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前年我在分享過一份後搖專輯榜單,因為那份榜單裡包括了兩張我很喜歡的中文專輯——惘聞的《看不見的城市》和話梅鹿的《化學》。《城市》裡的《尾聲》和《化學》裡的《地衣》兩首歌,現在聽來帶給我的驚喜程度仍然不遜於兩年前第一次聽到時帶來的。但惘聞不是這次的主題(或許會是下次的),這次我想好好聊一聊來自香港的獨立樂團——話梅鹿。在網易雲還是bandcamp的主頁上,話梅鹿的介紹裡都把他們的音樂定義為「Post-Rock」(後搖滾)以及「Math-Rock」(數學搖滾)。事實上,無論是把話梅鹿單純地認為是後搖樂隊還是數搖樂隊都是不貼切的,因為他們的作品同時具有著後搖滾的結構和數學搖滾的編曲。在這一點上,他們和日本的老前輩toe是異曲同工的。不同的是,話梅鹿的作品有著更強烈的主題意識,也就是說,他們會善於利用不同的聲響效果,跟人們講故事,在保證旋律悅耳的同時引導聽眾通過想像沉浸在他們構築的場景之中。某種意義上說,一首歌——尤其是以器樂為主導——的主題太明顯,是會限制聽眾的想像力的,但話梅鹿的優點在於,既保留了數學搖滾的緊湊,又傳承了後搖滾的自由,在兩種風格做折中後,話梅鹿找到了最佳的平衡點,並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就如在話梅鹿的官網上他們對自己的介紹中所述:「PruneDeer is a Hong Kong instrumental-rock band that formed in 2013, the music of usare no longer bounded by a single genre, as we begin to create an unique styleof our own.」
話梅鹿吉他手誠峰
話梅鹿吉他手自然
《地衣》是一首很有特色的歌,也幾乎是話梅鹿在現場必演的歌。在各種視頻網站上,很容易能找到這首歌的現場視頻,但個人認為,只有在18年巡演的香港站,這首歌得到了最完美的呈現。他們用木吉他的拍泛音和鼓槌敲擊古箏琴體的聲音來模仿水滴落的聲音以營造潮溼感,主唱用幾近呢喃的唱腔來表現生活在城市森林中的「地衣」們的卑微,由於是本土演出,他們把古箏手和小紅帽的主唱Ashley請來,以更好地還原錄音室版本。在木吉他和古箏兩種聲音的交織中,似乎連地衣的呼吸都能感受得到。壓抑,失語,支離破碎,彷徨無措,或許每個城市人都只是寄生在樓宇間的地衣罷了。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吉他手自然的說法,《地衣》的錄音室版本中的出現的古箏,是在深水埗的垃圾站撿的。或許正是這種撿破爛的經歷,造就了這首歌的「破敗」感。
《地衣》現場中的古箏
在《化學》發布的一年半以後,話梅鹿發布了《郵資不足》這張只有七首歌(其中兩首還只是白噪音採樣),卻足以刷新樂迷對器樂搖滾認知的專輯。他們更加大膽地在作品中加入傳統樂器——《失速》的中胡、《1989.8.9》的小號和大提琴,請來了日本說唱女歌手春ねむり合作演唱《返信》。打破固有三大件的約束,將更多的「另類」元素加入到作品中,使之能承擔起突出主題發展和加強情緒抒發的作用。即使是不常聽器樂搖滾的樂迷,聽完整張專輯後也很難不對這些被精心配製出來的新潮而精緻的段落印象深刻。總的來說,話梅鹿創作《郵資不足》既是對樂隊發展方向的探索,也是對器樂搖滾中仍未被發掘的可能性的探索。
《返信》feat.春ねむり 2019亞洲巡演東京站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這張專輯特點,我會覺得「碰撞」最合適不過,不僅是樂器編排、奇數節拍上的碰撞,更多的是舊與新、保守與開放、主流和實驗之間的碰撞。不是每支樂隊都願意在作品中加入這些碰撞,正如每一位飛機師都會選擇最平穩安全的飛行方式。但話梅鹿的碰撞顯然帶來了實際效益,這些碰撞的結果是,在保證了創作尊重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改變創作思路使音樂帶給聽眾的體驗比他們過去所聽到的更加多元。這樣不僅能吸引更多樂迷來接受他們的風格,還能鼓勵其他的音樂人能跳出舒適圈去尋找新的創作路徑。一種新的流派接受度越來越高時,亦會反饋給其本身使之有機會衍生出更多的支線。爵士樂和搖滾樂的發展都經歷了這種過程。
在一個採訪中,自然談到了《郵資不足》的創作靈感,是來源於18年西雅圖機場的地勤人員盜機後失事墜毀事件。他說:「這件事好像,組樂隊是我的夢想,上到天空之後才發現,原來地心引力會不停將你拉回地面。」但願當一切都失速時,音樂能成為安全出口。
參考資料
1. 地衣 Lichen (Prune Deer 話梅鹿)《Prune Deer New Bicycle Trip 2018》巡演香港站 (31 Mar 2018).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W41157tV
2. 樂隊官網.
https://www.prunede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