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禮淨土懺文

2021-02-18 燃燈無盡



丨古歙門人成時編

蕅益大師:靈峰宗論•卷第一之二

<願文>(四)

禮淨土懺文(癸酉)

比丘智旭等,曠大劫來,至於今日,既迷本性,恆在輪迴,三業六根,無惡不造。五趣八難,無苦不嘗。暗識相傳,曾弗覺悟。死生浩漫,解脫何期。茲值大乘,得生微信。快聞淨土,宜速知歸。勤精進而已憾其遲,更怠緩而擬將何及。爰發懇心,共期三昧,修往生之願儀,矢七日以無雜。六時行道,四威攝心。仰叩圓悲,必垂妙應。願深求正法,不染情塵。行與志齊,道追古聖。盡舍緣務,痛念無常。八風不動,四誓莫移。乃至外護行人,並植深因,同歸淨土。師僧父母,歷劫親緣,法界靈蠢,過現有情,蒙法藏之願光。承阿彌之慈力,三障頓除,四土等淨。以此發願功德,總報三有四恩,同圓種智。

西湖寺安居疏

一心歸命,梵網教主盧舍那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菩薩心地品,毗奈邪藏,三乘十二分教,一切尊法。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地藏彌勒等,一切菩薩。優波離,迦葉阿難,西天東土,一切聖師。願展慈光,同垂悲濟。
  

伏念諸佛滅後,以戒為師。三無漏學,以戒為首。秉羯磨而如說修行,名為正法住世。依律藏而和合共學,斯令僧寶不澌。深嗟末運,罔識良模。持犯總自不知,源委何嘗略討。或恣行非法,或痴若啞羊,或離事談空,或執相迷旨。致使覺皇巧便,埋沒湮沉,邪見稠林,蔓延滋茂。既忝如來之胤,寧無離黍之悲。爰發勝心,糾我同志。結期蘭若,討論毗尼(敘外護緇素回向,皆不錄。)伏願外魔不擾,內障不侵。紹隆僧種,圓證佛乘。悟開權顯實之旨,合扶律談常之印。以淨戒真因,登淨土極果。津梁劫濁,摧伏魔邪。報釋迦之深恩,滿阿彌之大願。




