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頓小夜曲」的真實作者究竟是誰?一宗持續近兩個世紀的古典音樂懸案!

2021-03-01 行走的音樂

是時候聊聊「海頓小夜曲」的真實作者了。

文章開頭這首曲子,相信不少朋友聽過。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這首曲子的作者是海頓。

無論中文還是英文,你確實能在搜尋引擎用「海頓小夜曲(Haydn Serenade)」這個題目將其搜索出來。

這首曲子極受歡迎,原作是一部弦樂四重奏,後被改編成各種版本,例如這個我非常喜歡的古典吉他合奏版↓。

它的「公認」出處,是海頓的F大調第5號弦樂四重奏。

這部作品是出自海頓的「6首弦樂四重奏 op.3」,「海頓小夜曲」是其中第5部的第2樂章。

在最權威的海頓作品目錄霍博肯目錄(Hoboken catalogue)中,它的編號為Hob.III:17。 

自發表以來,這部作品諸多版本的署名也一直是海頓。

所以,問題出在哪裡呢?

為什麼如今我們會認為它是一部「偽作」呢

其實,關於這部作品真正作者的爭議,在海頓生前就已經開始,而且從來沒有消停過。主要的疑點有三個:

疑點一:「憑空出現」

在最早期的,海頓自己編纂維護的作品目錄中,並沒有這部作品的記錄(1765年的Entwurf-Katalog)。

可它卻出現在1805年,由海頓的管家約瑟夫·艾斯勒(Joseph Elssler)監製出版的海頓作品集中。

在海頓最得意的門生伊格納茲·普萊耶爾(Ignaz Pleyel)整理出版的《海頓弦樂四重奏全集》中也有這部作品。

作者甚至在附錄中專門指出,這本書中所有的作品都是由海頓本人親自審定的。

海頓本人呢?他從未針對這部作品發表過任何直接評論,也從沒有人在任何海頓的手稿或是留下的記錄中發現過這部作品的蹤跡。

它似乎是「憑空」出現在海頓長長的作品列表中,沒有人知道它的來源。


疑點二:奇怪的出版時間

這部編號為op.3的弦樂四重奏,出版於1777年,這一年海頓45歲,已經完成了50多部交響曲的創作,在這之前的一部弦樂四重奏集的創作時間是1772年,出版編號是op.20。

學者們想不出任何理由,為何這部編號如此靠前的作品的發表時間,竟會如此之晚。

如果這部作品真的是由海頓創作,它的發表時間應該在1763~65年左右比較合適。

疑點三:另一個人的署名

如果說以上兩個疑點,僅僅是學者們的憑空推測。

這第三個疑點,可是有充分的實證佐證,讓「海頓不是海頓弦樂四重奏 op.3的作者」這個論點幾乎成為實錘。

1964年,音樂學者阿蘭·泰森(Alan Tyson)與羅賓斯·蘭德勒(Robbins Landon)在研究法國音樂出版商安託萬·巴約(Antoine Bailleux,此人正是出版海頓四重奏op.3的出版商)留下的大量原始出版材料時,發現這部作品的首個印刷版中,有兩首的作者署名為「羅曼·霍夫施泰特(Roman Hofstetter)

霍夫施泰特

如此說來,這部作品的作者是一位一位名叫羅曼·霍夫施泰特的人咯?

那麼這位這位霍夫施泰特又是何許人也?為何他能創作出這樣一部瞞天過海近兩個世紀的海頓「偽作」呢?

這位羅曼·霍夫施泰特,本職是古典主義時期一位本篤會修道士。

他同時也是一位作曲家,創作過不少音樂作品,但大部分都在大革命時期散秩遺失,流傳至今的極少。

羅曼·霍夫施泰特(Roman Hofstetter, 1742~1815)

可以確定的是,他是海頓的忠實支持者,熟悉海頓的每一部作品,以至於能「完全模仿其創作風格」的地步。

他在自己的筆記中曾這樣寫到 「海頓筆下的創作,對我來說都是如此美妙,它們在我記憶中留下的印象如此深刻,以至於我無法抑制自己盡我所能去模仿。」 

真相!真相?

事實似乎已經明朗了,霍夫施泰特既有能力,也有動機創作這樣一部海頓的「偽作」。

那是不是可以說,他是這部「海頓偽作」的作者,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兒呢?

