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又是啥?——一篇文章成為古典小能手!

2021-01-18 蘋果姐的音樂小屋

先從古典音樂經歷的幾個時期說起

要說古典音樂的發展史啊,那真是一部革命史,解放史,因為它服務的對象最早只有教會,然後是宮廷、貴族、中產階級,最後變成了廣大人民群眾,這是一個逐漸向下滲透的過程;相應的音樂家的地位呢,是從教會的附庸,變成宮廷的僕人、貴族的寵兒、中產階級的偶像,最後變成人民群眾敬仰的藝術家,這是一個不斷獨立和上升的過程。基於此,音樂本身的發展就是從嚴格單一的教會音樂,演變成宮廷威嚴壯麗的門面、貴族華麗的裝飾、中產階級平衡與和諧的娛樂消遣,終於變成充滿自由激情的有靈魂的藝術,最後逐漸演變為更加多元化、有個性的現代音樂。

了解了背景,我們就可以分時期地來講解古典音樂啦!因為最初的文藝復興及以前的音樂多與教會有關,離我們比較遠,暫且不討論。

巴洛克時期

1600-1750

「巴洛克」一詞來自當時的建築風格,這一時期的音樂主要受眾是宮廷和貴族,特徵是華麗、宏偉、龐大、複雜。人家是上層人士嘛,當然要有點門面嘍~代表人物是巴赫、亨德爾、維瓦爾第等,最厲害的是巴赫,外號「近代音樂之父」。

巴赫

這個時期誕生了歌劇、序曲、康塔塔、奏鳴曲、協奏曲、賦格曲等好多體裁,古典音樂體系基本成型。我們挑重點來看一下吧~

歌劇(Opera)

歌劇就是用唱歌來表達的戲劇,西方歌劇1600年前後出現於義大利,在巴洛克時期主要是正歌劇,劇本基本是神仙和皇帝的故事,所用的唱法便是我們所說的美聲唱法。

序曲(Overture)

序曲嘛,顧名思義是為一部大作品,如歌劇、清唱劇、芭蕾舞或舞蹈組曲的「開場」而創作的管弦樂曲。

奏鳴曲(Sonata)

奏鳴曲是在室內進行的器樂作品,與代表室內聲樂的康塔塔相對應,演奏人數通常較少,巴洛克時期還未形成固定形式。

協奏曲(Concerto)

協奏曲是獨奏者與管弦樂隊進行的友好競賽型樂曲,也就是說有獨奏,有樂隊,二者不分上下,假如只有一個獨奏者稱為「獨奏協奏曲」,有多個獨奏者稱為「大協奏曲」。

賦格曲(fugue)

賦格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復調音樂指兩個或更多聲部同時進行的音樂,與只有一個聲部的主調音樂相對應。賦格中的各個聲部都有同一個主題,先是互相模仿、依次進入,然後進入自由對位和對比的階段,最後結束於主題。賦格和卡農相似,不同的是卡農各聲部只有模仿,賦格存在對比。

古典主義時期

1750-1820

好啦,宮廷和貴族獨享音樂的時代結束了,音樂開始走向公眾音樂廳,音樂家開始獨立生存,平民只要付得起門票也可以欣賞音樂了,音樂被作為中產階級的一種修養。受啟蒙運動的理性思維影響,這個時期的音樂特徵是平衡、和諧、清晰、對稱,很遵從音樂的數學美。代表人物是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三人構成了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核心。

海頓

莫扎特

貝多芬

這一時期新誕生的體裁是交響曲、弦樂四重奏,另外在歌劇、奏鳴曲、協奏曲等方面也有很大的發展,古典音樂進入全盛時期。

交響曲(Symphony)

交響曲就是由管弦樂隊演奏的多樂章的大型樂曲,氣勢宏大,在海頓手裡定型,一般分為四個樂章,分別是快-慢-小步舞曲-快。

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交響曲適合大型音樂廳,樂隊人數眾多,弦樂四重奏是為小音樂廳準備的,也是由海頓創立,分為四個聲部,每個聲部只有一個演奏者。

歌劇

古典主義時期的歌劇主要是「喜歌劇」,主角不再是神仙皇帝,而是日常生活中更加現實的人物,而且經常是喜劇性的情節。

奏鳴曲

隨著鋼琴的流行(巴洛克時期是管風琴和羽管鍵琴),奏鳴曲在古典主義時期達到鼎盛,一般為三個樂章(快-慢-快),大部分是為鋼琴獨奏而創作的。

協奏曲

古典時期協奏曲主要是獨奏協奏曲,和交響曲一樣規模龐大,其中的獨奏者可以展示其高超的技藝。協奏曲的繁榮主要歸功於莫扎特。

浪漫主義時期

1820-1900

歐耶!音樂現在衝破了古典主義嚴格的束縛,開始走向自由、浪漫和抒情啦!是誰邁出了這麼偉大的一步呢?大家一定知道他,他就是貝多芬。蘋果姐對貝多芬感觸頗深,以後將專門討論這位重量級人物,現在先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除了貝多芬,這一時期代表人物還有舒伯特、舒曼、柏遼茲、孟德爾頌、蕭邦、李斯特、威爾第、華格納、比才、柴可夫斯基、約翰施特勞斯父子……太多了。

