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劉鴻彥擔任總導演的系列紀錄長片《2020春天紀事》上線播出。該片以獨特視角揭秘了中國科學「戰疫」的整個發展歷程,首次公開國家層面科研攻關的全過程,展示危機心理幹預戰場面臨的挑戰,講述社會疫情防控的宏大體系是如何構建,以及各行業的逆行者們是如何不畏艱險眾志成城的感人故事,引發了廣泛反響。
當時間回到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很多人、很多行業措手不及,也讓武漢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在離漢通道關閉,武漢封城的情況下,如何迅速地向外界展現真實的武漢,紀錄片人在疫情期間該有何作為,傳統媒體如何通過深度改革,借力新媒體平臺實現內容生產和傳播的融合創新,成為學界與業界共同關心的熱點話題。
為進行學術研究,CDRC在疫情期間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製片人劉鴻彥女士就融媒體系列短視頻紀錄片《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創作背後的故事進行了獨家專訪。相關學術研究成果即將發布,現特將採訪內容同步推出。
《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推出的融媒體系列短視頻紀錄片,每集5分鐘,由醫護人員、普通市民、堅守崗位的普通勞動者等不同側面的武漢疫情親歷者們,採用 Vlog(視頻日記)的主觀視角講述整個武漢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的溫暖故事。該片自2020年2月3日起,每晚19:54在CCTV-9紀錄頻道連續播出,微9時段全天滾動播出,並在快手、騰訊視頻、B站等新媒體平臺同步上線,為觀眾呈現了危難中守護相望的、真實的「武漢時刻」。
劉鴻彥,1993年進入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生活空間》欄目開始從事紀錄片創作,2003年擔任新聞頻道長紀錄片欄目《紀事》的製片人。2017年調入紀錄頻道,擔任《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我們這五年》、《大數據時代》的製片人、總導演,《蔚藍之境》的製片人。
代表作品:《紀事》、《敢問蒼穹》、《中國人的活法》、《中國人在非洲》、《我們這五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武漢:我的戰「疫」日記》、《2020春天紀事》等。
01理念出新
頻道改版為短視頻紀錄片創造了可能
Q:劉老師您好,《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在上線後取得了優異的傳播效果,首先可以簡單介紹介紹這個項目,以及您在這個項目中的參與情況嗎?
A:《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有九集,這個部分是我負責牽頭製作的,播出較早,2月3號就開播了。第二部分由我們另外一個組接管,這兩部分加在一起一共是34集。
Q:《武漢:我的戰「疫」日記》不同以往,是一部短視頻紀錄片,整個項目在立項之初有何特殊考慮?
A:這個項目的啟動決定是由總臺編務會成員薛繼軍、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召集人莊殿君以及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副召集人梁紅在大年初一做出的,他們希望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背景下,從紀錄頻道的角度發揮紀錄片人的作用。
所以第二天我們就一起做了一個討論,確立了兩個方案。一個方案是想要做成系列長片;另一個方案就是製作一個能夠快速生產出來內容。因為我們的項目成員有很多人都有新聞中心的工作經歷,出於對這次事件的職業敏感性,我們希望能夠儘早出片。
而恰好紀錄頻道在去年的改版調整中設立了針對融媒體傳播的五分鐘的「微9時段」。在疫情面前,相比於紀錄長片較長的製作、上線周期,我們認為可以先推出一些短紀錄片,以達到及時回擊謠言,展現真實武漢的目的。
微9時段
Q:當時怎麼想到採用Vlog這種形式?
A:選用Vlog的形式首先是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可以說,我們是被迫的選擇了這種形式。因為,當時武漢是進不去的,即便是我們的人進去,等他們拍完素材再傳回來,也有一個很長的過程。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次疫情的特殊性,即使你進了武漢,你也進不了普通人的家庭,因為大家都在隔離當中。所以也是考慮到各種客觀因素,我們認為Vlog可能是唯一的一種可操作的形式。
Q:除了素材獲取層面的困難,在製作過程當中還遇到了哪些困難?
A:困難確實是挺多的。首先是時間緊,但即便是那麼緊的時間,我們每一期節目都還嚴格的按照我們日常節目的製作流程來做,仍然有專門的聲音製作,有調色,有合成包裝。同時,我們除了正片以外,每一集還會剪一個先導片作為預告,所以相當於有兩個版本,這個工作量著實不小。但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沒有人有任何抱怨的情緒,我想這也體現了紀錄片人的責任與擔當。
敘事視角聚焦小人物
Q:以央視的資源,完全可以去拍攝一些名人,為什麼整個系列一直聚焦於普通人,而沒有選擇本身就有些流量和名聲的人物?
A:最早我入行紀錄片就是從生活空間做起,「人文關懷」這幾個字已經寫在了我的血液裡,所以我認為這是完全出於一種本能。我希望通過在武漢的普通人,讓他們拍攝自己的生活,來讓更多的人看到武漢真實的狀態。
Vlogger記錄自己和父母宅家合跳廣場舞
Q:就像第一集的那個護士,她有這種Vlog的拍攝經驗嗎,是怎麼選擇到她的?
A:那位護士先是自己在網絡平臺上發布了一個作品,也不是很長,而且後來就再也沒更新過。但是她的作品被我們其中一個導演在搜集線索時發現了,覺得她的故事拍得不錯,然後就聯繫到她,請她來專門為我們拍攝相應的內容。後來我們才知道,她之所以沒有再更新作品,是因為工作特別忙,根本沒時間再去拍了,這一點也讓我們感慨萬分。
第一集主人公——護士胡雪珺
Q:除了Vlog的形式、對小人物的關注,我們注意到火神山建設現場那一集的視角也很新穎,當時是怎麼想到用攝像頭主觀視角、AI配音這種形式來進行製作?
