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一離開寶寶就哭鬧,哭就對了,不哭問題可能更大

2021-01-18 銀花育兒

文/銀花 (文章原創,歡迎轉發)

「媽媽,你別走,你別走,哇哇......」

一直在家照顧寶寶的小檸最近上班了,這幾天,只要一到她出門的時間,準能聽到她家寶寶哇哇的哭聲。

下班碰到小檸,小檸發愁地說:「寶寶一周半了,爺爺奶奶願意幫忙,自己就上班了,可這幾天只要自己一離開,孩子都要哭一場。

變得越發黏人,有時自己只是上個廁所,他也會在門外嚎叫;想去買個菜,剛走到門口,他就哭開了;去上班時,每次都哭得撕心裂肺,真的沒有辦法,除非偷偷溜走,可下次他看得你更緊了。」

也許這就是「甜蜜的負擔」吧,一方面讓媽媽們有一種被需要的甜蜜感,另一方面,媽媽們又苦於「沒有一點自己的時間。」

01.為什麼寶寶不讓你離開

寶寶不讓媽媽離開,其實是分離焦慮,這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階段。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焦慮對象通常是與寶寶最親密的媽媽(其他的親密照料者也成立)。

分離焦慮一般始於孩子7個月左右。六個月前的寶寶,處於共生期,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而隨著寶寶的成長,到了7、8個月時,寶寶會發現自己和媽媽不是一體的,於是每當看不到媽媽時,分離焦慮就來了。

我們知道,物體是客觀存在的,即使你看不見它,它也是存在的。但是小寶寶還不能理解「客體永存性」,以為「看不見」就是「不存在」,媽媽離開就是媽媽消失了,所以寶寶和媽媽分開時會用哭鬧來抗拒媽媽的離開。這些都是正常的,幾乎每個寶寶都要經歷這一階段。

儘管每個寶寶出現分離焦慮的月齡不盡相同,一般在1-3歲之間達到頂峰。不過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的提升,分離焦慮會逐漸緩解。

但一些特別誘因,比如像小檸這種的長時間相處的分離,可能會導致寶寶的分離焦慮在某一段時間內特別嚴重。

02.分離時,寶寶哭是正常的

很多人認為,媽媽一走寶寶就哭,可能是寶寶安全感不好,寶寶不哭,就是安全感好。

在《美國育兒百科》裡提到過:

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家人或保姆告訴你,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千萬不要急著高興,這只是因為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所以我們不能簡單以寶寶哭不哭來判斷,而是要根據母嬰依戀關係來判定。

心理學上,把嬰兒與撫養者之間的情感連接稱為「依戀」。

在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測驗中,將嬰兒的依戀關係分為三類:安全型,迴避型(不安全型),焦慮-矛盾型(不安全型)。

●.安全型依戀:媽媽離開時嚎啕大哭,回來後又開心地要媽媽抱,能繼續玩耍。

●.迴避型 :媽媽離開或回來都無所謂。這類兒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與母親的安慰沒有差別。

●.焦慮-矛盾型:媽媽離開時大哭不止,回來後生氣,甚至打媽媽,既尋求與媽媽的接觸,又顯示出反抗甚至發怒的矛盾心理,不能再繼續玩遊戲。

所以在你離開時和回來後,只要寶寶能表達對媽媽的思念,不論是哭鬧還是撒嬌,都是好的。因為寶寶認為媽媽是最可靠的、值得信賴的人,才能毫無顧忌地哭鬧,這是母嬰依戀關係健康的表現。

03.媽媽外出時的告別方式加劇了孩子的分離焦慮

媽媽因為工作或其它原因,都會有外出離開寶寶的時候,在分離時,媽媽給予寶寶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

但有些媽媽採用了不恰當的告別方式,加劇了孩子的分離焦慮。

比如:

①在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就偷偷溜走了。

②騙孩子「媽媽只走一會兒,你馬上就能看到媽媽。」

③捨不得與孩子分離,情緒低落,孩子一哭就陪著孩子哭。

④沒有任何表示,當著孩子面,徑直就走了。

雖然我很理解,媽媽要離開寶寶的心情,但是這些告別方式對寶寶來說簡直就是噩夢。在他的小小認知裡,會認為是媽媽不愛自己、不要自己了。

所以家長要避開不告而別,幫助寶寶明白,媽媽出去是工作,但下班回來就會陪寶寶了,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

