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育兒知識樹
當年徐崢和黃渤曾經一起做客《魯豫有約》,黃渤講述了徐崢養育女兒的一個小故事。
在女兒徐小寶1歲的時候,徐崢就開始訓練女兒的獨立性,給她分床睡,讓她自己睡一個房間。
有一次,女兒哭鬧不止,徐崢聽到了,但他沒進去哄抱孩子,把門打開了一點縫隙,趴在門縫上看女兒到底能哭長時間。
陶虹想要去哄抱孩子,被徐崢攔住了:「孩子哭的時候,千萬不要管她,鬧一陣哭完就行了,不要慣著她。」
陶虹沒辦法,但受不了寶寶的哭聲,就到樓下去了。
不一會兒,家裡的其他人過來想哄下孩子,也都被徐崢阻止了,「不行,一定要熬過這段時間,熬過去我們就勝利了。以後孩子就好帶了。」
結果,徐崢剛說完,屋裡傳來「嘭」地一聲響,隨後孩子哇哇大哭。
徐崢被嚇了一跳,趕緊跑進屋看,孩子不知道怎麼地手抓著床邊,自己爬了出來,重心不穩地頭朝下摔下去了。
陶虹聽到動靜,趕緊跑上來,看到孩子摔倒在地,心疼地不得了,把徐崢臭罵了一頓。
徐崢解釋道,因為自己曾經看過一些養育孩子方面的書籍,書中介紹讓孩子不哭不鬧的方法,就是在孩子哭鬧的第一時間不要理孩子,當孩子看到自己哭鬧不起作用時,孩子就會減少哭鬧的行為了。
不過,他承認自己太著急了,應該順應孩子的成長。
徐崢提到的這個讓孩子減少哭鬧的方法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提出的。
依據華生提出的理論,他認為孩子不需要更多的情感交流,孩子的行為可以被訓練,通過不及時回應孩子來矯正孩子哭鬧的行為,最終達到讓孩子減少對父母的依賴的目的,家長養育孩子更省心、更輕鬆。
這個方法曾經在美國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也被一些中國的父母極力推崇。當然,約翰·華生本人也將這套理論運用於自己的孩子養育過程中。
然而,這卻讓他的後代走向了不幸的人生。
他的大兒子雷納,因為自己的情感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重視,患上了抑鬱症,為了緩解自己的痛苦,他學習精神分析,成了精神分析專家,但也無法治癒自己的痛苦,在三十多歲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雷納曾經在日記中寫道:
「我追溯了從前的自己,從童年到嬰兒,我發現我成長的過程是冰冷的、機械的,缺少正常人生活中的色彩,這或許是我人生痛苦的源頭。
我的父親在教育中,剝奪了我和我弟弟妹妹的所有感情基礎,或許他也沒有意識到吧。」
華生的女兒瑪麗沉默易怒,酗酒成癮,也曾多次自殺,並且也將悲劇傳給了下一代:華生的外孫女也對生命充滿絕望。
而華生的小兒子一直流浪,沒有工作,靠華生的接濟才能生活。
這一錯誤的理論讓華生自食其果,也許他在晚年時也曾後悔不已。
對於尚未學會表達的孩子,哭鬧是他們表達需求的一個方式,如果沒有找出孩子哭鬧的原因就直接任其哭鬧,只會剝奪孩子的安全感,傷害孩子的情感需求。
通常,1歲左右的寶寶,哭鬧的原因無非是以下幾種:
(1)當寶寶有生理性的需求時,比如感覺到餓了、渴了、拉了,他們會通過哭鬧的方式來向父母傳達自己的需求,或者當寶寶想要睡覺,但因為某種原因,他無法入睡時,他們也會哭鬧不止。這時需要父母觀察判斷寶寶哭泣的原因,從而滿足寶寶的需求。
(2)當寶寶生病了,感覺到身體不舒服時,有些寶寶會哭鬧得特別厲害,這時候的哭聲跟餓了或者煩了的哭聲不一樣,可能更急或更尖。如果一個平常很安靜的寶寶突然變得很愛哭,很有可能是因為生病了,需要父母們多留意寶寶的不同哭聲,給寶寶更好的照顧。
(3)有時候,寶寶僅僅可能想要大人多抱抱,他們也會哭,尤其是一些高敏感的寶寶,可能一刻也離不開媽媽的懷抱,誰抱都不行,這是因為高敏感寶寶天生的神經元不同,很容易感知到外界環境的變化,相對於其他寶寶更難適應新的環境,只有媽媽的懷抱對他們來說是最安全的。
無論哪一種原因,寶寶們都在通過哭鬧來傳達自己的需求,只有當大人們滿足了寶寶的需求,他們才會心滿意足地停止哭鬧。及時回應寶寶的哭鬧,會讓寶寶覺得時刻有人在關注著自己,被保護著,寶寶的心理才會處於健康、自由的狀態。
而無視寶寶的哭鬧,一昧地認為寶寶的哭鬧是對父母的折磨和要挾,寶寶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慢慢會影響寶寶的性格、甚至心理健康。
不過,對於已經學會了用語言表達的孩子,如果仍然頻繁通過哭鬧來要求家長滿足自己的需求,父母才應該減少「一哭就哄」的習慣,正確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科學拒絕孩子不合理的哭鬧要求。
因此,對於剛出生到1歲多的寶寶,在他們尚未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哭鬧是他們向大人傳遞自己需求的方式,無需擔心「一哭就哄」會慣壞孩子,而是應該在聽到寶寶哭聲的第一時間回應寶寶,給予寶寶及時的關注和充足的安全感。
在充滿安全感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當他們學會了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他們自然會減少哭鬧的行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