舒伯特

蕭邦

李斯特

勃拉姆斯

柴可夫斯基

這一時期突出的特點是藝術歌曲和標題音樂的出現,標題音樂包括標題交響曲和交響詩等。鋼琴音樂發展出了一系列的特性曲,圓舞曲開始流行,歌劇也有了全新的面貌。

藝術歌曲(Art song)

藝術歌曲是為浪漫主義詩歌譜曲的,以獨唱和鋼琴伴奏的形式創作的藝術靈感很高的歌曲。這方面最有名的是舒伯特和舒曼。

標題交響曲(Program symphony)

之前的交響曲一般是無標題的,它表達了什麼樣的主題供聽眾自己去想像,標題交響曲是在明顯的事實依據上創作的交響曲。魔幻和恐怖題材開始受聽眾歡迎。

交響詩(Symphonic poem)

交響詩是一種單樂章的標題音樂,用音樂來表現與故事、戲劇、政治事件或個人經歷有關的情感和事件,名字反映出它的文學特性。

鋼琴特性曲

鋼琴特性曲是浪漫主義時期富於詩情畫意和生活情趣的鋼琴小品,由作曲家自由發揮想像力,形式不拘一格,如即興曲、隨想曲、夜曲、敘事曲、幽默曲、無詞歌、前奏曲、練習曲等。蕭邦把夜曲這一在靜夜裡獨自冥想的抒情小曲發揮到了極致;李斯特創作了至今技術上難以超越的超級練習曲,並利用他超級偶像的盛名,第一次開始舉辦獨奏音樂會。

圓舞曲(Waltz)

舞曲是從中世紀就存在的伴隨舞蹈而生的樂曲。圓舞曲是其中的一種,由於跳舞時兩人成對旋轉而得名,又稱「華爾茲」,起源於奧地利,19世紀流行於歐洲各國。它曲風通俗,節奏為以「強弱弱」為特徵的三拍子,約翰施特勞斯父子的圓舞曲最為有名。其他還有小步舞曲(輕盈優雅舞步小)、吉格(歡快活躍,一般為復調)、瑪祖卡(熱情活潑,重音在第二拍)、波羅乃茲(莊嚴的波蘭舞曲)等。

歌劇

1820年之前歌劇是義大利人的天下,浪漫主義時期歐洲各國歌劇都走向繁榮,主要分兩派,一是浪漫主義歌劇,崇尚愛情、恐怖和超自然題材,二是現實主義歌劇,直面當時的現實社會。

上面介紹的是每個時期的主要體裁,還有一些常見的,比如進行曲是軍隊行軍或者人物出場時演奏的,通常是二拍子的節奏感很強的音樂;狂想曲多為以民間音樂為素材創作的器樂曲;幻想曲指形式自由、樂思浮想聯翩的音樂等。這些命名方式概括了音樂的特點或作曲家的意圖,不同於以上介紹的嚴謹而規範的形式,和諸多鋼琴特性曲一樣,也能代表浪漫主義時期的自由灑脫、不拘一格。

