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清晨,(廣安)嶽池縣苟角鎮石板坡村的戶外冷得刺骨,但薄霧中總能見到宋光壽老兩口義務打掃公路的身影。
3年前,老兩口唯一的兒子因病去世,讓這個原本就風雨飄搖的家被擊垮,是扶貧幹部捂熱老兩口已經破碎的心,是脫貧政策託起他們生活的「底盤」。
「黨和政府的幫助讓我對生活重新有了希望,我們掃掃地,也算是一種回報。」70歲的宋光壽說,如今他家的土地承包出去有分紅,自己種點蔬菜,加上政策幫扶,每年有兩萬多元的收入。
宋光壽的家改變了,嶽池縣26857戶貧困戶的家也改變了。
嶽池是百萬人口大縣,2014年,精準識別貧困村28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26857戶89968人,貧困發生率8.9%,貧困村、貧困人口數量分別居四川省第2位、第17位,在我市均居第一。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近年來,朝著「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這一目標,嶽池縣舉全縣之力、匯全縣之智,咬定目標、苦幹實幹,邁開大步奔小康——2017、2018連續兩年在省級年度成效考核中取得「好」等次;2018年實現貧困縣摘帽;2019年實現全域全員脫貧。
使命千鈞重 立下軍令狀,「繡花」功夫深
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這兩年,白廟鎮鄭家村被冠以的名號越來越多、越來越響,越來越有「面子」。
但其實,比「面子」更實在的,是鄭家村厚實的「裡子」。
這些年,除了依託陸遊的《嶽池農家》發展鄉村旅遊外,鄭家村利用基礎設施和水資源,在平壩地區發展了「稻魚、稻蝦、稻鱔」共生的糧食增產項目,建成千畝桃園、藤椒園、中藥材和苗木種植示範園,帶動村民增收致富。2019年,該村人均收入達到1.2萬元。
過去,在鄭家村生活了幾十年的老村黨支部書記劉方紅四處尋求發展門道,但連他也未曾想到,自己熟悉的荒山坡上還能發展旅遊產業,成為遊客嚮往的「詩和遠方」。
為鄭家村找準脫貧門路的,是紮根村裡的駐村幹部。
「來的扶貧幹部立下軍令狀,籤訂責任書,衝鋒在前,帶領貧困群眾攻堡壘、拔窮根。」劉方紅說,駐村幹部紮根貧困村,下足「繡花」功夫,找準了貧困村的脫貧之道。
劉方紅所言不虛——作為全市扶貧任務最重的縣,脫貧初期,針對貧困面寬、量大、任務重的現實,嶽池縣委、縣政府與鄉鎮黨政「一把手」、縣級部門主要負責人等籤訂了目標責任書,立下了軍令狀,誓與貧困戰到底!
勇挑千鈞擔,做精「繡花」活。嶽池縣巧妙「排兵布陣」,劃出10個脫貧戰區,縣級領導班子掛帥,建立包戰區、包鄉鎮、包村、包社、包戶「五包」幫扶責任,選精兵、派強將,280個駐村工作隊、1.5萬名公職人員下沉基層,與26857戶貧困戶結親結對。
舉全縣之力、匯全縣之智。各行各業紛紛投身於這場氣勢磅礴的「硬仗」之中。
省級單位來了——3家省級單位到嶽池開展定點扶貧,幫助協調17個扶貧項目,引進262.2萬元資金。
民營企業來了——近百家民營企業發揮資金、技術、管理等優勢,到貧困村開咱就業扶貧、產業扶貧、愛心扶貧等。
…………
他們找準了致貧的根本——基礎條件差,出行沒好路,住房不像樣,收成靠天保;致富技能缺,70%的群眾沒有一技之長,外出務工收入低,在家經營無門路;患病群眾多,75%的貧困人口因病常年吃藥,勞動能力不足……
找準窮因後,嶽池縣當即開出良方治「硬傷」。
圓「安居夢」,實施易地扶貧搬遷、C級D級危房改造、「五改三建」等51714戶,有效改善貧困群眾居住環境。
修出行路,修建通村硬化路、產業聯網路、入戶便民路等4550.88公裡,實現100%的村通水泥路、85%的組通產業聯網路、60%的戶通入戶便民路。
搭「致富橋」,打造6個產業示範帶,新改建37.63萬畝特色產業基地,建成100個奔小康產業園,培育2229個新型經營主體,實現貧困群眾多形式、多途徑增收。
用好真金白銀,籌集資金42.76億元,強化資金風險防控,保證扶貧資金封閉、安全、高效運行。
貧困的「硬傷」治癒了,群眾的生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
興隆鎮龍王井村脫貧戶金賢中家建了舒適溫馨的「三合院」,再也不用寄住在先輩的舊屋裡;交通的改變讓羅渡鎮化龍橋村成為一塊「寶地」,發展起了青脆李等產業,村民增收有了新門路。
脫貧攻堅帶來的好,無需語言,從脫貧戶滿是笑容的臉上就能瞧得明明白白。
打好產業牌 增收有門路,口袋「鼓起來」
站在嶽池縣顧縣鎮羊山湖村的制高點向遠處眺望,中藥材種植基地連線成片,眼底可見的是一片綠意。
這片綠地裡,蘊含著羊山湖村的「致富經」:流轉全村大部分土地,種植佛手柑、黃精、川芎、吳茱萸、半夏、枳殼等中藥材,並圍繞中藥材種植產業,開發特色健康旅遊項目,幫助群眾鼓起了錢袋子。
羊山湖村第一書記羅陽算了一筆帳,預計今年中藥材和藤椒豐收後,能夠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5萬元,帶動62戶脫貧戶戶均增收4000元。
這意味著,羊山湖村已經完成了從吃「農業飯」向吃「旅遊飯」的轉變。
31歲的羅陽是市政府引進的高層次人才,2018年5月,被選派至羊山湖村任第一書記。駐村兩年,羅陽帶領村民栽種中藥材和藤椒5600畝,還建成了10多個鄉村旅遊景點。
脫貧攻堅沒有現成經驗,沒有現成路徑,沒有現成答案。脫貧攻堅的路上,嶽池縣以「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大膽探索創新,找到了切合實際的路徑!
