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女兒哭鬧不止,徐崢狠心不哄,「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太害人

2020-08-28 育兒知識樹

文/育兒知識樹

01

當年徐崢和黃渤曾經一起做客《魯豫有約》,黃渤講述了徐崢養育女兒的一個小故事。

在女兒徐小寶1歲的時候,徐崢就開始訓練女兒的獨立性,給她分床睡,讓她自己睡一個房間。

有一次,女兒哭鬧不止,徐崢聽到了,但他沒進去哄抱孩子,把門打開了一點縫隙,趴在門縫上看女兒到底能哭長時間。

陶虹想要去哄抱孩子,被徐崢攔住了:「孩子哭的時候,千萬不要管她,鬧一陣哭完就行了,不要慣著她。」

陶虹沒辦法,但受不了寶寶的哭聲,就到樓下去了。

不一會兒,家裡的其他人過來想哄下孩子,也都被徐崢阻止了,「不行,一定要熬過這段時間,熬過去我們就勝利了。以後孩子就好帶了。」

結果,徐崢剛說完,屋裡傳來「嘭」地一聲響,隨後孩子哇哇大哭。

徐崢被嚇了一跳,趕緊跑進屋看,孩子不知道怎麼地手抓著床邊,自己爬了出來,重心不穩地頭朝下摔下去了。

陶虹聽到動靜,趕緊跑上來,看到孩子摔倒在地,心疼地不得了,把徐崢臭罵了一頓。

徐崢解釋道,因為自己曾經看過一些養育孩子方面的書籍,書中介紹讓孩子不哭不鬧的方法,就是在孩子哭鬧的第一時間不要理孩子,當孩子看到自己哭鬧不起作用時,孩子就會減少哭鬧的行為了。

不過,他承認自己太著急了,應該順應孩子的成長。

02

徐崢提到的這個讓孩子減少哭鬧的方法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提出的。

依據華生提出的理論,他認為孩子不需要更多的情感交流,孩子的行為可以被訓練,通過不及時回應孩子來矯正孩子哭鬧的行為,最終達到讓孩子減少對父母的依賴的目的,家長養育孩子更省心、更輕鬆。

這個方法曾經在美國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也被一些中國的父母極力推崇。當然,約翰·華生本人也將這套理論運用於自己的孩子養育過程中。

然而,這卻讓他的後代走向了不幸的人生。

他的大兒子雷納,因為自己的情感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重視,患上了抑鬱症,為了緩解自己的痛苦,他學習精神分析,成了精神分析專家,但也無法治癒自己的痛苦,在三十多歲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雷納曾經在日記中寫道:

「我追溯了從前的自己,從童年到嬰兒,我發現我成長的過程是冰冷的、機械的,缺少正常人生活中的色彩,這或許是我人生痛苦的源頭。

我的父親在教育中,剝奪了我和我弟弟妹妹的所有感情基礎,或許他也沒有意識到吧。」

華生的女兒瑪麗沉默易怒,酗酒成癮,也曾多次自殺,並且也將悲劇傳給了下一代:華生的外孫女也對生命充滿絕望。

而華生的小兒子一直流浪,沒有工作,靠華生的接濟才能生活。

這一錯誤的理論讓華生自食其果,也許他在晚年時也曾後悔不已。

03

對於尚未學會表達的孩子,哭鬧是他們表達需求的一個方式,如果沒有找出孩子哭鬧的原因就直接任其哭鬧,只會剝奪孩子的安全感,傷害孩子的情感需求。

通常,1歲左右的寶寶,哭鬧的原因無非是以下幾種:

(1)當寶寶有生理性的需求時,比如感覺到餓了、渴了、拉了,他們會通過哭鬧的方式來向父母傳達自己的需求,或者當寶寶想要睡覺,但因為某種原因,他無法入睡時,他們也會哭鬧不止。這時需要父母觀察判斷寶寶哭泣的原因,從而滿足寶寶的需求。

(2)當寶寶生病了,感覺到身體不舒服時,有些寶寶會哭鬧得特別厲害,這時候的哭聲跟餓了或者煩了的哭聲不一樣,可能更急或更尖。如果一個平常很安靜的寶寶突然變得很愛哭,很有可能是因為生病了,需要父母們多留意寶寶的不同哭聲,給寶寶更好的照顧。

