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這樣的,某一天,我閒來無事就去搜索一些冷門小眾音樂,畢竟作為一名浸淫在音樂世界的工作者最討厭被一些爛大街的作品給姦污耳朵。順帶也提升下自己的逼格,以便彰顯自己的另類。這時候我發現了一個叫「數學搖滾」的詞,瞬間好奇心被勾起。
我聽過「硬搖」「後搖」「民謠」「金屬」「朋克」……還沒聽過「數學搖滾」這個詞,而且「數學搖滾」這幾個字一看就顯得很有文化逼格很高的樣子,以後跟人裝逼的時候,要是被問起,
「誒?姑娘你一般都聽什麼歌?」
於是我輕輕一瞥,然後緩緩吐出這幾個詞「數字搖滾」。
我簡直都能想到對方嘴裡能塞下一顆雞蛋看著我的樣子了。#論裝逼的技巧#
那麼數字搖滾到底是什麼呢?我看了一個很意味深長的回答是這樣的:
科學音樂本身就是固有的平衡線性,以時間為基準,你說的搖滾只能是風格中的一種,現實風格有多少,科學音樂就有多少種,甚至更豐富,你需要完善的無非是節拍,建議多學學鼓,對你深化數學音樂有幫助。
雖然我對這哥們的解釋看得雲裡霧裡但也不妨礙我通過通俗解釋去了解「數學搖滾」。
數學搖滾(Math-rock)是一種實驗性的搖滾風格,80年代後期 萌芽於美國。數學搖滾的迷人之處是它出其不意的換拍節奏和難以捉摸的複雜結構。
按照數學搖滾的定義來講,重點在於「數學」二字,可解釋為:
奇數拍和偶數拍的堆疊與排列;不規則的循環;聽著雜亂但卻非常有序的編配。所以符合這個定義的都可從技術上稱之為數學搖滾。
有一些核以及金屬的重型樂隊,加入了數學元素,則由此展開了數學核的新紀元,有時甚至覺得他們會更直接的讓「數學味」體現出來。
而最讓大家印象深的,還是跟後搖的結合,除了最主要以器樂為主的表現形式相近以外,主要是大量的日本樂隊,在傳統的44拍後搖做到極致以後,開始從技術上開發出大量的有趣且好玩的內容,也略有些實驗的味道,但卻不會過於讓聽眾感到曲高和寡。
比如日本的數學搖滾新銳 LITE,他們獨具一格的數字搖滾風格,充滿爆發力的現場演出徵服了全球聽眾的耳朵。
2014年LITE的專輯《Installation》在美國發行,樂隊的知名度更是急速上升,更被媒體評為日本近十年內最令人驚喜的數字搖滾樂隊。
當然國內也不乏優秀的數學搖滾樂隊,比如來自臺灣的大象體操。隊名以「大象」象徵Bass,「體操」則表示曲中的特殊節奏。
這支由吉他、貝司、鼓組成的三大件編制的數字搖滾 (Math-Rock)樂隊有個很鮮明的特點——一般歌曲中常被忽略的低音Bass在大象體操卻是主要帶領樂器。曲中節奏變化豐富,旋律輕巧流暢。
毫不忌諱的說,數學搖滾單單從技術難度上遠遠要高於一些傳統的後搖(當然,後搖對效果器銷量的促進也是不能被比較的)。
從長遠角度來講,後搖和數搖的關係只會越來越遠,越來越不同的聽感,不同的樂句段落處理方法,從律動上就會顯而易見的區別開。
當然,數學搖滾歸根結底是一種更後搖的後搖,除了各種「反人類」的錯亂感之外,在節奏上解構的比後搖複雜的多,需要非常強大和基本功紮實的鼓手,所以數搖出好鼓手,也是一個共識,最有名的就是TOE的鼓手柏倉隆史,各種超神表現。
總而言之,數學搖滾也算是一個實驗性的音樂風格,跟現代爵士很像,以趣味性為主,但又不失後搖的畫面感和情緒,也算是逼格和好聽共存的風格類型了。
好了今日知識科普完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