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曾定「六不」規矩:不做壽、不送禮、少敬酒

2020-12-20 中國網文化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那麼,領袖們都是怎麼立規矩的呢?

毛澤東的「六不」規矩,成了共產黨人日常的行為準則

西柏坡紀念館內,有這樣一塊展板,上面寫著「根據毛澤東的提議,全會作出六條規定:一、不做壽;二、不送禮;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國同志同馬恩列斯平列。」這是當年對中國共產黨人定下的規矩。

據時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楊尚昆回憶,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會場最初懸掛的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和毛澤東、朱德的畫像。1949年3月5日那天,毛澤東一進會場便提出批評:「開會不要掛我們的畫像,這樣不好,應該掛馬恩列斯的照片。」於是,第二天就只掛了四位國際偉人的像。可大家議論紛紛,說法不一,又將毛澤東和朱德的畫像掛在兩旁,結果再次受到毛澤東的嚴厲批評。就這樣,毛澤東提出了「六不」規矩,要求「不要把中國同志同馬恩列斯平列」。這些規矩雖然沒有寫進會議決議,但經毛澤東和黨中央的大力提倡和堅持,已經成為共產黨人日常的行為準則。

毛澤東對自己也立下不少規矩。他曾說自己的「親情規矩」有三原則:戀親不為親徇私,念舊不為舊謀利,濟親不為親撐腰。

1946年初,毛岸英從蘇聯回到延安。離別18年的父子團聚,當然很高興。可是毛澤東並沒有把毛岸英留在身邊。他對毛岸英說:「你在蘇聯大學畢業了,還參加過蘇聯衛國戰爭,可是你還沒有上過中國這個革命大學。你對中國的情況了解得很少。缺乏實踐,這一課應當補上。你應該到農村去拜農民為師,在那裡可以學到在外國學不到的許多有益的東西。」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為了送毛岸英上前線,生怕彭德懷不同意,毛澤東備下家宴,為子求情報名。當聽到愛子犧牲的消息時,毛澤東掩住悲傷之情,說道:「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啊。」

毛澤東興趣廣泛,還是詩人、書法家,他收到過許多書畫家、收藏家、藝術家朋友饋贈的詩書畫印等文物,但他並未將這些珍玩國寶歸為己有。他自立規矩:黨和國家領導人所收禮品,一律繳公。

1950年,毛澤東親筆致信當時的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將友人姚虞琴先生贈送的王夫之手跡《雙鶴瑞舞賦》轉交國家。他在信中強調:據云此種手跡甚為稀有,今送至兄處,請為保存為盼。獲悉墨跡交至故宮博物院後,毛澤東甚為欣慰,但不欲將自己捐獻之事過分張揚,便批覆:此物似乎只可收藏,不必陳列展覽。

此後,毛澤東又多次將中外友人所贈之私人禮品上繳國家。據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呂濟民回憶,1952年12月,毛澤東還將友人贈送的錢東壁臨寫的《蘭亭十三跋》轉送故宮。

1956年,大收藏家張伯駒先生將自己收藏的李白《上陽臺帖》贈送給毛澤東。毛澤東對李白詩詞頗為推崇,面對這件可能是唯一的李白傳世墨跡,自然愛不釋手,但仍按規定將《上陽臺帖》轉贈故宮博物院收藏。

得知火災消息,周恩來馬上趕往現場,當即立了一個規矩

1949年4月25日,剛剛解放的北平電車廠遭敵特縱火破壞。周恩來一聽到消息就馬上中止正在進行的會議,趕往火災現場。並當即給北平(今北京)市公安局立了一個規矩:「今後,你們公安局的領導遇到大的事件、案件,必須親臨現場指揮!」

事情要從1949年4月23日說起。那天,南京解放。喜訊傳到了北平電車廠,工人們欣喜若狂,又恰逢北平解放後第一個「五一」國際勞動節即將來臨,廠裡決定當晚把電車裝扮成彩車,第二天一早讓市民們共同分享喜悅。工人們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一輛輛電車被張貼上彩色宣傳品。

25日凌晨1點,工人們收工回家休息。但他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第二天一早,他們看到的是慘不忍睹的一幕。一場大火,吞沒了59輛電車、104間廠房。損失折合當時幣值兩億多元。

