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廣告網 (註明來源即可以轉載)
最近幾天,「18歲」刷爆了朋友圈,上演了一出十分接地氣的《十八歲的天空》。而這裡面的主角不是著名演員保劍鋒,而更多的是一群70後、80後、90後的群演。
這一群「老叔叔老阿姨」一邊喝著保溫杯中的枸杞水,一邊曬著18歲時的非主流照片.
看了看自己的朋友圈,滿滿都是的18歲回憶殺
就連不少明星、名人也加入了18歲的回憶殺當中。就像溫碧霞曬出了自己和朱茵當年18歲合影,讓網友直呼:永遠的妲己,永遠的紫霞仙子。
劉強東曬18歲照,其老婆章澤天神評論「那時候我還沒出生呢」,逗笑了不少網友。
來,看一看明星們都曬出了怎樣的18歲!
那麼,18歲到底是個什麼梗呢?
原來,2017年12月31日,最後一批90後已全部成年,90後已集體告別少年時代,00終於正式登場了。於是大家都在懷念過去.
是什麼讓大家都踏上了18歲的列車?
話又說回來,為什麼大家都不亦樂乎的曬起自己18歲的照片呢?難道真的是像周杰倫所說的,「想回到過去,試著讓故事繼續.」
是的,這個時代的我們,都愛懷舊。而18歲的梗,打著懷舊的口號,讓大眾有一個理由毫無顧忌的去懷念自己的18歲,回憶那些年的青春歲月。所以大家都爭先恐後地踏上了18歲的列車。
當芳華逝去,剩下的只有懷念。也正如《歲月神偷》這首歌裡唱到:
時間是讓人猝不及防的東西,
晴是有風陰時有雨。
爭不過朝夕,又念著往昔。
歲月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旅行,
好的壞的都是風景。
別怪我貪心,只是不願醒。
歸根結底,能引起刷屏也還是因為人們內心小情感在「作怪」。這一次,18歲的梗就是對青春歲月的懷戀;而之前的「喪文化」是對工作生活的不滿情緒的抒發;「佛系青年」是對時間這把殺豬刀的感慨.
但是,能讓大家普通的情感訴求得以大範圍蔓延,還真離不開我們自身的跟風,也就是從眾心理。
比如,這幾天爆發的18歲的梗。當你看到大家都曬出了自己的18歲,如果自己不跟風發一下,好像也對不起自己的18歲似的。
說好了一起養生的90後同伴們也放下了手上的枸杞水,正在翻箱倒櫃的找出18歲的非主流照片。
再比如,2017年聖誕節時刷屏的聖誕小紅帽。當你看到,大家的微信頭像居然有頂聖誕帽時,好像自己不跟風@微信官方拿一頂聖誕帽就會顯得多麼的out。
約好一起當個不問塵俗的佛系青年的小夥伴,竟然也為了一頂小紅帽而對微信官微「窮追猛打」。
做廣告的你,弄懂了「18歲的梗」了沒?
首先我們來看兩個問題:
1、「18歲的梗」體現了什麼?
為什麼明明是最後一批90後成年,卻成為了全社會人們重返18歲的刷屏、狂歡呢?
一個18歲的梗,其實體現出的是人們內心懷舊情感的無限表達欲望,人們對於流行元素的跟風從眾心理。
2、「18歲的梗」說明了什麼?
這個時代,大多數的人都喜歡懷舊。但為什麼偏偏等到18歲這個梗時才爆發出對18歲的懷念呢?
這說明了,生活需要儀式感,「18歲的梗」只是抒發懷舊情感的一個契機和平臺。
一般人們在抒發情感時都會被貼上「矯情」的標籤,所以在面對情感的抒發時,大多數人都遮遮掩掩。而這種打著18歲口號的儀式,卻能名正言順的抒發內心早已泛濫的小情感。
那麼回頭再來看廣告的創作:
既然簡單一個18歲的梗都可以成為刷屏的熱點,為什麼很多花巨資製作的廣告
反而不能成為爆款呢?其實,是廣告中少了些能讓人起共鳴的情感,少了些能讓人分享的話語和瞬間。
所以,在廣告創作中,不僅要儘可能挖掘人們內心情感,引起共鳴,還要善於利用從眾心理,為受眾創作儀式感,搭建一個抒發情感的渠道和舞臺。
就像2018年第一天,網易雲立即為每個網友量身定製了一份「2017年度聽歌報告」,來讓大家一起懷念過去的2017年。這一份聽歌報告,一下子就在朋友圈刷屏了,傳播度十分高。
還有在2017年年底,oppo以懷念周杰倫的名義,給了受眾一個集體懷念青春歲月的機會。先推出了品牌微電影《周杰倫的2000W個故事》,後在地鐵上印滿周杰倫歌詞的海報。
《周杰倫的2000W個故事》
這一波回憶殺,看哭了不少人,讓人不禁手動刷屏這些廣告,還刷起了當年的青春歲月。
所以說,「回憶殺」是廣告創作的一大利器。同時,想要把廣告做成爆款,那麼就要在廣告中給予人們一個名正言順抒發情感的理由,讓廣告成為人們情感抒發的有力渠道。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於網際網路,轉載的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及用於網絡分享,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網友自主投稿和發布、編輯整理上傳,對此類作品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智慧財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聯繫方式:020-38814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