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烏託邦常常有兩個思路,一個是先消滅痛苦,然後發現痛苦無法消滅,反而帶來更大的痛苦,結局往往就是反抗或者起 義,另一個就是消滅了痛苦後,發現喪失了基本都人性和道德,造成了極度的荒謬。
2020的劇美麗新世界用的是前一種套路,這種套路已經很多見了,很俗氣也很規矩,容易拍出來。後一種套路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心理測量者,一個動漫。
劇裡面的體制是在ai的基礎上設定的,整體更符合社會的現狀,但是它似乎又想提醒觀眾這個體制與原著的相似性,造成了不少違和感,另外劇情的一些走向也遵從了原著,看起來更像是對原著的拙劣模仿了。
但如果拋開原著,僅從劇本身的設定、劇情和人物發展來看,至少是值得7分+的,如果它不用原著的名字,非原著粉可能會更多一點叭……
男主John本身性格懦弱,這在開頭就有塑造,他從頭到尾都是填子彈的人,看起來無辜,其實手染鮮血,他沒有能力做發起革命的人,也不敢拒絕別人的裹挾,渾渾噩噩的推動力一切,唯一的優點就是善良,雖然善良得也不徹底。他來到新倫敦,就像是穿越到未來的瑪麗蘇女主角,本人雖然沒有什麼閃光點,但是因為成長背景的迥異而顯得「特別」,列寧娜愛的是他嗎?不是,她愛的是他成長的經歷,他背後代表人性和自由的迥異秩序。她愛的不是他這個有點善良非常懦弱的人,她愛的是跟他一起能過上另一種秩序下的生活。
男二Bernard自卑,渴望認同,是新倫敦體制的失敗者,是被質疑放錯位置的人,他想獲得體制的認可,又嚮往體制外的自由和人性,每一次掙扎裡他都選擇了再次成為新倫敦的狗,想要忘記在荒蠻之地的人性的感受,甚至想用在荒蠻之地的經歷贏得認可,然而還是失敗了。而他終於擁抱自己的人性,和列寧娜約會,渴望愛的時候,他感受到了嫉妒,嫉妒讓他終於像一個alpha+一樣行事,他為了驅逐John開始行事果敢,雷厲風行,在之前隱隱打壓他的Henry面前咄咄逼人,這時候他們的位置對調了,Bernard成為了alpha+,之前的局長alpha+的Henry變成了只能順從的beta。
Bernard的角色非常豐滿,演員絕對功不可沒,把一個自卑渴望權力和認同的人的搖擺和掙扎,以及最終的轉變演的淋漓盡致,信息沒有一點丟失。Bernard的角色有一個有趣的轉變,在他拒絕人性,試圖遺忘荒蠻之地,或者想拿荒蠻之地來取悅大家時,他一直得不到大家的認可,一直不像一個alpha+,當他擁抱人性,想要得到列寧娜時,他卻出於嫉妒變成了alpha+。成長在他身上體現的很清晰,也讓Bernard這個角非常有魅力。
如果說Bernard是被放在alpha+位置上的一個beta,那麼列寧娜就是被放在beta位置上的alpha+。劇情很多地方都暗示了這一點。對於放錯位置這件事,列寧娜是被放到劣勢的一邊,所以她一直不聽話,而Bernard是被放在優勢的一邊,所以他一直想配得上他的位置。列寧娜的角色本身的設定就是一個反叛者,她是被低估的人,就像生在窮人家的天才,才會有不甘心,想要改變命運,跨越階級,如果又窮又笨,就只好認命——這是不是劇想要諷刺的一點呢?
