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場專屬於樂隊的夏天橫空出世。
馬東不做辯論,帶領米未傳媒搞音樂。
成為國內垂直音樂市場一批黑馬,帶來無數驚喜。
火了一批地下樂隊,新褲子、刺蝟樂隊、痛仰樂隊...成為新一代音樂偶像,這群可愛的人逐漸進入大眾視線。
至今,豆瓣評分8.8。
口碑爆了。
時隔一年,抓住夏天的尾巴,《樂隊的夏天》第二季終於播出。
播出第一期,評分8.6。
分數雖沒超越前作,但也沒有拖後腿。
依然保持第一季的高水準。
彌補年輕人被疫情耽誤的嗨感,一場音樂盛宴再次開啟。
從首播的內容看,第二季相應地做了些調整。
首先是超級大樂迷陣容。
除了第一季元老張亞東、馬東繼續坐陣,大張偉正式加入成為「超級大樂迷」,回歸朋克少年,夢回「花兒」時期。
最大的驚喜莫過於女神周迅「下凡」加入,更是為節目增加了不少質感。
開場表演《天涯歌女》,低音嗓與歌曲意境渾然天成,充滿反差魅力。
周公子不僅戲演得好,更是有一顆熱愛音樂的心,多次在現場蹦蹦跳跳,熱淚盈眶。
當然啦,那些年和音樂人的情愛瓜葛,點起了現場熊熊燃燒八卦的心。
除了超級樂迷,賽制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
本季共有33組樂隊參賽,第一季也是先內投Hot 5,不過呢,只是選選。
第二季則是通過內投結果的前三名,通過自由選擇把33支樂隊分為三組,進行PK。
而參賽的樂隊,正式應了刺蝟樂隊《火車駛向雲外,夢安魂於九霄》中的歌詞——
其中不乏有Joyside、重塑、木馬等樂隊老炮,更多的超級斬、傻子與白痴、Mandarin年輕樂隊組成。
其次,曲風嘗試更為豐富大膽,disco、搖滾、實驗性、校園民謠...突破了以往固有的樂隊印象。
年輕力量第一波衝擊力來自超級斬。
帶著他們過目不忘卻怎麼也學不會的標誌動作,炸翻全場。
作為重型愛好者,周迅曾說喜歡一邊刷牙一邊聽重型。
然後,面對這支充滿熱血的新生代「中二核」,周迅還是驚訝到「瞳孔地震」。
「技術流」Mandarin,三位90後組成。
鼓手安雨,被稱為國內年輕樂隊中最好的鼓手。
以及新生代爵士樂吉他手肖駿。
還有主唱chace,98年出生,全能音樂人。
15歲獲得新加坡華人打擊樂藝術節金獎。
16歲創作了《Stranger》,聽了大張偉要尊稱他為老師。
19歲成為登上比利時Tomorrowland音樂節主舞臺的DJ。
會作曲、會演唱、會伴奏、會混音.
總之,有顏有才華。
伴隨著丁太升聲情並茂地介紹,這仨人的形象立馬高大了不少。
果不其然,三位強強聯手,對其他選手「降維打擊」,最終成功晉級。
新一季的黑馬預定。
「獨立」與「流行」之間,傻子與白痴。
組員全員97年出生。
主唱蔡維澤,《明日之子》第二季冠軍。
儘管他每次介紹自己都不會停止向大眾安利所在樂團,但,有一說一,還是吃了「流量」的虧。
一首偏向流行且抒情《5:10a.m.》,註定在這場比賽性質的舞臺上不吃香(參考上一季痛仰樂隊《我願意》)彈幕上引起了音樂圈鄙視鏈的討論。
一向傲氣逼人的重塑樂隊華東,在傻白出場前就表達了對他們的喜愛,盛讚他們對音樂實驗性的探索。
傻白演唱完,達達樂隊的吳濤評價:「玩音樂這麼輕,也要有一定的功底。」
三胞胎組合福祿壽。
一首唱給外婆的歌,《玉珍》引起全場爆哭。
最終憑藉走心演繹,第一期排名第二,成功晉級。
這一屆的樂夏,注入了更多年輕的血液。
第一季《樂隊的夏天》爆紅後,更多關於樂隊節目湧現市場。
馬不停蹄,2019年8月優酷推出《一起樂隊吧》。
2020年3月,芒果tv推出《我們的樂隊》。
2020年7月,接棒《創造營2020》騰訊視頻推出《明日之子4》,本季主打「樂團季」。
效果呢,除了《明日之子4》突出重圍,豆瓣評分8.7,以選秀的形式,幫助年輕人找到志同道合的音樂夥伴,漸漸出圈。
其他嘛,糊上加糊。
一個溫知識,周迅舊愛樸樹在這檔樂團當導師(不愧都是愛音樂的人)。
一種節目類型成功,更多同質化節目洶湧而來。
一種模式火了,能帶領同質所有的節目火嗎?
