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妹
昨天,圈君發了一篇「打賭你不知道!香港街頭小吃背後隱藏了這麼多小秘密!」那個閱讀量呦~蹭蹭蹭地漲好快!既然大家都已經用實際行動表明了自己的吃貨屬性,那今天圈妹就來說說,這些街頭小吃用粵語怎麼說吧~
讀音:che1 zai2 min6
車仔面出現在1950年代,那是香港市民生活水平較低的年代。當時,有許多大陸人士湧來香港,因為謀生困難,就在街頭當起流動攤販,搭起車仔面檔擺賣咖喱魚蛋和車仔面一類熟食。
車仔面裡面可以加雞翅、豬扒等的東西,再加上牛腩汁、沙爹汁或咖喱汁醬汁,簡單、平價,又好吃又飽肚子,因此很快便流行開來。
讀音:jyu4 juk6 siu1 maai6
燒賣也可寫成「燒麥」,據說燒賣起源於元朝,意思是以麥麵製成的薄皮,包著肉再蒸熟。魚肉燒賣是香港人依照傳統燒賣為了降低成本利用麵粉和魚肉製成的街頭小吃。
讀音:gai1 daan6 zai2
雞蛋仔是香港地道街頭小吃之一,在五十年代出現在香港,憑藉酥脆香甜的口感很快就徵服了人們,已經遍布香港的大街小巷。
很多香港明星也是雞蛋仔的忠實「粉絲」,比如曾志偉、鄭秀文、任達華和他妻子琪琪等等,可見雞蛋仔魅力非凡!
讀音:zin1 joeng6 saam3 bou2
煎釀三寶是廣東、香港和澳門地區的常見街頭小吃。這種小吃通常都讓顧客以「三件十元」的價錢,從一堆煎釀食物裡挑選三件。不過,這三件通常以茄子、青椒和豆腐這三種食品最受歡迎。
這種小吃的做法是把把新鮮打做的鯪魚肉釀在切件的茄子、青椒和豆腐這三種食品上,放在鐵板上煎香,或者油炸,再蘸上豉油吃;有時亦會使用竹籤串著,像吃魚蛋一樣。除了以上三種食物之外,間中會有鯪魚肉釀大香菇、釀紅腸、雲吞皮、香腸、燈籠椒等。
讀音:si1 waa4 lik6 coeng2
司華力腸非常接近我們在內地吃的烤腸,是一種起源於德國、瑞士的香腸,最初由豬肉和豬腦製成,其名稱便是起源於拉丁文的cerebrum,意思是「腦子」。不過,今天的司華力腸早就不再加豬腦啦~
讀音:coeng2 fan2
在小吃攤常見的腸粉,也經常被稱作「齋腸」,或者「混醬腸」。這個風行幾十年的小食,是不少港人的逛街、宵夜的首選。
正宗的做法是,將豬腸粉蒸熟,然後同時加入芝麻醬和甜麵醬,攪拌均勻後還要再塗一層豬油,才夠香口。
讀音示範:
更多【粵語講堂】課程,請戳開 ↓↓↓
第二講:只要記住10個詞,玩轉香港茶餐廳不是夢!「走」起!
第七講:「唔該」和「多謝」,傻傻分不清?
第十講:說準粵語的關鍵在這裡!
第十六講:上班還能偷雞?快學點辦公室「行話」吧!
親愛的小夥伴們,港漂圈的新網站上線啦~新網站裡有專門的「語言交流」板塊,所有的往期「粵語講堂」都在那裡!最重要的是,不管你們是有粵語上的問題需要提問,還是想找個language partner實景練習,都是非常棒的選擇哦~快掃描下面的彩色二維碼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