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優姐和朋友們每次聚會唱K,點《喜歡你》、《富士山下》、《喜帖街》、《七友》…..甚至是《情歌王》大家都能接過麥唱起來,但當路邊有老人用粵語問路的時候,蹩腳的幾個字都堵在嘴邊不知道怎麼開口,只好用手比劃。
在深圳的大街上,你可能聽到普通話、潮汕話、客家話、湖南話、四川話……但很少聽到粵語。最經常聽到的地方,可能就是地鐵站了。和大多數人一樣,畢業後我想著南方工作機會比較多,也好發展,於是選擇了深圳。一開始還擔心自己不會粵語很難融入,結果來之後發現大家都說普通話,不會粵語也不用擔心。畢竟是移民城市嘛,社交場合一聊天都來自天南地北,湖北、江西甚至遇到同鄉也是常有的事。平時聽到粵語的機率真的很低。有幾次去粵菜館,同行的本地朋友用粵語點菜,服務員都是一臉聽不懂的茫然。坐地鐵、從口岸過關購物,或者去城中村打卡一些有點歷史的小店的時候,才偶爾會聽到幾句零碎的粵語。
在深圳,粵語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只佔極小的比例。即使不懂粵語,在這裡也可以活得很好。CBD小白領一枚,但一句粵語也不會說。因為想在深圳定居,所以一來就入戶了。都說來了就是深圳人,來自哪裡是最不重要的事情。剛來的時候除了潮溼的天氣,難以適應的還有普通話的口音。大家說的確實是普通話,但經常出現「啦」、「咩」、「咯」,出門乘坐交通工具說「的士」、「巴士」而不是「計程車」、「公交車」,「葡萄」叫「提子」,「巧克力」叫「朱古力」,更費解的是「士多啤梨」居然就是「草莓」。包括很多人最喜歡提到的那句「靚仔」,其實已經被「普通話化」了。
在深圳,粵語的很多用詞都是通過普通話的發音來表達的,不怎麼像粵語,更像是流行的網絡語言。不過,在這邊生活的時間長了,再加上身邊本地朋友們的潛移默化,雖然還處於對粵語「識聽唔識講」的狀態,但我現在說話習慣也逐漸被同化了,比如:我在深圳出生,從小學到高中都沒離開過在深圳。從小到大,和家裡人一直都是用粵語交流,TVB劇《法證先鋒》、《使徒行者》、《妙手仁心》一部不落地追。但在學校,老師和同學們都說普通話,漸漸地回到家為了更好地和爸媽說學校的事,也開始說普通話了。直到大學考到了廣州。第一次去宿舍,發現大家開口都是粵語,於是我也用粵語加入。結果有個室友忍住笑意問「你是哪裡的?」原來在她們聽起來,我的粵語已經到了說出來會被」取笑「的程度,當時真的很尷尬。
在廣州,每天大概能聽到至少七八句「唔該」。但在深圳真的很少說粵語,很多字的讀音會忘記,甚至說出來就是普通話變了個音調。不過後來我就釋然了,畢竟大家都是廣東人,
與其互相傷害,不如大家一起煲湯。來深圳20幾年了,現在張嘴就是一口的粵語,和人家說我是東北人都沒人信。從開始在深圳創業,我已經把這裡當成是自己的家,在東北的老人也一同接過來住,連過年也不回去了。我來得早,剛來的時候身邊打交道的本地人佔大多數,大家都說粵語,受環境影響加上自己對語言也有些天賦,沒幾年就學會了粵語,都說我說得正宗。當年特別喜歡看周星馳的電影,《喜劇之王》的一句「我養你吧」,讓孤身一人在深奮鬥的我都心動了。可能喜歡看港劇港影聽港曲,也是我很快學會粵語的原因。而且我覺得
粵語的很多音調發音很飽滿,說起來情感豐富讓人很有共鳴。80年代來深圳打拼,自己一直都會說粵語但帶著我們那的口音。剛來的時候這裡遍地農田,
對於我們這些早期來的人來說,粵語真的是當時唯一的歸屬感。其實本地人除了客家話也有一部分人會說粵語,但他們說的是圍頭話。當時深圳主要投資者都是港人,經常和他們打交道,我們的粵語也開始帶了港腔。90年代深圳開始推廣普通話,那時候連電臺廣播除了特定時段都是用普通話播音。現在聽到粵語,偶爾就會懷念起剛來深圳的時候,也算是一種你們說的情懷吧。
中國有34個省,56個民族,100多種方言…每一種方言都有它獨特的魅力。
也許「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另一層含義是,不管你說著哪裡的語言,來自哪裡,會不會說粵語,大家來到深圳,在這裡相遇,只要說一句「黑鳳梨」,我們就是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