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小提琴家伊達·哈恩黛爾去世,黃金時代最後一位大師也向我們告別了。
上世紀,活躍在古典音樂舞臺上的女性小提琴家寥若晨星,而要躋身世界前列更無從談起。不過自從上個世紀末一直到本世紀,女小提琴家開始頻繁出現,而其中有幾位更是比肩男性。
進入第55屆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決賽階段的選手中差不多一半都是女性
隨著女權運動、米兔運動讓女性的地位不斷提升,古典音樂舞臺上的女音樂家已不再是男人的陪襯了。即便是在男性佔絕對統治地位的指揮領域,女性的數量也一年比一年多。
以下十位女性小提琴藝術家是我們這個時代公認的傑出代表,她們是人類文明的驕傲。當然,榜單以外的,在此也向被遺漏的佳人致歉,因為今天優秀的女小提琴家實在是太多了。更為重要的是:在各項小提琴大賽中,女生往往比男生更經常地進入決賽階段,這也反映出當今的女性正在用她們頦下的小提琴獨步天下的事實。
伊達·哈恩黛爾
Ida Haendel
1928-2020(波蘭裔英國籍)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有一位英國記者去英格蘭北部的哈羅蓋特看伊達·哈恩黛爾的演出。她看上去非常奇特,穿著一件很緊身的長裙,手上拿著小提琴和弓,連續爬上三級臺階登上舞臺。這位記者的心都提到了喉嚨眼,默默祈禱,希望她和那把1696年的斯特拉迪瓦裡斯不要臉朝下摔個正著。她演出了一場迷人的音樂會,包括波蘭作曲家卡羅爾·席曼諾夫斯基的《神話》。
1928年出生于波蘭的伊達·哈恩黛爾,到2013年底依然在教授大師課,儘管是非正式但八旬高齡的她依然還在演出。從三歲開始習練小提琴起,一路走來已是幾十年的奉獻。人們親切地稱她為「小提琴皇后」也就不足為奇了。超越了生命本身,哈恩黛爾的演奏風格是由她那偉大的胸襟所定義。即使到了晚年,她那充滿活力的聲音也能與精力旺盛的年輕一代小提琴家最佳狀態相媲美。她那華麗的著裝品位感也絲毫沒有削弱!聆聽哈恩黛爾這張2006年錄製的薩拉薩蒂《流浪者之歌》,琴聲與她那78歲的古稀之齡同樣令人震驚。樂曲以一個漫長而緩慢的引子開始,在急速進入狂暴的龍捲風之前是第二樂章。如果想領略小提琴的精湛技藝,這場煙花表演將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吉內特·內芙
Ginette Neveu
1919-1949(法國)
人們會因為沒有認出這個名字而被寬恕。1949年,內芙在一場飛機失事中和自己鋼琴家的哥哥同時遇難,年僅30歲。在很少的場合下才會進入錄音室,內芙幾乎沒有給後人留下什麼唱片,熱愛音樂的世界裡也因此失去了難得的人才。
十五歲那年,吉內特·內芙參加維尼亞夫斯基小提琴競賽,擊敗了既定奪冠者、俄羅斯小提琴家大衛·奧伊斯特拉赫,顛覆之舉轟動整個樂壇。對於神童來說這也許並不奇怪,內芙已經習慣了與各種各樣的獎項共舞華爾茲。七歲那年,她就舉辦了首場大型獨奏音樂會,在巴黎演出《布魯赫小提琴協奏曲》。
內芙的演奏風格可謂強勁與纖弱並存,其弓下的琴音純潔而圓潤。聆聽這數量不多的唱片集,依然渴望能有更多的佳作可供欣賞。但人們應該對於至少還有一些唱片留在人間心懷感激,其中最能展現她卓越才華的作品是拉威爾的著名小提琴炫技之作《茨岡舞曲》。
她的那把斯特拉迪瓦裡烏斯名琴也在那場空難中損毀。
這張《勃拉姆斯與西貝柳斯小提琴協奏曲》唱片,是許多古典音樂愛好者收藏小提琴協奏曲主幹唱片中的脊梁骨,其中《西貝柳斯小提琴協奏曲》是另一張優異唱片——亞莎·海菲茲同名之作的偉大襯託。
