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東坡肉是什麼味道?

2020-12-28 青瞳視角

◎李開周

很多朋友都不愛吃肥肉,因為肥肉不僅在口感上有些膩,而且意味著高熱量、高膽固醇,意味著高血脂、高血糖和體重超標。一大盤肥肉放在面前,冒著熱氣,泛著油光,甭說吃,光是看上一眼,似乎就能讓人卡路裡飆升。

現在把這盤肥肉端走,換一道東坡肉上來,奇蹟出現了。那些厭惡肥肉和恐懼肥肉的朋友,突然之間就變得毫無抵抗力了。

試著想像一下。那道東坡肉,方方正正,塊壘分明,每一塊都切得恰到好處,每一塊都是五花三層,每一塊都閃著紅光,像切開的玉石,像雕成的瑪瑙。更要命的是,這些瑪瑙還是軟的,軟糯,彈牙,飄著濃鬱的香味兒,讓人忍不住就想夾起一塊放進嘴裡。唔?一點兒都不膩呀,明明很好吃啊。吃完一塊,又夾起一塊。要是旁邊還有一大碗熱騰騰的白米飯,那就更妙了。東坡肉最能下飯,沒有東坡肉,你最多吃一碗。有了東坡肉,你恨不得吃三碗!

這,就是東坡肉的威力。

但你可能不知道,過去的東坡肉並不是這個樣子。

讓我們把歷史的指針撥到清朝。清朝大臣梁章鉅在許多地方都做過官,吃過天南海北的美食,也吃過東坡肉。他的評價是:「東坡肉這道菜名氣很大,味道普通,賣相更普通。肉塊大小不均,肥瘦不均,白煮加鹽,吃著太膩,各地廚子都能做,但都做不好。」你聽,清朝的東坡肉雖然也叫東坡肉,卻遠遠比不上現在的東坡肉。

我們再把歷史的指針撥到明朝。明朝文人沈德符是個官二代,生於北京,住在江南,去過陝西、嶺南和四川,也是吃遍天下的主兒。他吃到的東坡肉是什麼樣子呢?一大塊豬肉,不能改刀,撒上醬料,蒸到稀爛,然後用勺子挖著吃。沈德符說,這道菜是對蘇東坡的侮辱。

我們繼續穿越,穿越到蘇東坡的時代。蘇東坡流放黃州,俸祿斷絕,因為缺錢,買不起羊肉,只能買來豬肉,親自下廚,然後他留下那首短歌:「淨洗鐺(chēng),少著(zhuó)水,柴頭罨(yǎn)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它自美……」把鍋洗淨,少添些水,把豬肉放鍋裡,小火慢燉,別急著起鍋,火候到了,肉自然美味。

這首短歌是現存文獻中蘇東坡做豬肉的唯一記載,題目叫《豬肉頌》,在他另一本著作《仇池筆記》裡又叫《煮豬頭頌》。這說明蘇東坡的烹飪手法簡單粗暴,沒有蒸,只有煮,煮的可能還不是半肥半瘦的五花肉,而是豬頭。你能想像最原版的東坡肉其實只是煮豬頭嗎?如果把這樣的東坡肉端到你面前,你願意吃嗎?也許你願意,但肯定不會像吃現代版東坡肉那樣大快朵頤。

清朝的東坡肉,明朝的東坡肉,還有蘇東坡親自烹飪的東坡肉,都不是現代版的東坡肉。現代版東坡肉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應該是在清朝末年。

在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的四川成都,廚師圈子裡以手抄本形式流傳一部烹飪手冊,叫做《筵款豐饈依樣調鼎新錄》,裡面清晰地記錄了改良後的東坡肉做法:將五花肉切成麻將塊,用細繩紮緊,煮後撈出,用醬油和黃酒餵透,最後上鍋,蒸到酥而不爛。

這才是我們現代人愛吃的東坡肉。

當然,現在東坡肉也分派系,川菜裡有東坡肉,杭幫菜也有東坡肉,做法上是有區別的。但不管哪個派系的東坡肉,都不是明朝和清朝的東坡肉,更不是蘇東坡在黃州發明的東坡肉。

既然東坡肉並不是蘇東坡發明的,那我們享用東坡肉的時候,還應該感謝蘇東坡嗎?

我的答案是,我們仍然要感謝蘇東坡。

首先,如果不是蘇東坡千年以來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後世的廚師和美食家就不太可能在東坡肉這道菜上不斷改進,花幾百年時間把本來肥膩的肉塊打造成一道真正的美食。

其次,如果沒有蘇東坡的光環來加持這道菜,那它最多只能成為美食,而不能成為譽滿天下的名菜。

對一道名菜來說,文化寓意是很重要的。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人們本來對中餐一無所知,直到百餘年前晚清重臣李鴻章訪美,美國人的菜單上才湧現出那道「李鴻章雜碎」,緊接著又有了以晚清另外一位大臣左宗棠命名的「左宗棠雞」。