相關焦點

  • 蕅益、弘一等諸佛大德談《地藏佔察懺儀》,懺悔佛弟子不可不知!
    在過去明朝末年,蕅益大師就依「佔察懺法」,那是依地藏法門,修這個佔察法,這個方法的確很有效,地藏三經裡面有一部就是懺悔法,《佔察善惡業報經》,這個裡面有教給你懺悔的方法,蕅益大師他老人家一生,用這個方法來修懺悔門,這也值得我們學習。」
  • 聞其名號丨蕅益大師的心意,為顯極樂淨土的殊勝超越
    蕅益大師依據天台宗的教理,判極樂世界有四土,凡夫往生到凡聖同居土。《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蕅益大師判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是四土當中最低的;「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判阿彌陀佛是化身佛。這樣分判,不能彰顯極樂淨土的殊勝,不能暢蕅益大師的心意,但是他也沒有辦法。判佛土要有系統的理論依據,縱有天大的本領,也不能超出判教的理論框架。依據天台宗的理論,凡夫只能往生凡聖同居土,凡夫不可能到方便有餘土。
  • 印光大師談如何學習淨土三經,特推蕅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印光大師談如何學習淨土三經,特推蕅益大師的《佛說阿彌陀經要解》關於淨土宗的佛經主要有三部即《佛說阿彌陀經》、《觀無論壽佛經》、《佛說無量壽佛經》,關於這三部經有不少註解,其中印光大師推薦的值得重視,如印光大師所說:「阿彌陀經,有澫益大師所著要解
  • 今日淨宗九祖蕅益大師圓寂紀念日 | 「宗乘教義兩融通 所悟與佛無...
    蕅益大師生平蕅益大師(公元1599—1655年),名智旭,號西有,別號八不道人(自云:古者有儒有禪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禪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俗姓鍾,江蘇吳縣人。父親十年持念大悲咒以祈子,母親金氏夢觀音菩薩抱兒授之而生大師。
  •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禮懺功德」。念佛一句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常念彌陀譯白話文)【禮懺功德 】【原文】 姑蘇曹魯川居士為予言,有女在夫家,夏坐室中,一蛇從牆上逐鴿,墮庭心,家人見而斃之。但為我禮梁皇懺一部,吾行矣。」乃延泗洲寺僧定空禮懺。懺畢,索齋。為施斛食一壇,明日女安穩如故,懺之義大矣哉。【譯文】 蘇州曹魯川居士給我講,他有個女兒在男方家,夏天坐在屋裡,見一條蛇在牆上追逐鴿子,蛇墜落到院子裡,被男方家人看見打死了。過了幾天後,蛇的魂魄附在他女兒身上說話。
  • 他來給藕益大師作證明:按這個修就對了
    節錄自《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蕅益大師這一句話,把淨土的修學方法、理事因果說透了。節錄自《印光大師文鈔》(增廣正編卷第一)復高邵麟居士書三我們現在這個劫屬於賢劫,現在有幾尊佛?四尊佛出世,還有九百九十六尊沒出世。假使九百九十六尊佛,都來到世間講法,藕益大師的《要解》也是《淨土註解》中第一註解。這是對《要解》的評價,是印祖對蕅益大師這句話作的評價。
  • 【佛教常識】懺法
    其中一至二卷講皈依三寶、斷疑、懺悔、發菩提心、發願和發回向心;三至六卷敘顯果報、出地獄、解怨釋結和發願;七至十卷述自慶(罪懺結解,所以自慶)、為六道禮佛、回向、發願和囑累,所謂滌過去惡因,植當求種智。《法華三昧懺儀》為陳、隋時期的天台大師(即智者大師)智 依《法華經·勸發品》和《普賢觀經》撰成,為修習止觀的懺法,意為通過懺法來實現法華三昧。《慈悲水懺》為唐代僧人知玄著,三卷。
  • 《地藏寶懺》地藏懺悔文
    地藏懺儀有撰於唐五代但撰者不詳的《贊禮地藏菩薩懺悔發願法》。圓明代智旭大師所撰的《佔察善惡業報經行法》。圓明代智旭大師所撰的《贊禮地藏懺願儀》。圓清代撰者不詳的《悲慈地藏懺法》。清康熙年間餘杭沙門釋元照集《地藏菩薩慈救苦薦福利生道場儀》。囤隋代一度流行後遭禁的《塔懺法》。上述地藏懺儀主要依據地藏三經(十輪、本願、佔察)輔以其他地藏典籍集撰所成。
  • 從《晚晴集》看弘一大師的生死觀
    名利、聲色、飲食、衣服、讚譽、供養種種順情境界,盡情看作毒藥毒箭(蕅益大師)37、將身心世界全體放下,作一超方特達之觀。(蕅益大師)38、善友罕逢,惡緣偏盛,非咬釘嚼鐵,刻骨鏤心,何以自拔哉?(蕅益大師)39、何不趁早放下幻夢塵勞,勤修戒定智慧?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天台與淨土原無二相
    須知四明知禮大師之《觀經疏妙宗鈔》與《觀經融心解》書中明確指出,念佛與觀佛屬於天台止觀之正行法門。念佛之外相類同,用心與不通妙理者大異,執跡而迷本,幾許誤哉!修念佛法門正是實踐天台止觀。法寶流通天下,學教之人多皆習讀,天台宗之門人竟視而不見,真是咄咄怪事!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中「理持」與「事持」,「事一心不亂」與「理一心不亂」,非用法華三昧融攝念佛法門,又作何解?!
  • 淨土宗:仰靠阿彌陀佛的大願之船,快速抵達解脫的彼岸
    曇鸞大師就曾經談到,如果有人畏懼三惡道之苦,希望走向解脫之道,那麼首先要受持戒律,由戒律修習禪定,再由禪定開發智慧,得到神通,這樣就能靠自己的力量遍遊四天下。這就是自力之相。雖然她在釋迦佛神力的加持下觀見極樂世界妙麗輝煌,發願往生,但在祈請釋尊開示往生淨土的方法上,韋提希夫人還是站在自力的角度來請求:我願意求生極樂淨土,願佛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韋提希夫人希望釋迦佛給她傳授思惟修觀之法,得觀佛三昧,以此功夫往生西方淨土。這是尋求自力往生之法。釋尊也隨順其意,宣說了定善十三觀。
  • 懺雲老和尚
    上人嚮往山林道場、叢林生活,不時親近倓虛大師、慈舟大師等教界碩德,請教法要,俾有遵循。例如:卅二歲於天津大悲院聆聽倓虛大師開示,謂學佛乃至辦佛法事業,需有大悲觀音之心腸;維摩居士之辯才;彌勒、布袋和尚能容之肚皮;金剛菩薩嚴正分明之面目。又如〈略述親聞慈舟大師數事〉有云:「民國36年,老人為天津監獄囚犯講地藏經,駐錫天津居士林。
  • 晚晴集| 融貫弘一大師畢生佛學之精髓,終身受用
    69、問:人不信淨土,恐只是本來福薄?答:此言甚是!(蓮池大師)70、餘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務,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問者,必以此答。(蓮池大師)71、當生大歡喜,切勿懷憂惱,萬緣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極樂國,上品蓮花生,見佛悟無生,還來度一切。(蓮池大師)72、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
  • 淨界法師:對淨土的六種信心
    前面講到如果我們選擇要先到淨土去成就聖道,你要具足信願行三資糧,那這是一個總標。這以下把三資糧的差別的內容我們作一個別示。丁一、信。那麼第一個就是信心,對淨土的功德生起信心。這個「信」應該包括「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
  • 淨土宗十三祖師贊
    善師:淨土宗第二代袓師善導大師。2. 得錢財:少康大師將乞食所得之錢,教兒童念一聲佛號即與一錢。3. 烏龍:睦州烏龍山。4. 見佛來:少康大師每念佛一聲,口隨出一佛,念十聲出十佛,時稱之為「後善導」。(善導大師也有此光明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