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在整個華語電影裡的角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文化客廳

2021-02-20 新京報書評周刊

 

在電影史上,香港電影和內地電影之間有著何種發展脈絡?功夫片如何參與了香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建構?如今的香港電影為什麼衰落了?香港電影的基因還如何影響著當下的電影?

 

8月3日,新京報文化雲客廳和北京大學出版社博雅講壇共同舉辦的「順流與逆流:重探香港電影的中國脈絡」講座中,邀請了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蘇濤和中國電影資料館策展人、電影史研究者沙丹,一起與大家談談香港電影史。

 

《順流與逆流:重寫香港電影史》,蘇濤、傅葆石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4月版

 

蘇濤認為,香港電影和中國內地電影就像一條河的兩條分支。這兩個分支有時同向奔流,有時由於歷史和社會的原因逆向而行。但是,它們最終將會匯流到同一條河流裡。這也是《順流與逆流:重寫香港電影史》的書名由來。

 

許多研究香港電影史的學者所關注的焦點很不一樣,自然會形成不同的價值取向,甚至會出現「自說自話」的局面。而《順流與逆流:重寫香港電影史》就想把不同的學術資源整合起來,讓不同的觀點之間形成對話關係,共同推進對香港電影史的研究。

 

因此,《順流與逆流:重寫香港電影史》有著跨學科(有些文章會涉及戲曲、文學)和跨地區(不僅關注香港,也會關注同一時期中國內地和中國臺灣的電影,或海外電影對香港電影的影響)的特點,並在此基礎上填補香港電影史的某些空白。在編寫團隊上,該書的撰稿人團隊既包括了在美國主流大學任教的學者,也包括了來自內地的學者和來自香港的學者;既包括了資深的電影批評家,也包括年輕的研究者。

 

《順流與逆流:重寫香港電影史》主要章節的時間下限定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但蘇濤表示,他們在編寫時並沒有特意排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後的香港電影。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香港電影引起了全球性的關注,很多學者都在探討香港電影的文化身份、香港電影和殖民社會的關係以及香港電影如何走向全球等議題。尤其在1997年前後,香港電影一度引起了許多西方學者的關注。蘇濤想在這本書裡試圖填補一些香港電影史的空白,去討論之前沒有被研究者關注或者深入討論的議題。因此,這是這本書關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前的香港電影比較多的原因。

 

電影史研究中的視角問題特別重要。香港電影有很多種闡釋方法和研究角度。蘇濤認為,對香港電影的研究應該要有內地的視角。蘇濤並沒有在香港生活的經歷,連粵語都不會講。在這樣的情況下,蘇濤只能揚長避短,從內地視角去審視香港電影,比如去研究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之間的互動。蘇濤請不同背景的撰稿人撰寫此書,也是因為有些議題是需要不同的視角的。比如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香港的電影清潔運動,就與國民政府的影響密不可分。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香港的黃梅調電影裡,大家也可以看到中國文化脈絡的延續。這都是非常典型的「香港電影的中國脈絡」。

沙丹提到,中國內地電影發展的黃金時期包括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及新世紀產業化後這三段時期。但是,在不斷重寫電影史的過程中,大家會發現,其他時期的重要影片——比如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盤絲洞》——會對電影史進行新的修正和界定。

 

沙丹舉例道,中國內地最早的3D電影實踐是桑弧導演的《魔術師的奇遇》。但實際上,1953年香港就已經有了3D電影,這部電影就是香港製片家趙樹燊的「大觀」公司出品的《玉女情仇》。後來,邵氏父子公司又出了尤敏主演的《黑手套》——這部電影借鑑了好萊塢電影的某些手法。

 

《玉女情仇》海報

 

此外,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後,有大量電影參與電影節的評獎,那時就還出現了東南亞電影節。在電影領域的合拍以及區域合作,也是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現的。「電懋」和「東寶」曾合作了《香港之夜》。所以,沙丹覺得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華語電影發展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也是一個繁花似錦的時期。這個時期裡的香港電影「好玩」又「好看」。

 

為什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形態如此複雜?蘇濤表示,自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後期起,上海影人大批南下,這些南下影人包括當時最頂尖的電影人才,構成了滬港電影的分流和轉型。這批影人把中國早期電影的傳統帶到了香港。

 

