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傳》小說在改編為電影之前只賣了3萬冊,被電影帶火了以後成了暢銷書,但卻被電影擋住了諷刺的尖刺,塗上溫情的黃油。
小說作者溫斯頓·格魯姆是一位有名的歷史學家,確切地說他應該是戰爭歷史學家,參加過越戰,他的小說是能夠讓讀者「看到」的敘事方式,所以好萊塢很喜歡。溫斯頓·格魯姆敘事能力引人入勝,善於把戰爭歷史編輯成為了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片。
溫斯頓·格魯姆出生在華盛頓特區,家裡有位出色的律師父親,生活並不像《阿甘正傳》小說裡「白痴」阿甘一樣曲折,破碎,荒謬。
溫斯頓·格魯姆大學畢業後參加了越戰,回國後從事編輯工作,在他32歲的時候辭職開始專職寫作,創作《阿甘正傳》後的兩年《阿甘後傳》也出來了,兩部小說都是屬於黑色幽默系別,具有極強的諷刺,而後溫斯頓·格魯姆並沒有跟隨著電影火了以後暢銷書再創作,而是從事自己喜歡的戰爭歷史研究,偶爾喜歡客串下編劇與演員。2020年9月18日溫斯頓·格魯姆去世,享年77歲。
溫斯頓·格魯姆所經歷的美國社會是從孤立主義(不參與外界紛爭)到保守主義(為國家爭取榮譽)。對於經歷過戰爭的作者來講,他認為很多人對現實社會中和平思想更加模糊了,戰爭過後要清楚的東西很多,包括了如何實現自我價值?如何更好的照顧自己家人?怎麼為善良發聲,正是這些才引導作者創作了《阿甘正傳》。
我挺喜歡小說《阿甘正傳》封面是羽毛的。純潔、正義、輕盈的天使之羽背後卻承載著命運之變,隨風而飄那就是命運了。
小說裡阿甘問過自己:「我做過許多事,但是大都沒做好。還有,我總是在事情開始好轉的時候,惹上麻煩。這些,我想,就是你們所說的,當白痴要付出的代價。」
那麼這個代價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命運呢?它與電影《阿甘正傳》相比有沒有呼應呢?
今天我想談一下《阿甘正傳》的小說人物所表達的命運,因為命運扮演著奇蹟的創造者,但又現實中往往受到時代的約束。對比電影中的「阿甘」小說的人物命運比較尷尬,但很真實。
電影《阿甘正傳》充滿命運的偶然
大多數人是先看了電影,所以從電影說起,電影中我們受到的引導是:人性主導命運,自己可以把握命運,過著一個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命運成為電影安排好的目標,而後發展的事件只是在安排好的命運之下的偶然驚奇。
電影裡阿甘雖然突出自己的命運,但也是被大時代下保守主義約束與保護的,阿甘在電影裡充滿著機遇,堅持奮鬥衝破任何屏障走向成功。阿甘代表著傳統思想,無論經歷著什麼都可以自主地創造優化自身價值。
他與另外一「自由者」、「機會主義者」、「小人」嚴格的對立著,電影開始就從上帝視角觀察每一個人的行為舉止,首先給我們傳達了受害者的信號,阿甘成為了受到重點對待的一個「白痴」。此時,很多人內心會想到自己小時候因為長相、學習、貧窮等而被欺負,受到了屈辱。人們想像越是無助越是能迸發出「善意」,要揚善懲惡。
而當一個「白痴」面對了一群非主流的「自由者」,我們的情緒則高漲起來,不希望阿甘被帶壞了,認為這是不平衡的競爭環境。
在電影的背後保守主義浪潮的引導下,阿甘是正直、憨厚、純潔,幾乎接近完美的人,所以壞運氣在他身上並沒有產生。而「自由派」的壞事情卻一個接一個的敘述著,我們看花了眼,但只要最終主人公是好的就行,所以到頭來對時代的反思自然被消滅了,自由派只不過成為了一個消極意義的配角。
小說充滿偶然的命運
小說裡阿甘從第一視角開啟,雖然智商不高,但起碼不笨,只不過被標籤化了「白痴」。這裡的不笨源於阿甘的活力,他有很多的興趣,參加各種活動,在各方面取得了榮譽終於被改稱為「天才白痴」。
阿甘在小說裡的經歷與電影反差很大,也可以說更接近於一個普通人的成長環境,他因為自己的天才能力被重用後,欲望也不斷膨脹,他也會用髒話表達不滿,後來他這樣罵狗屎的戰爭。
阿甘因為吸 毒被送進了監獄。珍妮卻因阿甘與其他女孩親熱被傷害,此後故事更是圍繞著諷刺的事件展開,在每個大事件敘事的過程中,小小細節描述都會表達一種戲劇性的無奈,留下了很多味道給讀者,可以直接品嘗的是酸苦辣,就少有甜。
在小說中阿甘曾經被這樣描述:「你眼睛裡不時會出現一種東西,一個小小的火花,多半是在你微笑的時候出現,我想這是人類思考、創造、存在的能力之源頭。」這句話雖然只是感悟,卻是可以喚醒很多人內心的思考。文字總是在較為平靜的環境中引起我們的注意,小說裡充滿著平靜之處的反思。
這些偶然的感悟成為了對時代命運的反思,也引導著偶然的事件發生,但是偶然的幾次成功是主導不了命運,而失敗可以直接讓你順從命運。所以回頭阿甘還是要面對殘酷、瑣碎、真實。
小說的回味與電影不同,不僅是主人公視角裸露的信息太多,還有很多面對摯愛逃脫不了的心理活動。
溫斯頓·格魯姆所經歷的戰爭比阿甘的奮鬥要殘酷的多,為什麼要回頭來寫一個小人物呢?
這就和每個人眼睛裡那個偶然出現的火花有關,溫斯頓·格魯姆生活應該很不錯,去了越戰後也受到戰爭後遺症的影響,他發現了一些人意識到社會出了問題,而這些觀點似乎越來越普遍了,只有寫了小人物,才能更讓在家裡看書的讀者感受到害怕,從而能夠反思。
事實上小說等待著電影上映後才成為暢銷書,命運開了個玩笑,偶然的反思被電影吸收了。
但是根據作者所論述的「自然法則」會把這個玩笑分配給經歷過命運的人。如今的美國就是經歷著之前的反思,溫斯頓·格魯姆卻再也不能看到人們如何度過這次偶然事件了。
如何選擇視角
無論是看電影或者小說,我們都在試圖選擇一個視角看問題。這個問題可以結合目前短視頻風口來講。
大家如何看待風口這個詞呢?除了流量、利益,風口還會帶來什麼?是法則嗎?
因為當下短視頻與圖文正在經歷著被選擇。時代在說:「短視頻是風口」。所以很多人去製作短視頻,接著唱衰圖文創作。
而只有經歷著文字創作與視頻創作的人才真正懂得,自己親身經歷是向前走,而不是只是面對選擇,視角在我們經歷的命運中,而不是設計好的目標裡。
阿甘白痴?誰不是「白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