(3)有時候,寶寶僅僅可能想要大人多抱抱,他們也會哭,尤其是一些高敏感的寶寶,可能一刻也離不開媽媽的懷抱,誰抱都不行,這是因為高敏感寶寶天生的神經元不同,很容易感知到外界環境的變化,相對於其他寶寶更難適應新的環境,只有媽媽的懷抱對他們來說是最安全的。

無論哪一種原因,寶寶們都在通過哭鬧來傳達自己的需求,只有當大人們滿足了寶寶的需求,他們才會心滿意足地停止哭鬧。及時回應寶寶的哭鬧,會讓寶寶覺得時刻有人在關注著自己,被保護著,寶寶的心理才會處於健康、自由的狀態。

而無視寶寶的哭鬧,一昧地認為寶寶的哭鬧是對父母的折磨和要挾,寶寶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慢慢會影響寶寶的性格、甚至心理健康。

不過,對於已經學會了用語言表達的孩子,如果仍然頻繁通過哭鬧來要求家長滿足自己的需求,父母才應該減少「一哭就哄」的習慣,正確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科學拒絕孩子不合理的哭鬧要求。

04

因此,對於剛出生到1歲多的寶寶,在他們尚未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哭鬧是他們向大人傳遞自己需求的方式,無需擔心「一哭就哄」會慣壞孩子,而是應該在聽到寶寶哭聲的第一時間回應寶寶,給予寶寶及時的關注和充足的安全感。

在充滿安全感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當他們學會了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他們自然會減少哭鬧的行為。

END.

