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請就位2》播出之後,李成儒和郭敬明之間的互槓,果然又引起無數吃瓜網友的關注。
起因是張逸傑和何昶希演完《陳情令》後,爾冬陞和陳凱歌輪流說他們在表演上的不足之處,郭敬明也指出他們沒進入角色等眾多缺點。
總體來說,兩個人的表演可以用「糟糕」來形容,尤其是愛豆出身的何昶希,陳凱歌評價他是「連演員的大門都沒進」。
新人演員表示接受批評,其他評委也點評完畢,就在當大家都以為這組已經完事了,喜歡搞事情的郭敬明卻突然「出手了」。
郭敬明說:「請允許我給出我這張S卡」,「我選擇何昶希」。
所有人都震驚了,在後臺的新人演員董思怡也提出質疑:郭敬明到底是在選演技還是選顏值?
為什麼大家反應這麼大?是因為S卡真的很珍貴。
S卡評級是本季《演員請就位》一個新的賽制,節目組根據演員的形象、演技、熱度等等因素綜合評分,給不同演員發等級卡,最差的演員是B級,最好的演員是S級。
最重要的是,S卡只有8張,40位演員爭8張卡,S級身份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但是郭敬明卻把這麼重要的一張S卡發給了一個演技生硬、情緒不到位、張力不夠的新人演員何昶希,顯然這張S卡給得太草率。
郭敬明認為自己是節目請來的導演,有權利把卡發給自己喜歡的演員,只要這個演員符合他個人的喜好即可,無需考慮演技和成績。
憑藉一副好口才,郭敬明硬生生把這個還沒邁進演員大門的何昶希捧成了「天選之子」。
但是李成儒不贊成郭敬明這種「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做法,這是對其他39位演員不公平。
李成儒站在演員的角度來看,《演員請就位》雖然是一個綜藝但是也是一個競技類的節目,既然大家都是來參加比賽的,那作為評委就要做到一視同仁,這樣才對得起其他參賽的演員。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都想問,為什麼李成儒和郭敬明之間的火藥味這麼濃?那是因為他們之間的互槓可不止這一次。
早在《演員請就位》第一季中,李成儒就在節目裡懟過郭敬明的小說和電影。
「三如導師」李成儒認為《悲傷逆流成河》這種故事,講的就是校園裡那些情情愛愛,不僅沒有什麼價值,還會影響當代年輕人的觀念。
當時郭敬明就反駁李成儒稱:你可以不喜歡它,但是請允許它存在。
郭敬明作為作家、導演、編劇於一身的名人,在娛樂圈的地位也是不容小覷。相比於一直默默無聞拍戲的李成儒來說,名氣和熱度都高得多。
那麼問題來了,李成儒為何如此頭鐵,敢毫不留情地懟郭敬明?他有什麼底氣懟郭敬明呢?
1954年,李成儒出生於北京一個貧窮家庭,家中有11個孩子,全靠母親一個人養活。
因為飢餓導致兩個孩子去世,所以在李成儒記憶中,「飢餓」這段記憶一直揮之不去。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李成儒在小小年紀就承受養家餬口的重擔。
6歲那年,李成儒和哥哥一起唱京劇;12歲被分配到一家服裝廠,工資是16元;幾年後,李成儒放棄了服裝廠工作,準備投身唱戲這行。
可唱戲這行不僅需要勤奮,還需要有師傅領路才行,所以李成儒就想拜京劇老戲骨董行佶為師。
那時,沒背景沒經濟能力的李成儒只能堵在北京人藝的門口,看到董行佶直接毛遂自薦,幸運的是董行佶答應了他的請求,讓他成為了自己的徒弟。
就這樣,李成儒學朗誦、練聲音、練臺詞,整整堅持了10年,後來他繼續在北京電影學院進修京劇。
大學畢業後,李成儒加入86版《西遊記》,擔任劇務。雖然不是演員,但是劇中沙僧的扮演者閆懷禮是他一手挖掘出來的,這件事讓他深受楊潔導演的賞識。
當大家都以為李成儒會繼續走演員這條路的時候,他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下海經商。
李成儒的商業頭腦不錯,也趕上了好時候。下海經商8年後,他又接著做服裝商店。
1990年,他還在北京最繁華的地方開了一家叫「特別特」的服裝商店,店面面積800平方米。
很多人會想問當年服裝店掙錢嗎?答案是肯定的,並且掙很多。
據李成儒爆料稱當年服裝成本是100元,售價是780元,一天營業額最高超50萬,那時候工資人均也才50元/月。
掙錢之後的李成儒買車是進口奔馳、寶馬車,穿的是進口西裝,戴的是幾萬的領帶,住的是價值不菲的四合院。
但是在1992-1993年之間,身價幾個億的李成儒去搞外匯,結果賠到血本無歸。
1996年,李成儒把所有工廠都清倉,把所有的債務全部還清,1997年1月1日,李成儒正式回歸演藝圈。
李成儒回歸後的第一部影視劇作品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這部電影的導演是趙寶剛,李成儒在劇中扮演一名警察,市場評價很不錯。
之後在電影《大腕》中,馮小剛要求李成儒連說三百多個字的臺詞,而且要在一分半鐘時間內一條過,不能出一點錯。
這個一鏡到底的戲份中,李成儒渾然天成的表演,直接秒殺在場的所有演員,全場起立都為他鼓掌。
在《人生幾度秋涼》中,李成儒扮演的周彝貴在得知師傅去世消息的時候,李成儒下跪、磕頭、哭泣、念臺詞所有細節一氣呵成,讓人找不出一點表演痕跡。
從小跟著京劇大師董行佶學朗誦、學聲音、練臺詞的經歷,對李成儒的演技幫助很大,他將每個飾演的角色都刻畫得有血有肉。
實力派的演員演戲都流暢自然,舉重若輕,李成儒他做到了。
對演戲極其認真的李成儒,不僅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合作的演員也同樣嚴格。
當年鄭少秋紅遍大江南北,但因為普通話說不好就在拍戲時用數字代替。李成儒直接懟鄭少秋「我不知道你的臺詞是什麼」,然後直接離開拍攝現場。
懟天懟地的李成儒不僅敢懟演員,導演、編劇、當紅小生照懟不誤,甚至狠起來連親兒子都懟。
他懟張藝謀在拍戲時不懂京劇還胡用京劇;懟《甄嬛傳》的編劇不懂歷史胡編亂造;懟鄭凱不要模仿自己,不要糟蹋自己;懟自己的親生兒子無病呻吟,沒有本事。
這種耿直性格,讓李成儒眼裡容不進沙子,看到不好的東西絕對會說出來,有些時候發力過猛甚至會嚇到旁人。
所以,當李成儒看到張逸傑和何昶希等小鮮肉演戲臺詞不過關、表演不到位的時候,他敢正面指出他們的問題,也敢直接反駁郭敬明的觀點。
演員很多時候需要鼓勵和鞭策,但不能因為鼓勵而選擇「差班生」,從而讓其他優秀的演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的演員,顯然才能走得長遠。
遺憾的是,當下被資本、流量裹挾的演藝圈裡,像李成儒這樣敢說真話的人越來越少了。
看到李成儒兩次battle都敗給郭敬明,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娛樂圈的悲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