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阿甘正傳》中,導演從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兩種敘事角度出發,多角度地詮釋了影片的主題。影片中開頭和結尾部分的羽毛畫面以及阿甘講述自己故事的情境都採用了第三人稱,觀眾以旁觀者的視角了解主人公阿甘,如同影片中坐在阿甘旁邊的路人們,以審視的角度來觀看阿甘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

敘事空間是由心理空間、社會空間、物理等組成。《阿甘正傳》這部影片在當時通過技術手段賦予影片本身較寬綽的表達和思考空間,而空間賦予影片更大的張力,使電影迸發出特有的想像力和獨特魅力,也給觀眾帶來無限的想像空間。
例如:在有關亞拉巴大學的片段中,電影使用電子技術讓主角呈現在電視媒體中,而眾所周知美國歷史上的黑人運動事件,由此給大眾一種真情實感及無限的聯想,同時給影片更遼闊的敘事空間。

電影比較常見的敘事技巧就是暗喻,即影片中的深層含義,通過故事的推動了解到新的故事,在劇情的發展和推動中自然地進行敘述,此種敘事技巧使得電影劇情發展更加自然,起到良好的作用,能夠牽引觀眾在兩個故事中間自如地切換情感情緒。阿甘在影片中既作為第一人稱也作為第三人稱,隨著劇情的發展,空中空中漫無目的的飄飄然的羽毛,主人公附和著背景音樂講述著自己的故事。

在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敘述切換中,劇情不斷的展開並推動牽引著觀眾,一段一段遞進式發展,畫中畫,局中局,把現實中的情形和阿甘悲慘的人生經歷自然的結合,使電影劇情的走向自然流暢,整體結構性強,不存在生硬僵化等狀態。

影片的空間與實踐差異給了電影一定的層次感,比如鏡頭的組接賦予了影片更寬廣的敘事空間,如成年後的阿甘作為畫外音,而畫面呈現的則是小時候的阿甘。阿甘通過描述自己的成長經歷,通過電影各方的配合,觀眾成為影片中的一分子,成為局中人,切實去感受主人公的一生,無論是從敘事的角度還是無聲的角度,人物的感覺通過畫面的帶動得到了較好的闡釋。

當然,不管是獨白、自白還是畫外音,都為影片敘事結構錦上添花,同時增加了電影本身的藝術魅力。整部影片在二元對立的時間、空間切換中收放自如,無疑也是本部影片成功因素之一。穿插與交互相融的形式,給予了影片足夠的敘事空間,也給了觀眾足夠的想像與思考空間。
使用文獻:電影的視聽語言與敘事分析——以《阿甘正傳》為例(郭璐璐)
特別聲明:本文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談電影《阿甘正傳》中傳遞的價值觀和文化精神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價值觀與敘事視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