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戰爭遊戲裡,沒有裝備刺刀的火槍手都被設定為高遠程輸出、低近身格鬥的脆皮角色。出於平衡性考慮,遊戲設計者的這種設定自然是無可厚非。但是在熱愛軍事歷史的玩家群體中,卻不免會因此產生這樣一個認識:像火槍手這樣的遠程部隊近戰效果近乎垃圾。
▲遊戲《火與劍》的截圖
產生這種認識是既有道理,也並非完全正確。說有道理,是因為在真實歷史上,明代軍事家戚繼看一下鳥銃手的裝備:
鳥銃手:每名長刀一把,鳥銃一門,搠杖一根,錫鱉一個,銃套一個,鉛子袋一個。藥管三十個,備徵火藥每出三錢,備三百出,另備藥六兩,共六斤。鉛子三百個,火繩五根,每局鉛子模一副,椰瓢一個,子藥合口配搭,照騎銃例。
▲《紀效新書》裡的鳥銃手裝備
不難看出,在戚繼光的構想中,鳥銃手身上沒有盔甲護體。這樣一來,在與有盔甲的敵人進行肉搏戰的話,必然會吃虧。用戚繼光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若身上盔甲堅好,就被他戳砍我一下,不能傷入。我就手藝拙,第二下也殺到他身上。」而沒有盔甲的一方被戳砍一下,必然是非死即傷。
▲《紀效新書》裡的鳥銃手裝備
當時的鳥銃雖然是「較中,雖弓矢弗如」、能「洞重鎧而無堅可御」的利器,但畢竟還存在著操作繁瑣、裝填緩慢的弱點。鳥銃手被敵人,尤其是快速機動的騎兵近身自然是不可避免之事。關於這一點,在日後的萬曆援朝戰役中就有表現。《李朝實錄》就曾記錄了以鳥銃為主要武器的日本侵略軍在明軍騎兵打擊之下是如何潰不成軍的:「倭奴所恃, 唯鳥銃。 然三發之後, 卽難繼矣, 其兵雖眾, 強者無幾, 但殺其前行一二百人, 餘皆望風遁矣」;「 臣曾從(道山)〔島山〕之戰得見, 麻貴所率㺚子二百餘名, 皆持環鞭, 亂打如雨疾雷, 不及掩耳, 銃筒亦不暇放。」
▲《紀效新書》裡的長刀插圖
那麼,戚繼光對於這種情形又會作何安排?答案就是從戰術配合與武器使用這兩方面,增加鳥銃手在戰場上的生存機率。首先戚繼光規定使用鳥銃的銃手要與使用冷兵器的殺手相配合,「今當先將銃手交與殺手,臨陣放不如法,違令先發,徑聽殺手割耳,回兵查無耳者斬。銃手若亡,殺手償命。」殺手既要監督銃手放槍是否得法,又得保證臨陣交鋒之時銃手的人身安全。這其實就是延續戚繼光在平倭時所用的「鴛鴦陣」,手持不同器械的士兵在戰鬥中相互節制保護的原理。在武器上,戚繼光之所以給每名鳥銃手長刀一口,是因為這口長刀不是一般的長。
▲鳥銃手在與草原上漂浮不定的遊牧騎兵作戰時,還可以藉助車營結陣保護,不過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刃長五尺的長刀在陣戰之中由於「強者不得先進,弱者不得退後。」「勢如蜂擁攢隊而前,一步不可挪移退跳」,故而並不能閃轉騰躍,發揮其長度上的優勢。但是由於長刀需雙手使用,所以器利力重。長刀在一對一的戰鬥中,用作鳥銃手的自衛武器,倒還是可以佔上「一寸長一寸強」的優勢。這樣一來,火槍手也並非完全是毫無還手之力的待宰羔羊。
和戚繼光同時代的明代火器專家趙士禎,他在火槍手近戰的問題上則是選擇採用在火槍本身上做文章的方法。例如他在從西域傳來的嚕密銃的槍託尾部增加鋼刃,使其可充作斬馬刀使用。
▲1992年的電影《最後的莫希幹人》裡也有這樣一把槍託尾部可以當刀用的傢伙。
在1630年刻印的《兵錄》一書中,記載了明人對刺刀的認識,書中將刺刀稱作「銃刀」。這是一種早期的塞入式刺刀,上刺刀的方法就是將銃刀的尾部直接塞入槍口,這樣就使得火槍變成一桿短矛。
▲銃刀
無獨有偶,在亞歐大陸另一端的歐洲,火槍手如何近戰也是需要認真對待的課題。一位叫做沃爾豪森的軍事理論家對此相當有想法。在他的兵書裡有這樣一幅插圖,圖上的火槍兵從劍、槍託、頭盔、火繩槍枝架、彈藥帶、拳頭,有什麼武器就用上了什麼。最後的畫面與其說是兩個軍人在打仗不若說是莽漢對毆,簡直喜感。不過誰又能保證這場面不會真實上演呢?
