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來深圳的人,很少說粵語?

2021-02-19 深圳優生活
優優姐和朋友們每次聚會唱K,點《喜歡你》、《富士山下》、《喜帖街》、《七友》…..甚至是《情歌王》大家都能接過麥唱起來,但當路邊有老人用粵語問路的時候,蹩腳的幾個字都堵在嘴邊不知道怎麼開口,只好用手比劃。

在深圳的大街上,你可能聽到普通話、潮汕話、客家話、湖南話、四川話……但很少聽到粵語。最經常聽到的地方,可能就是地鐵站了。和大多數人一樣,畢業後我想著南方工作機會比較多,也好發展,於是選擇了深圳。一開始還擔心自己不會粵語很難融入,結果來之後發現大家都說普通話,不會粵語也不用擔心。畢竟是移民城市嘛,社交場合一聊天都來自天南地北,湖北、江西甚至遇到同鄉也是常有的事。平時聽到粵語的機率真的很低。有幾次去粵菜館,同行的本地朋友用粵語點菜,服務員都是一臉聽不懂的茫然。坐地鐵、從口岸過關購物,或者去城中村打卡一些有點歷史的小店的時候,才偶爾會聽到幾句零碎的粵語。在深圳,粵語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只佔極小的比例。即使不懂粵語,在這裡也可以活得很好。CBD小白領一枚,但一句粵語也不會說。因為想在深圳定居,所以一來就入戶了。都說來了就是深圳人,來自哪裡是最不重要的事情。剛來的時候除了潮溼的天氣,難以適應的還有普通話的口音。大家說的確實是普通話,但經常出現「啦」、「咩」、「咯」,出門乘坐交通工具說「的士」、「巴士」而不是「計程車」、「公交車」,「葡萄」叫「提子」,「巧克力」叫「朱古力」,更費解的是「士多啤梨」居然就是「草莓」。包括很多人最喜歡提到的那句「靚仔」,其實已經被「普通話化」了。在深圳,粵語的很多用詞都是通過普通話的發音來表達的,不怎麼像粵語,更像是流行的網絡語言。不過,在這邊生活的時間長了,再加上身邊本地朋友們的潛移默化,雖然還處於對粵語「識聽唔識講」的狀態,但我現在說話習慣也逐漸被同化了,比如:我在深圳出生,從小學到高中都沒離開過在深圳。從小到大,和家裡人一直都是用粵語交流,TVB劇《法證先鋒》、《使徒行者》、《妙手仁心》一部不落地追。但在學校,老師和同學們都說普通話,漸漸地回到家為了更好地和爸媽說學校的事,也開始說普通話了。直到大學考到了廣州。第一次去宿舍,發現大家開口都是粵語,於是我也用粵語加入。結果有個室友忍住笑意問「你是哪裡的?」原來在她們聽起來,我的粵語已經到了說出來會被」取笑「的程度,當時真的很尷尬。在廣州,每天大概能聽到至少七八句「唔該」。但在深圳真的很少說粵語,很多字的讀音會忘記,甚至說出來就是普通話變了個音調。不過後來我就釋然了,畢竟大家都是廣東人,與其互相傷害,不如大家一起煲湯。來深圳20幾年了,現在張嘴就是一口的粵語,和人家說我是東北人都沒人信。從開始在深圳創業,我已經把這裡當成是自己的家,在東北的老人也一同接過來住,連過年也不回去了。我來得早,剛來的時候身邊打交道的本地人佔大多數,大家都說粵語,受環境影響加上自己對語言也有些天賦,沒幾年就學會了粵語,都說我說得正宗。當年特別喜歡看周星馳的電影,《喜劇之王》的一句「我養你吧」,讓孤身一人在深奮鬥的我都心動了。可能喜歡看港劇港影聽港曲,也是我很快學會粵語的原因。而且我覺得粵語的很多音調發音很飽滿,說起來情感豐富讓人很有共鳴。80年代來深圳打拼,自己一直都會說粵語但帶著我們那的口音。剛來的時候這裡遍地農田,對於我們這些早期來的人來說,粵語真的是當時唯一的歸屬感。其實本地人除了客家話也有一部分人會說粵語,但他們說的是圍頭話。當時深圳主要投資者都是港人,經常和他們打交道,我們的粵語也開始帶了港腔。90年代深圳開始推廣普通話,那時候連電臺廣播除了特定時段都是用普通話播音。現在聽到粵語,偶爾就會懷念起剛來深圳的時候,也算是一種你們說的情懷吧。

中國有34個省,56個民族,100多種方言…每一種方言都有它獨特的魅力。

也許「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另一層含義是,不管你說著哪裡的語言,來自哪裡,會不會說粵語,大家來到深圳,在這裡相遇,只要說一句「黑鳳梨」,我們就是好朋友。