04.如何正確的離開孩子

1.幫助寶寶認識「客體永存性」

在寶寶七八個月大時,你講道理講不通時,我們可以利用小遊戲,幫助寶寶認識「永存性」

可以多和寶寶玩「躲貓貓」遊戲,媽媽可以用一塊布把自己的臉擋住,或者先找個地方躲起來幾秒鐘,然後喜悅地出現,告訴寶寶:「你只是暫時看不見媽媽了,但媽媽一直都在。」

或者在平時的生活中和寶寶短暫分離。比如,告訴寶寶去隔壁房間拿個玩具,去廚房喝杯水,每次的時間可以稍微拉長一點,然後告訴寶寶「媽媽回來了」,讓寶寶意識到:玩具不見了還可以找到,媽媽離開了還可以再回來。

2.鄭重地和孩子告別

等孩子1歲左右,能走了,也能聽懂話了,每次離開都要鄭重地和孩子告別,告訴孩子你要去哪裡,幹什麼,什麼時候回來。剛開始可能有點兒難,但次數多了,寶寶知道「媽媽會回來的」,這也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3.出門前給孩子一個儀式感

這是我自己的經驗,我覺得效果也非常好。我是寶寶快兩歲時開始上班的,每次離開前,我們會有一些小儀式:

我會告訴寶寶,媽媽一會兒要上班去了,現在我可以給你講個你喜歡的繪本故事,你挑哪一本。(講故事或者玩寶寶喜歡的遊戲都可以,其實就是給孩子心裡一個緩衝,讓他能接受媽媽要上班去的事實)

在離開時,我會抱抱、親親他,並且他也會親我一下,增加和寶寶的親密感,然後互相說「byebye」,和寶寶建立一種分別儀式。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知道媽媽是愛他的。

有時我也會在離開時和他有個約定,比如回來時給買好吃的藍莓或是其它小禮物,下班回來,帶給他,也能增加孩子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4.回來後,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回來後,我都會熱情和寶寶打招呼,給寶寶一個抱抱或親親,「媽媽回來了!」

陪寶寶玩一段時間,再去做其他工作。或者寶寶有需要了,那放下手頭的工作先滿足他。

專注、高質量的陪伴,會讓孩子感受到愛,即使媽媽去上班了,但媽媽還是那麼愛我。這會讓寶寶心安,長此以往,寶寶就不會哭鬧著阻攔媽媽出門了。

5.提升家庭其他看護人的陪伴質量

除了和媽媽在一起感到開心,家庭其他成員的陪伴質量也要提高。除了滿足寶寶的吃喝拉撒睡的需求,也要滿足寶寶的精神需要。比如抱抱寶寶,帶寶寶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帶著孩子做遊戲,唱歌、跳舞,讓寶寶感受到快樂。這樣,即使媽媽不在家,寶寶也不會無聊。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寶寶黏媽媽,是因為在寶寶心裡,擁有了媽媽就等於擁有了全世界,媽媽提前做好準備,也能幫寶寶提前結束分離焦慮。

也許從某個時刻起,當你離開時,寶寶不再哭鬧;當他讀幼兒園、上學離你越來越遠時,媽媽們會不會悵然若失?那個黏人的小傢伙這麼快就長大了。

所以,請珍惜這段時光吧,溫柔點兒,耐心點兒。

高級育兒師,一手養娃,一手寫作,關注母嬰健康和0-10歲孩子的養育和教育,獲取更多育兒資訊,歡迎關注銀花育兒!