▲沃爾豪森的兵書插圖
偉大導師恩格斯在他的那篇《步兵》裡總結了了十六世紀的火槍手的裝備與戰術:「火槍手佩戴有短劍,但沒有護身器具,他們或成散開隊形與敵人互射,或成特殊的疏開的隊形扼守防禦陣地,或在這種陣地上為長矛手作攻擊準備。」;「火槍手在白刃戰中不能自衛,所以經常配置在能夠退到長矛手後面隱蔽的地方。於是,他們有時配置在兩翼,有時配置在四角上;最常見的是在長矛手的方隊或縱隊的四周,圍以一列火槍手,同時,火槍手受到後列的長矛手的保護。最後,把火槍手配置在長矛手兩翼的原則被廣泛採用」。
▲一本十六世紀小冊子上的軍陣排列,P代表長槍兵;O代表翼側火力;h代表長戟兵
從這一層來說,在當時,東西方的火槍手事實上都需要有肉搏兵種保護。但是恩格斯繼續寫到: 「在十七世紀下半葉,長矛手的人數比火槍手大大減少了,因為從長矛手喪失全部進攻力量時起,火槍手就成了步兵的真正的攻擊力量。此外,人們發現當時最厲害的騎兵——土耳其騎兵——經常突破長矛手的方隊,但是他們的攻擊也經常被排成一線的火槍手以準確的射擊所擊退。因此,帝國的人便在自己的匈牙利部隊中完全廢除了長矛,而有時用chevauxdefrise〔拒馬〕來代替它,這種拒馬是到戰場上才裝配起來的,並且拒馬上的尖刃由火槍手攜帶,作為他們常備裝具的一部分。在其他國家中也有同樣的情況,軍隊作戰時根本沒有長矛手,火槍手在受到騎兵攻擊的威脅時,憑藉自己的火力和騎兵的支援來抵抗。」
火槍手攜帶的拒馬尖刃實際是叫做Swine’s feather的一種頂端帶有矛狀尖頭的火繩槍枝架,可以翻譯為「野豬矛」。 圖中最左側就是帶有矛頭的火繩槍枝架。
▲這張圖上可以看到一個火槍手也夾帶著一根這樣的支架
儘管有了這些措施,歐洲火槍手們最終還是採用了刺刀作為最好的肉搏冷兵器,清一色的燧發槍加刺刀徹底終結了軍隊中使用單一冷兵器的部隊:「但是徹底廢除長矛,還是有賴於如下兩種發明:大約在1640年法國發明的、並於1699年改進為直到現在還在使用的一種方便的武器——刺刀,以及大約在1650年發明的燧發機。刺刀當然不能完全代替長矛,但它還是使火槍手有了一定程度的自衛能力。而在這以前,人們認為火槍手通常是靠長矛手來保護的;燧發機簡化了裝彈過程,這樣就不僅能用快射彌補刺刀的不足,而且能以此取得大得多的戰果。」
▲在戰鬥前,數名火槍手可以用他們的支架拼裝成圖中的拒馬來阻擋騎兵的攻擊
儘管有了這些措施,歐洲火槍手們最終還是採用了刺刀作為最好的肉搏冷兵器,清一色的燧發槍加刺刀徹底終結了軍隊中使用單一冷兵器的部隊:「但是徹底廢除長矛,還是有賴於如下兩種發明:大約在1640年法國發明的、並於1699年改進為直到現在還在使用的一種方便的武器——刺刀,以及大約在1650年發明的燧發機。刺刀當然不能完全代替長矛,但它還是使火槍手有了一定程度的自衛能力。而在這以前,人們認為火槍手通常是靠長矛手來保護的;燧發機簡化了裝彈過程,這樣就不僅能用快射彌補刺刀的不足,而且能以此取得大得多的戰果。」
▲圖為:裝備燧發槍英格蘭正規軍與蘇格蘭人的克羅登之戰,這場戰鬥英軍陣亡50人,受傷259人;蘇格蘭方面傷亡數字為1500——2000人。這樣的傷亡比率還會跟隨紅衣軍出現在世界上其他未能跟上軍事技術步伐的地方。
最後再來看看三種有點特色的火槍手,他們都是裝備了什麼兵刃又有何本領能與專業步兵對抗。
在東歐,俄國的沙皇手下有一群打扮有如聖誕老人的射擊軍。他們的招牌武器是一柄即可以充當射擊支架,又能拿來近身格鬥的月刃斧。這件粗重的兵器配上毛子那粗野的作風,敵人恐怕都得要還未交手,光是看上兩眼心裡便先要膽怯三分。另外,和明軍一樣。當他們應對來自南俄草原上的克裡木韃靼人時,也會用上叫做「移動城」的野戰工事來給屏蔽遊牧騎兵的箭雨。
現代人筆下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新軍軍官。雖然實際上不可能一個人身上裝備這麼多件武器。但是,奧斯曼新軍的士兵都接受過各種武器的訓練,戰前可以根據去武庫提取自己得心應手的裝備,這樣就能在戰場上隨時從archer轉職saber、lancer。在十六世紀,他們的紀律性和武藝不知比歐洲的同行們高出到哪裡去了。
一種名為火槍手的另類近衛軍——法國王家火槍手。按照作戰方式劃分,他們其實應該算是一種既能騎馬衝鋒又能步行作戰的職業武士,但卻頂著火槍手的名號。你如果要問他們用什麼武器來肉搏,答案就是圖中的那柄細劍。在大仲馬的小說《三個火槍手》裡,國王的火槍手們都被描繪為法國頂尖的劍術高手。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HG。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THE END
我方為金臺新媒體聯盟核心成員
關於我們:微信號 LBQYJS
更新時間:每周一至周六中午時段
投稿郵箱:302511404@qq.com
編輯QQ : 30251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