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4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了《關於莎車等10個貧困縣退出的公告》,這意味著作為全國深度貧困「三區三州」之一、自治區脫貧攻堅主戰場的喀什地區從此摘掉了壓在頭上的窮帽子,也宣告了佔祖國國土面積六分之一的新疆,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既要確保屬於「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難中之難、堅中之堅」 的4個貧困縣、293個村、2.1萬戶7.72萬貧困人口脫貧,還要鞏固提升8個已脫貧縣市111.85萬人的脫貧成果,喀什地區是如何啃下「硬骨頭」的?
今年6月,莎車縣淨菜中心的工人們正在分揀土豆。該淨菜中心員工大多是貧困戶,每人每月工資2600元左右,並且免費吃住,切實解決了部分貧困家庭的實際困難。中國喀什網記者 劉孟馨攝
喀什地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疆方略,按照自治區黨委「1+3」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工作,著力抓責任、政策、工作「三落實」,對標貧困人口脫貧「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貧困村退出「一降五通七有」,統籌各類資源、政策,在對口援疆省市以及各援疆力量的無私援助下,全區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咬定目標、堅持標準,一鼓作氣、盡銳出戰,紮實推進自治區黨委「七個一批」「三個加大力度」、喀什地委「十二大工程」,壓實攻堅責任,強化精準舉措,全力啃下了最後的「硬骨頭」,在大戰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抓產業促就業 夯實可持續增收基礎
在葉城縣輕工業園區的新疆美嘉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廠房內一條條核桃仁、核桃飲料生產線有序運轉。公司員工多力坤·艾合買提說:「以前就是吃個核桃仁,現在,核桃變成了核桃奶、核桃油、核桃飲料等,能銷到全國各地。」
葉城縣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作為全疆最大的核桃產區,核桃種植面積58萬多畝,年總產量達13萬噸。近年來,葉城縣大力推進林果業提質增效,構建起了「吃幹榨淨」的核桃全產業鏈。目前全縣有33萬人參與核桃產業,農牧民的人均純收入中,來自核桃的收入就佔了37.1%。
現在,葉城縣已經形成縣有龍頭企業、鄉鎮有種植基地、村有合作社的核桃產業發展格局。
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喀什地區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按照「縣有主導產業、鄉鎮有產業基地、村有合作組織、戶有脫貧項目」的原則,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基地建設,大力扶持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為高質量脫貧提供堅強的產業支撐。
「叮叮噹噹」……11月15日,在莎車縣墩巴格鄉牌坊村農機合作社,村民阿布來提·吾斯曼剛吃過早飯就來到合作社裡維修農機設備。
「以前缺技術,想就業沒有渠道。」阿布來提·吾斯曼說。早些年,他與合作社裡的員工大都靠種地為生,因為缺乏技術,收入不穩定,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就業創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而掌握就業技能對促進貧困人口就業創業和脫貧增收有著重要作用。
墩巴格鄉瞄準「缺乏技術」這一致貧原因,結合貧困群眾的需要,按照不同意願有針對性地對群眾進行培訓。
在合作社投入運營前,阿不來提·吾斯曼和其他員工一起接受了培訓。一人就業,全家脫貧,掌握技能後,在合作社就業的貧困群眾全部實現了穩定增收。
「現在我有穩定的工作,我和老婆每個月各自都有3000元工資收入。我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感謝黨和政府。」現在,阿布來提·吾斯曼已經脫貧。
在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扶貧產業的同時,喀什地區還積極組織開展勞動力轉移就業,鼓勵企業更多招用貧困鄉村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人員。目前,全地區貧困戶、邊緣戶有勞動能力的54.57萬人全部實現一人一就業。
堅持目標標準 抓重點補短板
伽師縣江巴孜鄉依帕克其村,一排排紅藍屋頂的安居房排列整齊。80歲的伊米提·艾山老人坐在院子裡一邊曬太陽,一邊咂巴著嘴品嘗剛剛煮好的一壺磚茶。