而且,當時冷戰格局也深深影響著香港——香港當時被稱為「冷戰之城」。東南亞電影節(後來更名為「亞洲電影節」)也是文化冷戰的產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日本電影先後在坎城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得獎。日本電影積攢了非常好的口碑,但實際上並沒有因此收穫特別多的利益,因為歐美觀眾並不欣賞日本電影。反而,日本電影在東南亞地區有著龐大的市場。基於這些原因,日本牽頭髮起了東南亞電影節。其中,邵逸夫是該電影節非常積極的參與者,在其中有著他的商業訴求——因為「邵氏」也需要開闢東南亞市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香港電影是文化冷戰的獲益者,因為冷戰推進了亞洲電影的區域合作。這些奠定日後香港電影格局的重要因素,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都能看到一些端倪。

 

沙丹表示,東南亞市場對於香港電影而言非常重要。《娘惹與峇峇》(1956)就是在東南亞取景拍攝的。「電懋」出品的《空中小姐》也在泰國、新加坡以及中國臺灣等地取景。左派公司也是如此。王丹鳳主演的《海外尋夫》(1950)是在海外取景的,該片由「南國」公司出品。「南國」的領導核心就是蔡楚生等人。《海外尋夫》在內容上好比「簡陋版」的《一江春水向東流》。《一江春水向東流》在內地是非常賣座的影片,在東南亞也非常受歡迎。這體現了海外華人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夏夢主演的《小娘惹》(1952)也是在海外取景的。從這些例子裡,大家可以看出,香港不少製片公司都具備某種「亞洲意識」。他們會在海外取景拍攝,這也是為了更好地在海外發行放映。這一時期很多公司的目標市場都是東南亞。

 

《娘惹與峇峇》海報

 

片廠巨頭「電懋」和「邵氏」都屬於右派公司,二者之間的商業競爭非常激烈。「電懋」「邵氏」分別代理了「長城」「鳳凰」所出品的電影在東南亞的發行。「長城」「鳳凰」卻都是左派公司。一方面,這說明了東南亞市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這也說明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左、右派的公司會有合作。在冷戰背景之下,香港電影界的情況非常複雜。左、右兩派並非鐵板一塊。比如,左派電影公司出品的《小娘惹》的劇本就是由右派影人易文撰寫的。

 

蘇濤指出,左、右兩派除了在發行上有合作之外,在創作上也有某些共通之處,比如不管哪派,大家都秉持著民族主義的立場。許多右派影人拍的電影都對香港的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也持批判立場。其實,不少右派公司拍的影片都與傳統倫理道德有關,但他們並不會去宣傳意識形態,畢竟絕大多數觀眾看電影是為了娛樂。左、右派之間的分歧相當明顯,但其中也有一些微妙的相似之處。他們都是出於上海影壇。觀眾可以從這些電影中看到滬港電影在傳承中的分流——他們出自同一電影傳統,但隨著香港社會政治、文化語境的變化,又出現了分化。

 

蘇濤表示,內地拍的戲曲片,如《天仙配》《搜書院》《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在香港公映時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在1957年前後,香港的人口大概有180萬。根據《搜書院》和《天仙配》的票房統計,當時大約有1/3的香港人看過《搜書院》和《天仙配》。

 

沙丹提到,這體現出香港電影和內地電影非常複雜的關係。桑弧導演在1953年拍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第一部彩色戲曲長片。這部電影在國外也非常受歡迎。它被周恩來總理稱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並受到卓別林等人的讚譽。戰後香港的第一部黃梅調電影是「長城」出品的《借親配》。後來,「邵氏」才有了《貂蟬》和《江山美人》以及1963年凌波與樂蒂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臺》。香港電影人在吸收、借鑑內地戲曲片的基礎上,對它進行了改造,使之更加類型化、商業化,並最終取得成功。香港電影人將黃梅調電影成功推廣到中國臺灣以及東南亞地區。

 

中國內地1954年拍攝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海報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內地拍《梁山伯與祝英臺》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呼應《婚姻法》的頒布。但是,「邵氏」所拍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更注重中國的傳統倫理,女主人公會「聽父命」,這都是傳統觀念的體現。而中國內地拍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所傳達的內容更加激進(如主張婚姻自主、性別平等)。這是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不同的地方。

 

蘇濤認為,黃梅調電影之所以被大多數影迷熟知,是因為李翰祥等人的貢獻。但是大家能在黃梅調電影裡仍能看到內地電影的影響,兩地文化的交流和互動是不可否認的。李翰祥將黃梅調電影發揚光大時,文化冷戰的因素已經有所體現了。李翰祥的不少黃梅調電影都在強調中國的傳統觀念,這也迎合了當時中國臺灣當局的意識形態。中國香港電影一方面受到中國臺灣市場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受到美國文化全球化的影響。比如《空中小姐》這部影片,儘管這部電影在中國臺灣非常受歡迎,但始終沒有得到國民黨當局的褒獎。這是因為葛蘭飾演的女主人公不聽父母的安排,執意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這不符合傳統倫理道德。

