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之變:從窮鄉僻壤到大步小康

2021-01-09 澎湃新聞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大街鄉,山高坡陡,溝壑縱橫。

驅車在蜿蜒的通村路上行駛了近兩個小時後,記者來到高華村4組。這個居住著76戶人的苗家小寨,位於刀削般的山梁上,四周皆是山谷,被稱為「雲上苗寨」。

溝壑縱橫的大街鄉農村

山梁上的高華村

黃昏時分,斜陽的最後一抹餘暉灑下來,錯落有致的黔西北民居成了山裡最靚麗的風景。走進寨子裡,苗族婦女羅紹寬正忙著餵牛。一排新修的牛圈,是當地村民集中養殖的「脫貧工廠」。

「我們家養了3頭牛,有一頭快要下仔了。」抓起一把草丟進圈裡,羅紹寬臉上露出了笑容。她告訴記者,自己和丈夫在家養牛種地,兒子外出務工每年要寄兩萬多塊錢回來,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

高華村牛羊集中養殖點

村民羅紹寬正在餵牛

高華村群眾上山放羊

據高華村黨支部書記楊東介紹,該村342戶人,靠養牛、養羊脫貧的有40多戶。「有些一家人餵了6頭牛,年收入近10萬元。」

2016年,高華村修好了通村路,2019年,通組路、串戶路實現全覆蓋。路修通了,住房翻新了,村裡人或發展產業、或外出務工,昔日堪稱「與世隔絕」的貧困村,正大踏步脫貧致富奔小康。

冬日午後,苗族同胞在廣場上休閒

曾幾何時,高華村人住著石棉瓦蓋的土牆房,出村要走上四五公裡的泥濘山路。「以前每逢下雨天,出門趕集買點生活用品,都要穿雨靴才能走,路又遠又爛。如今路好了,家家住上了平房,感謝黨的好政策!」追昔撫今,村裡的苗族老教師安文羲感慨萬千,「如今我家三個娃都是大學生,以後不用操心了。」

威寧,全省脫貧攻堅的「硬骨頭」。而大街鄉之於威寧,更是「貧中之貧」。

大街鄉,名為「大街」,卻遠離大街,距縣城58公裡。

高華村苗族同胞在路旁列隊迎客

「2011年我到這裡工作時,進村去收合作醫療要走路,那路爛得,連下腳都要挑地方。」大街鄉黨委書記顏志回憶說,曾經村民們吃水要靠人背馬馱,很多人家住房透風漏雨,「好在有脫貧攻堅的好政策,我們帶領全鄉幹部群眾苦幹實幹,終於改變了面貌。如今群眾住上了好房子、走上了硬化路,自來水通到家家戶戶,產業發展也實現了全覆蓋。」

大街鄉新街一角

走進大街鄉興隆村,寬闊的硬化路進村入戶,嶄新的村辦公樓、衛生室屹立山麓。衛生室裡,醫生文洪旺正忙著整理新採購的藥品。「村裡現在藥品種類較多,我們能做中醫、西醫理療,除了大病、重病,群眾看病一般不用出村。」衛生室負責人陳祥軍說。

嶄新的村衛生室

說起興隆村的變遷,今年77歲、在村裡教書41年的苗族老教師楊永聰有說不完的話,「五年前,吃飯都要去買糧食,一次只能買一升。村裡人靠編竹簍上街賣,然後買糧食。現在水、電、路都通了,家家建起了新房子,人們要麼出門打工,要麼在家發展產業。」

硬化的通村路上,群眾駕駛電動車趕集

興隆村村委會主任楊世局,如今是第三次任村主任。第一次當村委會主任是在2000年,當了5年後,由於貧困,不得不辭職去鐵路上務工。2008年春節,回到家鄉的楊世局又被推選為村主任。幹了三年後,還是因為貧困,2011年他又外出務工。「2016年回鄉後又被推選為村主任,我就不走了。政策好了,村裡發展變化大,我也好安心帶領鄉親們發展產業了。」楊世局笑著說,如今村裡發展櫻桃、花椒等產業上千畝,他帶領大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大街鄉興隆村,老屋成記憶,新居綻新顏

以前,興隆村人靠編竹簍、種菜賣為生,背東西上街要走幾個小時。2016年硬化路修通後,打通了群眾發展產業、外出務工的「動脈」。「我們村1700多人,外出務工的就有500多人,人均年收入30000元以上,很多人逢年過節還開著小轎車回來。」楊世局說。

苦幹實幹踐行初心使命,崇山峻岭奏響脫貧凱歌。

嶄新的村辦公樓

沐浴著脫貧攻堅政策的浩蕩春風,大街鄉群眾生產生活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寬闊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戶戶,一個個村落嶄新的衛生室、活動廣場等設施煥然一新,產業發展欣欣向榮。2019年,全鄉人均純收入超過8000元。

「我們有信心,在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效的基礎上,把鄉村建設得更美好!」摸了一下滿頭的白髮,大街鄉黨委書記顏志信心滿滿。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汪瑞梁 李文勇

1.