你可能不熟悉或者不喜歡李鴻章,但是在中餐走向世界這件事上,離不開李鴻章的文化標籤。同樣道理,在東坡肉走紅現代中國這件事上,更加離不開蘇東坡的文化標籤。

事實上,當我們品嘗東坡肉的時候,只要想起蘇東坡,只要想起蘇東坡的名篇《水調歌頭》或者《前後赤壁賦》,味蕾就會更加活躍,胃口就會出奇的好。這就是蘇東坡的魅力所在,這也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相關焦點

  • 古代的東坡肉究竟是什麼味道?
    東坡肉最能下飯,沒有東坡肉,你最多吃一碗。有了東坡肉,你恨不得吃三碗!圖片源於網絡 圖文無關這,就是東坡肉的威力。但你可能不知道,過去的東坡肉並不是這個樣子。讓我們把歷史的指針撥到清朝。清朝大臣梁章鉅在許多地方都做過官,吃過天南海北的美食,也吃過東坡肉。他的評價是:「東坡肉這道菜名氣很大,味道普通,賣相更普通。
  • 古代東坡肉是什麼味道的?放現在你可能都不吃
    一說起「東坡肉」,我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東坡肉那鮮紅油亮的色澤,香氣仿佛撲鼻而來,在人們的印象當中,東坡肉是一道色,香,味,於一身的上好佳餚。東坡肉方方正正,肥瘦相間,肉皮有著讓人垂涎欲滴的色澤,瘦肉入口即溶,肥肉肥而不膩。就算不愛吃肥肉的人,對東坡肉裡的肥肉,也毫無抵抗力。
  • 蘇東坡與東坡肉,探尋文豪與美食背後的秘密!
    他也自謔自己為「老饕」,饕餮原本在古代傳說是一種貪吃的野獸,如此比喻,說明自己是個極愛吃、極貪吃之人。盤點「東坡系」菜餚,有東坡肉、東坡魚、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餅、東坡羹……其中最負盛名的,要數東坡肉了。
  • 紅燒肉與東坡肉
    紅燒肉和東坡肉有什麼不同呢?
  • 沒有西湖醋魚和東坡肉 杭州本地好食堂在賣什麼?
    聽說我要去好食堂吃飯,小夥伴先坐不住了,「那家店我知道,我常去的,跟我爸做飯味道一模一樣,還不貴。」在湖濱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人均四五十就可以坐著好好吃一頓的店,少有,把菜做得那麼落胃的,就更少了。我就想著把家的味道帶給大家好食堂的老闆馬坤山,人稱老馬,如果你是好食堂的常客,應該眼熟得很。老馬一天的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店裡,就是在挑選原材料的路上。
  • 特色菜名趣談-東坡肉
    東坡肉這個菜名一聽以為是以地名命名,其實不然。這個菜名源於人名,相傳為北宋詞人蘇東坡所創製。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黃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帶決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圍困徐州,水位竟高達二丈八尺。蘇軾以身卒之,親荷畚插,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保住了徐州城。
  • 傳統名菜東坡肉的家庭做法
    自己在家做濃香豐厚的傳統名菜東坡肉很簡單,追隨蘇東坡的味兒就好,材料、做法啥的都不繁瑣。
  • 味·道 我與東坡肉的故事
    關於美食總有些人、有些故事不得不提今天我們就品品東坡肉東坡肉是江浙名菜,和偉大的詩人蘇軾蘇東坡自然有說不盡的關係。但是今天我想聊的是我與東坡肉的故事。我有故事和肉,你有酒嗎?一道東坡肉要想製作好,絕對不能單靠技藝,一個前輩告訴我,美食的情人是美食家(不是美食達人或者紅人哦),因為大多美食家家底殷實,所以有能力見識極品食材。東坡肉的最好食材,要用兩頭烏,中國四大名豬之首,日本人稱其為「豬肉的最高峰」。而我的故事就源自這裡。我在去年做了鮮食一刻的品牌,主要研發的就是兩頭烏系列產品。
  • 東坡肉的由來
    過了幾天,佛印大師派人請蘇東坡吃飯,飯食正酣,佛印大師讓人上了一道菜,大師笑著跟大家說,來,來,大家都嘗嘗東坡肉…… (這就是東坡肉的真正由來)大家切莫以為夢中對美色動念投胎變豬的故事只是故事,民國時期一位頗有點名氣的國民黨將軍就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 一個會寫詩詞的蘇東坡,一個會做東坡肉的蘇東坡,擱你愛不愛?