她的音色更加圓潤,音樂的淺吟低唱也更多,但最後一個樂章依然充滿蓬勃的力量。內芙的詮釋不受任何約束——她能擺脫任何技術層面上的炫技。面對這部富有挑戰性的作品,許多人在她過早離世之前,就已付出了更多的痛苦。如果想在內芙的琴聲中聽到那發自她內心的反省和哀痛,如鑽石般熠熠生輝的這張小提琴曲目單無疑是首選。西貝柳斯和內芙,實乃天作之合。
安妮-索菲·穆特
Anne-Sophie Mutter
1963-(德國)
十三歲的安妮-索菲·穆特就得到了著名指揮家卡拉揚的垂青,開始與柏林愛樂合作共同演繹莫扎特的《小提琴協奏曲》。從早年登臺演出開始,穆特已經成長為一位成熟的音樂家,一路斬獲無數格萊美大獎。多年以來,很多知名音樂人比如波蘭的潘德雷茨基和魯託斯拉夫斯基、以及去年剛去世的前任丈夫德裔美籍作曲家安德烈·普列文,都專門為她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
身著世界知名英國服裝設計師約翰·加利亞諾設計的華麗緊身禮服出現在古典音樂舞臺上的穆特,也以她那獨特的著裝品味而聞名於世(在過去,她也曾為此被一些評論家批評過)。
但她的穿著並不是問題所在,穆特是一位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有著果斷靈巧的技巧。穆特還喜歡烹飪、帶著心愛的狗狗一塊跑步、和家人共度美好的閒暇時光。她那「不喜歡練習」的片言小語也常常被引用。無以言說的一位小提琴藝術家。
▲ 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庫特·馬祖爾/紐約愛樂)
今年不幸被新冠病毒傳染後,穆特很快就恢復並公開露臉。
朱莉婭·費舍爾
Julia Fischer
1983-(德國)
朱莉婭·費舍爾也許是許多音樂愛好者最喜歡的現代小提琴演奏家。那異常自然的演奏風格,可以讓她華麗地結束一場表演,但卻永遠也不會過猶不及。我曾非常幸運地看過一次她的現場——她的返場曲——人們不由自主地在結束時起立鼓掌歡呼。
結合了「可惡的」演奏技巧,費舍爾創造了一條清晰而深邃的音調線條。腰帶上佩戴了很多獎項,費舍爾在世界各地都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也就不足為奇了,但她仍然有時間去教書——費舍爾在二十四歲那年成了德國最年輕的女性教授。有些評論家已經稱她為「世紀小提琴家」。時間將證明一切,但毫無疑問費舍爾將比肩有史以來的偉人們。有人甚至將她躋身前二十位著名小提琴家之列,無論性別。
希拉蕊·哈恩
Hilary Hahn
1979-(美國)
希拉蕊·哈恩出生於維吉尼亞州的列剋星敦,她在馬裡蘭州的巴爾的摩長大。
她在四歲生日前一個月開始拉小提琴。十歲時被費城的柯蒂斯音樂學院錄取,在那裡她成為了賈斯布·布羅德斯基的學生。
1991年,年僅11歲的哈恩隨巴爾的摩交響樂團首次登臺。此後不久,她與費城樂團、克利夫蘭樂團、匹茲堡交響樂團和紐約愛樂樂團合作首次亮相。她在1994年與伊凡·菲舍爾和布達佩斯節日樂團在匈牙利演出,這是她在國際上的首次亮相。她於1995年在德國首次亮相,與洛林·馬澤爾/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共同演奏了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一年後的1996年,她16歲時在紐約市卡內基音樂廳作為費城樂團的獨奏家首次亮相,演奏聖桑斯的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哈恩於1996年開始錄唱片。她在DG和Sony唱片公司發行了16張專輯,3張DVD,她還獲得奧斯卡提名的電影配樂獎。
