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五年級的小學生,我已經學習了許多知識。在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我遇到了許多老師,他們有的嚴厲、有的溫柔、有的活潑、有的幽默……正是這些不同性格的老師教會我許多知識和道理,促進我不斷成長。
作為一名小學生,我更嚮往這樣的課堂:
首先,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獲得知識是最重要的,化繁為簡、技藝高超的老師是我和夥伴們最喜歡的,所以請老師們耐心細心、不吝賜教。老師傳授給我的一字一句我都會認真記下來,老師的一舉一動始終會對我有很大的影響。比如在數學課上,有些知識預習起來我覺得挺難,而上課時數學老師會把快捷且容易理解的解題方式傳授給我們,那些很難的題總會被我們簡單地解決。
其次,我覺得生動的課堂是我和夥伴們最嚮往的。同樣的知識,如果老師採用生動有趣、活潑直觀的方式來傳授,我們就會很快接受,也會記憶深刻。比如,我們的語文老師在講解古詩時,不僅教教材上的生字和古詩的意思,還會擴展詩人的基本信息,創作詩詞的時代背景等。當我們把所有信息連接起來,就像聽故事一樣,當然也能更快地把古詩背下來。數學課上,老師在講解正方體、長方體時,會讓我們實際製作模型,讓我們去感受體積,會算體積,並且懂得這麼算的原因。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比在黑板上老師用粉筆畫容易理解得多。
再次,我認為學習不是單純的老師教,更重要的是自己學,同學們一起談論甚至辯論是我們最喜歡的課堂環節,良好的課堂討論氣氛十分重要,所以我們每一個人應該積極投入到課堂中。對於一個問題來說,答案不是唯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對於問題的討論。這樣,我們不僅能懂得更多的道理,還能鍛鍊多方面的思考以及口語表達能力。例如,在語文課上,老師會提出問題並引發我們的討論,讓我們不停留在準確找到語句層面,還會分析課文的結構和課文中人物的特點。我發現,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往往印象特別深刻。
最後,我更喜歡老師帶領我們到社會實踐中拓展知識面,記錄心靈感悟,感受社會和自然的博大課堂。我記得老師曾帶我們去中華民族園、宋慶齡紀念館、航空博物館等地方集體參觀學習。在這樣的戶外課堂中我們認真觀察、仔細思考,同學一起交流討論,有疑問及時請教老師,學到了許多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活動結束後,我們記錄下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想、所得。這種潛移默化的積累最終都將成為我們寫作文時「下筆如有神」的自信,一篇篇生動飽滿、內容豐富、情感自然流露的文章就這樣誕生了。大家都感覺這樣的作文不難寫,並且寫得都很精彩,比在教室裡「閉門造車」有效果多了。當我們真正「行萬裡路」後,歸來便不再是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生,我們喜歡這樣的課堂。
課堂,因為文化的悠遠和知識的厚重而博大精深,因為敬愛的老師和古靈精怪的我們而豐富多彩,因為有千變萬化的形式而五光十色。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學附屬小學五年級學生)
《中國教師報》2020年06月17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