲區、網紅副食品展銷區等。在這裡,可領略莎車縣所有農產品的特色,可感受當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魅力。

  莎車縣農業農村局黨委副書記、局長趙曉莉介紹,莎車縣農產品從生產環節開始,便處處體現產業融合發展的特點和科技應用的優勢。這些特點和優勢讓農產品提質增效、品牌不斷做大,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記者一行在對不同產業的了解中,看到了企業工人、合作社社員、幫扶幹部、農業技術員、致富帶頭人的身影,看到了一個個不斷拓寬增收思路、迸發內生動力的貧困戶脫貧的故事。

  傳統產業,老樹如何發「新枝」?莎車縣加強74萬畝小麥、73萬畝玉米、70萬畝棉花水肥管理,加快農產品加工轉化,延伸農產品產業鏈。小麥從種到管科學施肥澆水、病蟲害防治,優質麵粉被加工成饢等各種美食;棉花走向「一主一輔」良種用種模式,使用全生物降解膜、精量播種管理模式,以及機採、紡紗先進的採收加工模式。推廣這些模式,讓農戶節水節肥、增產增效的同時,也讓不少勞動力從土地裡解放出來,外出務工增加一份收入。原來,一家人管幾畝地,全縣30餘萬農村勞動力幾乎都投入農業生產中;現在,一個人就可以管30畝地。

  特色種植業,如何做大做強?莎車縣引進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莎車有限公司,年加工25萬噸萬壽菊色素;扶持發展多家年加工能力達15萬噸的脫水蔬菜企業;設立了縣農副產品購銷配送中心和158個鄉村農產品收購站點,建設了138座保鮮庫、2個淨菜車間和5個蔬菜加工廠,形成了集種植、收購、分揀、保鮮、凍幹、食品加工、配送為一體的有機蔬菜食品供應產業鏈。

  特色林果業,如何提質增效?莎車縣持續對以巴旦木為主的136萬畝林果進行提質增效,狠抓藥劑清園、疏密改造、嫁接改優、補植補造、保花保果、水肥管理、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建成林果示範園212個,組建鄉村林果技術服務隊30支3800人。今年,預計全年果品總產達28萬餘噸,增產2.7萬噸,為歷史最好年份。值得一提的是,巴旦木產量不斷提升的同時,為巴旦木授粉養蜜蜂成為一項不斷壯大的產業,今年全縣產出蜂蜜2000噸。

  畜禽養殖業,如何擴大規模?莎車縣創新推進「自主經營、入股分紅、企業用工、託管代養」等畜牧業脫貧新模式。由企業帶動,建設發展標準化、規模化、現代化的7座良繁中心、23個分場。引進10.31萬隻良種畜,配套建設了2.3萬畝飼草料基地,帶動了全縣207個畜禽養殖小區及合作社發展、3100人就業,促進了畜牧業自繁自育和綜合生產能力提升。通過參與「集中託管飼養」「分散養殖育肥」「入股分紅」等方式累計實現1.68萬貧困戶戶均增收470元。

  今年,莎車縣通過幹部幫扶、企業幫扶、項目幫扶,為1.7萬戶貧困戶發放了46.9萬隻雞苗,2萬羽幼鴿,發展壯大庭院養殖。全縣飼養牛、駱駝等13.4萬頭(峰),羊101.3萬隻,禽類1500萬隻(羽),13萬農戶其中貧困戶5.83萬戶通過發展養殖增收。

  產業融合,為莎車縣一批批年輕的農民提供了就業崗位,他們大部分掌握了一技之長,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全縣貧困家庭勞動力人人有事幹,他們分別在一、二、三產業領域就業,或通過自主創業等方式就業。