相關焦點

  • 寶寶一過滿月就哭鬧暴躁?「二月哭」說來就來,應對方法都在這了
    媽媽們也是因為新手才會如此,因為有經驗的寶媽一定聽說過「二月哭」。「二月哭」就是寶寶出生進入第二個月的時候,就會經常不定時的哭鬧,而且還不容易安撫。多數時候是因為寶寶在經歷腸絞痛!第一次應對寶寶「腸絞痛」的新手媽媽們肯定拍著腦袋不知所措。
  • 一哭就抱會寵壞寶寶?早期常遇的2大難題,做對了並不會慣壞孩子
    諸如此類的話語還有很多,不同的媽媽有不同的建議。相信很多新手寶媽們也一度陷入迷茫,這些過來人的經驗,到底哪些能聽,哪些不能聽呢?接下來,我們來聊聊新手媽媽常遇到的兩大難題,做對了不會慣壞娃01第一個問題:餵養寶寶該按需還是按時?
  • 寶寶這樣哭可能是生病了,可惜有些媽媽知道的太晚了!
    由於間歇時寶寶嬉笑如常,有的父母就認為寶寶是在發脾氣鬧人,而忽視了疾病的可能。如果孩子陣發性劇哭時滿床打滾,額部出汗,面色發白,哭聲悽涼,拒絕任何人觸摸腹部。若強行上前觸摸時,孩子非常驚恐,很有可能是膽道蛔蟲或腸套疊。若哭鬧不劇烈,忽緩忽急,時發時止,無節奏感,又喜歡讓別人揉肚子,則可能是腸道蛔蟲症或消化不良。
  • 寶寶哭鬧不睡,是一哭就哄,還是放著不管?如何讓寶寶自行入睡?
    不能用哭聲免疫法,又不能一哭就抱,那還要不要管孩子睡前哭泣了?孩子問題多,當媽的也是頭痛不已,找了半天資料卻發現又有很多背道而馳。下面是@鈞媽 的育兒感想,大家可以看一下。因為哭到第五分鐘時,事實上孩子正在憤怒哭泣,您的動作反而成為反作用,輕拍寶寶的背也一樣,可能您輕拍孩子也一樣會使其哭泣更嚴重,不要對新生兒拍背(這對三個月後的孩子比較有效),也不要在孩子哭五分鐘時就去安撫。
  • 寶寶這麼哭,可能是生病了
    突然有一天,寶寶的哭聲和平常不太一樣了,無論是撫觸、餵奶、逗笑都無法讓他停止啼哭,這時你就要特別注意了,異常的啼哭,可能預示著寶寶身體有些不舒服了。聰明的媽媽們快來試試分辨寶寶各種哭聲,趕緊幫寶寶脫離病痛折磨吧。
  • 「一月睡,二月哭」,寶寶哭鬧原因有三,安撫嬰兒這樣做
    孩子媽一晚上起來五六次,睡眠嚴重不足。並且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照顧孩子的方式不對,才導致月子裡的「天使寶寶」身體出了什麼問題。其實在我護理過的孩子中,這樣在60天左右,突然從天使寶寶「黑化」成為小惡魔的並不在少數,老輩人也有:「一月睡,二月哭」的說法。
  • 寶寶哭鬧能不能抱?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答案:抱就對了!
    很多父母面對寶寶哭泣時,都表示沒有辦法。有些家長聽到寶寶哭泣就會立刻去抱,而有些家長認為寶寶哭泣,如果不是因為有需求,不能立刻去抱他,否則會養成壞習慣。那麼寶寶哭泣究竟要不要抱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娃一哭,我們就想抱?
  • 寶寶為什麼總是哭,頻繁哭鬧哄不好,要不要上醫院看看?
    對新手爸媽來說,寶寶哭鬧的功力總是讓人難以招架。他怎麼又哭了?怎樣才能讓他別哭了?老是哭會不會有問題?
  • 「一月睡,二月哭」,寶寶哭鬧不要慌,父母可以嘗試這樣安撫
    每一個寶寶都是天使,他們降臨到父母身邊,給全家人帶來無盡的歡樂。雖然育兒的道路非常辛苦,但是看到寶寶一天天健康成長,相信再多的苦,父母都覺得值得。和帶娃的辛苦相比,父母更擔心的是寶寶哪裡不舒服,相信每一位父母最怕的就是寶寶哭。因為這代表寶寶有了小情緒,但是由於他們還不具備語言能力,所以往往會讓父母抓狂,到底寶寶哪裡不適呢?
  • 一分別就哭,怎麼破解孩子的哭鬧不放?
    在一哭就哄?贏在孩子輸在家長,三招解決娃娃哭鬧中,我們分享過如何解決孩子的哭鬧問題。今天我們詳細聊一聊~每個人都有離開家的那一刻、離開過父母的那個時刻,可是這個過程並不是容易的,想想有好多大學生離開家出去上學,也會格外想念自己的爸爸媽媽,那更何況那麼小的小朋友呢?以下這幾點,你千萬不要去做。
  • 剛出生的寶寶為什麼只要媽媽一抱就不哭,這裡的原因,真的很神奇
    ,因為有的時候,媽媽一抱孩子,寶寶就不哭了,其實這並不是孩子的大腦認出了媽媽,而是通過氣味認出媽媽的。寶寶為什麼能通過氣味分辨出誰是媽媽呢媽媽的肚子上,他自己就能蠕動到乳房處吃奶,剛出生的寶寶雖然可能沒有睜開眼睛,但是嗅覺是非常正常的,出於這種反射條件,一旦聞到媽媽身上那種特別的味道,寶寶就會覺得熟悉,很有安全感,就不會再哭鬧了。曾經有人做過實驗來證實這件事兒,一個生產完三個月的媽媽和剛生產完的媽媽,孩子到剛生產完的媽媽懷裡就立馬不哭了。其實也是非常的神奇的。