 

「邵氏」的前身是成立於上海的「天一」。邵氏兄弟是寧波人,「天一」以拍古裝片見長,後來衍生出「邵氏父子」、「邵氏兄弟」等不同分支,一直延伸到現在的「TVB」。沙丹認為,從這家公司的歷史中,大家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些文化企業從中國內地開始,經過在香港等地區的發展,最終又回到中國內地。這是一種文化流轉的方式。另外,「電懋」在停止拍片之後,他們將片場租給「嘉禾」。「嘉禾」後來又被「橙天娛樂」收購。這兩家公司都體現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文化流轉:從中國內地或東南亞起步發展,在香港達到輝煌,最終又回到內地。

 

蘇濤認為,隨著香港社會的轉型,香港社會的價值觀也會發生一些變化。《順流與逆流:重寫香港電影史》中有一篇文章,就探討了1970年代功夫片中「訓練」的意義。該作者提到功夫片與香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建構和運作的關係。劉家良導演的《少林三十六房》講述了主人公要接受各種各樣的訓練。其訓練過程是非常單調和乏味的,但只有這樣才能掌握功夫,完成復仇。這部電影得到了大量香港藍領工人的認同。

 

《少林三十六房》劇照

 

因為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濟的主要結構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大量工人在流水線上做著重複的工作。劉家良還有一部很有趣的電影叫《少林搭棚大師》,表面上,主人公是在練習搭棚子,但他在無意間已經習得真功夫。這部電影的意思是說,學習功夫幾乎是無意識間完成的。當時的香港藍領工人看到這樣的影片,覺得自己日復一日的單調工作其實是有意義的。這讓人想到馬克斯·韋伯的觀點——不斷克制自己,以「禁欲主義」的態度對待工作和生活,並相信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終完成社會階層的向上爬升。

 

有現場觀眾問道,香港電影為什麼出現衰落的狀況了?CEPA是否加劇了這個趨勢?沙丹表示,CEPA體現了內地對香港電影的扶持。根據該協議的規定,香港與內地製片公司合作攝製的影片可以不佔用內地電影市場的進口配額,而是以國產片的身份在內地市場放映。CEPA是在2003年談判的,並於2004年實行。在實行之後,合拍片就非常常見了。其實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香港與內地之間就有不少合拍片,例如《少林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有《新龍門客棧》、《東邪西毒》等;在2000年以後,以陳可辛為代表的影人也拍了很多合拍片。

 

《少林寺》海報

 

蘇濤表示,香港電影的衰落與香港經濟的大環境有關,其中包括了很多具體的原因,比如電影院租金的上漲、盜版的出現,還有大明星片酬太高、製片成本居高不下等。香港電影衰落的背後有著整個香港社會的經濟環境的原因,並不是由某種單一原因決定的。

 

香港電影在整個華語電影裡的角色發生了變化。以前,香港是電影製作中心,但近年來香港不再是電影製作中心了,而是融資中心和創意中心。香港之前所培養出來的明星和技術人員,到今天仍然是華語電影創作的重要力量。香港電影業其實在尋找新的角色和新的定位。在可見的未來裡,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融合是大趨勢。

 

對此,沙丹也表示贊同。香港和上海這兩個城市都是非常偉大的。它們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們的地名可以命名一種電影——香港電影和上海電影。如今,北京正在成為中國電影的新中心。在今天北京製作的電影之中,仍然有上海電影與香港電影的文化基因。香港電影、上海電影的傳統仍然在發揮影響,孕育新的電影。

