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數學搖滾究竟是怎樣的?」
文|思涵
編輯|木子
排版|思涵
設計|阿蒙
完成臺東 Taiwan PASIWALI Festival 的演出之後,大象體操公布了首波跨界計劃——將與莎士比亞妹妹們的劇團合作《物種大樂團》,10 月底在兩廳院戲劇院登場,並且除此之外,大象體操還會擔任現場演出樂團。
《物種大樂團》靈感來自於達爾文的原著《物種起源》:「延伸近代生態學的族群質性,從演員本身家族史,同時探索文化面向上的族群遷移,由個人、家族,到民族與政治上的戰爭、內鬥與衝突,交織成一部人類命運的推測之作。」
這是大象與體操官方媒體帳號對於他們此次跨界合作的介紹與解讀。
事實上,作為一隻數學搖滾樂隊,大象體操一直致力於與其他藝術類型的跨界,且數學搖滾本身的「數學屬性,也讓數學搖滾與其他元素的跨界變得十分有特點。
據官方介紹,《物種大樂團》這一作品亦延續了導演王嘉明一貫的元素,曾於去年在北藝大展演藝術中心戲劇廳公演。
而這次數學搖滾樂隊大象與體操的參與,或將帶給演出不一樣的觀感體驗。
那麼,數學搖滾究竟是怎樣的?
數學搖滾,在80年代於美國開始發展,歌曲常常在重複的旋律基礎上進行變換,多使用不規整的節拍,不規則的開始或停頓,不協調的和聲等等。因為樂曲節拍的計算和構思如數學一般複雜,所以被稱為「數學搖滾」或「數字搖滾」。
數學搖滾本身的「數學」部分安排,也是數學搖滾本身的精髓,而有關數學的部分則為很多樂隊的選題增添了亮點,我們希望能夠結合一些樂隊的選題,與大家討論「數學」為搖滾帶來的更多可能性。
數學搖滾與舞蹈
在這場跨界合作之前,大象體操就與現代舞團有過合作。在《頭,身體》中,大象體操邀請了兩位現代舞者,根據主題與樂隊在mv中進行了一次舞蹈與音樂的「對抗」。
作品分為兩部分,《頭》和《身體》是兩首被分開寫的歌曲,在最終的作品中被合併在一起。大象體操認為,頭和身體即是獨立的兩者,也互相聯繫著,作品希望能夠通過兩首歌的合併來探討頭與身體的關係。
在開頭55s之前部分是《頭》的部分,由bassline作為開頭,也代表了頭部作為身體的精神骨架,作為動機貫穿全局,引領接下來的身體動作的發展。
55s開始,加入了鼓和鋼琴,進入了《身體》部分,在這裡,舞蹈和戲劇元素也加入了進來。據作者說,舞蹈所表現的是身體和頭的對抗,而在音樂中,《身體》的不斷變化和發展也一定有《頭》的引領以及與《頭》的對抗。bassline貫穿全曲,則是《頭》的「領導」作用,而鋼琴部分時常出現的小二度和聲,以及bassline和鋼琴的旋律相對應的向反方向進行(bassline旋律常上行,鋼琴旋律常下行),則代表了身體與頭部所產生的對抗。
在《身體》部分出現時,鋼琴的聲音弱化了bassline的線性旋律,一定程度上消解了bass旋律的引領性,也讓二者有了平衡,而非一味的由「頭」引領身體。
在節奏的進行上,大象體操作為數學搖滾樂隊常用的頻繁不對稱的節拍,如曲子從9/8拍轉換至8/8拍,又轉到7/8拍,又回到8/8拍,最終轉回到9/8拍。
在出現不規則節拍時,兩個舞者也不斷展現出相互對抗的狀態,而在規則節拍出現時,兩個舞者則是統一的。數學搖滾的精妙和縝密讓大象體操與舞蹈的的跨界有了更易結合的部分,舞蹈像是對數學搖滾中「數學」的部分安排進行了可視化,用更具象戲劇化元素,以及人類最熟悉的身體律動為觀眾呈現了出來。
作品由不規則拍開始,又以不規則節拍結束,預示著頭與身體兩者的對抗與聯繫將會繼續,而在節拍的安排上也呈現出前後對稱的狀態,在這在筆者看來也是作品精巧而縝密之處。
節拍的相互拼湊,則讓頭與身體的對抗變得即和諧又處處充滿矛盾,呈現出兩個個體相互纏繞,卻又不斷冒出自己獨立的想法,卻在整體上卻歸為統一的奇妙場景,給聽者一種詭異又錯摸的感覺。