16歲時,她已經完成了柯蒂斯學院的大學課程,但她仍繼續學習選修課程,直到1999年5月獲得音樂學士學位。
她曾與倫敦交響樂團、紐約愛樂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皇家音樂廳交響樂團、NHK交響樂團、洛杉磯愛樂樂團和新加坡交響樂團等樂隊合作。
她還擔任過室內音樂家。自1992年以來,她幾乎每年都在紐約Skaneateles室內音樂節上演出。
哈恩對跨類型的合作和突破音樂界限很感興趣。她於2007年與歌手兼作詞人喬什·裡特以及歌手與歌手兼作曲家湯姆·布羅索一起在跨人二人組中進行表演和巡迴演出。2012年,哈恩與德國鋼琴家和作曲家Hauschka發行了一張名為Silfra的專輯。光碟上的歌曲是完全即興的。
自2016年以來,哈恩為有嬰兒的父母、編織圈、社區舞蹈工作室、瑜伽課和藝術類學生試辦了免費音樂會。她計劃繼續舉辦這些面向社區的音樂會,鼓勵人們在音樂廳外將現場表演與他們的興趣相結合,並為父母提供機會與可能聽不到傳統音樂會的嬰兒一起聽音樂。
哈恩和她的丈夫自2016年以來一直住在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他們有兩個女兒。
鄭京和
Kyung-wha Chung
1948-(韓國)
韓國小提琴家鄭京和出生於一個音樂家庭,九歲那年在家鄉漢城演奏《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即引起世人關注。十三歲時移居美國進入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並隨即開拓了小提琴演奏國際生涯。鄭京和目前在茱莉亞音樂學院擔任教學工作。
鄭京和的兩位姐姐和哥哥也是職業音樂家,大提琴家鄭明和以及鋼琴家/指揮家鄭明勳。兄妹三人在一起組成「鄭氏三重奏組」巡演,主要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他們三人都為西方古典音樂世界接受嚴謹的亞洲樂器演奏者鋪平了道路。
隨著與許多一流的管弦樂隊共同演出和錄製唱片,鄭京和已經找到了通往聽眾和評論家的心靈之路,並獲得了很多獎項。
由於手指受傷,鄭京和被迫中斷了五年演藝生涯,重新登臺以後依然受到觀眾的歡迎和喜愛。
麗莎·巴蒂雅什維莉
Lisa Batiashvili
1979-(喬治亞)
麗莎·巴蒂雅什維莉是活躍於歐洲和美國的喬治亞著名小提琴家。她是前紐約愛樂樂團駐地藝術家,以其「自然的優雅,柔滑的聲音和清晰的發音而聞名」。巴蒂雅什維莉經常在備受矚目的國際活動中露面,她是2018年諾貝爾獎音樂會的小提琴獨奏家。
巴蒂雅什維莉出生於格魯吉亞首都提比里西,父親是小提琴家,母親是鋼琴家。她從四歲開始與父親一起學習小提琴。一家人於1991年她12歲時離開喬治亞定居德國。她後來在漢堡音樂學院學習。
1995年,年僅16歲的她在赫爾辛基舉行的國際讓西貝柳斯小提琴比賽中獲得第二名。
她使用的是1739年Guarneri del Gesu小提琴(Cozio 61377)。
維多利亞·穆洛娃
Viktoria Mullova
1959-(俄羅斯裔)
出生於俄羅斯的小提琴家維多利亞·穆洛娃,1980和1982年分別獲得西貝柳斯和柴可夫斯基音樂比賽大獎,在對政權驚恐中叛逃的穆洛娃,欣然投入西方世界歡迎的懷抱。
從巴洛克音樂(她演奏的巴赫已贏得許多喝彩),到與一小型樂隊在巴西合作的跨界唱片專輯《史特拉底瓦裡名琴.裡約》,穆洛娃的音樂跨越了好幾個世紀以及不同的風格流派。她很高興地接納了披頭四、爵士以及世界音樂,作為自己曲目單中理所當然的一部分。