相關焦點

  • 莎車: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他們竟然這樣幹
    莎車: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他們竟然這樣幹 2020-12-22 13: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攻堅拔寨斷窮根 昂首闊步奔小康——寫在喀什地區脫貧摘帽之際
    2020年11月14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了《關於莎車等10個貧困縣退出的公告》,這意味著作為全國深度貧困「三區三州」之一、自治區脫貧攻堅主戰場的喀什地區從此摘掉了壓在頭上的窮帽子,也宣告了佔祖國國土面積六分之一的新疆,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 非凡的奇蹟 · 一個蘇區縣脫貧攻堅紀述
    經上級審核,確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大別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攻堅重點縣。  2014年,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新縣縣委,常委一班人重溫了黨的戰鬥歷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傾聽群眾的呼聲,回應群眾的期盼,確定了奮戰四年實現整體脫貧的目標。
  • 補齊短板強弱項 件件實事惠民生——張家川縣脫貧攻堅紀實
    貧困人口多、涉及面廣、貧困程度深,是天水市張家川縣不得不面對的實情。脫貧攻堅任務繁重而艱巨,如何如期完成脫貧任務,打好打贏這一仗?  脫貧攻堅以來,張家川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認真履行主體責任,高站位謀劃部署,高頻次力推動,做到了責任、政策、工作「三落實」。
  • ...丹寨縣排調鎮黨幹村第一書記李幫勳:在脫貧攻堅中綻放熱血青春
    李幫勳在村裡開展幫扶工作李幫勳在村裡開展幫扶工作我叫李幫勳,2017年4月,懷著對農村的深厚感情和一顆熾熱之心,我來到丹寨縣排調鎮黨幹村參加這場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幾年來,我還發揮幫扶單位職能的優勢,聯繫項目解決黨幹村各個自然寨的交通問題,全村5個村民小組公路目前全覆蓋,幫助各小組公路硬化。實施扶貧公路解決斷頭路的問題,向縣外延伸,硬化各自然寨的串戶路,方便群眾的出行,修建排汙溝美化了村的環境。幾年來,我不敢停下腳步,在脫貧攻堅百日會戰裡,一個凌晨時分,我突發腎結石,絞痛難忍,入院治療。
  • 張家川縣「脫貧攻堅宣傳周」活動啟動
    當日,張家川縣「脫貧攻堅宣傳周」發布活動暨脫貧攻堅主題成就展在蘭州舉行。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瞿娟攝&nbsp&nbsp&nbsp&nbsp中國甘肅網10月20日訊據甘肅經濟日報報導(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祁玉潔)10月19日,由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公室、省扶貧開發辦公室、甘肅日報社共同主辦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脫貧攻堅宣傳周」發布活動暨脫貧攻堅主題成就展在蘭州啟動。
  • 昭蘇縣脫貧攻堅應知應會 資料彙編
    ,做到脫貧真貧、真脫貧,脫貧成效持續鞏固至2020年,現將昭蘇縣脫貧攻堅「結對幫持」工作相關要求進一步明確下如:一、縣四套班子領導「結對幫扶」。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家庭生產經營性支出-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稅費支出-調查補貼)/家庭常住人口。10.六個精準:1、扶持對象精準;2、項目安排精準;3、資金使用精準;4、措施到戶精準;5、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6、脫貧成效精準。
  • 江西人口第一大縣,曾經是富庶州府的鄱陽為何現今成了貧困縣?
    江西現在並不算一個人口大省,常住人口全省只有4600多萬,不過,江西卻有一個超級人口大縣,這就是鄱陽縣,這不僅是江西人口最多的縣,也是江西省人口最多的縣級行政區,鄱陽縣的戶籍人口竟然達到160萬之多!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強「四力」、轉作風、講好伊犁脫貧攻堅故事
    伊犁州新聞職業技能大賽碩果纍纍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伊犁州黨委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自治區黨委的部署,統籌推進維護穩定、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和經濟發展工作,堅持「智志」雙扶,扎紮實實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確保州直已脫貧人口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 「只爭朝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上下同心 合力攻堅——內蒙古全力...
    哪裡有強烈的責任擔當,哪裡就有生動的脫貧實踐。放眼如今的北疆大地,脫貧攻堅實施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上下同欲者勝。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全面落實五級書記抓扶貧工作機制,凝聚脫貧合力,跑出攻堅「加速度」,讓扶貧工作有了爬坡過坎的源源動力。