25日上午8點,周恩來到東城區弓弦胡同的中央社會部,聽取北平市公安管理工作和社會治安情況匯報。匯報中,治安處副處長賀生高說了一句:「昨天晚上電車廠著火了。」周恩來聽見了,馬上問:「哪兒的電車廠著火了?南京嗎?」賀生高回答說:「北平。這兒的電車廠著火了。」周恩來馬上說:「今天這個會暫停!都到現場去看看!」接著,周恩來馬上問北平市公安局外三分局局長慕丰韻:「電車廠著火,你去現場了沒有?」慕丰韻馬上回答:「去了。」

「什麼時候去的?」

「早晨接到報告後趕去的,剛回來。」

周恩來又接著說:「小慕啊,前清時,縣太爺聽說哪兒著了火,都親自到現場。我們是人民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今後,你們公安局的領導遇上大的案件、事件,必須親自到現場。」

從現場回來後,周恩來心情非常沉重:「損失啊!這是人民的損失,也是新政府的損失啊!」

周恩來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楊忠芳是原劉莊招待所副所長,他接待周總理數十次之多,令他最難忘的是周恩來的喝茶規矩。

「周總理不抽菸,僅喝茶,但一天只準泡一杯。有一次,我看到他杯裡的茶水都變成白開水了,想倒了再泡一杯,他擺擺手說:『還可以喝嘛,再泡就浪費了。』」

「有一回,我看到周總理的毛巾已經用得很舊了,都有些破了,就給他換了條新的,結果總理覺得還可以用,又特意去找了回來。」

「好多次,總理都是堅持要住普通的內賓客房,同隨身的工作人員住在一起,與接待外賓的貴賓樓分開。」

這些都是周恩來給自己定下的規矩,一生都在遵守,從未違背。

劉少奇的規矩是,我們都是人民的勤務員,任何時候都不能搞特殊。如今提倡的「光碟行動」其實一直是鄧小平的規矩

劉少奇多次講過,國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務員,和普通工作人員一樣,只是分工不同。所以他處處以身作則,不搞特殊。

他經常外出視察,調查研究,每次出發前總要向身邊的工作人員交代「四不準」規矩:一、每到一地,不要人家接送;二、到任何地方,不準請客吃飯,鋪張浪費;三、不準向人家要東西,人家送上門來的也要婉言拒收;四、參觀時不要前呼後擁地陪同,有個嚮導引路就行,不要影響地方負責同志的工作。

1961年,劉少奇到湖南農村搞調查,告訴隨行的工作人員說:這次下去要以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出現,一切輕裝簡行,只要兩部吉普車就行了。一天,他們到寧鄉縣湖塘公社王家灣去調查情況。回來時天正下雨,泥濘路滑,劉少奇身著藍布衣,手撐雨傘,步行回到住處。住處是一個破舊房屋,窗戶敞開,用布遮擋風雨。他們自帶油鹽柴米,自己起火,劉少奇和大家一樣吃了粗茶淡飯。

劉少奇聽群眾說,天華山上地荒無人種,就決定上山看看。當時他已經63歲了,山路又窄又滑,工作人員砍了根小樹給他做手杖,他生氣了,說:「這棵樹再過幾年就要成材了,要愛惜它。」

我們如今提倡的「光碟行動」其實一直是鄧小平的規矩,每每吃飯必執行。

1980年7月,鄧小平與家人一起入住武漢東湖賓館,包括夫人卓琳、子女,還有孫子(女)輩。每次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吃到最後,他和卓琳都會教導孩子們將盤子清空,不要剩飯剩菜。他還教育工作人員也一定不能浪費。

「同志們都參加的會,我絕對不能缺席。」這是朱德的規矩。任弼時也有自己的規矩,怕工作少,怕麻煩人,怕用錢多

朱德在教育黨員、幹部時,立下了規矩:「我們黨內只有特殊的戰鬥任務,不能有特殊的共產黨員。」他雖然身為總司令,但他卻時時處處以普通一員出現在群眾之中。

八路軍總部在武鄉縣王家峪時,擔任總部黨小組長的是參謀人員潘開文同志。朱德對這個小組長很尊重,他總是按時交納黨費,參加組織生活,認真執行黨支部的決議。

有一次,黨支部根據北方局的指示精神,讓黨員分小組回顧總結前段工作中的經驗、教訓,以便改進指揮機關的工作。晚上,黨小組開會時,同志們覺得朱德傍晚才從外地回來,太累了,就沒去通知他。