而這種特點,也正是數學搖滾中的精髓部分。
數學搖滾與數學
一般搖滾樂都以 4/4 拍作歌曲結構,而數學搖滾則頻繁使用不對稱節拍,如 7/8 拍, 11/8 拍, 13/8 拍,這些奇數的節拍讓歌曲變得不穩定,給歌曲增添了更多未知的可能性,給聽眾感覺縝密而豐富。
歌曲中還常常出現交錯換拍的情況,例如一小段 9/8 拍,轉換至 8/8 拍 ,再轉換至 7/8 拍。這一點前文大象體操的《頭,身體》中已有體現。
又例如, 不同的樂器使用不一樣的節拍,但最終每樣樂器在合起來之後又給人通順的聽感。
toe《Because I Hear You》
在TOE的這首曲子開頭,吉他以3/4拍的節拍出現,而其他隨後出現的節奏,則全部以4/4拍演奏,兩種不同的節拍,使得樂曲的節拍變為複合節拍,但聽感上卻依然是順暢的,這是因為,兩種節拍雖然不一樣,但根據最大公約數的原理,仍能在每12拍時,出現重拍重合。而在其他時刻,兩組樂器確實錯開的,給人以錯綜複雜的聽覺感受,卻依然可以跟著音樂向後進行。
數學搖滾與人工智慧
鬼否GriffO在2019年曾以探討人類進入AI女性新紀元的過程為題發行了一張概念專輯《通用計算NEO ENIAC》。
根據樂隊所說:「ENIAC是世界上第一個臺式計算機,我們現在處在人工智慧的初級階段,我覺得算是初代人工智慧普及的時期。用陰形定冠詞是因為這臺機器設定為女性,有三首中文歌詞的歌描述了機器視角,雖然不算太新的概念,但回歸歌曲和數搖結合還是挺有趣的。」
三首作品將人工智慧來到人類世界後從電子玩具,到學習技能,擁有感情的過程表現了出來。
1、《Siri Dance》
在這首歌中,樂隊將=表達了了人工智慧初次試圖理解人類的過程。
曲目開頭,吉他聲部快節奏的riff就將聽眾直接代入了充滿代碼的人工智慧世界。隨後人聲出現,主唱王易玄的聲音通過效果器的失真變化,化為AI,在觀眾耳邊唱著「Siri Wants To Dance With You」,將AI與人類的初次交流表現了出來,關於人類與AI,虛擬實境與情感的討論逐漸展開。
2、《拓麻歌子》
人工智慧初始化完成,曲目開啟了人工智慧與人類的交流時間。
前奏靈動的吉他給聽眾營造出濃烈的數碼感,而貝斯聲部是厚重的,穩定的運行著,構建出豐富的音樂層次。
主唱依舊充當著人工智慧的角色,將聽眾當成玩家,試圖作為AI戀人,佔據聽眾的情感。「你想要的我都有」既是作為AI戀人作給予人類的情感填補,也指代了當下虛擬實境佔據著人們的大部分精力和情感。
3、《你人》
最後,人工智慧程序開始出現問題,用戶失去戀人,AI戀人不再理智,一切都變得錯亂而荒謬。
前奏以一段由鍵盤不斷重複的旋律動機開始,像是不斷運轉的人工智慧,其他聲部正常運行著,卻不時的加入了一些被擠壓的噪聲,代表著人工智慧的失靈。而除了不斷重複的鍵盤,其他的樂器也開始有著細微的變化。
人聲出現,數碼感的聲音消解,主唱的聲音變得真實。「蝸牛長出牙齒」、「潮汐靜止」一切開始都錯亂而詭異,音樂在現實與虛擬中不斷交替,人工智慧開始有了情感,理智因此錯亂。
貝斯和吉他都活躍了起來,音色也有了變化,不似前奏時的穩定,不斷由噪聲的加入,最終人聲與所有樂器將曲目推向高潮,「心醉紙迷、無與倫比「,像是人工智慧突破理智走向感情,而最後,吉他微弱的兩聲波動也預示著人工智慧面臨著崩壞的結局。
數學搖滾所塑造的豐富的聽覺層次和感受也在不斷給予觀眾不同的角度去聆聽音樂,而數搖中很多巧思也為我們提供了很多靈感,我們總是從音樂的視角去觀察曲目的選題,而數搖卻可以幫助我們從數學的視角觀察音樂,也許會有不一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