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不了的地方都叫做遠方,回不去的世界都叫做家鄉,我一直嚮往的卻是比遠更遠的地方。
兩岸在近10個月零接觸後,臺灣官方透過匿名放話強烈抨擊大陸。拒不接受九二共識的蔡政府言必稱維持現狀,卻一邊持續推去中國化,去蔣之外還加碼去孔。面對大陸高調反獨,切香腸式的「臺獨」能是臺灣獨立建國的終極戰略?
兩岸在近10個月零接觸後,臺灣官方透過匿名放話強烈抨擊大陸。拒不接受九二共識的蔡政府言必稱維持現狀,卻一邊持續推去中國化,去蔣之外還加碼去孔。面對大陸高調反獨,切香腸式的「臺獨」能是臺灣獨立建國的終極戰略?
大陸對臺政策升高反獨基調。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去年11月11日於紀念孫中山誕辰一百五十周年大會上向「臺獨」、港獨勢力喊話,連續用六個「任何」強調:「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日前提到「臺獨」之路走到盡頭就是統一」,亦是延續該政策。
蔡政府日前以匿名方式對「『臺獨』之路走到盡頭就是統一」的說法提出強烈回應,表達不滿的背後是看到了兩岸關係險峻的嚴重性。反應在施政上,蔡政府現在遇到會觸及升高「臺獨」衝突紅線的政策與法律都更加謹慎。以指標性的中華文化總會案,文總9日完成改選,蔡英文當上會長,秘書長林錦昌就公開表示不會改名。
綠執政的調子並沒有改變,一路的去中國化,加強臺灣民眾分離主義思維、敵我意思。這是從陳水扁執政時代延續至今的切香腸做法。最近的去蔣、管制退將赴大陸、訂定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保防法,乃至於討論將臺語改為國語都是一系列的動作。在大陸升高反獨時,民進黨政府的動作也更大、更急。 從2000年民進黨首度執政,扁政府就開始改教科書、公營事業正名,一步步做,中間隔了8年,扁沒完成的蔡繼續做。蔡英文上任後,民進黨完全執政,國際形勢也有不同,速度加快。日本駐臺的交流協會今年元旦已改為「日本臺灣交流協會」,臺灣駐日的亞東關係協會也預計年內改名為「臺灣日本關係協會」。扁政府啟動的正名運動,花了10多年,從公營事業進展到外國駐臺機構和臺灣駐外機構。有日本成功案例,獨派團體最近加大力度要求蔡政府進行外館改名。
綠營正以這種漸進的方式來去中國化,讓臺灣獨立於中國之外。臺灣建國黨主席黃國華接受媒體訪問就呈現了這種思維,他認為「臺灣獨立建國估計還需要20年,就可以走到終點。」所謂20年是指政黨輪替四遍至五遍。如果以扁政府到現在的16、17年來看,臺灣人的中國意識、本土意識前後出現了驚人的消長,加工獨融合了天然獨,對年輕一代產生很大影響。以目前國民黨的孱弱,民進黨推動政策的效率,如果沒有外力壓制,綠營過去17年完成的去中國化工程,現在或只要1、2年就可數倍。
民進黨是以積沙成塔的方式來推動分離意識,從扁政府到現在,每次小小個案往前推,頭過身就過。隨著蔡政府動作加大,大陸現在也升高收緊的動作,政協主席俞正聲日前在全國政協會議開幕的工作報告中即指出,「大陸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行徑」。
對於最近的情勢,臺灣出現兩派意見。
藍營學者、政治人物普遍憂心忡忡,擔心在兩岸缺乏溝通管道之下,蔡政府一路衝會很危險。曾任馬政府「國安會秘書長」的蘇起就說,「即使古時候兩邊在打仗時,都有使節會來往。」曾是「馬習會」幕僚的資深兩岸學者趙春山也呼籲蔡一定要溝通。
民進黨人則認為只要不踩「修憲」改號換旗等紅線,守著「中華民國」這塊招牌就沒事,對美日護臺顯得很有信心。
如今兩岸情勢已大不同,切香腸式的「臺獨」會能成為「臺獨」建國的終極戰略?這是不切實際的樂觀!
春茗送福,中評佳餚等您品嘗!
中評網手機APP
IOS版和安卓版均已「上桌」!
各位中評的真愛粉們,中評廚房為您準備了熱騰騰的「菜品」!
我是中評網手機 app,為了讓您能夠隨時隨地瀏覽最新中評新聞信息、把中評裝進口袋。經過數月的精心烹飪,我終於要上桌了~
如下兩岸最鮮美佳餚等你品嘗~
上菜了!
菜品名稱:中國評論新聞手機客戶端
配送方式:
1、微信掃描上圖二維碼即可把我成功下載到您的手機裡
2、打開瀏覽器,複製粘貼如下網址即可前往下載頁面
http://apple.co/2lWJ3ch(IOS用戶)
http://bit.ly/2mBG9XQ (安卓用戶)
大眾點評:如果覺得我還不錯請分享給您的朋友,如果您有任何意見建議,請在微信公眾號後臺或者本文文後留言給小評,給我們一個改進的機會~
中國評論通訊社(以下簡稱中評社)在臺灣問題及兩岸關係問題上是最具影響力的網絡媒體,也是兩岸四地四大通訊社之一,唯一一家可以同時進行兩岸最高層政治活動採訪的通訊社,包括採訪習近平外事活動及專機隨行採訪臺灣地區領導人外訪活動。同時,在中美關係、國際問題、港澳問題、東亞及東南亞問題方面,均發揮獨特的話語權作用。
中評社自1997年創立以來,已發展成為一家集通訊社、新聞網、新媒體、大數據、出版社、智庫為一體的新型傳播機構,立足香港、活躍臺灣、縱橫大陸、面向海外,輻射網絡讀者一億人以上。
上海市臺辦主任李文輝:
每天一早起來第一個看的就是中評社的新聞,才能掌握臺灣時事。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臺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
中評社每次發布的消息,特別是有關兩岸的都是做這種研究的學者必須每天早上要去看的去讀的!
中評社每次發布的消息,特別是有關兩岸的都是做這種研究的學者必須每天早上要去看的、去讀的、不可或缺的!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調創新中心專家委員鄭劍:
一年來我走訪不少國際智庫專家,他們在了解中國大陸的情況時有兩個東西必須看,其中一個就是香港的中評社...
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林富男:
中評帶給我們有關兩岸、華人世界的資訊實在太美滿太豐富了!我每天都要讀中評社新聞!
中國評論通訊社(中評社)是大中華地區第一家數位化網絡通訊社,目前已在香港、臺灣、北京、美國、加拿大、廣州、福州等地建立起比較完整的新聞採編網絡,尤以深度分析稿件見長,是兩岸關係新聞中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新聞與智庫媒體。
中評社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曾會見中評社高層訪問團,並親筆題詞:「中國評論:兩岸共同媒體」。
中評社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出席中評智庫基金會成立儀式暨第二屆港臺影響力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