相關焦點

  • 香港電影在整個華語電影裡的角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文化客廳
    功夫片如何參與了香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建構?如今的香港電影為什麼衰落了?香港電影的基因還如何影響著當下的電影?8月3日,新京報文化雲客廳和北京大學出版社博雅講壇共同舉辦的「順流與逆流:重探香港電影的中國脈絡」講座中,邀請了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蘇濤和中國電影資料館策展人、電影史研究者沙丹,一起與大家談談香港電影史。
  • 文化客廳|香港電影和內地電影間有著何種發展脈絡?
    8月3日,新京報文化雲客廳和北京大學出版社博雅講壇共同舉辦的「順流與逆流:重探香港電影的中國脈絡」講座中,邀請了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蘇濤和中國電影資料館策展人、電影史研究者沙丹,一起與大家談談香港電影史。
  • 《順流與逆流》:七十年代前的香港電影是怎樣崛起的?
    提起中國的香港電影你能想到什麼?是否真如我們所看到的一樣已經衰落?香港電影與內地的電影中之間是怎樣交匯與互動的?幾十年間,香港電影又是怎樣因為充斥著南下影人和吸引到東南亞市場及海外資金逐漸崛起並烜赫一時,除了我們最為熟悉的商業化的「港片」和邵氏,還有哪些電影類型和香港導演是值得探討的?
  • 北京文化出品電影《我不是藥神》榮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
    4月14日,第3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在香港文化中心順利舉行,北京文化出品電影《我不是藥神》榮獲最佳兩岸華語電影。
  • 香港電影是幾代人的回憶,也是華語電影的遺憾
    香港電影是幾代人的回憶。曾幾何時,香港電影「盡皆過火,儘是癲狂」,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電影。它帶來了光怪陸離的光影世界,也推出了璀璨奪目的演員,他們一起構成了香港電影這座星光四溢的造星工廠。在這座工廠裡,有功夫片,有喜劇片,有武俠片,也有警匪片和黑幫片,都是華語電影的佼佼者。
  • 淺談中國金馬影展:東南亞電影在華語電影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特別是東南亞的華語電影有更多機會被看見。然而,來自東南亞,特別是星馬的電影創作者長期以來都在華語電影圈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們並非因為大陸電影的無法參與而崛起,若回望金馬獎的歷史,亦可窺見不同時代皆有來自星馬的電影創作者為華語電影帶來豐沛的養分。最具指標性的時間點,興許是新加坡導演陳哲藝的《爸媽不在家》獲得第50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那無疑代表著金馬獎正式對外界宣告其打開疆域、兼容並蓄的氣度。
  • 香港電影和內地電影間有著何種發展脈絡?
    8月3日,新京報文化雲客廳和北京大學出版社博雅講壇共同舉辦的「順流與逆流:重探香港電影的中國脈絡」講座中,邀請了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蘇濤和中國電影資料館策展人、電影史研究者沙丹,一起與大家談談香港電影史。
  • 華語影壇最大謎團!為什麼香港電影當年突然斷崖式衰落了?
    因此,香港電影發生斷崖式衰落的年份是1996年。正如鄭保瑞所言,從1980年代到1995年,香港電影之所以能如此風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版權很容易賣到其他電影市場。當時,全亞洲都在看港片。韓國影迷對風華絕代的張國榮痴迷不已。
  • 起底華語電影幕後:香港電影人並沒有遠去
    在電影行業這個還是會講究人情世故和談資論輩的圈子裡,話語權的轉移或許並沒有那麼容易,在江湖裡也依舊有著一套運行規則;而隨著國產電影市場的發展,雖然我們看到了產業鏈上下遊趨於健全,但免不了總會有環節掉鏈子,劇組事故也時有發生。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關注電影幕後人員的理由。
  • 馬來西亞才是華語電影最大海外基地|文娛地理
    但其實,和港臺地區的電影發展一樣,馬華電影也經歷過自身的繁榮和衰落,同時在本土也誕生了自己的「新浪潮」。21世紀以來,馬來西亞更是出現了一批在國際影展上屢獲佳績的本土華語片和華人導演,在整個東南亞,乃至全亞洲電影版圖上都是不可忽視的一份力量。馬華電影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波折發展?本土的商業表現究竟如何?馬來西亞又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華人導演和電影?
  • 劉德華在電影裡的悲情結局,放眼整個香港影壇,這個記錄無人能及
    劉德華可以說是香港娛樂圈的一個奇蹟,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迄今,試問還有哪一個明星能長盛不衰、紅足三十年而魅力不減的。時至今日,他獲得的獎項之多,還曾列入了吉尼斯世界大全,而他所創造過的紀錄更是數不勝數。而今天要說的,是他在電影裡的死亡次數,那也是無人能及了。