針對鄉村專業人才缺乏的現狀,嶽池縣探索「縣引村用、崗編分離」引才模式,由縣級層面整合併統籌鄉鎮空閒事業編制,拿出一定職位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引進鄉村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根據專業特長重點安排到「軟鄉弱村」、產業重點村、深度貧困村工作。
公開招聘3批次、累計超過3000人報名,自2018年嶽池縣啟動「引才入村」計劃以來,共引進139名專業技術人才到村工作,他們,都成為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在產業發展的路上,嶽池縣創新的步伐從未停歇。
「專業合作社 種養大戶 農戶」「公司 農戶」……嶽池縣鎖定為群眾增收的目標,創新產業增收機制,探索流轉土地收租金、進園打工掙薪金、入股分紅得股金、庭院經濟賺現金的增收模式,輻射帶動18萬人增收致富。
有動力強勁的「火車頭」,有助農增收的利益「聯結機制」,嶽池縣扶貧產業猶如疾行的火車,拉著貧困群眾邁進小康生活。
通過「引才入村」計劃到鄭家村工作的林小雯,擔任村上利用產業扶持資金成立的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負責公司的運營管理和各表演隊伍的組建等,還兼任村裡的講解員,讓鄭家村的鄉村旅遊越來越紅火,吃上「旅遊飯」的貧困群眾的口袋富了起來。
黃龍鄉與嶽池縣農投集團開展合作,共同打造「黃龍貢米」產業,喊響叫亮「黃龍貢米」「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的金字招牌;顧縣鎮大屋場村種植了近2000畝花椒,年產值突破了100萬元,貧困戶年均增收6000多元。
…………
2019年,嶽池縣實現全域全員脫貧,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增長到6643元,年均增幅31%。
"智志"雙扶 提振精氣神,振興基礎牢
儘管白廟鎮瞿家店村廖青華患有殘疾、行動不便,卻依然不等不靠,主動申請5萬元扶貧貸款,建起了養豬場,用3年時間,「逆襲」成年收入超過20萬元的致富帶頭人。
妻子因病去世,喬家鎮廖壩村村民劉德明曾經一蹶不振,整天喝酒、打牌。廖壩村駐村幹部利用《村民公約》,發動鄉親們監督,不僅幫助劉德明戒賭、戒酒,還讓他重拾鬥志,成為自力更生的勤快人,成功脫了貧。
兩個貧困家庭的脫貧故事說明一個道理:只有貧困戶主動站起來、動起來,才能真正達到穩定脫貧的目的。
扶智扶志,嶽池縣運籌帷幄,打出「四張牌」。
第一張牌,實施「萬人素質提升」計劃,採取「夜校 黨校 高校」培訓模式,提升基層幹部能力,「鍛造好」致富火車頭。
第二張牌,實施「百村農技服務」計劃,通過室內「點餐式」技能培訓和田間「流動課堂」,培訓貧困群眾10萬餘次,補齊貧困群眾「無技能」的短板。
第三張牌,推進「就業扶貧」,建立貧困家庭勞動力基本信息、就業培訓、自主創業、轉移就業、公益性崗位安置「五本臺帳」,培育2個扶貧基地、3個扶貧車間,舉辦29場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組織轉移貧困勞動力就業53451人。
第四張牌,培育新風新貌,通過典型引領,喚醒脫貧主人翁意識,增強「自立自強意識」,增添致富內生動力。
思想站起來,行動跟上來,從「熬日子」到「過日子」再到「奔日子」,貧困群眾昂揚鬥志,斬斷窮根,勤勞致富。
羊山湖村村民鄭瓊珍在丈夫半癱瘓的6年時間裡,她沒有怨天尤人,不僅悉心照顧丈夫,還抓住村裡發展中藥材產業的商機,出租住房、當起廚子、到基地務工,一年收入好幾萬,成為貧困戶的榜樣。
朝陽街道觀音庵村的李再華家通過「政策兜底」摘窮帽後,自力更生發展「時間短、風險小、收益快」的種植業、養殖業,種植優質水稻和飼養小家禽,斬斷了窮根。
硬舉措,催生新面貌。如今,嶽池縣的貧困村都發展了產業、壯大了集體經濟,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2018年,我市在嶽池縣規劃建設中國川菜地道食材基地,打造以優質糧油、果蔬、花椒等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農民採用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基地建設,並且可以獲得60%的利潤分紅。
苟角鎮曾拱橋村村民李治明說,現在他把土地入股到基地,自己每天務工收入60元,每畝地也有近500元的保底收益,一年下來有1萬多元錢,等到基地盈利了,他還有更多收入。
擔當奮進,矢志攻堅。嶽池縣幹群同心、紮實苦幹,以更加堅定的信念奏響一曲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奮進曲!
來源:廣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