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傳》電影與小說之間的反差,造成了觀眾的認知錯誤

2021-01-07 難過到淚流成河的說說

阿甘的電影和書都是很典型的右派宣言,電影是溫和右,書是極端右。傳統觀點,包括影評人,都喜歡把阿甘視為勵志代表,高中時看了長篇累牘的議論文撰寫方法,很多都把阿甘作為案例,什麼智商只有75的孩子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有這般理解的人,顯然並不知道先天的智力殘缺到底意味著什麼,當然這不重要。最重要的在小編看來,其實就是當中非常勵志的一個過程過程了。

整個故事的關鍵,在書中其實是嘲諷,而且是極度尖酸刻薄嘲諷的那種,原書的寫作水平相當一般,甚至可以說劣質,格調不高,看完書的人恐怕會對阿甘的美好印象大減。不過多虧了好萊塢高超的影像技術,硬是把二流的故事,講述的非常動聽好看,但電影的主旨,其實重點在於「對比」二字。阿甘和珍尼作為一張白紙的兩面,兩個人是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的,但是結果境遇截然相反,這是為什麼?有人說是因為原生家庭,這一點導演顯然還是太心慈手軟了,如果換作是我,我一定會把珍尼的家庭設計的非常完美,父慈子孝,恩愛有加。

但這一切都阻止不了她長大後出去鬼混。這就是全片最核心的地方,同樣是生活迷茫,同樣是不知道未來目標,同樣是找不到心中所愛。阿甘的處理方式是,把生命當作一盒巧克力,珍惜重視的品嘗著此時此刻的味道,所以他跑步,打橄欖球,參軍,成為戰鬥英雄,打桌球,捕蝦創業,最後財富自由,做慈善,成了名人,超級大富豪。而珍尼則做著那些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最酷的事情:流浪,集會,享受當下,創造藝術,與世不合,乃至最後吸毒,濫交。這個對比看起來,就顯出導演的本意了: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嬉皮士運動搞的轟轟烈烈,無數迷惘而又充滿抱負和精神追求的躁動年輕人們,都永遠「在路上」,永遠都「與眾不同」。然而在導演的筆下,嬉皮士不是什麼特立獨行,獨立精神追求,而是趕時髦,趕流行,蹭熱點,一點都不與眾不同,反而泯然眾人,是一件非常庸俗和低級的事情。反過來看阿甘,過著普通人認為最單調無聊的生活,好好上學,好好運動,好好工作,熱愛勞動和奮鬥,最後獲得了極大的世俗成功。珍尼的生活狀態,就是典型的左,而阿甘的生活軌跡,就是典型的右。事實是不是這樣?很難講。

現實裡不論是左還是右,都有阿甘這樣的成功人士,也都有珍尼這樣的失敗人士。在左到令人髮指的白宮風雲裡,對於左右的刻畫完全是另一碼事,巴特利總統熟讀聖經,Josh幕僚長也懂宗教,但是對宗教看法很理性,簡單說就是完全不信宗教,Josh甚至持嘲諷態度,「你的上帝在忙著偷稅漏稅呢!」而反觀右派,也就是類似喜歡教堂,唱歌,讚美詩阿甘,就成了神棍,天天給政府出餿主意,要求學校不可以對學生的,傳授一些男女之間的關係進展,必須恢復禁慾教育。你看,這就是左派拍的電視,他們眼中的自己和右派。

這些你都不能說是虛假或真實。所以看電影,多感受背後的文化,歷史,和思潮,以及不同作品多對比來看,是種很好的價值觀衝擊和思維轉換,對純粹的享受精神娛樂和思維樂趣是很好的幫助,凡事只看到什麼勵志,心靈升華,真不是件好事。所以說《阿甘正傳》電影與小說之間的反差,造成了觀眾的認知錯誤