不一定。
《樂隊的夏天》火的不是模式,比拼的是音樂性,更是音樂背後的人。
音樂性可以培養,多年磨合的默契、擁有靈魂層面的共鳴是最難得的。
木馬樂隊1998年成立,2006年解散。解散的這段時間主唱木瑪,也在玩音樂,總是缺少一種感覺。
直到2017年,遇見了吉他手鄧力源。當兩顆孤獨的靈魂碰撞,終於找到了合適的行星,創造出《舊城之王》。
他對他而言,是明星,是鑽石,是從海報裡走出來的人。
而他對他而言,是群星閃耀。
再者說,上一季的Hot5,冠軍新褲子。
彭磊和龐寬,相識20年,知根知底。同為美術系畢業,兩人的搭檔讓新褲子不止是一支樂隊,是一個獨特的符號,更是一種獨一無二的潮流。
就如木瑪所說——
做音樂就像是談戀愛,如果沒有碰到合適的對象,則很難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
當樂隊越來越「商業」,那些真正的樂隊文化是否能被延續,值得思考。
《明日之子4》力在突破傳承的局限,通過選秀的方式,打造新一代的樂隊偶像。
看得出來,新一季的樂夏有意向年輕人靠攏。
水木年華的一輪遊,唱著40歲的《青春再見》,被現場年輕的專業樂迷批評「他們中年人的油膩,根本打動不了我」。
那說到底,樂隊是小眾圈子的自嗨,還是應該迎合大眾?
歌詞必須改,刺青必須遮,逐漸大眾化的樂隊,是否還能創造出有思想的音樂?
久而久之,再次陷入音樂圈的馬太效應?
我們為什麼這麼愛樂隊?
是他們不會改變的真。
第一期最圈粉的樂隊,莫過於五條人(我淘汰我自己的那位)
他們的logo是這樣的,滿滿的塑料味。
好土啊,但我好喜歡。
上場前,他們是這樣的。
穿著一雙紅色人字拖,蹦蹦跳跳。
正式演出時,騷操作又來了,直接換歌。
導演、攝影、燈光、道具老師一臉懵X。
連歌詞屏都沒法顯示。
這樣一首方言歌曲《道山靚仔》,聽得大家面面相覷,演出效果大打折扣。
結果顯而易見,淘汰。
上場前,導演建議他們選擇更加親民的《問題出現我再告訴大家》,最後五條人決定跟著感覺走。
被淘汰後,農村拓哉(劃掉)郭富縣城(繼續劃掉),主唱仁科下場擔心導演會不會被炒魷魚。
還不忘灌雞湯——
你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跟拍導演忍不住發出社畜哀嚎:「我這一天都經歷了什麼東西」。
但實際播出的效果,證明他們確實是來炸場的。
在talking採訪環節,五條人把《樂隊的夏天》變成《脫口秀大會》,讓大張偉都插不上話的那種。
成為新一屆的快樂源泉。
更讓人動容的是,是隊友們的理解。
非但沒有責備主唱,還幫著他嚮導演解釋。
大家都調侃是他們把自己玩沒了,但這正是音樂人的灑脫、隨性。
不注重比賽,只重視音樂。
正如五條人回應淘汰所說——
五條人他們充斥著「塑料感」的東西,因為他們也是某種程度上赤裸裸的真實。
這是現實很多人缺少的。
樂隊的魅力,是音樂的魅力,是現場的魅力,是樂隊人格魅力.
樂隊永遠都被需要著。
節目中,我被一個細節打動。
張亞東叫現場觀眾打拍子,好笑又心酸。
每種音樂都有堅持和熱愛的人。
有態度、有生命的音樂都應該值得尊重。
樂隊不止於夏天,未完待續...
你「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