相關焦點

  • 千萬不要和深圳人說粵語
    在廣州生活兩周,哪怕是一個俄羅斯人都能很輕車熟路地跟你說一句,唔該,借借。然而就算在深圳生活兩年,你可能都聽不到幾句完整的粵語。▲來源:熱心觀眾part.1深圳人不說粵語 準確的說,是大部分深圳人都不說粵語。不管是老深圳人,還是新深圳人。
  • 千萬不要和一個深圳人說粵語
    上流君詢問了30個在深圳本地生活1到7年不等的人「上一次在深圳聽到身邊人說粵語是什麼時候」,最近的答案是上一周。這個答案來自一個已經和深圳本地人結婚的女生,他們的生活中或多或少夾雜了一些粵語輸出環境,但即便如此,粵語在他們的生活環境中仍然只佔極小的比例。
  • 「在深圳,我不敢講粵語。」
    這個每年都會吸納接近100萬人口的城市,為什麼獨獨吸引不了廣東人?1「 在深圳,我不敢講粵語 」在深圳生活最特別的體驗就是:地處廣東,但不管去到哪裡,身邊幾乎沒什麼人講粵語。學校現在基本都用國語教學,大量的外來人口造就了這裡獨特的語言環境。
  • 千萬不要和一個深圳人說粵語,對新深圳人而言普通話就是本土語言
    然而就算在深圳生活兩年,你可能都聽不到幾句完整的粵語。來源:上流熱心觀眾part.1深圳人不說粵語準確的說,是大部分深圳人都不說粵語。不管是老深圳人,還是新深圳人。三分之一的人表示,聽過最多的粵語可能是房東收租時叫的那句「靚仔」,但基本都被「普通話化」了,在深圳,粵語的很多用詞都是通過普通話的發音來表達的,不怎麼像粵語,更像是流行的網絡語言。
  • 深圳,一個不講粵語的城市
    深圳有這麼一個奇怪的現象:作為廣東城市,粵語卻幾乎消亡了面對其他廣東人拋來的一串粵語深圳人,只能尷尬地承認自己不會講越來越多人的說粵語,已經被深圳人拋棄了深圳,一個不需要沒有了說粵語的環境,想學粵語的後輩就更加沒有了說粵語的機會。· | 來了就是深圳人 | ·「來了就是深圳人」,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它是深圳獨有的移民文化。深圳在改革開放前,處於「半粵半客」的狀態,大部分東部地區是客家人的村落。
  • 英語作為深圳第二官方語言?「憑什麼,粵語呢?」
    關於粵語的式微,一直讓很多人耿耿於懷。最近的兩件事,讓這個話題再度引起熱議。 第一件事,發生在深圳。 01 遺忘粵語,可說忘本 在深圳,粵語也曾有過高光時刻。 深圳原居民中,廣府系在人數上並不佔優。
  • 廣西人為什麼會說粵語?粵和廣西是什麼關係?看完漲知識了
    廣西人為什麼會說粵語?粵和廣西是什麼關係?看完漲知識了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是知道,香港人是說粵語的,同時在廣東居住的國人很多也會講粵語。但是相信很少有小夥伴知道,廣西的居民也會講粵語,甚至粵語的起源地就是廣西,所以廣西人肯定是會講粵語的。
  • 深圳,已退出廣東「粵語」群聊?
    土生土長的深圳人面對其他廣東人拋來的一串粵語只能尷尬地承認自己不會講深圳正漸漸漸漸退出廣東粵語群聊01深圳,一個不需要講粵語的地方深圳,作為一座廣東的城市,卻聽不見幾句粵語。曾幾何時,粵語也是深圳大街小巷的通用語言。
  • 廣西人為什麼會說粵語?粵和廣西是什麼關係?粵語發源地是廣西
    廣西人為什麼會說粵語?粵和廣西是什麼關係?粵語發源地是廣西人們通常把那種能說幾種語言的人稱為「語言天賦高」,但其實在我國,有個省份,很多人都能掌握幾種方言,所以人們說這裡的人們語言天賦高。也許在人們的印象中,廣西的方言就是粵語,其實不然。在廣西呆過的人都知道,廣西有好幾種語言,大體分下來有三種,第一種是白話也就是粵語,他們分布於西南部,部分與土話混合。第二種是桂柳話,通常分布於西北部。第三種稱為土話。這三大語言以使用量來劃分的話,白話,也就是粵語佔的比例最大,其次是桂柳話,最後就是土話,也稱為壯話。
  • 深圳第二官方語言之爭:英語,還是粵語?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經過40年的發展,已經從昔日一座小漁村成長為準國際化大都市。伴隨著深圳的發展,如今在第二官方語言上起了爭議,究竟是採用英語,還是使用粵語?除此以外,還配備中英文對照的申請書、辦事程序、文件,通過語言上提高要求讓民眾和國際接軌,從而進一步在體制上接軌,也能吸引更多的外國人來深生活。深圳第一語言無疑是漢語普通話,那麼第二語言該不該採用英語,廣東的粵語又該如何在深圳定位?