相關焦點

  • 《阿甘正傳》小說與電影的反差:時代賦予的命運與自己掌控的命運
    《阿甘正傳》小說在改編為電影之前只賣了3萬冊,被電影帶火了以後成了暢銷書,但卻被電影擋住了諷刺的尖刺,塗上溫情的黃油。 小說作者溫斯頓·格魯姆是一位有名的歷史學家,確切地說他應該是戰爭歷史學家,參加過越戰,他的小說是能夠讓讀者「看到」的敘事方式,所以好萊塢很喜歡。
  • 電影《阿甘正傳》解讀
    三、民族與國家神話    對美國觀眾而言,《阿甘正傳》除了是一部個人傳奇、人生寓言,還有更加深層的民族與國家含義。儘管主創人員都否認影片是政治電影,但是美國人吉恩*西斯克爾卻在文章《為什麼是阿甘?為什麼是現在?》
  • 五十部經典電影之一,《阿甘正傳》小說版
    本期給大家分享的經典電影叫《阿甘正傳》阿,美國"反智電影"的代表作 充滿著好萊塢電影回歸的保守主義精神 展現歷史與個人的約定,以小人物的經歷透視美國政治社會史的史詩片 1994年出品 導演:羅伯特·澤梅基斯 主演:湯姆·漢克斯 加裡·西尼斯 薩莉·菲爾德 ·第六十七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佳導演等六項大獎 ·第十六屆電影金雞獎最佳譯製片獎
  • 永不停歇——試析電影《阿甘正傳》
    影片《阿甘正傳》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移步換景,詳細敘述了阿甘如何在奔跑中不斷超越自我,創造更多的人生價值的勵志故事。片中阿甘是一位普通人,出生在美國一個平凡的家庭。他擁有平凡的身軀,平凡的面孔,卻有著不平凡的人生。那麼,阿甘是如何生於平凡卻又不甘平凡呢?「洗盡鉛華獨匠心,梅花香自苦寒來」,電影《阿甘正傳》的主題正是阿甘永不停歇的阿甘精神。
  • 阿甘正傳!原著小說作者去世享年77歲
    「阿甘正傳」原著小說作者去世享年77歲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內6座奧斯卡小金人的影史經典之作《阿甘正傳》,其原著小說作者溫斯頓·格魯姆在美國阿拉巴馬州逝世,享年77歲《阿甘正傳》是溫斯頓1986年創作的小說,在被改編成電影之前,賣了3萬冊。在電影獲得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最佳視覺效果這6項大獎之後,一下賣掉了170萬冊。
  • 電影《阿甘正傳》原著作者去世
    據外媒報導,電影《阿甘正傳》(Forrest Gump)的原著作者——美國作家溫斯頓·格魯姆(Winston Groom)於當地時間9月16日晚去世,享年77歲,他的死因等細節尚未得到證實。溫斯頓·格魯姆於198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阿甘正傳》,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由羅伯特·澤米吉斯執導,湯姆·漢克斯、羅賓·懷特等人主演,上映後大獲成功,曾獲得195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 《阿甘正傳》不是一部鼓舞人心的電影
    誰知道,這部高質量的電影,花團錦簇,硝煙瀰漫,正悄無聲息地放在世界的另一端。(單押*1)一隻很壞的老鼠去寶應該讓你回想起25年前,那一年奧斯卡是一場真正的神仙大戰,很多著名的經典電影齊扎堆-《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獅子王》《低俗小說》《生死時速》……基本上都屬於你從未見過或聽說過的系列。
  • 影評|《阿甘正傳》
    電影比較常見的敘事技巧就是故事中有故事,通過影片中的人物給另一個人物講故事來實現敘述的過渡,這種敘事技巧就是在兩個故事之間來回切換,最後結合在一起的敘事方法。阿甘就是影片中的敘述者,隨著羽毛飛舞至阿甘的腳下,阿甘開始講述故事。在阿甘講述期間,故事隨著不同的等車的路人而改變,一層層地展開,將現實與阿甘的人生經歷毫不牽強地融合,賦予影片更多的層次感與時間感。
  • 電影改編,《肖申克的救贖》是吹洗剪燙,《阿甘正傳》是肝腎移植
    《阿甘正傳》的原著作者美國作家溫斯頓·格魯姆去世,腦海中不禁閃現出六座奧斯卡小金人加身的電影《阿甘正傳》的畫面,儘管電影和原著往往不是一碼事。  改編電影對溫斯頓·格魯姆則意義非凡。此前寂寂無名的溫斯頓·格魯姆憑藉電影《阿甘正傳》的盛名賣出了170萬本原著小說,他乘勝追擊,又寫了《阿甘續傳》。
  • 《阿甘正傳》:把原著的辛辣諷刺改編成了勵志傳奇!
    1994 年, 電影 《阿甘正傳 》 首登大銀幕,斬獲次年奧斯卡金像獎、美國金球獎等著名電影獎項的多個大獎,被 《時代》周刊讚譽為「20 世紀最偉大的電影」之一。《阿甘正傳》改編自美國作家溫斯頓·格盧姆的同名小說作品,但不同於原著中對現實的辛辣諷刺,電影以一種頗為溫情的視角將故事娓娓道來,講述了智商只有75 的智障者阿甘誤打誤撞地在多個領域屢獲成功的傳奇勵志故事。