浪漫主義時期以後音樂是怎樣一步步發展到現在的樣子的呢?請關注蘋果姐哦~

相關焦點

  • 奏鳴曲&協奏曲&交響曲傻傻分不清?來看這條科普!
    這期再和小夥伴科普一下 交響曲 & 協奏曲 & 奏鳴曲 三大體裁! 古典交響曲一般來說是四個樂章的套曲,都是無標題音樂,以抒情性為主。到了浪漫主義時期交響曲開始強調音樂中的戲劇性(矛盾、對比與衝突)。交響曲的四個樂章安排服從於整體構思,各樂章既有緊密聯繫,又各組相對獨立。
  • 還真搞不清啥叫奏鳴曲、協奏曲,到底有多少種曲式?
    X 還真搞不清啥叫奏鳴曲協奏曲一般指獨奏樂器(通常指一件,有時也有多件)與管弦樂團合作演出的作品。通常也由三個樂章組成,並且獨奏樂器與樂隊之間,既有密切的合作,也有彼此的競爭,讓音樂中的戲劇性得以進一步加強。當然,在古典音樂中還有如交響曲、交響詩、組曲、音樂會序曲、各類音樂會作品,以及各種不同樂器形式組合的室內樂等,在此不一一列舉了。
  • 【音樂百科】奏鳴曲(sonare)簡介
    J.海頓、W.A.莫扎特都採用了第 1樂章為快板樂章和雙主題的原則。在L.van貝多芬的創作中,各類奏鳴曲佔55首,為其他器樂作品的半數。他的貢獻是:擴大了各樂章的結構,使主題與主題之間的對比更加戲劇化,尾聲成為主要的組成部分。在貝多芬晚期所作的《第三十一鋼琴奏鳴曲》中,還加進了賦格。與此同時,奏鳴曲套曲形式在室內樂、協奏曲、交響曲等大型器樂體裁中,亦取得了居於支配性的地位。
  • 奏鳴曲、奏鳴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上) ——奏鳴曲sonata
    喜愛古典音樂的人,對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這些名詞都不會陌生。奏鳴曲(sonata)作為最常見的音樂體裁,不但在音樂會的曲目單中經常出現,還伴隨著琴童們每個階段的練習。尤其是彈鋼琴的學生,只要說起貝多芬的「月光」「熱情」「暴風雨」「黎明」(標題都是後人起的)奏鳴曲,總有一兩個「在手上」的。
  • 【考拉長笛】貝多芬《降B大調奏鳴曲》第一樂章<小金鐘特輯>
    現將各組別、各聲部展演第二輪、第三輪必奏曲目公布如下:長笛組曲目小學組第二輪:費爾斯協奏曲(第一樂章)費爾斯初中組第二輪:夏日最後一朵玫瑰小變奏曲 庫默爾初中組第三輪: 降B大調奏鳴曲(第一樂章)貝多芬高中組第二輪:F大調義大利協奏曲(第一樂章)德梅斯曼高中組第三輪:e小調第七協奏曲(第一樂章)德維安納
  • 貝多芬:《悲愴奏鳴曲》
    ,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樂曲介紹🌸《悲愴奏鳴曲》第二樂章 🌸《悲愴奏鳴曲》(Sonata Pathétique)創作於1799年,是貝多芬贈給卡爾·馮·李希諾夫斯基親王。作者最初命名為Grande Sonate Pathétique,意為「悲愴的大奏鳴曲」。《悲愴奏鳴曲》是貝多芬最出色的鋼琴奏鳴曲之一。
  • 他努力將文學和繪畫的內容納入到奏鳴曲中丨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
    4、古典作品演奏視頻丨王羽佳、特裡福諾夫演奏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李斯特是個典型的浮士德式的人物。他曾是巴黎樂壇的神童、不可一世的巨星、到處留情的浪子,卻在後半生執著於新音樂創作,並在54歲時受洗成為天主教徒,成為了李斯特神父。魏瑪,這個孕育了歌德的曠世巨著《浮士德》的德國小城,註定是李斯特一生的轉折點。
  • 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奏鳴曲全集,重奏作品!
    這位具傳奇色彩的阿根廷人,在2020貝多芬誕辰250年之際,用音樂,獻上了自己對貝多芬這位古典音樂巨匠最真誠的敬意!這一年,他錄製的貝多芬作品大到交響曲,小到鋼琴獨奏,幾乎涵蓋了貝多芬所有重要作品。貝多芬為小提琴、大提琴、鋼琴與樂隊而作的《三重協奏曲》(作品56號) 與那些具有反映歷史重大題材與博大精深充滿人類至愛、每個音符都迸發著思想火花的交響曲相比有著很大的差別。這首《三重協奏曲》創作於1803年。
  • Valentina Lisitsa 演奏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
    1847年,李斯特與卡羅琳公主相愛,隨即結束了自己輝煌的演奏生涯,接受了魏瑪宮廷樂長的職務,與卡羅琳定居在魏瑪郊區。這一天是聖燭節,也就是瑪利亞帶著出生40天的耶穌到耶路撒冷,被西蒙認出的日子(見《路加福音》)。與此同時,李斯特著手創作一部講述耶穌故事的清唱劇,此作10年後才完成。1854年,李斯特在兩個月內寫出交響曲《浮士德》,1857年修改完成。
  • 奏鳴曲、奏鳴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下) ——奏鳴曲sonata
    在上一期的音樂理論科普中,劇小院帶大家初步了解了「奏鳴曲」及「奏鳴曲式」的區別,那麼它們在實際的應用中,有什麼具體的體現呢?在今天的小課堂中,劇小院將會繼續這一主題的講解~很多人認為「奏鳴曲式」就是「奏鳴曲」,其實奏鳴曲≠奏鳴曲式。
  • 理解貝多芬32首奏鳴曲需要了解的創作背景