  • 為什麼每個人都說粵語好聽,到底好聽在哪裡?
    我們常說,粵語朗誦詩歌很好聽,其中一個原因在於粵語音節和音調的多變。之前粵語版的《慶餘年》在TVB上映,裡面那段「範閒朝堂鬥詩」讓很多網友都不自覺地鼓掌叫好。不是原版的演員臺詞不好,而是粵語與普通話天然發音的不同,粵語的九聲六調,讓鬥詩增添了豪情壯志。
  • 英語作為深圳第二官方語言?網友:粵語和客家語呢?
    除此以外,還配備中英文對照的申請書、辦事程序、文件,通過語言上提高要求讓民眾和國際接軌,從而進一步在體制上接軌,也能吸引更多的外國人來深生活。  深圳第一語言無疑是漢語普通話,那麼第二語言該不該採用英語,廣東的粵語又該如何在深圳定位?
  • 為什麼說粵語的廣東人越來越少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說粵語的廣東人,好像越來越少了?前段時間,某直播平臺的一位主播,因為使用粵語直播而遭到了平臺的封禁處罰。同時,他還收到了來自官方的「重要通知」——請儘量使用普通話,照顧一下來自五湖四海的觀眾。這個處罰的原因,讓很多廣東人感到十分震驚。難道講粵語是什麼過錯嗎?難道講粵語就是不尊重其他地方的朋友嗎?
  • 廣西人也說粵語?」
    一說粵語,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廣東、香港這兩個被認為粵語標準的地方,未必會想到有上千萬人說粵語的廣西。而聽到廣西人講粵語時,反應更多是:啥,廣西人也講粵語?當說粵語的廣西人在外地人面前展現自己的本色時,常被人誇得莫名其妙——「你粵語說得真好」。或者是拋出「你不是廣西人嗎?為什麼會講粵語?」這樣的疑問。誤會程度不下於「廣西人,你是少數民族吧」、「你是廣西人,一定會唱山歌吧」。
  • 廣東人為什麼不敢輕易說廣東話?
    因為在廣州工作的時候,因為說粵語,帶有自己家鄉的口音,然後他一說就立馬被別人聽出來不是廣州本地人,導致他很尷尬。為什麼會尷尬呢?其實這個事情我真的能感同身受啊。我是從茂名出來的女孩子,常年來回於廣州、深圳和香港,然後過年還回老家。所以有時候我說的粵語我自己都會有點混亂了!比如倒垃圾,腦子裡經常會在」dun左巨「?」
  • 7000多家湘菜館告訴你:湖南人,佔領深圳!為什麼深圳有這麼重的湖南...
    7000多家湘菜館告訴你:湖南人,佔領深圳!為什麼深圳有這麼重的湖南特色?安徽小夥子染上一口可愛的湖南塑普,因為他來的廣東城市是深圳……姑且不論是不是「來了深圳就是深圳人(湖南人)」,但在深圳街頭,湖南氣質隨處可見。
  • 香港人說粵語vs廣東人說粵語,竟然有這麼多不同!
    比如,港式粵語的「行雷」被說成「打雷」;這一點,就像圈妹曾經做英文閱讀理解的時候,晃眼一看每個單詞都認識,但連起來就不知道什麼意思了……廣東人受普通話影響,在說話時會選擇偏向普通話的詞彙。而在粵語使用率高達90%的香港,香港人受普通話影響自然低得多,所以即使聽懂了港式粵語的每個字,也不一定知道香港人在說什麼。
  • 有人說粵語是古漢語,那麼秦朝人說的是陝西話還是粵語?
    不過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方言顯然有著很頑強的生命力,比如說粵語。粵語作為漢語的七大方言之一,粵語人群對粵語也有著極強的自豪感,加之該地區經濟發達,自然話語權較大。粵語人群強調粵語重要性的時候,時常會說「粵語是古漢語」,由此來證明粵語的正統性。不過,此說法總是讓人疑惑,比如說秦朝時,難道關中地區的秦人們在說著「粵語」,而不是現在的陝西話嗎?
  • 我是珠海人,但我不會說粵語
    網上曾有一個調查《6-20歲能熟練使用方言人群比例》發現已然有30%左右的人不會說粵語其他9個人就會切換到普通話頻道來照顧那個人@西瓜頭:可能是大勢所趨吧,之前孩子在家都是說粵語的,後來說著說著就變成普通話了,我也就跟著他說了。
  • 在深圳,客家人讓人心服口服!
    大家總說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所以走在這座城市中,也總是遇到各地的「老鄉」。比如湖南老鄉、湖北夥計、江西老表、潮汕膠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