先別急著下結論,我們再嚴謹的分析一下前文提到的事實。

前文提到,這部作品集全部6部弦樂四重奏中,有霍夫施泰特署名的只有其中兩部

音樂學者們這發現,這套作品中,既有非常典型的海頓風格,也有不那麼「海頓」的作品。

雖然有直接證據支持霍夫施泰特是這部作品的作者,但並不能排除海頓本人,甚至還有其它人也參與創作了這部作品的可能。

至於真相究竟如何,我們可能永遠也無法知曉了。

除非有新的證據現世,現在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將這全部6首四重奏作品全部算在霍夫施泰特的名下。

國際樂譜圖書館項目(imslp) 海頓弦樂四重奏 op.3 的歸類 

動機?

現在看來,這部作品的歸屬權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

可是還有一個謎團非常值得探討,究竟誰該為這個爭議的產生負責呢?

霍夫施泰特神乎其神的海頓風格模仿功力當然是爭議產生最根本的原因。

研究霍夫施泰特的學者雷金納德·艾爾斯(Reginald Barrett Ayres)發現,兩部署名為霍夫施泰特的四重奏,與作者本人的其它音樂創作幾乎沒有任何相似之處,卻與海頓早期的弦樂四重奏風格如出一轍。

可以說這兩部作品創作的原始目的,擺明了就是要「高仿」海頓的作品,瞞天過海近兩個世紀,也算遂了作者本人的心願。

那麼海頓又為何任由這件「偽作」編入自己的作品目錄呢?

我們可以猜測,是海頓非常認可自己的這位支持者霍夫施泰特的創作,將其作品編入自己的作品集,這個結果是由二人協商而定的。

然而並無證據表明這兩位作曲家有什麼直接的溝通,所以更合理的解釋,是海頓根本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兒。

至於前文提到的那位學生普萊耶爾提到的「作者親自審定」,海頓也許看過這部《四重奏全集》的書稿,但真夠嗆能看懂,因為這部作品集的語言是法語。

第一責任人

「海頓小夜曲」 著作權爭議最有可能的第一責任人,應該是這部作品的出版商安託萬·巴約。

其動機和目的也非常單純——為了銷量。

類似的事件在今天也時常發生,甭管作品內容如何,只要作者夠出名,作品的銷量就有保障。

海頓與霍夫施泰特這兩個名字放一起,如果你是出版商,你會選擇用哪個名字發表呢?更何況這部作品與海頓的風格如此神似。

音樂出版商如此行事可是有前科的,18世紀到19世紀,給不知名的音樂作品創作安上一個著名作曲家的頭銜出版,可以說是業界的潛規則。

比較知名的事例如倫敦出版商布蘭德(J. Bland)出版的「莫扎特D大調小提琴奏鳴曲」(The Violin Sonata in D major, K. deest),這部作品的原始作者已無法考證,不過這部作品並未編入知名的莫扎特作品目錄(Köchel catalog),也並沒有引起太大爭議。

結案

我們今天討論的這部有爭議的作品集發表的時間是1777年。

無論海頓還是霍夫施泰特,此時都還沒有離世,卻都沒有對此發表意見。

為何如此,是他們沒有看到這部作品的出版,還是他們都默認了這件事情的發生?

我們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沒有決定性的證據出現之前,這部弦樂四重奏著作權歸屬問題,還會一直爭議下去。

而霍夫施泰特這個名字,並未因誤編入海頓作品集而銷聲匿跡,卻在綿延近兩個世紀的爭議中重新回到了公眾的視線之中。

也許,這樣的結果,也正在霍夫施泰特的意料之中。

附:羅曼·霍夫施泰特弦樂四重奏

「海頓小夜曲」是其中第二樂章

祝大家賞樂愉快!