威寧:「三易」扶貧暖民心

2.

威寧:「三大體系」保就業

原標題:《「大街」之變:從窮鄉僻壤到大步小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蘇家屯區這個街道昔日窮鄉僻壤 如今城鎮繁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一張張笑臉,是幸福瀋陽最好的底色,更是瀋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見證。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小康,是華夏兒女千百年來的恆久守望、執著夢想,如今在瀋陽正在高質量地變為現實。近日,《瀋陽日報》集中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2020迎國慶特別報導《看見幸福》。
  • 廣安嶽池縣:邁開大步奔小康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近年來,朝著「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這一目標,嶽池縣舉全縣之力、匯全縣之智,咬定目標、苦幹實幹,邁開大步奔小康——2017、2018連續兩年在省級年度成效考核中取得「好」等次;2018年實現貧困縣摘帽;2019年實現全域全員脫貧。
  • 王銘聚:帶領兄弟爺們大步奔小康
    垛莊鎮孫家峪子村黨支部書記王銘聚,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立村、綠色發展、強村富民之路,通過發展綠色產業,精品果園,帶領村民們大步奔向幸福的小康生活。一大早,王銘聚就來到村裡的優質蘋果精品園,自從擔任了村裡的黨支部書記、果品合作社、苗木合作社以及家庭農場的負責人,他身上也多了一道道責任,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果園裡轉一圈,看看哪裡需要做什麼工作。孫家峪子村是果品種植大村,但大多是傳統種植,在果品質量和產量上一直無法突破。
  • 老山溝村:幫扶路上手牽手 奔赴小康大步走
    老山溝村位於大路鎮西部,「老山」含有古老之意,又因這裡山大溝深,後更名為「老山溝」。全村總耕地面積4477.6畝,其中水澆地只有115畝,屬於典型的梁峁溝壑山區。靠天吃飯的老山溝村,今年遇到嚴重旱情,讓農牧民眉頭緊鎖,一籌莫展的還有派駐老山溝村的駐村工作隊。扶農助困本就是他們的職責使命,為解開農牧民眉頭的疙瘩,駐村工作隊深入田間地頭,訪民情、解民憂,因地制宜,保民生促生產。
  • 今天,「天眼新聞·新年大步走」五歲啦
    5年來,「天眼新聞·新年大步走」活動更是逐步深入尋常百姓的心,每一年的元旦,到觀山湖公園參加新年大步走活動,以民族聯歡廣場為起點,環湖一周邁步走,成為貴陽市民迎接新年的首選方式。無論是下著雨,還是飄著雪,就算是路面結著冰,也阻擋不了我們的激情,就這樣,每一年元旦,以這樣的方式邁向新年!2021年,「天眼新聞·新年大步走」活動迎來她的5歲生日。
  • 崔馨文:《小康社會的紙上天光》
    時值庚子鼠年,我們的祖國完成了全民小康的脫貧攻堅之戰,十三五規劃也是完美收官;幾代人的奮鬥和期許,終是在苦難中開出最美的花來。我踏在幾十年前的先輩想都不敢想的柏油馬路之上,聽母親講那裡的商場在以前是販賣水果的小集市;我看著街邊琳琅滿目的商品,父親說那是在計劃經濟時的夢裡景象;我為祖國發展之快,之強而喟然感嘆。
  • 【走向小康】「雞司令」的小康之歌
    【走向小康】「雞司令」的小康之歌 2020-07-06 13: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城市探索邀請賽4條線路,帶市民沉浸式體驗「小康人生路」
    17支隊伍、85名市民沿著主辦方設置的四套劇本,沉浸式體驗普通市民的小康人生路,參與活動市民年齡大多在20歲到40歲之間。主辦方設置了四條體驗線路據策劃團隊「心城市」介紹,線路中的任務有回顧小康初心起航地的明信片製作,也有感受城市變遷的世博記憶回眸,有體驗「鏽帶變秀帶」的美麗濱江打卡,也有體會小康帶來美好生活的電影藝術尋寶。
  • 海寧皮革城,從挑扁擔到全國連鎖​丨年度策劃·小康觀察
    ,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收官之年。站在這一具有重要裡程碑意義的歷史交匯點上,《浙商》雜誌特別推出「年度策劃·小康觀察」大型系列主題報導。 近一個月來,本刊記者分赴浙江各地,就浙江小康社會全貌展開深度調查走訪, 通過「市場」這一浙江獨特現象,來觀察小康之路的變遷。
  • 文物之光照亮小康之路
    「小康社會」根植於歷史。從《詩經·大雅·民勞》勸諫君王體恤民力到《禮記·禮運》闡述大同政治思想,從《清明上河圖》描繪世事繁華到《千裡江山圖》頌唱錦繡山河,從河姆渡遺址還原刀耕火種的樸素生活到敦煌莫高窟寄託天上人間的慈悲心願……這些寶貴文化遺產,記錄著、承載著、參與著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對理想社會狀態的不懈追求。