第二天上午,朱德忽然找到潘開文,問:「昨晚開會,為啥不通知我參加?」小潘順口撒了一個謊說:「我以為您沒有回來呀!」總司令笑了:「我回來時,你不是在操場上還看了我一眼?」小潘一看露了餡,說了實話:「我們怕您過分勞累,想叫您早點休息!」「嗨,我是騎馬回來的,又不是步行。就是再累還能比長徵累?那時,咱們在泥沼裡走一天,晚上還不是照樣開會?同志們都參加的會,我絕對不能缺席,這是規矩。」

小潘說:「昨晚主要是黨員們檢討前段工作中的問題,您沒什麼檢討的。」朱德卻說:「毛主席早就講過嘛,除了廟裡的泥胎不犯錯誤,活著的人哪個能十全十美?」

朱德一席話,說得小潘沒話了,當面保證:以後開會一定通知你。後來總司令參加小組會,認真地在同志們面前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全體黨員很受教育。

任弼時也有自己的規矩,他的規矩是「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煩人,三怕用錢多。

黨中央由西柏坡遷到北平時,行政部門建議給書記處的同志每人做一套新衣服,穿著參加閱兵式。請示任弼時,他不同意,說:「我們是穿著這身衣服打天下的,也能穿著這身衣服進北平。」