  • 電影《阿甘正傳》原著作者去逝!重溫不可錯過的成長經典
    根據《阿甘正傳》改編的同名電影由湯姆·漢克斯主演,在1995年奧斯卡頒獎禮上斬獲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在內的6項大獎。儘管電影的改編力度很大,但影片的知名度還是幫助原著小說賣出了170萬冊。
  • 《阿甘正傳》原著作者去世,「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已成經典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9月18日消息,《阿甘正傳》原著小說作者、美國作家溫斯頓·葛魯姆去世,享年77歲。溫斯頓·葛魯姆是美國知名小說家、非虛構作品作家,除了最知名的奧斯卡獲獎電影《阿甘正傳》外,還撰寫過《比現在更好》、《夏日消逝》等其他作品,他參與編劇的電影《阿辛正傳》也將於明年上映。溫斯頓·葛魯姆溫斯頓·葛魯姆於1986年創作長篇小說《阿甘正傳》,在被改編成電影之前,賣了3萬冊。
  • 《阿甘正傳》原著作者去世,6周完成傳世小說創作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劉雨涵據報導,《阿甘正傳》的原著小說作者、美國作家溫斯頓·格魯姆去世,享年77歲。關於其死因尚未公布。溫斯頓·格魯姆於1944年出生於美國首都華盛頓DC,在阿拉巴馬州長大。他自1978年開始寫作,先後發表過7部作品。
  • 電影 | 阿甘正傳
    《阿甘正傳》是由羅伯特·澤米吉斯執導的電影,由湯姆·漢克斯、羅賓·懷特等人主演,於1994年7月6日在美國上映。
  • 《阿甘正傳》原作者溫斯頓葛魯姆逝世
    曾橫掃奧斯卡獎項,並由奧斯卡影帝湯姆漢斯(Tom Hanks)主演的電影《阿甘正傳》(Forrest溫斯頓葛魯姆在1986年完成的《阿甘正傳》是最暢銷的著作,這本書在1994年被改編成電影,由湯漢斯主演智力略低卻心地善良的「福雷斯特甘(Forrest Gump)」,其一生的經歷對美國造成重大影響。該電影在奧斯卡金像獎獲得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改編劇本、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剪接6項大獎,連帶小說銷量也飆升。
  • 「阿甘正傳」原著小說作者去世享年77歲
    時光網訊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內6座奧斯卡小金人的影史經典之作《阿甘正傳》,其原著小說作者溫斯頓·格魯姆在美國阿拉巴馬州逝世,享年77歲,更多關於死因的細節並未公布。
  • 書與影:《阿甘正傳》
    看到這句話,你是否以為這是在對電影《阿甘正傳》那句知名臺詞——「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糖」的解構和化用?然而這句話卻是原著小說的開頭。原先我總以為改編總是要沿著原著的脈絡,所以往往也總是有和原著相同的氣質,但是在我最近讀了這部小說之後卻驚訝的發現小說和電影間的反差卻相當之大。
  • 經典電影《阿甘正傳》中隱藏了那些深意?
    《阿甘正傳》由湯姆·漢克斯主演,他被廣泛認為是窮人版的賈森·比格斯。《阿甘正傳》的故事,是關於一位名叫阿甘的羽毛收集者。再往後阿甘心血來潮 ,參軍了。他在炮火中拯救了每一個人,但是他的夥伴布巴卻死於蝦中毒。對於他經歷的苦難阿甘獲得了一條閃閃發光的嶄新勳章。 他開始打桌球逐漸成為一位響徹全國的名人,「我所做的一切就是打桌球」。因為除了桌球, 桌球是全美國最受歡迎並廣泛討論的一項運動。 阿甘偶然之間和他前長官丹中尉聯繫上了「丹中尉!」 「弱智!」
  • 必看電影之三十——阿甘正傳:「傻子」阿甘
    阿甘正傳  美國"反智電影"的代表作  充滿著好萊塢電影回歸的保守主義精神  展現歷史與個人的約定,以小人物的經歷透視美國政治社會史的史詩片年代,美國社會的反智情緒高漲,好萊塢於是推出了一批貶低現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歸原始的影片,美國媒體稱之為"反智電影"。
  • 淺談電影《阿甘正傳》中的敘事技巧
    在電影《阿甘正傳》中,導演從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兩種敘事角度出發,多角度地詮釋了影片的主題。影片中開頭和結尾部分的羽毛畫面以及阿甘講述自己故事的情境都採用了第三人稱,觀眾以旁觀者的視角了解主人公阿甘,如同影片中坐在阿甘旁邊的路人們,以審視的角度來觀看阿甘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