A:這是我們分集導演的一個創意,因為那幾天央視頻正好在做火神山建設的慢直播,所以導演就提出有沒有可能以攝像頭的主觀視角來結構這集。說實話,這是挺大膽的一個想法,但我覺得這個想法挺好的,就鼓勵他先試著做一版,再進行一些調整和修改後,給領導看了一下,領導也都很認可,認為做得很巧妙,很有趣味性。關於AI配音的使用,也是因為導演之前有做過一個長片,叫《大數據時代》,所以他對於這個形式的紀錄片創作有一定的基礎,因此就有了火神山那一集的最終呈現。
攝像頭主觀視角解說詞
02速度革新
創作速度之快
Q:整個項目紀錄頻道能這麼快的響應,能搜集出這樣的素材製作成片,這算不算是打破了咱們整個紀錄頻道速度紀錄?
A:《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的出片速度應該是最快的了。我們接到任務是1月24號,但是從真正的細化討論,確定方案,到立項、組建團隊、徵集素材、製作,再到第一集的播出,其實整個準備時間都是非常短的。
傳播速度之快
Q:剛才的採訪中,您也提到了「先導片」的概念,可以簡單談談這些在網絡端傳播的先導片對整個傳播過程的影響嗎?
A:應該說這次我們的先導片和正片在網絡端和電視端的融合傳播真正實現了「大小屏聯動」,我覺得這確實是一個創新點。
因為版權的限制,我們的正片無法在所有的網際網路平臺推出,而先導片作為一種預告,可以在很多小屏,也就是網絡平臺上先行推出,這樣每天的分集內容就可以在網絡端提前傳播預熱起來。
觀眾通過先導片,對每一集的核心和精華內容已經有了基本了解,同時,意猶未盡的觀眾還可以引流到電視端觀看完整版,所以整體的傳播效果會比傳統的、單一的傳播方式要好很多。
03合作創新
新媒體平臺的價值重塑
Q:《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的創作過程中,有許多素材都來自於快手用戶的上傳分享,新媒體平臺從過去作為傳播渠道轉變為素材匯集平臺和播出互動平臺,價值重塑的背後,有怎樣的深層考慮?
A:以往我們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合作,尤其是紀錄片方面,主要是把新媒體平臺當成宣傳平臺,很難從創作層面來進行合作。而在此次項目合作中,我們把新媒體平臺轉化成了素材收集和內容傳播互動平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因為我們的正片時長短,所以它確實也有這樣的優勢,能夠把大屏和小屏完全打通。
另外,這一次的合作也可以說是快手專門為我們「定製」的。因為快手的短視頻一般都是豎屏的,而我們收集的內容是橫屏拍攝的,這些內容對於快手來說並不完全符合平臺用戶的觀看習慣,但我們合作的效果卻是非常好的。
UGC、PGC優勢互補
Q:紀錄頻道這次和快手的合作具體流程是怎樣的?
A:在確定採用Vlog形式的創作方向之後,我們就開始考慮怎麼去尋找這些拍攝者。我們和快手進行了溝通,他們也特別願意配合,所以最後我們就通過快手的推薦,加上自己的篩選,選出一些用戶,跟他們直接聯繫,傳達我們的想法,由這些用戶來拍攝相應的UGC內容。
第九集主人公——快手用戶「我是子嵐」
Q:此次除了和快手等新媒體平臺的合作,整個項目和當地電視臺還有哪些形式的合作?
A:這次我們和湖北臺的紀錄片部也有比較深入的合作。比如說火神山那集的航拍素材就是他們給提供的。因為他們在當地,所以也是盡他們所能,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專業化的本地素材的拍攝支持。
Q:最後,我們還想提一個問題。中央電視臺作為最主流的電視媒體,紀錄頻道也是在全國範圍內紀錄片領域中最領先的頻道,那在這場「戰疫」中,我們是怎樣定位自身角色的?
A:因為我個人是經歷過非典的,那時候我們在《紀事》欄目就做了不少非典相關的片子,也拍了很多普通人的故事。但因為我是從新聞中心到的紀錄頻道,所以能夠深刻的感覺到新聞和紀錄之間的差異,新聞更加講究實效,要求快速和全面;但是做紀錄片能留給我們更多一些創作、打磨、觀察、思考的時間。我認為從紀錄頻道的角度來說,《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是從「短」的角度體現我們的快速反應和記錄歷史的態度,以及我們所關注的方向。但是要真正體現紀錄頻道的特點,光有短片是不夠的,還需要長片內容作為基礎。
另外就是紀錄頻道的風格和調性。我們會選擇普通人,不會過分誇大一些情緒,或者說刻意地拔高,我們不去追求這種東西,而是強調回歸本質,強調真實感。同時,我們也更加強調內容的留存價值和意義。這段時間在和分集導演討論《2020春天紀事》的相關內容的過程中,我也提到,紀錄頻道的片子一定是在十年之後,當人們想要了解2020年中國人抗擊新冠疫情的經過時,還能看得進去的片子,它一定要經得住時間的淘洗。所以我認為這一點可能也是紀錄片的不同吧,要更冷靜一點。
編者註:
劉鴻彥老師在訪談中提到的系列長片——《2020春天紀事》現已在紀錄頻道上線播出。
本採訪為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科研課題「生死時速 溫情呈現——總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報導中紀錄片創作分析」的前期資料。
採訪時間:2020年3月31日
採訪者: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