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年前,在法國裡昂,盧米埃爾兄弟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拍攝了《工廠大門》(La sortie des ouvriers),現代電影技術正式誕生了。
122年後,在同一個地方,總帶著墨鏡的王家衛從法國女神伊莎貝爾·阿佳妮手裡,接過盧米埃爾電影節頒給他的「盧米埃爾大獎」。
盧米埃爾電影節創辦於2009年,它致力於電影史上經典電影的修復、翻拍與交易,「盧米埃爾大獎」是其每年頒出的唯一獎項,名導昆汀•塔倫蒂諾、佩德羅•阿莫多瓦、馬丁•斯科塞斯,還有法國女演員凱薩琳•德納芙等電影從業者都曾獲得過此殊榮。
墨鏡王終究還是墨鏡王
「After all,dark glasses are undeniably classy」(畢竟,墨鏡是不可否認的經典),盧米埃爾電影節官網在宣布今年大獎的獲得者是王家衛時,用了這麼一句一語雙關的話。隨即,官網給出評價:
王家衛的電影不能簡單地用類型來定義,從香港的霓虹燈到東北的雪,他的每部作品都有無數閃光的美,充滿光芒,令人沉思。
《東邪西毒》和《重慶森林》在1994年上映之後,人們開始發現王家衛的電影似乎總帶著一種很獨特的風格:唯美的影像觸覺,細膩的感情刻畫,精緻冷漠的鏡頭意象,孤獨又曖昧的人世情味。
然而,王家衛的電影似乎也有另一個側面:劇情散漫、節奏拖沓、臺詞無聊,更注重情緒和感覺,不晦澀卻也不直白。
人們驚嘆,這才是文藝片啊!
王家衛的老相識王晶曾在《外灘畫報》的一次採訪中說道:「我和他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商人,只是一個販俗,一個販雅。」,「王家衛有商業算計,不過是在藝術片的範疇裡,我個人是蠻佩服的。」
王家衛並不只是個拍了29年文藝片的人,他還是個懂市場的人。
1997 年,《春光乍洩》在坎城獲獎,王家衛第一次嘗到了票房帶來的甜頭。他憑藉《花樣年華》成為港臺區率先進入內地進行宣傳的導演,同時也是少數幾位早期就進入內地合作拍戲的香港導演。
他拍電影慣用明星大牌,為了給電影製造賣點,他請來好萊塢女星為其助陣,每一場首映禮前他都和工作人員事無巨細地討論到深夜凌晨。
甚至在與內地發行方談合作時,王家衛都親自上陣給兩方算市場、算收益,對於版權、片酬和票房分成他都牢牢地抓在自己手裡。
香港「新浪潮」代表導演之一張之亮曾經評價王家衛說,「他懂得商業操作,他會選擇最優秀的工作人員集合在一起,組合在一起就成了名牌。這就像人們去巴黎一定會買時尚品牌一樣,名牌心理很多人都有。」
正如他那一副在哪兒都不願摘下的墨鏡,已經成為他的個人標籤,一張王氏招牌。他個人受追捧的程度,也遠遠超過了單純的大牌明星。
廣告導演,王家衛
坎城奪獎之後,摩託羅拉便與王家衛籤下了一系列的廣告訂單。王家衛電影裡濃烈的後現代風格,在歐美市場飽受禮遇,即使在票房不佳的時候,廣告「片約」也沒有停止過。
日本獨立時裝設計師菊池武夫的個人品牌是早期與王家衛合作最為契合的僱主。1996年,王家衛為他拍攝了一部名為《wkw/tk/1996@7』55』』HK.net》的短片。
片名宛如一個文字遊戲,「WKW」是創作者王家衛(Wong Kar-wai),「TK」是歌頌對象菊池武夫(Takeo Kikuchi),上映年份為「1996」,片長為「7』55」,地點是香港「HK」,創新地用電子郵箱的格式串連在一起。
在爵士曲《Mannish Boy》的伴奏下,莫文蔚和淺野信忠拿著各式各樣的槍枝,王家衛用廣角鏡頭描繪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快速跳躍的剪輯加上明亮的視覺色彩,試圖呈現年輕人的那份乖張並藉此挽回年輕人對品牌的共鳴,宛如電影《墮落天使》的延續。
(長按識別二維碼觀看視頻)
在網際網路視頻廣告剛剛興起之際,寶馬曾推出過一個系列廣告片《賞金車神》(The Hire),這8部匯集了國內外重量級導演和演員的電影儼然已經成為了寶馬的品牌符號,至今仍被奉為經典。
而這8位重量級導演之中,就有王家衛,當時他拍了一部情感片《The Follow》(追蹤)。
男主角克裡夫·歐文扮演的私家偵探在路上狂飆、飄移、超車,追逐著女主角的行蹤。片子從始至終仿佛自言自語的旁白,「捕風捉影」式的晃動鏡頭,都在延續著王家衛的傳統電影美學。在Mercedes Sosa(梅塞德斯·索薩)的一曲拉美音樂《Unicornio》下,把結局裡酒吧發生的邂逅和憐憫輕輕地挑出,卻讓人不可避免地想起了《春光乍洩》裡的拉美風情。
寶馬系列廣告的成功讓王家衛成為廣告商們的青睞對象。
2007年,微電影的概念還未形成;這一年,飛利浦推出了Aurea液晶電視。飛利浦邀請王家衛和法國女演員Amélie Daure一起,用這種尚且未叫「微電影」的新方式,為這款脫離時代脫離風潮的新產品拍攝一支廣告。
這支名為《There's Only One Sun》(只有一個太陽)的廣告,科幻背景加上傷情故事,主人公之間用俄語和法語進行著對話,再配以那首我們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歌曲《Siboney》,這簡直就是一個微縮版的《2046》。
王家衛拍的這部短片堪稱完美,即使放在今天來看,也可以稱為是一部優秀精良的微電影,它太過文藝了,以至於人們反覆回過頭來看,還是不知道它在賣什麼。
無論是摩託羅拉廣告裡古靈精怪的王菲在打著電動遊戲,還是蘭蔻男士香水廣告裡用肢體眼神傳達出的神秘詭譎氛圍,亦或是芝華士廣告裡相遇、曖昧、忘不了的情與重逢橋段,都或多或少地染上電影《重慶森林》、《花樣年華》和《2046》的色彩與風格。
正因為如此,有人說王家衛其實不適合拍攝品牌宣傳片,但也有人認為恰恰是這種方式,才符合品牌想向大眾兜售的理念與主張,王家衛適合拍品牌的廣告,而且他也只拍品牌的廣告。
這正如人們經常質疑,王家衛到底是個偽文藝的商業導演,還是個偽商業的文藝導演?
不過,即使墨鏡王還在繼續拍片,就像飛利浦再無AUREA這種極致顛覆的任性產品一樣,2046時代也早已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