- 行走的音樂-漫遊指南 -

回復「如何入門」,可以獲得經典音樂的入門指導。
回復「有啥推薦」,可以獲得最新的推薦音樂列表。

回復「電影」,可以獲得電影中的經典音樂。

繼續探索其它似曾相識的經典音樂,請回復「似曾相識」。

回復作曲家姓名,可以獲得音樂家相關作品和故事。

現在支持的音樂家有巴赫、莫扎特、拉威爾、海頓、蕭邦、奧芬巴赫、李斯特。





相關焦點

  • 海頓小夜曲
    《海頓小夜曲》又名《如歌的行板》,弦樂四重奏曲,為小提琴之父海頓所作,大約作於1762年。原作為《F大調第十七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後來被改編為管弦樂曲、管樂合奏曲、小提琴獨奏曲、吉他曲等。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頗具創造精神的作曲家,又有「交響樂之父」之稱。他同莫扎特和貝多芬三人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綽號為「海頓爸爸」。
  • 古典音樂史上極盡優雅的弦樂小夜曲
    弦樂小夜曲是一種音樂會小夜曲,有三個或多樂章組成;象一部縮小了的交響曲。它與情歌小夜曲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體裁。是室內樂隊或管樂器演奏用的組曲,風格近似遣興曲或嬉遊曲,18世紀中專為晚間娛樂而作。雖然夜曲和小夜曲一字之隔,但卻是不同的兩種音樂體裁。夜曲是一種形式自由、旋律優美、格調典雅的浪漫派鋼琴體裁,注重氣氛的營造,音樂類似於「無詞歌」,有一種夜晚的憂鬱之情。而小夜曲包含弦樂小夜曲。
  • 【古典名曲】蕭邦夜曲
    旋律優美,富於歌唱,常用慢速或中速,往往採用琶音式和弦的伴奏型。總的表現意境是夜的沉靜與人的內心抒發。蕭邦的二十一首夜曲是這一體裁最為出色的代表作品。        18世紀的夜曲常以義大利語notturno為名,是一種器樂合奏的小夜曲。J.海頓、W.A.莫扎特均寫有此類樂曲。
  • 音樂人物:海頓
    儘管一些早期古典派如卡爾·菲利普·埃曼努埃爾·巴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兒子)之於鋼琴協奏曲,以及約翰·克裡斯蒂安·巴赫(同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兒子)和雷歐波得·莫札特(莫扎特的父親)之於交響曲,都有重要的貢獻,但海頓的地位是無人可及的。  另外海頓將奏鳴曲式從原來的簡單的「兩步式」改進成為一種精巧靈活的風格。海頓還發明了奏鳴迴旋曲式,一種帶有兩個主題的曲式。
  • 海頓一生音樂審美的三個不同階段
    80年代起海頓進入了真正的成熟時期,與莫扎特相識結下了深刻的友誼後,並受其影響,在10年間創作了近20部交響樂,音樂風格不僅保持了自己以往的明朗、愉快、幽默的個性,且加強了嚴肅性和深刻性,作品中表現出從未有過的抒情和細膩。早期海頓奏鳴曲的發展部都很短小,學習莫扎特兩個主題對比後,重視第二主題的寫法,海頓的奏鳴曲發展部延長了,成為很有特色的一個部分。
  • 古典主義音樂代表人物——海頓先生
    (一)海頓海頓(Joseph Haydn,1732-1909),奧地利作曲家,全名弗朗茨·約瑟夫·海頓,維也納古典樂派奠基人,綽號為「海頓爸爸」,被後人尊稱為「交響樂之父」。海頓在保羅·安東及其兄弟尼古拉斯的宮廷中,度過了近30年的時間,對他作為一位作曲家的發展來說,這樣的生活環境是每位作曲家都奢求的。但是,海頓也有著自己的一些難處,在親王所要求的情況下,不管是什麼形式什麼體的音樂,海頓都必須要創作出相關的音樂並指揮演出,訓練和監督所有的音樂人員,當然還擔任這維修樂器的重要責任。
  • 古典大師三重奏: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如此苦中作樂的幽默感,後來成了海頓樂曲的一大特徵。他曾經為了與朋友們一同街演,獨創了一首五重奏。讀到海頓年少奮鬥的時候,我正在籌備我的「古典音樂重奏課」。新的創意課程,沒有經驗,沒有參照,雖說在古典音樂的講座中積聚了一些人氣,但做一個成體系的新課程及推廣,有各種不可控的無力感和艱辛。還有觀望的,等看出醜的,說風涼話的,覺得搶了他生意的。
  • 小夜曲,讓音樂在夜空裡悠然綻放
    莫扎特短暫的一生當中,共寫出了600多首的作品,其中一共寫了13 首小夜曲,這首《G大調第13號小夜曲》K.525是莫扎特生平所創作的最後一首小夜曲,以最時髦的德文用語Eine Kleine Nachtmusik(一首小夜曲)命名。
  • 從《「告別」交響曲》看海頓交響曲創作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十八)
    1、古典音樂永遠不會和你離婚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一);2、您是什麼時候、如何喜歡上古典音樂的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二);3、聽古典音樂是否一定需要發燒器材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三);4、帶你認識巴洛克音樂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