  • 寶寶老哭會傷眼睛?看這篇就對了!
    寶寶老哭會傷眼睛?看這篇就對了!寶寶老是哭,會不會把眼睛哭壞了?如何確定寶寶的眼睛是否健康呢?啼哭是嬰兒的表達方式,餓了、累了、困了等不舒服的時候都會哭,而且哭可以鍛鍊嬰兒的肺功能,但要注意過長時間的啼哭可能會對孩子的咽喉產生一定影響,所以要及時找出孩子啼哭的原因,對症治療。
  • 寶寶一直哭,要不要哄呢?——應對寶寶哭鬧的三種常見方法
    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簡稱ABA)是關於人類行為共通的基本原理的一門應用科學。ABA常被用於幹預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且已被肯定是自閉症教育中最有效的介入策略。除去幹預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兒童,ABA中的一些簡單的概念和方法也適用於正常發育的寶寶,可用於解決寶寶的「眼淚攻勢」。
  • 寶寶看不見媽媽就哭,這可能是「分離焦慮症」,3招教你解決問題
    本文為糖果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一歲半左右的寶寶,怕生,太黏媽媽,可能是許多家庭已經經歷或者正在經歷的事情。她家的寶寶一歲半的時候,非常依賴她,特別喜歡黏著她,她每次下班回家,不管是上廁所還是洗澡,只要離開孩子的視線範圍,孩子就會不安,哭鬧,甚至在廁所門口蹲守。如果非要孩子到別的地方去,孩子會哭鬧的更厲害,簡直是撕心裂肺。
  • 寶寶一哭就抱會慣壞他?兩個研究結果告訴你寶寶哭鬧到底要不要抱
    文丨飯飯媽 當媽媽聽到寶寶的哭聲後,第一反應肯定是去抱著寶寶,看看寶寶是不是有哪裡不舒服,看看寶寶是不是餓了或是想要便便了等等。
  • 寶寶一上幼兒園就哭,其實是專門哭給家長看,寶媽別被「套路」了
    剛開始和小糖果說的時候,她並沒有感到排斥,還興致勃勃的問許多關於幼兒園的問題。但第一次把女兒送到幼兒園後,女兒就變臉了,之前承諾的不哭不鬧都成了「泡沫」,糖果死死抓住我的衣服不放,任我怎麼勸都沒有用。幼兒園的老師卻對此頗有經驗,她對我說寶寶都是「專門」哭給家長看的,讓我直接走了,回家之後我忍不住給老師發消息,詢問小糖果的狀況。老師拍了照片,我一看糖果正在乖乖的玩玩具呢。
  • 1歲女兒哭鬧不止,徐崢狠心不哄,「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太害人
    徐崢解釋道,因為自己曾經看過一些養育孩子方面的書籍,書中介紹讓孩子不哭不鬧的方法,就是在孩子哭鬧的第一時間不要理孩子,當孩子看到自己哭鬧不起作用時,孩子就會減少哭鬧的行為了。不過,他承認自己太著急了,應該順應孩子的成長。02徐崢提到的這個讓孩子減少哭鬧的方法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提出的。
  • 「慢半拍」寶寶上幼兒園,第一天不哭第二天哭,如何適應幼兒園?
    「慢半拍」寶寶,上幼兒園第一天不哭,第二天哭朋友方玲的兒子從小就皮實,看起來沒心沒肺的,去年9月份的時候,送兒子去了幼兒園。本來方玲還擔心兒子天天跟在自己身邊,突然上幼兒園會哭鬧一場,沒想到第一天出奇的順利,兒子還以為是刷卡進地鐵,進了幼兒園還跟她揮手告別。
  • 寶寶不滿足就哭鬧怎麼辦 如何糾正孩子這樣的行為
    「要這個要那個」,大概是家長聽到寶寶說得最頻繁的話:「媽媽,我要這個汽車。」「不行,家裡已經有很多汽車了!每次都是買完就扔一邊。」「我要,我要,我就要!」「不行,不行,就不行!」媽媽不肯就範,孩子開始邊哭邊鬧,媽媽的說話分貝也一陣高過一陣。
  • 腸絞痛寶寶哭不停、哄不好, 究竟怎麼辦?
    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起早不怕熬夜,就怕寶寶哭,更怕一哭就停不下。有的寶寶白天好好的,一到傍晚哭哭哭;好不容易睡著了,睡到半夜又哭哭哭。不餵奶,他使勁扯;一餵奶,他又撇頭又蹬腿;怎麼哄都沒用,分分鐘哭到讓人崩潰。寶寶哭得聲嘶力竭,媽媽哄得心力交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