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文化》您關注的是最受歡迎的文藝公眾號
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 藝術品收藏 | 茶道 | 文學 | 視覺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
每年花開時節,我邀約朋友來家共賞。賞花只讓識花人。我們有時在露天,有時搬到客廳,有時搬進陽光房,輕鬆音樂,焚香品茗,談天說地;瓜果佐酒,漫論詩書。用一位作家朋友說的話,「醉裡挑燈看花」,是有意思的事:等待羞澀的美人,在在千呼萬喚中,一點一點地展現它的秀色。未開放時絳紫色的花苞象小家碧玉;開放時,它有著別的花所不及的氣度,潔白的花瓣,一點點向外舒展,如美人伸著懶腰,雖然柔情似水,但它開放的樣子,極其狂放,閉謝的姿勢也剛烈異常,象倒掛金鐘,不減姿態。宗彪、王寒夫婦,文字唱和,各領千秋。他們連續三年,每次堅守三五小時,觀察細緻入微,與我們共享曇花開放的美好時光。《江南草木記.曇花》,講到了這件樂事。撮影家葉曉光,為曇花留影作畫冊;盧霞客與臺嶽學子,詩詞唱和:小暑颱風送清涼,安心靜觀漸開花,妙曼多姿色。人到閒處,你我他。
賞曇花能讓人變得清明與寧靜。如果地球與宇宙相比,地球只是「太平洋上的一粒沙」。曇花雖然弾指芳華,轟轟烈烈,但也是剎那美麗,瞬間永恆!人呢,以百年記,也不過是三萬六千五百多天,在歷史長河中,能有雪爪鴻妮,實是不易。有一付對聯說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終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橫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幾何?我欣賞曇花。巜人類簡史》中有一句著名的話:「新世紀的口號,快樂來自於內心」。
蜜多時,
每年花開時節,我邀約朋友來家共賞。賞花只讓識花人。我們有時在露天,有時搬到客廳,有時搬進陽光房,輕鬆音樂,焚香品茗,談天說地;瓜果佐酒,漫論詩書。用一位作家朋友說的話,「醉裡挑燈看花」,是有意思的事:等待羞澀的美人,在在千呼萬喚中,一點一點地展現它的秀色。未開放時絳紫色的花苞象小家碧玉;開放時,它有著別的花所不及的氣度,潔白的花瓣,一點點向外舒展,如美人伸著懶腰,雖然柔情似水,但它開放的樣子,極其狂放,閉謝的姿勢也剛烈異常,象倒掛金鐘,不減姿態。宗彪、王寒夫婦,文字唱和,各領千秋。他們連續三年,每次堅守三五小時,觀察細緻入微,與我們共享曇花開放的美好時光。《江南草木記.曇花》,講到了這件樂事。撮影家葉曉光,為曇花留影作畫冊;盧霞客與臺嶽學子,詩詞唱和:小暑颱風送清涼,安心靜觀漸開花,妙曼多姿色。人到閒處,你我他。
賞曇花能讓人變得清明與寧靜。如果地球與宇宙相比,地球只是「太平洋上的一粒沙」。曇花雖然弾指芳華,轟轟烈烈,但也是剎那美麗,瞬間永恆!人呢,以百年記,也不過是三萬六千五百多天,在歷史長河中,能有雪爪鴻妮,實是不易。有一付對聯說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終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橫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幾何?我欣賞曇花。巜人類簡史》中有一句著名的話:「新世紀的口號,快樂來自於內心」。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感覺好久沒有好好看看月亮了。見窗外明月當空,才發現又將月圓。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月明千裡,遠方的你,是否別來無恙?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搖情滿江樹。
唐詩的江湖,高手眾多
張若虛更憑一首《春江花月夜》
掃齊梁綺麗浮靡文風
得「孤篇蓋全唐」的美譽
《春江花月夜》趙忠祥 深情朗誦
01
空前絕後,冠絕古今
全詩九段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
想像奇特,文風清麗
意境空明,韻律宛轉悠揚
讀來,深沉、遼闊又寧靜
此詩一出,詩歌史上
又多一座高聳入雲的山峰
供人瞻仰,攀登
又似世外高人,偶露一手
瞬間震住各大門派高手
全詩意象元氣淋漓
激情帶著多愁善感
恰如正青春的初唐
於夜深人靜時
與萬物繁茂的自然
談了一場戀愛
有飽含深情的讚美
有真摯不舍的離別之情
還有跨越時空的詰問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千年的時光匆匆流逝
他所問依舊無法解答
也正因此,詩有了永恆的魅力
歷代大家紛紛發自肺腑的讚嘆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流暢婉轉,出劉希夷《白頭翁》上。
——明·胡應麟《詩藪》
春江花月夜,字字寫得有情、有想、有故。
——明·譚元春《唐詩歸》
不著粉澤,自有腴姿,而纏綿醞藉,一意縈紆,調法出沒,令人不測,殆化工之筆哉!