1949年,史達林送來幾輛新車,行政部門分給任弼時一輛,他說:「不要去領,我那輛還可以坐,不用換。」

他對自己的孩子要求也非常嚴格,立下了不少規矩。他說:「吃了人民的小米,不能辜負人民對你們的希望,將來一定要為人民做事。」孩子們從學校回來,全部到大灶同工作人員一起吃飯。他和夫人陳琮英的衣服穿舊了,就改一改給孩子們穿。他教育孩子要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不能養成大手大腳的作風。他還用毛筆寫了「隨手關燈」的字條貼在開關旁邊,讓孩子們注意。 (《新湘評論》2015年第02期)來源:中新網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這幾年,農村的酒席名目越來越多,除了常見的紅白喜事,不少農民還會專門給老人祝壽,對於農民來說,每一個場合都不能忽視和遺漏,就算不能親自上門捧場,該準備的禮金和禮物無論如何也不能少。說到送禮,農村在這方面的講究還不少,比方說根據場合和親疏關係的不同,農村準備的禮物也會有所區別。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老祖宗留下的飯桌規矩!
    關於吃飯的規矩,想必每一個中國人都多多少少知道一些。自孩童學著吃飯開始,家裡的長輩就會教給我們各種各樣的規矩,比如「食不言」、「不要吧唧嘴」、「不能將筷子豎插在碗碟之中」、」不能扒拉菜「、「長輩先動筷」、「不能用筷子敲碗」等等。
  • 如何理解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送禮都有哪些講究?
    導語:如何理解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在農村送禮都有哪些講究?農村俗語是廣大農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積累經驗,是他們的智慧結晶,源於農村生活,結構簡單,句糙但理不糙,內函深奧,精深博大,具有一定的生活哲理,且內容豐富,涉及到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無縫不入,其中關於人們在社會交往,為人處世等方面的俗語也非常多,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就是其中之一。那麼我們如何理解其語意呢?
  • 常言道:「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這幾條規矩啥意思?
    ▲餐桌禮儀01常言道:「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想必有些朋友要犯嘀咕了,這幾句啥意思呢?專家表示,裡面全是滿滿的人情世故。在正式用餐的時候,敬酒布菜也有不同的規矩。但是這些規矩在現在看來都很好理解,但是有一個規矩「菜不擺三」卻著實令人費解,三道菜有何不妥之處呢?其實之所以有這個規矩,是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古人在祭祀祖先時,所擺放的貢品,或者貢酒數量一般都為三份或者三杯。所以如果在宴請賓客時擺放三盤菜,顯得很不吉利,也會讓主人大失顏面。
  • 給領導送禮再難,也別傻傻的送這3樣東西,不懂規矩遲早被打臉
    給領導送禮再難,也別傻傻的送這3樣東西,不懂規矩遲早被打臉在職場,想要有一個好的發展,必定離不開領導。領導賞識你,願意給你機會,那麼你就上得快。領導看你不順眼,處處打壓你,那麼你肯定就上不去。在職場,一個人只有能力,沒有人際交往,根本走不遠。一個人能力普通,但人脈很廣,會做人,有情商,往往更容易成功,平步青雲,走上巔峰。想要和領導打好關係,送禮這一步必不可少。一個會送禮的人,更能夠討領導歡心,容易獲得肯定與認可。一個不會送禮的人,不僅難以給領導留下好印象,反而說不定還會得罪對方。
  • ☞淅川喝酒規矩「屁股一臺、喝了重來」,在淅川的酒桌喝酒必須知道的敬酒禮儀!
    因人多寡,菜的數量亦有差異,常見的有四涼四熱,六涼六熱,八涼八熱,上偶數不上單數。先上涼菜,後上熱菜,涼菜不上完,熱菜絕對不能上,這是規矩。  為何先上涼菜,就是為喝白酒之需。涼菜如果上夠雙數,酒宴就可以開始,舉杯喝白酒的時候到了。很多情況下,涼菜只上單數,比如點了四道涼菜,上了三道,主人必撤掉一道,然後宣布開始。只要酒杯一舉,撤掉的涼菜再端上來,無害規矩。
  • 【親情】 給母親做壽
    相傳清乾隆年間,有位王翰林為八十老母做壽,請紀曉嵐即席做個祝壽詞助興。老紀也不推辭,當著滿堂賓客脫口而出:「八旬老太不是人,」老夫人一聽臉色大變,王翰林兄弟幾個也十分尷尬。「任何習俗都蘊涵著當地人文風情,自然也就少不了有典故與講究。『做壽』,亦稱祝壽、慶生辰。
  • 吾母八旬話做壽
    圖文無關,圖片來自網絡 農曆乙未年七月十四,是母親「八十壽」。 「這個是必……必須的!」我也半真半假地調侃著他們。 「 那我就先說個祝壽詞(聯)的故事給你們聽聽吧。」他們點頭,笑著應著。 相傳清乾隆年間,有位王翰林為八十老母做壽,請紀曉嵐即席做個祝壽詞助興。老紀也不推辭,當著滿堂賓客脫口而出:「八旬老太不是人,」老夫人一聽臉色大變,王翰林兄弟幾個也十分尷尬。老紀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南海觀音下凡塵。」
  • 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補禮」,什麼意思?背後有啥講究呢
