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習慣了視頻、動漫、歌舞,以及轉臺、軌道、光影、煙霧等效果的觀眾,如果突然看到有一出樸素到連音樂都沒有,且嚴格遵循「三一律」的話劇,會是什麼反應?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為紀念夏衍誕辰120周年而上演的《上海屋簷下》,三場戲發生在24小時內、同一幢石庫門房子裡,表現的是上世紀30年代一群小人物在生活重壓下的迷惘和掙扎。一個「有年代感」的故事,卻讓今天各個年齡層次的觀眾看得津津有味,毫無距離感。全劇復刻了真實的老上海,充滿濃鬱的上海味道。
圖說:《上海屋簷下》 官方圖
石庫門無疑是老上海的「形」。舞臺是一幢石庫門的橫截面,灰色調的,客堂、廚房、前樓、亭子間,均和現實生活毫無二致。石庫門其實是一種很適合舞臺表現的房屋樣式,不需要轉臺,就可以有四五個空間同時表演。石庫門現在越來越少了,這麼多人家是怎麼住的?這也是現在的年輕觀眾感興趣的點。無論是在公用水龍頭處聊「八卦」,還是在樓梯上吵架,甚至只是從亭子間窗口探頭張望,豐富的場景在這逼仄卻多變的空間得到鋪陳、展開。
全劇的氣氛同樣是上海特有的。由於戲劇發生的時節是黃梅天,所以燈光是不那麼明亮的,音效最多的是雨聲,時而淅淅瀝瀝,時而譁啦譁啦,甚至在關鍵處還有陣陣驚雷。儘管現實中的黃梅天很少打雷,但炸雷在戲劇情境關鍵處出現,在舞臺節奏上發揮了極佳的作用。另外,儘管全劇沒有音樂,但劇中人不時夾雜著滬語的臺詞,「桂花赤豆湯,白糖蓮心粥」等叫賣聲,留聲機播出的歌曲,自然形成了濃濃的上海風情。
十多個劇中人則是老上海的「神」。上海話劇中心的這批中青年演員看得出是下了苦功夫的,抽絲剝繭地把80多年前這群上海人的生存狀態一一還原。討價還價、洗菜、做針線活、晾衣服……這些日常生活的細節被一一真實還原。趙妻「聽壁角」入神而燒焦了菜,讓人忍俊不禁;桂芬探頭到窗外取淘籮、掛淘籮,則是老弄堂裡最熟悉不過的動作。導演王筱頔,也是2007年版《上海屋簷下》的導演。這位女導演是西安人,長年在廣州工作,卻把上海風情描繪得如此細膩、感人,足見其非凡的功力。當下的戲劇舞臺,已有太多的創新、跨界和融合。然而,無論哪一種表現手法,哪怕是最質樸最純粹的,只要做到極致,都能達到相當的美學高度。
這部描繪日常生活卻發人深思的作品讓人聯想起高爾基的名劇《底層》。20世紀初的俄羅斯,一個下等客棧的地下室,一群身份、性格各異的小人物,小偷、妓女、手藝匠、落魄貴族……他們無望的生活、黑暗的處境、悲慘的命運,深深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夏衍的《上海屋簷下》同樣如此,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絕非如某些作品中描寫的只有風花雪月、燈紅酒綠,在一排排上海屋簷下,還有著數不清的匡復、林志成、彩玉、黃家楣、趙先生……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痛苦中仍不屈不撓,用各種方式追求光明,尋找希望。
復刻真實的老上海,為的是讓今天的人們回望那個年代,從苦難中汲取前行的力量。這一版《上海屋簷下》做到了。(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