    1、鋼琴奏鳴曲的形式 「奏鳴曲」是西方古典音樂的體裁之一,基本是指專供器樂演奏的獨奏曲,是經由器樂曲、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幾百年的演變與發展才逐漸定型的。通常有三個或者四個各不相同的樂章組成。經過200多年的演變,這種音樂形式由古典鋼琴奏鳴曲的三樂章發展為近代鋼琴奏鳴曲的四樂章,順序大約為:激情的快板――平靜的慢板――中庸的快板――快板或急板(奏鳴曲式――復三部曲式或奏鳴曲式――復三部曲式――奏鳴曲或迴旋曲式,抑或二者結合的迴旋奏鳴曲式)。其中鋼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大多採用一種叫「奏鳴曲式」的結構,且奏鳴曲式的結構比較複雜,一般包括三部分: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
  • 古典吉他彈名曲:貝爾格《鋼琴奏鳴曲1號》
    1925年他的《室內協奏曲》讚美了由勳伯格、韋伯恩和他組成的3人組,曲中內容及結構全部基於數字3。貝爾格最後一部歌劇《璐璐》中赤裸裸的低俗情色描寫讓這部作品頗受爭議。1935年貝爾格受託創作《小提琴協奏曲》,實為貝爾格為另一位偶像馬勒的遺孀阿爾瑪的女兒瑪儂而作,作品很快完成。但是他自己卻無法聽到作品的首演。1935年12月,貝爾格死於敗血症,《小提琴協奏曲》成為其絕響。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欣賞指南
    是為了每個人的成為孤獨聆聽者?還是通過音樂讓人們相互理解,幸福生活在一起?建立巴赫微信群的原因,並不複雜——那就是通過巴赫的音樂,讓古典音樂把人團聚在一起,然後一起慢慢成長,不斷學習古典音樂知識,讓每日聆聽變成一種習慣的美好生活方式。
  • 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奏鳴曲全集、重奏作品,巴倫博伊姆的2020也太忙了吧!
    這位具傳奇色彩的阿根廷人,在2020貝多芬誕辰250年之際,用音樂,獻上了自己對貝多芬這位古典音樂巨匠最真誠的敬意!這一年,他錄製的貝多芬作品大到交響曲,小到鋼琴獨奏,幾乎涵蓋了貝多芬所有重要作品。02《貝多芬三重協奏曲》巴倫博伊姆與馬友友、穆特
  • 從《「告別」交響曲》看海頓交響曲創作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十八)
    (四);5、深入巴洛克,讓我們從維瓦爾第開始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五);6、「德國人」亨德爾是如何成為「英國」作曲家的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六);7、亨德爾的協奏曲與管弦樂作品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七);8、作為亨德爾一生才華最完美展現的《彌賽亞》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八);9、被遺忘的巴洛克作曲家之阿爾比諾尼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九);10、他是巴赫早期音樂創作的楷模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
  • 海頓與貝多芬交響曲風格比較
    《G大調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 海頓的交響曲《G大調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是其最為著名的交響曲之一,與之其他的幾部交響曲被公認為是古典交響樂的豐碑,樂曲中充滿著明快歡樂的情緒和濃厚的民間歌舞氣息。是為了每個人的成為孤獨聆聽者?還是通過音樂讓人們相互理解,幸福生活在一起?建立巴赫微信群的原因,並不複雜——那就是通過巴赫的音樂,讓古典音樂把人團聚在一起,然後一起慢慢成長,不斷學習古典音樂知識,讓每日聆聽變成一種習慣的美好生活方式。
  • 加德納論貝多芬交響曲
    貝多芬時代的銅鼓,和現代交響樂隊所用的塑料皮定音鼓完全不一樣;因為它們更小,有一個動物皮的蒙子,發出一種完全不同的音響,更便於轉調變音,更富色彩;而當代定音鼓則豐滿、圓潤。貝多芬令我非常吃驚的是他對定音鼓的使用,特別是在第九交響曲中,他的處理達到、一個令我震撼的程度,使定音鼓成為作品動機和內容的載體。
  • 夜曲 卡農 狂想曲 進行曲等到底都是啥?
    例如文學體裁有詩歌、小說、散文等,音樂體裁有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等。而音樂體裁又分為兩大類:聲樂體裁、器樂體裁。聲樂體裁:清唱劇、歌劇、音樂劇、彌撒和安魂曲、合唱、齊唱與重唱、康塔塔、牧歌、聲樂套曲和組歌、藝術歌曲和浪漫曲、小夜曲、搖籃曲和船歌、宣敘調和詠嘆調等。
  • 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第二樂章技術分析
    貝多芬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後一位代表性人物,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貝多芬一生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
  • 【莫扎特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301】演奏:卡羅麗娜.米科沃伊奇克 (小提琴)依沃.傑迪內基(手風琴)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1756—1791)       出生於薩爾茨堡,古典主義時期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