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的電影和書都是很典型的右派宣言,電影是溫和右,書是極端右。傳統觀點,包括影評人,都喜歡把阿甘視為勵志代表,高中時看了長篇累牘的議論文撰寫方法,很多都把阿甘作為案例,什麼智商只有75的孩子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有這般理解的人,顯然並不知道先天的智力殘缺到底意味著什麼,當然這不重要。最重要的在小編看來,其實就是當中非常勵志的一個過程過程了。
整個故事的關鍵,在書中其實是嘲諷,而且是極度尖酸刻薄嘲諷的那種,原書的寫作水平相當一般,甚至可以說劣質,格調不高,看完書的人恐怕會對阿甘的美好印象大減。不過多虧了好萊塢高超的影像技術,硬是把二流的故事,講述的非常動聽好看,但電影的主旨,其實重點在於「對比」二字。阿甘和珍尼作為一張白紙的兩面,兩個人是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的,但是結果境遇截然相反,這是為什麼?有人說是因為原生家庭,這一點導演顯然還是太心慈手軟了,如果換作是我,我一定會把珍尼的家庭設計的非常完美,父慈子孝,恩愛有加。
但這一切都阻止不了她長大後出去鬼混。這就是全片最核心的地方,同樣是生活迷茫,同樣是不知道未來目標,同樣是找不到心中所愛。阿甘的處理方式是,把生命當作一盒巧克力,珍惜重視的品嘗著此時此刻的味道,所以他跑步,打橄欖球,參軍,成為戰鬥英雄,打桌球,捕蝦創業,最後財富自由,做慈善,成了名人,超級大富豪。而珍尼則做著那些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最酷的事情:流浪,集會,享受當下,創造藝術,與世不合,乃至最後吸毒,濫交。這個對比看起來,就顯出導演的本意了: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嬉皮士運動搞的轟轟烈烈,無數迷惘而又充滿抱負和精神追求的躁動年輕人們,都永遠「在路上」,永遠都「與眾不同」。然而在導演的筆下,嬉皮士不是什麼特立獨行,獨立精神追求,而是趕時髦,趕流行,蹭熱點,一點都不與眾不同,反而泯然眾人,是一件非常庸俗和低級的事情。反過來看阿甘,過著普通人認為最單調無聊的生活,好好上學,好好運動,好好工作,熱愛勞動和奮鬥,最後獲得了極大的世俗成功。珍尼的生活狀態,就是典型的左,而阿甘的生活軌跡,就是典型的右。事實是不是這樣?很難講。
現實裡不論是左還是右,都有阿甘這樣的成功人士,也都有珍尼這樣的失敗人士。在左到令人髮指的白宮風雲裡,對於左右的刻畫完全是另一碼事,巴特利總統熟讀聖經,Josh幕僚長也懂宗教,但是對宗教看法很理性,簡單說就是完全不信宗教,Josh甚至持嘲諷態度,「你的上帝在忙著偷稅漏稅呢!」而反觀右派,也就是類似喜歡教堂,唱歌,讚美詩阿甘,就成了神棍,天天給政府出餿主意,要求學校不可以對學生的,傳授一些男女之間的關係進展,必須恢復禁慾教育。你看,這就是左派拍的電視,他們眼中的自己和右派。
這些你都不能說是虛假或真實。所以看電影,多感受背後的文化,歷史,和思潮,以及不同作品多對比來看,是種很好的價值觀衝擊和思維轉換,對純粹的享受精神娛樂和思維樂趣是很好的幫助,凡事只看到什麼勵志,心靈升華,真不是件好事。所以說《阿甘正傳》電影與小說之間的反差,造成了觀眾的認知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