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號,星巴克在中國推出了包含5款菜品的"植物肉"午餐菜單,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就在前一天,肯德基也推出了以大豆蛋白、小麥蛋白和豌豆蛋白為原料的"植物肉"雞塊。其實從去年下半年起,漢堡王、肯德基、麥當勞等連鎖快餐品牌,已經開始在國外推出"植物肉"漢堡和炸雞。國內許多食品加工廠商也在去年推出過"植物肉"月餅、"植物肉"比薩等等。這"植物肉"到底是用什麼做的?味道好不好呢?
試吃員評價:"有質感、肉味不同"
在南京一家星巴克門店裡,"植物牛肉"製成的青醬意面、經典千層面和美式酸辣醬大卷,已經佔據了櫥櫃的醒目位置,工作人員表示,星巴克推出全新的植物膳食餐飲產品,以及可降解餐盒、可回收材料製成的周邊商品,是為了提倡更環保的生活方式。那麼,這些"植物肉"新品口味怎麼樣呢?荔枝新聞請來兩位試吃員,幫忙品嘗一下!
除了星巴克,肯德基的"植物肉"產品"植培黃金雞塊"也已經預售,公測階段以1.99元買5塊的預售價推廣,4月28號到30號,用戶可持兌換券去上海、廣州及深圳的三家指定餐廳兌換。
年輕消費者願意嘗鮮 專家建議儘快出臺食品質量標準
這些品牌的試探性嘗試,可以收集消費者的食用反饋信息,後續根據國人的口感,可調節植物蛋白的比例和口感。記者走訪了部分南京市民發現,老年人一般不太願意嘗試"植物肉"新品,但是年輕人普遍比較有興趣。
業內人士表示,城市化進程導致了農耕畜牧的萎縮,經濟發展加速了國民蛋白攝入需求總量增加,再疊加動物疫情因素和環保組織的壓力,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將迎來高速發展。
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教授博導黃明告訴記者,"人造肉"總的來看實際上是兩大類,一個是植物源的"人造肉",一個是"培養肉" 。植物源的"人造肉"主要是以大豆蛋白或者豌豆蛋白為原料,通過擠壓成型、拉絲,形成的蛋白,再通過添加一些色素、香精、香料等,把它做成了仿雞塊、豬肉、羊肉的等等。另外一種是"培養肉" ,它是通過動物的幹細胞,然後成肌細胞進一步培養,分化成肌細胞,肌細胞經過成長,形成肌細胞的聚集體,形成所謂的"培養肉" 。
但是"植物肉"的生產加工也有其他化學成分,也需要避免環境汙染、食品安全等問題。對於食品產業而言,相應的安全規範和標準至關重要。
黃明表示,對"植物肉"要進行系統規範,包括它的來源、加工工藝,包括它的理化指標、有害物,比如重金屬還有一些其他的指標要有明確的規定,所以要有配套的國家標準、食品安全標準,對"人造肉"進行專門的標準規定,這樣讓"人造肉"的市場能夠有序發展。
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已牽頭制定"植物肉"相關標準
目前,"植物肉"仍然屬於新興的小眾品類市場,從理論上說,植物蛋白不含有膽固醇和反式脂肪酸等對人體有害的成分,並且能提供更多營養,但是整個"植物肉"行業處於風口期。行業在研發、標準、流程等方面,存在信息不對稱的難題。長遠看,"植物肉"一定會成為肉製品的一個重要補充部分,但在沒有相關標準出臺的情況下,出於對消費者負責任的態度,"植物肉"的市場化節奏,應該放慢一點。目前,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已牽頭制定植物肉食品領域團體標準。上下遊企業已有不下40家,也有傳統肉類食品加工廠商參與,其中有超過9成企業,都參與了這項標準制定。該項團體標準將在兩三個月後面世,屆時也會進一步刺激國內"植物肉"市場健康發展。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許瑩 編輯/韓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