    我們作為禮儀之邦,在規矩和禮數上一直都非常的講究,在婚喪嫁娶方面更是特別的講究,這一點在農村體現得淋漓盡致,不過即便同是農村,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差異,且不說南北兩地之間的區別,就是不同的縣城不同的村之間的習俗都有一些區別,俗話說「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便是這個意思。
  • 飯桌上,別人來敬酒,別說我不喝,說這3句話,顯得倍有面
    飯桌上,別人來敬酒,別說我不喝,說這3句話,顯得倍有面在飯桌上自己都免不了要去跟別人打交道,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相互的敬酒,一般只要是自己去了飯局,就會出現有人給你敬酒,酒局文化跟保存下來一樣,只要人一上桌,就像每個人都要喝酒一樣,不喝酒就是不給對方面子,之後就會有人來嘲諷你,說你不懂規矩。
  • 今天,紀念毛澤東誕辰127周年!致敬一代偉人!
    今天,我們緬懷毛澤東,既要懷念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也不能忘記他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不送禮、少敬酒、 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等 防腐蝕的六條規定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這位為新中國 犧牲了六位親人的開國領袖, 走的時候
  • 毛澤東過生日的軼聞趣事
    1910年秋,17歲的毛澤東立志走出鄉關,並聲言「學不成名誓不還」之後,無論是長沙求學,故鄉建黨,穗滬生涯;還是秋收起義,井岡戰鬥,蘇區創建,以及長徵壯舉,他忙於發動民眾,領導武裝鬥爭,把生死都置之度外,晝思夜想的只有革命和人民。那時毛澤東和其他同志一樣,都不過生日。延安時期,毛澤東為許多人祝過壽,但拒絕別人為他做壽。
  • 南師講:入滅盡定的人心腦電圖還跳不跳動?
    錄音節選文字摘錄(請以錄音為準)所以說你不要說開悟,你得定,真開悟了,滅盡定你要入定就入定,一切關閉。你做得到做不到?說兩個腿發麻發酸、腰酸背痛,哎喲,等一下肩膀難過,那奇經八脈發動了……還說開悟了?那不是二月天到了馬路上那個大霧嘛,越來越迷糊了,那不對的,說有點進步是有的啦,不要說開悟啊。
  • 為什麼不敢不送禮?
    還不知道這件事概況的,幫大家稍微複習一下。這兩天熱搜上的常客是何炅、快樂家族、粉絲送禮,這一環接一環的劇情發展,實在是讓人有點迷惑。原本粉絲給自家愛豆送禮物做應援,也不是新鮮事,只要合理合法,也無可厚非。而這次的點在於——粉絲為了讓節目組照顧上節目的自家愛豆,給節目組相關人員送禮。
  • 不開玩笑,還真有類似的餐桌規矩!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國家,每個地區或民族都有一些不同的飲食上的規矩。這些規矩裡,有的是限制吃什麼,有的則是規定如何吃。前者大家已經多多少少有些了解,比如回民對豬肉的忌諱;而今天聊的主要是後者,咱們定義為餐桌規矩,同樣也很重要,因為這些規矩或是民族禁忌,或是地區傳統,不可不知,必須遵守,否則輕則鬧笑話,重則得罪人。
  • 毛澤東解放後首次韶山之行實錄,面對父母的墳墓肅立良久
    毛澤東笑著握著他的手說:「我們老朋友又見面了(1951年毛偉昂曾到北京參加過國慶觀禮,毛澤東還在家請他吃過飯),你去幫我把『山神』請來。」韶山土話稱地方官為「山神」,在這裡,毛澤東是讓毛偉昂把韶山公社黨委書記毛繼生叫來。毛繼生急忙趕來。他激動地對毛澤東說:「那年(1954年,毛繼生曾去北戴河看望毛澤東)您說要回韶山看看,如今您真的回來啦!」
  • 揭秘:毛澤東為何三到故宮而不入內?(圖)
    毛澤東與故宮有過一段淵源。他早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就讀時的老師易培基,1929年曾出任故宮博物院院長。1919年12月毛澤東率代表團赴京請願驅逐湖南軍閥張敬堯,即住在故宮腳下的福佑寺。  1954年4月,毛澤東曾在四日內三登故宮城牆。
  • 輪到你敬酒,不知道說什麼?別慌,記住這4句話就夠了
    所以敬酒詞千萬別亂說,也不要以為不重要就不說。其實很重要的,對於不善言辭的人,可能會有點難。小劉是一個特別靦腆的人,被人叫出去參加飯局,也是默默的喝酒。敬酒時最多說一句:」我敬你。「領導對於他的表現很是不滿,認為帶出去參加生意的飯局這種不會說話會影響到工作,便叫公司的人事對他講一講那些敬酒話術。
  • 毛澤東家風:立守規矩待親友
    嚴訂「約法三章」 毛澤東有8個表兄弟,相互之間關係都很好。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曾多次給他們寫信,寄錢寄物,也曾接他們進京觀光。但是,當親戚和朋友們紛紛給他寫信提出請他推薦參加工作或介紹到北京工作的要求時,毛澤東卻從未答應,他說這樣做「人民要說話的」。身邊的工作人員告訴毛澤東:「人民政府各機關部門,由於工作需要,招收了許多新人。
  • 農村老話:「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什麼意思?
    在農村當中人們都是比較講究一些規矩的,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特別是在一些重大事情上,村民們都會團結一致,齊心協力一起辦好。在農村我們經常農村老人教我們很多人生道理,比如農村老話:「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這是什麼意思?說得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