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依據天台宗的教理,判極樂世界有四土,凡夫往生到凡聖同居土。
《阿彌陀經》說: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蕅益大師判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是四土當中最低的;「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判阿彌陀佛是化身佛。
這樣分判,不能彰顯極樂淨土的殊勝,不能暢蕅益大師的心意,但是他也沒有辦法。判佛土要有系統的理論依據,縱有天大的本領,也不能超出判教的理論框架。
依據天台宗的理論,凡夫只能往生凡聖同居土,凡夫不可能到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是斷見思惑的阿羅漢往生的地方,凡夫見思煩惱根本沒有斷,伏都沒有伏住,很洶湧,哪有資格到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更不要談了。
蕅益大師雖然心懷不暢,也沒辦法。但他畢竟是弘揚淨土的祖師,所以用了很多語言來說明,目的是顯示極樂淨土的超越,發起我們的信心。
我們可以體會蕅益大師的心情,他無奈之下用天台的四土教判,判極樂世界為凡聖同居土。可是這樣不能說明極樂淨土的殊勝,他心有不甘,所以用了很多筆墨、很多言辭來說明。這一點反映出蕅益大師的心情,他畢竟是弘揚淨土的祖師。
另外,也顯示出他的智慧和無礙的辯才,這種解釋是非常絕妙的,也是大慈悲心。
生同居,即已橫生上三土,一生補佛。
是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
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當下就已經橫生上三土。
「橫」是跟「豎」相對的。「豎生」就有層次的差距,如果煩惑沒斷,不可能到方便有餘土。「橫生」,到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以天台的教判來說,雖然還是人天凡夫的身份,但是當下已經橫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和常寂光土。
「橫生」是事實上的,不是理性上的。如果講理性,就沒有意義了。理性上,娑婆世界就是常寂光土,但是你得不到受用。
事實上,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眾生,他的境界雖然低,但是他的受用,與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和常寂光土的受用一樣,這是事實,這才叫「橫生上三土」,一生可以補佛。不過他講的「一生」,大概時間會很長。
在凡聖同居土,就是位不退,位不退已圓證三不退。三不退當中,位不退是最低的,然後是行不退和念不退。行不退是不退於二乘,念不退是心心念念自然回歸佛的正覺果海。
蕅益大師用了四句話來說明,極樂世界的同居土不是一般的同居土。
「橫生上三土」,一般的世界,從凡聖同居土到方便有餘土,還遠著呢。像娑婆世界就是凡聖同居土,文殊菩薩在五臺山,但是你能到方便有餘土嗎?沒辦法。實報莊嚴土更不要談。極樂世界的同居土不一樣,是「橫生上三土」。
「一生補佛」,只要往生到極樂凡聖同居土,決定一生候補佛位。
「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也就是一生補處。
今雲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亦即橫具上三淨土也。
這跟上面是一樣的。
▍摘自《阿彌陀經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