相關焦點

  •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他的兒女結局如何?太諷刺
    本期話題:「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他的兒女結局如何?太諷刺。曾經被很多家長推崇的「娃抱不哭,不哭才抱!」的育兒模式,至今仍然讓很多新手父母都躍躍欲試。覺得這樣的養育方式,可以讓寶寶更加聽話。這種哭聲免疫法受到家長,尤其是受到越來越多年輕寶媽們的推崇。這種教育方法是美國心理學家華生提出來的:當孩子正在哭泣的時候,父母不能夠第一時間去擁抱孩子。
  • 年輕父母抱臂觀望孩子趴地上哭鬧,不扶也不哄:你哭你的,我們就看看
    一個小朋友趴在地上放聲大哭,年輕的爸爸媽媽站在不遠的地方淡定地看著。夫妻倆抱著膀子,既不上去把孩子扶起來,也不著急哄:你哭你的,我們就看看。網友:「三觀正的90後爸媽,我只想說:幹得漂亮!」:孩子太愛哭了,眼睛像是裝了水龍頭開關一樣,隨時隨地都可以大哭一場。
  • 「不哭才抱」的孩子怎麼樣了?看看過來人的案例,別毀了孩子
    有人說必須抱,孩子那麼小又不會說話,做父母的怎麼能看著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卻不管呢?萬一哭出個好歹該怎麼辦啊!還有人說,要等孩子哭完了再抱,既不慣著孩子也給了他安全感。 面對孩子哭鬧不止,家長究竟用哪種應對方法,才是正確的呢?
  • 嬰兒「一哭就抱」對不對?孩子將獲得3種「能量」,花錢都買不來
    孩子是以哭鬧的方式來到這個世界的,平時在生活當中,他們也會有哭鬧不止的情況,面對孩子的哭鬧,我們應該要怎樣去面對呢?「一哭就抱」「不哭再抱」哪種好?大部分的新手寶爸寶媽都是非常的慌張,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怎麼做才好。
  • 「孩子哭就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他的孩子如何?有點諷刺
    婆媳關係絕對是最難處理的,關係之一,有了孩子之後,婆媳矛盾很有可能就會升級,比方說家長覺得這樣看孩子不對,但婆婆卻並不這樣認為,而婆婆覺得這樣看孩子對家長又不這麼認為。孩子一哭,絕大多數的老人都會立馬衝上去抱著孩子哄,但是家長卻覺得孩子哭的時候不要管他,等到不哭了再去抱,不然的話很有可能會讓孩子養成一個愛哭的習慣,那麼孩子一哭就抱對,還是孩子哭的時候不抱對呢?「孩子哭就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他的孩子如何?
  • 「哭了不抱」!美國一代人為此付出慘重代價,很多中國媽媽還在用……
    對於「孩子哭了,要不要哄,要不要抱」這個話題,確實兩派媽媽各執一詞: 一派媽媽覺得:孩子小,要哄的,先安撫好孩子的情緒,然後再講道理或者再做別的事情;另一派媽媽覺得:怕把孩子慣壞了,越哭越不能哄,不哭了乖的時候才能哄,不然以後一哭就必須哄。
  • 「寶寶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後來怎麼樣了?結局很諷刺
    昨天晚上去朋友麗麗家做客,發現麗麗和婆婆因為什麼時候抱孩子開始爭吵。婆婆聽到孩子哭了,立馬跑過去抱住孩子,但是麗麗卻勸婆婆等孩子不哭了再抱,否則孩子以後會養成了愛哭的壞習慣。但是莉莉婆婆卻說「孩子現在哭的時間比不哭的時間長,你都要孩子一直哭著嗎?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麗麗氣不打一處來,明明是怕婆婆太累,婆婆卻說是自己做錯了,到底誰對誰做呢?在查閱過資料之後發現「寶寶哭不抱,不哭才抱」最早是來源於國外,創始人名叫約翰·華生。
  • 「孩子不哭才能抱!」已毀了無數外國家庭,中國家長卻還不自知
    文|全文共1547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如果孩子哭了,你會選擇怎麼做呢?」大部分的家長應該會趕緊去抱抱孩子,哄一哄,然而國外一位心理學家卻提出了:「如果孩子哭鬧,他越哭你就越不能理他,孩子哭夠了就好了,以後也就不哭了。」
  • 寶寶哭鬧不睡,是一哭就哄,還是放著不管?如何讓寶寶自行入睡?
    2.在孩子快要入睡時放在床上不適合有胃食道逆流的孩子,抱上又放下對孩子的負擔很大,也不適用很多已經被哄睡習慣的孩子,在已經習慣被抱著睡,當孩子快睡著時被放入床中,就會立刻驚醒又哭。就算母親重複這個動作直到孩子快睡著,但是因為新手媽媽不懂得孩子想睡的反應,正在小哭快入睡時,卻偏偏又被抱起來(畢竟我們都不是保姆有這麼多經驗)。
  • 哭就不抱,不哭才抱,「延遲滿足」早已過時,為何還在毒害中國人