  • 古典音樂入門與樂曲推薦
    這個時期的音樂繼承了歐洲傳統的復調音樂和主調音樂成就,確立了奏鳴曲、協奏曲、交響曲等重要的音樂形式,並且室內樂也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對之後音樂的發展起到很重要的影響。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嚴謹的,繼承了巴洛克時代的理性,但是卻更多的融入了人們的情感,在兩者之中達到了統一。所以古典時期的音樂表達的內容更加豐富了,同音樂藝術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 穿T恤聽古典音樂爾雅答案
    穿T恤聽古典音樂一、單選題1《後宮誘逃》的故事背景設置在( )。()A、17世紀早期B、16世紀晚期C、16世紀早期D、17世紀晚期()A、《恰爾達什》B、《卡美拉》C、《小夜曲》D、《美麗的西麗託》A、《D大調第一號小夜曲》B、《胡蝶》C、《狂歡節》D、《幻想曲》
  • 【古典主義時期 音樂巨匠】「交響樂之父」——海頓
    需要說明的是,在音樂史上各個不同的發展時期,「symphony」一詞的用法和概念是有所不同的,當時的稱謂也比較混亂。在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之間,也就是巴洛克時期和古典主義時期更迭的年代,交響曲的概念才隨著藝術趨勢的發展逐漸明晰化。
  • 古典樂派的奠基人:海頓
    而在音樂史上,他又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他確立了交響曲與弦樂四重奏的標準結構(這使得他有著「交響曲之父」的美名),這位既親切又偉大的人物,就是受人崇敬的「海頓老爹」!1732年3月31日,海頓誕生於奧地利邊境的一座小村落,他的父親是一名製造車輪的師傅,母親則是位廚師。海頓的家庭共有12個孩子,他排行老二。
  • 海頓與貝多芬交響曲風格比較
    貝多芬是18世紀古典主義的完成者,他的音樂突出的特徵是通過鬥爭而達到勝利的英雄般的熱情和毅力,這與他受到法國大革命風暴有著直接的關係,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賦予他的音樂創作新的時代印記,從而也是19世紀音樂的領路人,他音樂中的革命性因素,在一定意義上也奠定了浪漫主義音樂的開端。 海頓作為古典主義的啟航者,貝多芬作為古典主義的終結者,創作的作品貫穿著古典主義音樂整個時期。
  • 【音樂百科】最為健康的作曲家——海頓
    法蘭茲·約瑟夫·海頓堪稱為古典作曲家中最出類拔萃的一位。他的一生跟隨著新的音樂觀念一起成長蛻變,而且在風格塑造上居功厥偉,非他人所能比擬,可算是啟蒙時代的典範。簡言之,海頓是一位各方面都良好的人,這一點也表現在他的音樂上——少有作曲家能像他一樣, 全然擺脫神經過敏的折磨 (或許在這方面能和他媲美的只有德弗札克)。
  • 古典音樂作品曲目你了解多少
    古典音樂是歷經歲月考驗,久盛不衰,為眾人喜愛的音樂。古典音樂是一個獨立的流派,藝術手法講求洗鍊,追求理性地表達情感。 在古典音樂時期,最重要的三位代表人物是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 海頓和莫扎特,各寫了多少交響曲?
    14、紀念海頓丨簡述其鋼琴奏鳴曲早期與晚期的音樂風格與演奏特點;15、「海頓爸爸」說:「別害怕,孩子們;有海頓在,誰也傷害不了你們!」 海頓與莫扎特晚期交響樂比較他們生活經歷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性格,因此在音樂作品中體現出來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尤其是晚期的交響樂作品表現的個人情感完全不同。他們在這個時候都脫離了樂僕的身份,作為自由的音樂家來創作音樂,這也是他們晚期音樂作品成熟的原因。莫扎特的音樂在18世紀80年代就已經成熟了,海頓晚於莫扎特在18世紀90年代才成熟。
  • ——一篇文章成為古典小能手!
    賦格曲(fugue)賦格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復調音樂指兩個或更多聲部同時進行的音樂,與只有一個聲部的主調音樂相對應。賦格中的各個聲部都有同一個主題,先是互相模仿、依次進入,然後進入自由對位和對比的階段,最後結束於主題。賦格和卡農相似,不同的是卡農各聲部只有模仿,賦格存在對比。
  • 德國——古典音樂之王
    德國以音樂聞名於世,尤其是這個國家古典音樂文化深厚,最古老的管弦樂團有近三百多年的歷史。
  • 感受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音樂特徵
    在聲樂方面,除了最重要的二部清唱劇——《創世紀》及《四季》外,他還寫了許多宗教性聲樂作品。另外,在海頓的音樂創作中很明顯地反映了當時正欣欣向榮的市民階層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因此他的音樂充分表現了輕鬆、幽默的性格,充滿了生活的氣息。他的作品沒有表露任何感情問題困擾的痕跡,表現出一種藝術的超脫,音樂創作幾乎完全超越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