  • 「脫貧攻堅·精彩瞬間」主題攝影大賽獲獎名單新鮮出爐!
    「脫貧攻堅·精彩瞬間」主題攝影大賽獲獎名單新鮮出爐!用鏡頭聚焦脫貧攻堅主戰場用影像講述脫貧攻堅好故事「脫貧攻堅·精彩瞬間」主題攝影大賽獲獎名單新鮮出爐 速來圍觀!擼起袖子加油幹,凝心聚力奔小康」的喜人景象,2020年5月至11月期間,由喀什地委宣傳部、喀什地區扶貧辦主辦,喀什地區文聯協辦,喀什地區攝影家協會承辦的「脫貧攻堅·精彩瞬間」主題攝影大賽,面向喀什地區各族黨員幹部群眾,廣泛徵集脫貧攻堅優秀攝影作品。
  • 廣東省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今召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為起點,中國扶貧開發進入脫貧攻堅的新階段,創造了歷史上最好的減貧成績,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深圳是改革開放後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在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中,非常自覺地把「感恩改革開放、回報全國人民」作為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的重要論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勇於擔大責、扛重任,肩負起涉及9省54縣的對口幫扶任務,做到幫扶不添亂、扶貧不圖名、實幹見真情,以先行示範標準完成了脫貧攻堅的各項任務。
  • 脫貧攻堅,託起農牧民穩穩的幸福
    2020年以來,我市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脫貧攻堅決策部署,盡銳出戰、真抓實幹,脫貧攻堅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截至目前,全市5個區貧旗縣全部摘帽。決戰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成就,脫貧攻堅整體進入鞏固提升階段。貴在精準、重在精準 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各項目標任務「自從駐村工作隊來了以後,我們農豐村的變化可大了。」
  • 【脫貧攻堅】極地江源脫貧「三問」
    據統計,2015年精準識別貧困人口3.5萬戶11.24萬人,佔全省貧困人口的21.5%,超乎尋常的貧困,超乎尋常的攻堅,久積貧困的玉樹成為全省貧困發生率最高、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的地區。啃下這塊硬骨頭。
  • 楊濤同志掛牌督戰鎮原縣廟渠鎮六十坪村脫貧攻堅工作
    楊濤同志掛牌督戰鎮原縣廟渠鎮六十坪村脫貧攻堅工作 2020-02-26 17: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瞭望丨脫貧攻堅:世界奇蹟
    >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始終重視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問題,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把扶貧開發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黨的十九大之後,黨中央又把打好脫貧攻堅戰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決定性進展。2012年底到2019年底累計減貧9348萬人,貧困群眾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脫貧攻堅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為國際減貧事業提供了中國方案,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甚至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重大創舉。
  • 貴州:號召社會組織積極支持「9+3」縣(區)貧困地區脫貧攻堅
    人民網貴陽5月15日電(孫遠桃) 為推進貴州省「9+3」縣(區)脫貧攻堅掛牌督戰工作取得實效,堅決打贏消滅絕對貧困的攻堅戰、收官戰、殲滅戰。5月15日,貴州省民政廳向全省性社會組織下發通知,要求積極支持「9+3」縣(區)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
  • 中國人壽駐廣西天等縣進遠村扶貧第一書記蒙廣盛脫貧攻堅紀實
    這大半年來,在進遠村各屯的村頭巷尾、田間地頭、新建牛舍中,總會看見一位雖然被曬得膚色略黑,但總是面帶笑容的人影,他就是進遠村扶貧第一書記蒙廣盛。   2020年4月,蒙廣盛受中國人壽廣西分公司選派,到進遠村駐村扶貧。
  • 劉揚一行到從江縣鬥裡鎮臺裡村調研脫貧攻堅工作
    12月15日下午,省交通運輸廳黨委委員、副廳長劉揚率廳建管處有關負責同志到從江縣鬥裡鎮臺裡村調研指導脫貧攻堅工作,省高管局有關負責同志隨同參與調研。在臺裡村,劉揚一行詳細了解目前人口和勞務輸出人數,以及茶油、小黃牛、小香雞等產業情況後,對臺裡村的基層黨組織的作用發揮,公益性崗位設置以及省高管局對臺裡村的幫扶表示肯定。劉揚指出,在省交通運輸廳以及省高管局、當地政府部門和駐村工作組的共同努力下,臺裡村的變化非常大,每一次走進臺裡村都能感受到新的變化,尤其是在環境治理上的改變,成效顯著。
  • 赫章縣紀檢監察機關:靶向監督護航脫貧攻堅
    這份來之不易的成績背後,赫章縣全體紀檢監察幹部沒有缺席——在赫章縣脫貧攻堅「主戰場」,縣紀委監委以最強擔當、最實作風,嚴格聚焦「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及農村飲水安全,開展靶向監督,實現有力監督、有效監督、有形監督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