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大街鄉,山高坡陡,溝壑縱橫。
驅車在蜿蜒的通村路上行駛了近兩個小時後,記者來到高華村4組。這個居住著76戶人的苗家小寨,位於刀削般的山梁上,四周皆是山谷,被稱為「雲上苗寨」。
溝壑縱橫的大街鄉農村
山梁上的高華村
黃昏時分,斜陽的最後一抹餘暉灑下來,錯落有致的黔西北民居成了山裡最靚麗的風景。走進寨子裡,苗族婦女羅紹寬正忙著餵牛。一排新修的牛圈,是當地村民集中養殖的「脫貧工廠」。
「我們家養了3頭牛,有一頭快要下仔了。」抓起一把草丟進圈裡,羅紹寬臉上露出了笑容。她告訴記者,自己和丈夫在家養牛種地,兒子外出務工每年要寄兩萬多塊錢回來,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
高華村牛羊集中養殖點
村民羅紹寬正在餵牛
高華村群眾上山放羊
據高華村黨支部書記楊東介紹,該村342戶人,靠養牛、養羊脫貧的有40多戶。「有些一家人餵了6頭牛,年收入近10萬元。」
2016年,高華村修好了通村路,2019年,通組路、串戶路實現全覆蓋。路修通了,住房翻新了,村裡人或發展產業、或外出務工,昔日堪稱「與世隔絕」的貧困村,正大踏步脫貧致富奔小康。
冬日午後,苗族同胞在廣場上休閒
曾幾何時,高華村人住著石棉瓦蓋的土牆房,出村要走上四五公裡的泥濘山路。「以前每逢下雨天,出門趕集買點生活用品,都要穿雨靴才能走,路又遠又爛。如今路好了,家家住上了平房,感謝黨的好政策!」追昔撫今,村裡的苗族老教師安文羲感慨萬千,「如今我家三個娃都是大學生,以後不用操心了。」
威寧,全省脫貧攻堅的「硬骨頭」。而大街鄉之於威寧,更是「貧中之貧」。
大街鄉,名為「大街」,卻遠離大街,距縣城58公裡。
高華村苗族同胞在路旁列隊迎客
「2011年我到這裡工作時,進村去收合作醫療要走路,那路爛得,連下腳都要挑地方。」大街鄉黨委書記顏志回憶說,曾經村民們吃水要靠人背馬馱,很多人家住房透風漏雨,「好在有脫貧攻堅的好政策,我們帶領全鄉幹部群眾苦幹實幹,終於改變了面貌。如今群眾住上了好房子、走上了硬化路,自來水通到家家戶戶,產業發展也實現了全覆蓋。」
大街鄉新街一角
走進大街鄉興隆村,寬闊的硬化路進村入戶,嶄新的村辦公樓、衛生室屹立山麓。衛生室裡,醫生文洪旺正忙著整理新採購的藥品。「村裡現在藥品種類較多,我們能做中醫、西醫理療,除了大病、重病,群眾看病一般不用出村。」衛生室負責人陳祥軍說。
嶄新的村衛生室
說起興隆村的變遷,今年77歲、在村裡教書41年的苗族老教師楊永聰有說不完的話,「五年前,吃飯都要去買糧食,一次只能買一升。村裡人靠編竹簍上街賣,然後買糧食。現在水、電、路都通了,家家建起了新房子,人們要麼出門打工,要麼在家發展產業。」
硬化的通村路上,群眾駕駛電動車趕集
興隆村村委會主任楊世局,如今是第三次任村主任。第一次當村委會主任是在2000年,當了5年後,由於貧困,不得不辭職去鐵路上務工。2008年春節,回到家鄉的楊世局又被推選為村主任。幹了三年後,還是因為貧困,2011年他又外出務工。「2016年回鄉後又被推選為村主任,我就不走了。政策好了,村裡發展變化大,我也好安心帶領鄉親們發展產業了。」楊世局笑著說,如今村裡發展櫻桃、花椒等產業上千畝,他帶領大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大街鄉興隆村,老屋成記憶,新居綻新顏
以前,興隆村人靠編竹簍、種菜賣為生,背東西上街要走幾個小時。2016年硬化路修通後,打通了群眾發展產業、外出務工的「動脈」。「我們村1700多人,外出務工的就有500多人,人均年收入30000元以上,很多人逢年過節還開著小轎車回來。」楊世局說。
苦幹實幹踐行初心使命,崇山峻岭奏響脫貧凱歌。
嶄新的村辦公樓
沐浴著脫貧攻堅政策的浩蕩春風,大街鄉群眾生產生活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寬闊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戶戶,一個個村落嶄新的衛生室、活動廣場等設施煥然一新,產業發展欣欣向榮。2019年,全鄉人均純收入超過8000元。
「我們有信心,在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效的基礎上,把鄉村建設得更美好!」摸了一下滿頭的白髮,大街鄉黨委書記顏志信心滿滿。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汪瑞梁 李文勇
1.
威寧:「三易」扶貧暖民心2.
威寧:「三大體系」保就業原標題:《「大街」之變:從窮鄉僻壤到大步小康》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