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喀什地區加快補齊補牢飲水安全「短板」。一場圍繞水源、環保、資金、工期的「跨城引水」攻堅戰迅速展開:工程總投資17.49億元,工程跨越3個縣,引來慕士塔格峰冰川雪水作為穩定優質水源,近2000公裡的工程管線為「甜水」鋪好了路。
今年5月20日,甘甜的冰川雪水流入伽師縣千家萬戶,標誌著喀什所有貧困人口全面實現飲水安全。
今年以來,喀什地區堅持目標標準,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貧困群眾收入持續穩定增加,「兩不愁」總體實現,「三保障」短板全面補齊,293個貧困村、4個擬摘帽縣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大幅改善,尤其是影響脫貧任務實現的一批瓶頸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今年6月25日,投資2.9億元的西合休輸變電工程竣工,葉城縣西合休鄉正式接通大網電,徹底解決了用電難題。
如今,喀什地區偏遠貧困鄉村基本實現大網電延伸覆蓋,用電難成為歷史。
位於葉城縣阿克塔什鎮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住著全縣3個山區鄉鎮建檔立卡貧困戶3063戶1.4萬人。
走進村民阿依夏木古麗·吐爾遜的新居,院內種植的蔬菜長勢良好,南瓜秧苗爬上了柵欄。進入屋內,電視、沙發、茶几一應俱全,窗臺上盛開著豔麗的花朵。
搬遷前,阿依夏木古麗·吐爾遜夫妻倆和父母住在棋盤鄉伊力尼什村。「過去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擺脫貧困。」她說,重重大山像一道屏障,讓貧困趕不走,小康進不來。
2018年搬到阿克塔什鎮後,清澈的自來水,方便的天然氣,漂亮的安居房,便捷的線路車,學校醫院在附近,生活的舒適便捷讓阿依夏木古麗·吐爾遜「搬來就不想走了」。
「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近年來,喀什地區堅持統一規劃、一村一策,破解「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難題,建成96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16282戶71202人。同時還完善了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的目標」。
易地搬遷,讓喀什7萬餘貧困農牧民從大山溝溝、沙漠腹地到平原綠洲,看似小小「一步」,實則跨越了「千年」。
堅持督戰包聯 轉變幹部作風確保扶貧實效
「駐村工作隊知道我想學習先進養殖技術,就安排我到上海、蘇州和疆內的一些養殖基地,學習現代化養殖管理。今後,我可以帶動更多鄉親一起增收致富。」英吉沙縣喬勒潘鄉哈薩克拉艾日克村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加帕爾·烏熱依木說。
今年,英吉沙縣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深化細化包括扶志扶智在內的「各項扶貧工程」,外因和內因同時發力,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讓貧困戶實現持續穩定增收。
「卡德爾(維吾爾語,意為幹部)天天來幫我們,我們都不好意思睡懶覺了。」在哈薩克拉艾日克村,不少貧困村民這樣說。
為了如期脫貧,數十萬幹部沉入基層、扎進鄉村幫扶貧困戶。這些「卡德爾」的付出,換來鄉村巨變,也贏得群眾對基層組織的信任和擁護。如今的深度貧困村,青壯年勞力或在工廠上班,或忙農業生產,留在家中的老人們能親暱地喊出每個幹部的名字。
今年以來,喀什地區堅持督戰結合、以戰為主,成立4個掛牌督戰片區指揮部,選派41名廳級幹部、139名縣處級及19349名各級幫扶幹部深入293個未出列村掛牌作戰;成立8個包聯指導片區指揮部,選派43名地廳級、878名縣處級及571名科級幹部包聯指導8個摘帽縣市、1250個出列村及776個有扶貧任務的一般村鞏固提升,堅持以責任落實推進工作落實。
脫貧攻堅系列惠民政策的大力實施,為喀什各族勞動者暢通了奮鬥成功的渠道,搭建了人生出彩的平臺,群眾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呈現出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幹群關係也悄然變化。
如今,穿行在喀什大地,不僅能見到大漠變通途、舊貌換新顏的跨越,更能感受到民心向好、幹群同心的精氣神。
喀什脫貧攻堅戰的勝利,不僅讓貧困群眾有吃有喝有房住,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教,也讓貧困鄉村村村有歌聲、戶戶有笑臉,更讓500多萬喀什各族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來源:喀什零距離
編 輯 /努爾比葉
責 編 / 嚴永霞
原標題:《攻堅拔寨斷窮根 昂首闊步奔小康——寫在喀什地區脫貧摘帽之際》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