  • 華語電影的成功少不了香港電影,更少不了這些金牌配角
    香港電影風華絕代,風韻猶存。不僅為華語類型片奠定了基礎,還將功夫片推向世界各地。由香港電影出來的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動作演員,藉由自己的知名度和真功夫,讓中西方斷層的文化交流有了實質性的進展。而且他們還讓功夫的英文單詞聞名世界並成為中國文化符號,讓白人文化圈全方位碾壓世界的盛況一去不復返。
  • 《葉問4》:甄子丹最後一部功夫片,必將書寫華語電影新的榮光
    ​過往這十年,說《葉問》是最好的系列華語功夫片,顯然並不誇張。巧合的是,這是(作為片中角色的)葉問的最後一戰,也是作為演員的甄子丹,拍攝的最後一部功夫片。丹哥自己已經親口說,將不再出演這一類型。因此,這部電影的重要價值與意義,恐怕怎麼說都不為過。《葉問4:完結篇》的主要劇情,發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已經人到老年的葉問(甄子丹飾),在徒弟李小龍(陳國坤飾)邀請之下來到舊金山,卻無意中捲入了中華總會與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衝突。
  • 馬來西亞才是華語電影最大海外基地|文娛地理
    但其實,和港臺地區的電影發展一樣,馬華電影也經歷過自身的繁榮和衰落,同時在本土也誕生了自己的「新浪潮」。21世紀以來,馬來西亞更是出現了一批在國際影展上屢獲佳績的本土華語片和華人導演,在整個東南亞,乃至全亞洲電影版圖上都是不可忽視的一份力量。 馬華電影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波折發展?本土的商業表現究竟如何?馬來西亞又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華人導演和電影?
  • 華語電影的內在統一性
    由此可推知,華語電影的形成,須有除政治層面以外的,如文化、美學、產業、地域等方面的全方位互動,這樣才能形成內在統一性。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三地中國電影的互動主要是政治層面的互動,如中國內地和香港左派電影的互動等,而此期中國內地和臺灣電影在意識形態上的某種針鋒相對,也可視為一種特殊的政治層面互動;而和海外華語族群和社區電影卻連這樣的政治互動也沒有。
  • 《新喜劇之王》與周星馳電影文化心理有什麼變化?
    人們不難發現, 《新喜劇之王》對這些作品有所繼承的同時,又有 了微妙的新變,這實際上也可以視為是電影所要 考慮的社會文化心理悄然變化的結果。,出身草 根、處境尷尬的尹天仇給觀眾帶來的是香港的文 化景觀以及港人的某種深刻玩味的心態。
  • ​周杰倫王者歸來,攜手蕭敬騰「開拍」首部華語國球喜劇電影
    那麼《靠譜兄弟》講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周杰倫和蕭敬騰在片中是什麼樣的關係?周杰倫大吊記者胃口:「作為監製,要不要出演,得聽導演的。演不演,演什麼角色,現在還是個『不能說的秘密』!」我會用我的表演詮釋好這個角色!那麼,請來了蕭敬騰,會不會擔心拍戲時天天下雨?蕭敬騰妙語連珠:「我們是一部很熱血很陽光的電影,拍的時候也會很陽光,而且我可以控制不要下雨!」蕭敬騰為了這個角色真的是異常努力,特地為了電影進行了大量的桌球和搏擊的訓練,導演奚嶽隆透露說:「教練規定他每天練兩個小時,他每次都加碼,至少練四個小時。
  • 【內有福利】華語之聲直擊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即將於4月3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行。華語之聲一如往年,特派主持哲宇赴香港,直擊本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臺前幕後,與多位大家熟識的影人大師面對面,為大家帶來最直觀、最豐富、最新鮮的現場報導。我們將通過下面三種方式與大家全程互動,一起近距離觀察金像獎,與影壇巨星零距離互動。
  • 這五位香港男演員,演技出神入化,稱得上是華語電影的驕傲
    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評價是因為周星馳沒有固守陳舊的觀念,而是開創了屬於自己的「無釐頭」電影風格。要知道這種對電影文化開創性的貢獻可不是單單做好一個好演員就能做到的,這不僅需要努力更加是天分的加持。2018年他主演的《無雙》還一攬當年香港「金像獎」包括最佳電影在內的七項大獎,個人獲得「最佳男主角」提名,可謂是寶刀不老。1980年的一部《上海灘》讓全球華人認識了一位風流倜儻、風度翩翩的許文強。此後周潤發不可收拾般塑造了一連串華語電影中的經典角色。
  • 華語電影女性角色的秘密出口——關錦鵬
    應該許多和我一樣的影迷朋友還記得《男生女相:華語電影之性別》,是因為關錦鵬導演在1996年透過這支紀錄片,進行銀幕出櫃的事。整個過程收在紀錄片的尾聲,關錦鵬先是問了母親「介不介意自己的兒子都拍些女人戲呢?」,繼而是「你現在接受我跟威廉(關導男友)的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