列寧娜作為反叛者和覺醒者的人設,主線就是從隱隱的迷茫不甘到徹底覺醒,這個角色的發展中規中矩,預料之中,沒有什麼特別出彩的地方,只能靠感情戲吸引注意力。
這三個人裡,John一直不是重點,其實不該叫他男主的……但因為他是和女一號談戀愛的人so……
對新倫敦的(精神)反叛是由新倫敦內部的人完成的,所以Bernard和列寧娜才是這個討論的中心,他們兩個人就像是日本動漫喜歡設定的「命運雙子」,互相對稱,一個成為局長,一個脫離世界,但是他們內心最終都達成了精神的覺醒,最終新倫敦覆滅,一切歸於混沌……其實沒有,只是導演想拍第二季才搞什麼一切混沌,ai逃逸,重新開始blabla
體制的設定更接近與當今現實——生產力高度發展,ai調控一切,人人各司其職,參與社會勞動。每個人都能按照天賦被放在正確的位置上,最聰明厲害的人憂國憂民,這是alpha;一般聰明厲害的人是腦力勞動者,中產階級,社會的中堅力量,這是beta;有點聰明厲害的人有一技之長,但是沒有太多的想法,社會的工匠,古時候的巫醫樂師百工之流,這是gamma;完全不聰明也不厲害的人,體力勞動者,做最機械的工作,社會的無產者,這是epsilon。中間有一個沒介紹我也不知道是啥。
即使是最平等的社會,也會有不平等,因人的天賦並不平等,如果按照天賦劃分社會職責,必然有階層的存在。但社會分工不必要和「高低」聯繫起來,完全可以說,雖然他們分工不同,但是他們人格平等,富人有富人的苦惱,窮人有窮人的快樂——這也是階層固化,社會穩定的國家的主流意識,比如美國(我在諷刺)。
劇似乎也想表現這一點,他們強調「人人都很快樂」,但又矛盾的通過巴士上的熊孩子來展現alpha的盛氣凌人,很有畫蛇添足自我矛盾的意味。不過如果alpha不表現得盛氣凌人,說不定很多人會覺得這個體制毫無毛病——確實也毫無毛病,你看,喜歡操心的人去關心國家大事,不喜歡操心的人天天996,成為社會的螺絲釘,每天還不操心吃不操心喝,不開心了來嗦嘛(手機),想睡就睡,這不是現代人的天堂嗎?
為了讓新倫敦看起來顯然的有毛病,於是不得不強行讓alpha表現的盛氣凌人,強行表現社會分工=高低,強行讓epsilon吃的單調穿的醜沒名字,一個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社會,會吝嗇這點好吃的?
可是劇想要探討的問題應該是在這個畫蛇添足之外的,如果alpha不盛氣凌人,彬彬有禮,如果每個人都互相尊重對方的職業,不把分工=高低,如果大家都吃好喝好有嗦嘛,這個體制就好了嗎?
沒有,不好。這是Bernard和列寧娜這兩個角色想要表達的。
但劇最終還是走上了壓和迫帶來 反和抗的老路子,最終還是沒有在兩大主角能探討的東西上更為深入,最終還是流於表面。e們亂殺一通,卻不知道為何殺戮,他們從頭到尾都是沒頭腦,易聽信易煽動的工具人epsilon,工具是用來撿垃圾,還是用來殺戮,和工具有什麼關係呢?
和操持工具的人有關係。操持工具的人,是複製人,他是創造者的克隆,基因上並不屬於eplison。是ai,想要推翻一切重來的ai。
ai作為一大主線,它的行事邏輯脫離常識。看起來更像是導演和編劇為了製造戲劇衝突的「外來變量」,導演並不打算讓體制從內部瓦解,不打算直擊新倫敦存在的自帶荒謬,而是用ai來達成瓦解的目的。從一個反烏託邦的作品來說,這樣太簡單太粗暴,相當於在說,有個牆外巨人看烏託邦不爽,於是跑進來把烏託邦滅了。烏託邦本身的脆弱性和看似完美的荒謬性沒有得到體現。是巨人把烏託邦踩死的,不是烏託邦自取滅亡,這就失去了精巧和美感。
ai的行事邏輯就是:這是一個模擬,在模擬如何建立人類社會的過程中,它需要學習,一次次推翻重來,為了完美的社會。但還沒等它模擬完,末世危機中的十名創造者就啟動了它。它仍像以往一樣,模擬,推翻,重來,不明白這已經是現實,不是模擬。
ai在模擬重來中輪迴,一個烏託邦死了,新的烏託邦還會有。導演只讓巨人踩死了一個不夠完美因而導致反和抗的烏託邦,還未正面回答,為什麼烏託邦本身不該存在,哪怕它足夠完美。
總結:劇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我情願說的比較溫和,因為我覺得它貢獻了一個完整(雖然不夠有深度)的故事和精彩的角色(主要是Bernard),它值得7分+。
再次推薦心理測量者,雖然它是一個動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