  • 嘉賓聚焦「全面小康進程中縣市的實踐成就」
    到了2009年以後,各個鎮區的特色經濟文化活動已形成品牌效應,2011年以後更是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大步邁進,如新中山人精神的大討論、孫中山文化節、全民修身行動等。 在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方面,中山非常重視黨的領導,一方面,致力打造一支與任務要求相適應的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幹部隊伍。
  • 大豆變「金豆」 鄉親唱著村歌奔小康
    大豆變「金豆」 鄉親唱著村歌奔小康巴彥縣紅光鄉豐裕村美麗鄉村建設和調優農業種植結構見成效「巴彥大豆」訂單排到明年。近日,巴彥縣紅光鄉豐裕村的一段MV「火」了。這段MV全長3分30秒,鏡頭從地理標誌農產品「巴彥大豆」幼苗破土而出,到飽滿的豆粒堆起「金山」,再到基層黨建凝聚人心、有力引領……豐裕村因「豐」而「裕」,村子更美了,村民們臉上洋溢著笑容。豐裕村地處巴彥縣西部,是遠近聞名的「糧倉」,以種植綠色高蛋白大豆為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這條路,通往幸福
    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綠色鋪就小康底色
    開欄語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是黨中央確定的今年全黨全國工作的大局。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
  • 小康!到上海中心,看看「小康生活」的模樣
    你心目中的小康生活是什麼樣的?正在上海中心大廈B2藝術長廊進行的「儂好!小康」2020年上海市民文化節創意設計大賽成果展上,百件優秀作品呈現了市民心目中最直觀、最真切的美好小康生活。「儂好!小康」2020年上海市民文化節創意設計大賽自2020年3月啟動,歷經8個月的徵集評選,共徵集到1600餘件海報、插畫、明信片作品。經過國內外十餘位設計師的線上線下共同評審,評選產生「百件優秀設計作品」和「入圍作品」。除此之外,還特地設置了「最佳主題演繹獎」「最佳視覺衝擊獎」「最具人氣獎」等多項大獎。
  • 【同心奔小康】從東海之濱到雪域高原,盟員蔡雲餘的醫療援藏行
    2020年6月,瑞安市人民醫院第二批援藏醫療隊一行6人從東海之濱奔赴雪域高原,他們不畏艱難、克服高原反應,全力以赴投入那曲市色尼區人民醫院醫療幫扶工作。日前,醫療隊一行6人已圓滿完成為期兩個月的援藏工作,回到家鄉瑞安。「這短短兩個月的援藏經歷讓我們終身難忘。」民盟盟員,瑞安市人民醫院第二批援藏醫療隊隊長、瑞安市人民醫院紅十字分院醫務科科長蔡雲餘說。
  • 走進小康·記者探訪脫貧路④丨長沙縣蒲塘村:荒山變「金山」 致富...
    走進小康·記者探訪脫貧路④丨長沙縣蒲塘村:荒山變「金山」 致富奔小康 2020-08-05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靖遠縣:小康路上踏歌行
    到2019年底,全縣退出貧困村87個,貧困村退出比例96.7%,減貧3.06萬戶13.08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02%,實現整縣脫貧摘帽。奮進正當時,我將在駐村幫扶的實踐中淬鍊自己,在脫貧奔小康的徵程中奉獻青春,用實幹助力鄉村振興。」省商務廳駐靖遠縣永新鄉旱溝村第一書記朱升說,自己所在的旱溝村2014年貧困發生率為49.2%,到2019年底,實現全部脫貧、貧困人口清零。目前,農戶都搬進新農村,過上了紅紅火火的日子。
  • 「沙畫繪小康」小康點亮生活 看貧困戶李雲鵬如何綻放生命之花
    此前報導:【沙畫繪小康】小康承載初心兵哥陳堃源助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沙畫繪小康】小康屬於人民井岡山神山村的華彩蝶變【沙畫繪小康】小康源自奮鬥支月英:一生只為一事來【編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戰決勝之年。
  • 廣西有個曾被稱為「野麥嶺」的窮鄉僻壤,如今成了騎行者露營網紅地
    野麥嶺》,講述上世紀初日本女性悲慘打工經歷的故事:有一群來自窮鄉僻壤的日本少女,翻越野麥嶺,踏上異鄉的求生路。她們在日本長野縣岡谷的繅絲廠裡謀到了一份工作,可是被資本家壓榨剝削。女工阿峰因積勞成疾得了肺結核,資本家怕傳染給其他工人,通知她哥哥把她帶回家。當哥哥的把阿峰背著翻越野麥嶺時,她永遠閉上了眼睛,悲痛欲絕的哥哥只能含淚把妹妹埋在野麥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