穆洛娃錄製的《普羅科菲耶夫小提琴協奏曲》已引起巨大喝彩。我曾在視頻上看過她的一次演出,站立在一位不得體的藝術家面前直至最後一分鐘,演奏一首極具挑戰性的《蕭士塔高維奇小提琴協奏曲》。在最後的合奏之後,她鬆了一口氣——很顯然,她一直在擔心能否在這麼短的臨時通知準備時間內,為觀眾呈現一場精彩絕倫的演出。穆洛娃做到了,以她那特有的泰然自若和神採飛揚。
穆洛娃的演奏用琴,一把是1723年製作的古董小提琴Jules Falk Stradivarius,這是在她從蘇聯叛逃兩年以後,從蘇富比公司獲得;另一把是Guadagnini。她的琴弓是Voirin 和 Dodd,此外,穆洛娃還有一把巴洛克式弓的現代複製品。
▲ 巴託克第二小提琴協奏曲
(丹尼爾·哈丁/馬勒室內樂團)
尼古拉·貝娜德蒂
Nicola Benedetti
1987-(蘇格蘭)
尼古拉·貝娜德蒂是一位成功戰勝偏見的小提琴家。那些偏見認為同時成為一個嚴肅的藝術家和一個非常出色的藝術家是靠難以置信的好運氣。
2004年,芳齡十六的貝娜德蒂憑藉令人敬畏的《席曼諾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贏得年度青年音樂家大獎,古典音樂世界舞臺的大門隨即為之敞開。此次大賽奪冠以後,貝娜德蒂和DG籤訂了唱片出版合同,源源不斷的音樂會也接踵而來,其中既有室內樂也有小提琴獨奏曲。
尼古拉·貝娜德蒂對鼓勵兒童產生音樂方面(不僅僅只局限於古典音樂)的興趣充滿激情,她提倡所有的孩子都應該接觸古典音樂,也包括其他流派和風格的音樂作品。貝娜德蒂是大不列顛國家兒童管弦樂團的副總裁,該樂團面向七至十四歲的兒童開放。為進一步擴展將音樂帶給民眾的願望,貝娜德蒂參加了在公園裡舉辦的蘇格蘭搖滾音樂節演出。她的專輯《銀色小提琴》,在專輯排行榜上進入前三十名。
一度屬於已故黛安娜王妃家族的名琴 Gariel Stradivarius借給貝娜德蒂使用。貝娜德蒂說如果她的房子著火,這是她唯一會去救的珍寶。
珍妮·楊森
Janine Jansen
1978-(荷蘭)
珍妮·楊森的父母、兄弟、叔叔都是業內人士。現在的楊森經常和家人一同錄製唱片。
楊森的早期職業生涯起步緩慢,許多音樂會都是在故鄉荷蘭舉行。但在入選BBC新一代藝術家之後,她的音樂演奏事業快速啟動,參加了2005年倫敦夏季逍遙音樂節的演出。楊森曾和世界許多著名管弦樂團一同演出,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柏林愛樂樂團。
雖然作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已和管弦樂隊錄製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且受到使任何藝術家的心靈都煥然一新的評論,但珍妮·楊森尤其鍾愛的還是貝多芬和布裡頓的小提琴協奏曲。除了作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和管弦樂隊合作之外,楊森對室內樂有著特別的親和力,她大量參與了每年在荷蘭烏得勒支市舉辦的國際室內樂音樂節。
2003年,珍妮·楊森從荷蘭文化部獲得了令人尊敬的荷蘭音樂獎。她的演奏用琴是一把有著優美精緻音調的Baron Deurbroucq Stradivarius。
▲ 布魯赫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丹尼爾·加蒂/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
以下這些小提琴家雖未排入前十,但她們也是女性音樂家中的驕傲:
也算一個吧,誰讓她長得漂亮性感
有溫度,更要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