——明末清初·毛先舒《詩辯坻》
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近代·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
02
詩人聲名不顯,湮沒歷史長河
寫下千古名篇的張若虛
一生僅留下兩首詩,
除《春江花月夜》外
還有一首《代答閨夢還》
寫離人思念之苦
關塞年華早,樓臺別望違。
試衫著暖氣,開鏡覓春暉。
燕入窺羅幕,蜂來上畫衣。
情催桃李豔,心寄管弦飛。
妝洗朝相待,風花暝不歸。
夢魂何處入,寂寂掩重扉。
張若虛的一生
究竟是跌宕起伏,還是平平淡淡
至今無人知
遍翻史料皆是「查無此人」
只知,他是揚州人
曾任兗州兵曹
生卒年、字號均不詳
僅在《舊唐書·賀知章傳》裡有句
「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交,稱吳中四士」
張若虛一輩子默默無聞
卻將畢生心血寫進一首詩裡
此詩奠定了他在唐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地位
也給我們們留下一個大唐盛世的夢想
03
明珠蒙塵,幸得伯樂
這首被世人讚揚的《春江花月夜》
也和主人一樣受盡冷遇,差點失傳
它的命運太過波瀾起伏
因是一篇樂府,僥倖被《樂府詩集》所收錄
後在漫長的唐宋元明時代裡
被眾多文獻所忽視
縮在被人遺忘的黃卷角落裡緘默不聞
一直到明代嘉靖年間
獨具慧眼的李攀龍編輯《古今詩刪》時
從浩如煙海的唐人作品中發現此作
如獲至寶,果斷收錄其中
這是張若虛的第一個貴人
接著,胡應麟在其名著《詩藪》裡
提到此詩,這是第一次在詩話被發現
而後明清詩論家們也對此大加褒獎
最為人熟知的是清代王闓(kǎi)運
在《論唐詩諸家源流(答陳完夫問)》
贊其「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自此,張若虛和他的
《春江花月夜》終於紅了
明珠蒙塵幾百年,得遇伯樂
頓時驚為天人,傳唱天下
04
名詩與名曲,側耳輕輕聽
喜歡古典音樂的
一定聽過這首《春江花月夜》
此曲又稱《夕陽簫鼓》
(又名《夕陽簫歌》,亦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
原是首琵琶獨奏曲
寫的是潯陽(今江西九江)江上月夜
因其意境深遠,樂音悠長
後更名為唐詩名篇《春江花月夜》
1925年,首次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
後有多種演繹方式呈現
眾口不一,各取所愛
趙聰&陳莎莎,琵琶洞簫合奏《春江花月夜》
閉眼聽
宛如一幅山水畫卷
春天靜謐的夜晚
月亮在東山升起
小舟在江面蕩漾
花影在西岸輕輕搖曳
一幕幕迷人景色展現眼前
一展琴一豎笛便可清雅入禪
美到心窩,聽到心醉
維也納金色大廳,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
琵琶珠聲質脆清亮
古箏琴弦流暢輕滑
一溫厚古樸,一悠遠綿長
琵琶是泛舟江上之人的思緒
古箏是船下江水映照的月光
琵琶語道盡離人心中悱惻之情
古箏聲淌入月明流霜的江南之夜
讀著張若虛筆下
空靈杳渺、神秘朦朧的春江之夜
聽著琵琶古箏
抑揚頓挫,柔柔似水
嘆世間人,不過匆匆過客
唯有山河不移、明月永存
但一花一世界,人生各有其法
不悲不怨,坦然自若,盡情綻放
溫馨提示:《書畫文化》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源:書畫文化 微信:Taizhouwe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