    前幾天,我帶女兒去看一個朋友,她前段時間剛剛生了二胎。我和女兒還沒進門,就聽到小寶寶哭的上氣不接下氣的。進門後,我才發現孩子都哭成這樣了,朋友居然還在打掃衛生,好像完全沒有聽到的樣子。我就問她:「孩子都哭成這樣了,你怎麼也不看看啊。」她居然不緊不慢的說:「你沒聽過一個育兒觀念嗎?孩子哭的時候不要抱,等不哭了再抱。這樣孩子知道自己哭也沒有用,以後就不愛哭了。」我說:「別聽外國人瞎說,什麼延遲滿足教育法都是騙人的。
  • 飛機抱、排氣操都不管用?脹氣嚴重用這個動作,1分鐘止哭!
    最近,科大大聽到一個新手媽媽抱怨: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一翻留言,發現同樣煩惱的媽媽不在少數:小到剛滿月,大到2、3歲, 脹氣總找娃!❐ 信號1:持續哭鬧寶寶持續哭鬧不止時,家長先檢查娃是不是想睡覺了、餓了、拉了、冷了、熱了,如果都不是,就要考慮腸胃的問題了。
  • 寶寶在這個年齡段一哭要馬上抱:有些傷害,難以彌補
    4個月大的寶寶總是哭,閨蜜支招惹怒老公,寶媽才後悔 寶媽小燕就有這樣的煩惱,她的女兒才4個月大,無論白天還是夜晚,總是突如其來的上演一場「驚天動地」的哭嚎。就連隔壁的鄰居,都曾問過孩子為什么半夜總是哭。
  • 寶寶哭鬧不回應真的管用?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寶媽冷處理只有傷害
    最近小趙聽別人說,寶寶哭鬧不要著急回應,先讓寶寶哭一會,這樣再哄寶寶就比較容易,如果寶寶哭就去哄,以後會越來越難哄。聽到這樣的建議,小趙也打算狠心試一試,可每次聽見寶寶歇斯底裡的哭聲,小趙都很難忍心,真不知道這樣的方法真的正確嗎?
  •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很多父母都做錯了
    女兒一開始嚶嚶嚶,我就忍住不住要去抱抱她,總看看看發生了什麼事。結果,旁邊總會時不時飄來一句:「她一哭你就抱啊,你也太寵她了!那她肯定就越來越嬌氣了唄!你就得一直抱下去!」包括我請的「金牌」月嫂,也對此表示同意。對此,我很是不解。「及時回應」還有錯了?回應孩子、抱孩子、安慰孩子倒還成了讓孩子嬌氣的原因?!顛倒黑白也不過如此吧!
  • 寶寶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些帶娃「經驗」會害了孩子
    不過我也知道,別人的經驗,參考參考倒是可以,完全照著來可就不一定合適了。前兩天就看到一個親戚,把自家哭得哇哇的寶寶放床上晾著,還說是看了一個什麼美國人的育兒絕招,孩子總哭都是因為一哭大人就抱,應該哭的時候不抱,不哭才抱。後來,丁媽自己在網上搜了一下,就看到了親戚口中的這篇《美國人帶孩子的 17 個絕招》,也跟營養師朋友小菜媽媽李靚莉聊起來這篇文章。
  • 新生兒總哭鬧新手媽媽很頭疼,抱睡、躺睡、奶睡,哪種哄睡方式好
    新生兒哭鬧一般常見的原因有五種:1)餓了哭對於新生兒來說,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快速的長大。剛出生的嬰兒胃的大小也就跟一個車釐子差不多。再加上腸胃功能還不健全,一般兩個小時左右就需要餵一次奶,對於新手媽媽來說是一種極大的考驗。
  • 一哭就抱一鬧就哄的父母,會讓孩子養出「負能量」,長大難有出息
    面對孩子哭鬧你會怎麼做?無非兩種情況,第一種只要孩子哭,家長立馬把孩子抱起;第二種則是讓孩子先哭,等孩子停止哭泣後再去抱。說實話,很多家長採用第一種方法,因為他們不忍心孩子哭泣,所以會在第一時間抱起孩子進行安撫,這幾乎是家長的一種本能反應,可這樣做真的好嗎?
  • 「孩子,我不會在你哭的時候抱起你」,聰明的父母,從不被孩子的情緒...
    冬天,冰涼的地面,只見一個看起來只有三四歲大的孩子,四面朝地,趴在地上放聲大哭。她的父母卻站在不遠處抱著臂「冷眼旁觀」。似乎在跟孩子進行無聲的對峙:你哭你的,我們看著,看你能堅持多久?不得不說,這對年輕父母的「狠心」,值得點讚。很多時候,我們要不聽不得孩子哭,要不經不住孩子鬧。
  • 專家說6個月前寶寶不能豎抱?掌握三個要點,豎抱讓孩子更聰明
    文|菁媽新生媽媽養育孩子時,都是諸多困惑,怎麼餵養,怎麼抱,要不要把便都是非常糾結。劉露是一個新手媽媽,生了女兒圈圈之後就讓奶奶來幫帶。奶奶也是非常勤勞,圈圈是剖腹產,沒有安全感經常哭鬧,奶奶就經常抱著圈圈哄。
  • 孩子哭了能不能馬上抱?會不會因此寵壞孩子?
    我家寶寶剛出生那段時間,我也曾糾結,孩子哭了到底能不能馬上抱,如果馬上就抱了,會不會養成孩子遇到事情就會哭的習慣?先說我的答案,要抱,不會。面對一歲以內的孩子,第一步就是要毫無保留地接受孩子的各種暗示和要求,不必擔心是否會寵壞了他或是否會被他牽著鼻子走。不少父母都聽說過臭名昭著的哭聲免疫法,令人遺憾的是居然還有不少人在學在用,並因此釀成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