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會」根植於歷史。從《詩經·大雅·民勞》勸諫君王體恤民力到《禮記·禮運》闡述大同政治思想,從《清明上河圖》描繪世事繁華到《千裡江山圖》頌唱錦繡山河,從河姆渡遺址還原刀耕火種的樸素生活到敦煌莫高窟寄託天上人間的慈悲心願……這些寶貴文化遺產,記錄著、承載著、參與著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對理想社會狀態的不懈追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用「小康社會」凝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引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方向。從改革開放之初黨中央提出小康社會的戰略構想,黨的十六大謀劃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黨的十八大明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再到黨的十九大強調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小康社會」的路線圖愈加清晰、內涵更為豐富。
全面小康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的小康。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之一。
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是星散在廣闊大地上、綿延於歲月長河中的「國之瑰寶」,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物質載體。
從正定古城保護到杭州西湖申遺,從「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到「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從敦煌研究院座談到雲岡石窟考察,從審議通過《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到關心關注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
溫馨提示:收藏最新動態隨時看,請關注金投網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