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糖果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一歲半左右的寶寶,怕生,太黏媽媽,可能是許多家庭已經經歷或者正在經歷的事情。
「寶寶一刻都離不開我」這事兒可不值得高興
一位叫姍姍的寶媽家裡的孩子當然也不例外。
她家的寶寶一歲半的時候,非常依賴她,特別喜歡黏著她,她每次下班回家,不管是上廁所還是洗澡,只要離開孩子的視線範圍,孩子就會不安,哭鬧,甚至在廁所門口蹲守。
如果非要孩子到別的地方去,孩子會哭鬧的更厲害,簡直是撕心裂肺。
雖然知道每次都能很快再見到媽媽,卻還是不放心的要在廁所門口一遍一遍的喊媽媽。
寶寶1歲9個月的時候,姍姍父母實在帶不住孩子了,又不想請保姆、鐘點工幫忙照看寶寶或者幹點家務,沒辦法姍姍只能辭職回家做起了全職媽媽。
親身經歷了一年以後,姍姍才發現,原來寶寶黏媽媽,怕生愛哭鬧這些問題,並不是因為寶寶的性格差,跟媽媽的陪伴時長也沒有關係。
那麼造成這些問題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呢?
寶寶怕生黏媽媽,其中原因有三個
一歲半左右的寶寶黏媽媽,並不是因為有病,而是因為分離焦慮,和還沒形成的時間,空間概念這三大因素的原因。
1)分離焦慮症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中提到過:
寶寶在3個月左右就可以和陌生人正常接觸,但是隨著記憶和意識的發育,1歲左右開始有怕生的意識,1歲到1歲半可能出現「分離焦慮症」。
所謂「分離焦慮症」就是因為,寶寶在1歲之後,對這個世界逐漸形成認知,但由於媽媽哺育自己,他會認為媽媽是自己全世界的中心,所以一旦看不到媽媽,寶寶就會覺得世界都崩塌了。
導致一旦看不見媽媽,寶寶就會大哭,也就形成了所謂的「分離焦慮症」。
2)沒有時間觀念
寶寶1歲多的時候,是完全沒有時間觀念的,只要你一旦離開他的視線,他就開始焦慮,他並不知道你離開多久了,也不知道你是否還會回來。
如果你跟他說,「媽媽馬上就回來。」
可是他並不知道這個「馬上」是多久,他只會覺得:媽媽怎麼還不回來,是不是不回來了。
念及此,寶寶就會嚎啕大哭。
3)沒有空間觀念
1歲多的寶寶還沒有「客體永存」的概念,他以為媽媽不在了,就是消失了,並不知道此時媽媽還存在於自己看不見的另一個空間。
他也不知道「消失」的媽媽還會不會再次出現,所以就會陷入恐慌之中。
如何讓寶寶不再那麼「黏媽媽」
1)掌握離開的時間和方法
寶寶生病,或者睏倦,痛苦或者害怕的時候,儘量不要離開他,那樣只會加重他的分離焦慮。
如果需要外出,儘量把時間安排在寶寶吃飽睡足以後,離開的時候動靜不要太大,讓其他看護人和孩子在一起,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然後跟孩子道別並講好回來的時間,快速離開,但是千萬不要偷偷溜走。回到家的時候呢也要熱情的和寶寶打招呼,讓寶寶記住,媽媽還會再回來。
2)練習分離
可以和寶寶做一些短暫的分離遊戲,幫助他學會應對分離情緒。
比如練習媽媽離開寶寶,到另外一個房間待幾分鐘,告訴他你很快就回來,如果他鬧起來,就大聲叫他的名字,而不是趕緊跑出來。
慢慢的,他會懂得即使媽媽離開了,也不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情,重要的是媽媽說回來就一定會回來的。
3)陪伴,給足孩子愛
幫助寶寶重新安定下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寶寶需要的時候給他足夠的陪伴和愛。
如果你想要一歲多的寶寶像個大孩子一樣不黏媽媽,只會讓他更沒有安全感,更加對你寸步不離,害怕你離開。其實寶寶對媽媽的佔有欲,大概也只有生命初期的1000天會很強烈,之後隨著寶寶慢慢長大,自我意識增強以及穩定,他就沒有那麼怕生,也不會那麼捨不得和媽媽分離了。你可能會想念這段「世界只有一個中心就是媽媽」的時光的。
【糖果媽媽寄語】
媽媽多給寶寶一些關愛,多一些親親抱抱舉高高,少一些埋怨,一起度過這段鬧心的時光之後,以後回憶起來肯定不會只有孩子的哭鬧,反而會是母子相互依戀的的甜蜜。
【今日話題】
你家寶寶也有「分離焦慮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