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銀花 (文章原創,歡迎轉發)
「媽媽,你別走,你別走,哇哇......」
一直在家照顧寶寶的小檸最近上班了,這幾天,只要一到她出門的時間,準能聽到她家寶寶哇哇的哭聲。
下班碰到小檸,小檸發愁地說:「寶寶一周半了,爺爺奶奶願意幫忙,自己就上班了,可這幾天只要自己一離開,孩子都要哭一場。
變得越發黏人,有時自己只是上個廁所,他也會在門外嚎叫;想去買個菜,剛走到門口,他就哭開了;去上班時,每次都哭得撕心裂肺,真的沒有辦法,除非偷偷溜走,可下次他看得你更緊了。」
也許這就是「甜蜜的負擔」吧,一方面讓媽媽們有一種被需要的甜蜜感,另一方面,媽媽們又苦於「沒有一點自己的時間。」
01.為什麼寶寶不讓你離開
寶寶不讓媽媽離開,其實是分離焦慮,這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階段。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焦慮對象通常是與寶寶最親密的媽媽(其他的親密照料者也成立)。
分離焦慮一般始於孩子7個月左右。六個月前的寶寶,處於共生期,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而隨著寶寶的成長,到了7、8個月時,寶寶會發現自己和媽媽不是一體的,於是每當看不到媽媽時,分離焦慮就來了。
我們知道,物體是客觀存在的,即使你看不見它,它也是存在的。但是小寶寶還不能理解「客體永存性」,以為「看不見」就是「不存在」,媽媽離開就是媽媽消失了,所以寶寶和媽媽分開時會用哭鬧來抗拒媽媽的離開。這些都是正常的,幾乎每個寶寶都要經歷這一階段。
儘管每個寶寶出現分離焦慮的月齡不盡相同,一般在1-3歲之間達到頂峰。不過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的提升,分離焦慮會逐漸緩解。
但一些特別誘因,比如像小檸這種的長時間相處的分離,可能會導致寶寶的分離焦慮在某一段時間內特別嚴重。
02.分離時,寶寶哭是正常的
很多人認為,媽媽一走寶寶就哭,可能是寶寶安全感不好,寶寶不哭,就是安全感好。
在《美國育兒百科》裡提到過:
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家人或保姆告訴你,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千萬不要急著高興,這只是因為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所以我們不能簡單以寶寶哭不哭來判斷,而是要根據母嬰依戀關係來判定。
心理學上,把嬰兒與撫養者之間的情感連接稱為「依戀」。
在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測驗中,將嬰兒的依戀關係分為三類:安全型,迴避型(不安全型),焦慮-矛盾型(不安全型)。
●.安全型依戀:媽媽離開時嚎啕大哭,回來後又開心地要媽媽抱,能繼續玩耍。
●.迴避型 :媽媽離開或回來都無所謂。這類兒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與母親的安慰沒有差別。
●.焦慮-矛盾型:媽媽離開時大哭不止,回來後生氣,甚至打媽媽,既尋求與媽媽的接觸,又顯示出反抗甚至發怒的矛盾心理,不能再繼續玩遊戲。
所以在你離開時和回來後,只要寶寶能表達對媽媽的思念,不論是哭鬧還是撒嬌,都是好的。因為寶寶認為媽媽是最可靠的、值得信賴的人,才能毫無顧忌地哭鬧,這是母嬰依戀關係健康的表現。
03.媽媽外出時的告別方式加劇了孩子的分離焦慮
媽媽因為工作或其它原因,都會有外出離開寶寶的時候,在分離時,媽媽給予寶寶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
但有些媽媽採用了不恰當的告別方式,加劇了孩子的分離焦慮。
比如:
①在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就偷偷溜走了。
②騙孩子「媽媽只走一會兒,你馬上就能看到媽媽。」
③捨不得與孩子分離,情緒低落,孩子一哭就陪著孩子哭。
④沒有任何表示,當著孩子面,徑直就走了。
雖然我很理解,媽媽要離開寶寶的心情,但是這些告別方式對寶寶來說簡直就是噩夢。在他的小小認知裡,會認為是媽媽不愛自己、不要自己了。
所以家長要避開不告而別,幫助寶寶明白,媽媽出去是工作,但下班回來就會陪寶寶了,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
04.如何正確的離開孩子
1.幫助寶寶認識「客體永存性」
在寶寶七八個月大時,你講道理講不通時,我們可以利用小遊戲,幫助寶寶認識「永存性」
可以多和寶寶玩「躲貓貓」遊戲,媽媽可以用一塊布把自己的臉擋住,或者先找個地方躲起來幾秒鐘,然後喜悅地出現,告訴寶寶:「你只是暫時看不見媽媽了,但媽媽一直都在。」
或者在平時的生活中和寶寶短暫分離。比如,告訴寶寶去隔壁房間拿個玩具,去廚房喝杯水,每次的時間可以稍微拉長一點,然後告訴寶寶「媽媽回來了」,讓寶寶意識到:玩具不見了還可以找到,媽媽離開了還可以再回來。
2.鄭重地和孩子告別
等孩子1歲左右,能走了,也能聽懂話了,每次離開都要鄭重地和孩子告別,告訴孩子你要去哪裡,幹什麼,什麼時候回來。剛開始可能有點兒難,但次數多了,寶寶知道「媽媽會回來的」,這也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3.出門前給孩子一個儀式感
這是我自己的經驗,我覺得效果也非常好。我是寶寶快兩歲時開始上班的,每次離開前,我們會有一些小儀式:
我會告訴寶寶,媽媽一會兒要上班去了,現在我可以給你講個你喜歡的繪本故事,你挑哪一本。(講故事或者玩寶寶喜歡的遊戲都可以,其實就是給孩子心裡一個緩衝,讓他能接受媽媽要上班去的事實)
在離開時,我會抱抱、親親他,並且他也會親我一下,增加和寶寶的親密感,然後互相說「byebye」,和寶寶建立一種分別儀式。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知道媽媽是愛他的。
有時我也會在離開時和他有個約定,比如回來時給買好吃的藍莓或是其它小禮物,下班回來,帶給他,也能增加孩子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4.回來後,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回來後,我都會熱情和寶寶打招呼,給寶寶一個抱抱或親親,「媽媽回來了!」
陪寶寶玩一段時間,再去做其他工作。或者寶寶有需要了,那放下手頭的工作先滿足他。
專注、高質量的陪伴,會讓孩子感受到愛,即使媽媽去上班了,但媽媽還是那麼愛我。這會讓寶寶心安,長此以往,寶寶就不會哭鬧著阻攔媽媽出門了。
5.提升家庭其他看護人的陪伴質量
除了和媽媽在一起感到開心,家庭其他成員的陪伴質量也要提高。除了滿足寶寶的吃喝拉撒睡的需求,也要滿足寶寶的精神需要。比如抱抱寶寶,帶寶寶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帶著孩子做遊戲,唱歌、跳舞,讓寶寶感受到快樂。這樣,即使媽媽不在家,寶寶也不會無聊。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寶寶黏媽媽,是因為在寶寶心裡,擁有了媽媽就等於擁有了全世界,媽媽提前做好準備,也能幫寶寶提前結束分離焦慮。
也許從某個時刻起,當你離開時,寶寶不再哭鬧;當他讀幼兒園、上學離你越來越遠時,媽媽們會不會悵然若失?那個黏人的小傢伙這麼快就長大了。
所以,請珍惜這段時光吧,溫柔點兒,耐心點兒。
高級育兒師,一手養娃,一手寫作,關注母嬰健康和0-10歲孩子的養育和教育,獲取更多育兒資訊,歡迎關注銀花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