    蘇東坡問,這叫什麼菜?回答道,這叫黃州燒梅。而後,潘彥明用五花豬肉,大塊兒蒸得爛爛的,放在陶砂鍋內。蘇東坡問,這叫什麼菜?回答道,這叫紅燒肉,大塊兒蒸,表示捨得給客人吃哩。而後,蘇東坡自己也做了好幾樣有四川風味的菜。他們忙了大半天,客人也都來了,連太守徐君猷也來了。這個徐太守挺懂吃的,他見擺著滿桌子的菜,高興地說,子瞻請人來嘗新,喲,真有新可嘗哩!
  • 拱墅網紅店探秘 | 40多年不變的東坡肉麵
    但我們今天介紹的這家麵館,片兒川卻不是最火爆的,他家的東坡肉麵每每拔得頭籌。據說一個中午光東坡肉就能賣出十多斤,這碗東坡肉麵正是源自這家歷經四十多年,前後八次老店新開,現在落址在小河街道明真宮社區的寶娟麵館!一碗麵的精髓在乎其配料,就算一碗平淡無奇的面,加上辣椒、醬汁,也會回味無窮。
  • 屁股做砧板,東坡肉加尿,《神廚小福貴》出現過哪些騷操作?
    《神廚小福貴》眾大廚比拼做豬肉的那段劇情,小李子處處對小福貴使絆,其中小李子最噁心的操作,就是把小福貴的紹酒換成了自己的尿,然後小福貴還真把尿澆在東坡肉上一起燉了,說是「陳年老紹酒」的味道。最牛的是老佛爺真的把「尿燒肉」吃下去了,還給小福貴評了個第三名。
  • 這些東坡老味道 你吃過幾個?
    對於吃貨來說冒著熱氣的美食才能撫慰冬日的寒冷而那些記憶深處的東坡味道似乎更溫暖嘗上一口便足以抵禦寒冬今天就跟著東東吃吃吃看看冬日街頭的十大美食 哪款才是你的最愛 或許在這篇推文裡你能找到關於家鄉 親情 童年…的味道Part
  • 東坡肉為什麼一定要綁繩子?繩子不能吃還費事,不綁可以嗎?
    今天咱們要聊的這道才大家都知道, 名叫東坡肉。 作為一個美食博主, 有一次在餐桌上朋友問東坡肉為什麼非要綁繩子? 我一時語塞, 後來進過查閱諸多資料, 終於知道了為什麼, 今天就來和大伙兒講講東坡肉為什麼非要綁繩子? 繩子不能吃還費事, 不綁不行嗎?其實對於東坡肉為什麼非要綁繩子這個問題, 肯定不止小編的這位朋友心中有疑問, 很多對於美食有研究的人也不清楚。
  • 在這裡,詮釋一碗東坡扣肉的前世今生
    今天小招分享的主角是火遍全國,甚至在海外都備受追捧的川菜餐廳——「眉州東坡」。東坡之名,顯然出身就和蘇東坡綁定在一起。除了是一位享譽古今的大文豪,蘇軾的東坡肉、東坡菜一直以來也為人們津津樂道。同樣和蘇東坡源起四川眉州的「眉州東坡酒樓」,依託於川菜的基礎,融合八大菜系,新派川菜?老派味道?
  • 「千古第一吃貨」蘇東坡:每天吃2碗東坡肉;把吃肉當養生
    《豬肉頌》說的就是尋常百姓最愛吃的東坡肉。其中大多是介紹東坡肉的做法;而最後兩句「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一大早就要吃兩碗東坡肉,活脫脫就是個大吃貨。有一次,蘇東坡得了眼疾,醫生嚴禁他吃肉。這吃貨不滿了,竟寫了一篇《子瞻患赤眼》,忿忿不平道:眼有病,怎麼能不讓嘴吃肉呢?
  • 東坡為伴,元氣淋漓的人生不需要任何解釋
    如果可以選一位古代詩人結伴遠足,你會選哪一位?是「鬥酒詩百篇」的李太白、「人閒桂花落」的王右丞,還是「臨危莫愛身」的杜工部?相信很多人會和我一樣,選擇憨憨一笑的蘇東坡,選擇和這個有趣的靈魂同路為伴。就算到了天涯海角的儋州,他也能發現食之甚美的生蠔,肉與漿入與酒並煮,生怕他人求謫海南,「分我此美也」。吃貨走到哪,哪都是「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有了蘇東坡,你的朋友圈就離上熱搜不遠了。風光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在觀賞風景之人。
  • 嫁到韓國依然念念不忘杭幫菜,湯唯親手燒東坡肉為愛淚崩!
    豬肉買來是要做一道杭幫菜的頭牌——東坡肉!酥爛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膩口,東坡肉好吃難做,不擅烹飪的湯唯找到杭州頂級大廚拜師學藝,紮起頭髮洗手下廚,即便挺著大肚子諸多辛苦,她依然每一步都親力親為,認真的樣子十分動人。
  • 東坡肘子的傳說故事和製作視頻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 胡懷琛:東坡的戀愛生活
    原來朝雲是東坡的如夫人,東坡貶謫在惠州時,常常叫朝雲唱這一首詞,但是唱到「枝上柳綿」一句,便掩抑惆悵,如不自勝。東坡問她為什麼如此?她答道:「我所不能唱完的,就是『天涯何處無芳草』一句。」《蘇軾詞編年校注》,鄒同慶、王宗堂 著再有一個關於東坡的戀愛故事,或說是東坡在黃州時事,或說是東坡在惠州時事。究竟誰說得對,我們只看了下面東坡原詞的題目,就可知道。又有人把它認作兩件,那更不對了。這故事的大概情形如下:蘇東坡謫黃州,鄰家一女子,甚賢,每夕只在窗下聽東坡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