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一個朋友發微信問我:「你搞教育這麼多年了,現在傳我點真經吧。你說要給孩子上早教嗎?那麼多機構怎麼選才好?要買點什麼書?還有這英語啟蒙是不是可以開始做了?」
記得我成為新手媽媽的時候,對小嬰兒的哭聲非常敏感。女兒一開始嚶嚶嚶,我就忍住不住要去抱抱她,總看看看發生了什麼事。
結果,旁邊總會時不時飄來一句:
「她一哭你就抱啊,你也太寵她了!那她肯定就越來越嬌氣了唄!你就得一直抱下去!」
包括我請的「金牌」月嫂,也對此表示同意。
對此,我很是不解。「及時回應」還有錯了?回應孩子、抱孩子、安慰孩子倒還成了讓孩子嬌氣的原因?!
顛倒黑白也不過如此吧!
後來我才發現,持有這樣想法的人還真不少。甚至,在很多親子論壇、大號的育兒文裡,有不少細細說這種論調的文章。還被冠以什麼「德國兒科醫生的妙招」、「美國育兒專家的忠告」!下面還有無數家長的點讚、表示學到了!
試想一下,一位新手媽媽,持續被這種「錯誤」洗腦,很容易就會懷疑自己的本能!就真的就不敢多抱孩子。生怕回應了孩子的需要,還養出個又軟弱、又難搞的娃!
鄭重地講一講,這種「不能多抱孩子,否則孩子就會學會用哭要挾父母」的說法,完全是成年人的幻想!
這種論調,既不符合腦科學發現,也不符合心理學中對親子關係的基本看法,根本就是胡說八道!傳來傳去,簡直是害人!
今天乾脆寫一篇,說清楚兩個問題。
1.孩子哭鬧,到底能不能抱?
2.想要讓孩子擁有超級大腦,秘訣是什麼。
先為大家總結下「孩子哭了不能抱」的錯誤說法:
乍聽之下,好像還很難辯駁。迷惑性的確高。
我的讀者中,還真的有很多媽媽,遵照了這樣「有毒」的做法。讓我難過的是,她們不是想偷懶,為了讓自己輕鬆,而是真的害怕自己的「心軟」之後,會耽誤了孩子!
結果,媽媽們才不得已以硬起心腸,不回應孩子,想著要好好地、「從根基上」培養好孩子!
簡直是一場人間悲劇!
事實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在此感謝腦神經科學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向我們揭示了孩子的大腦究竟是如何發展的。這樣一來,我們就有了堅實的科學依據,如實地理解孩子。
美國嬰幼兒大腦研究經驗的專家、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吉爾·斯塔姆(Jill Stamm)在她的著作《如何科學開發孩子的大腦》一書中,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
0-2歲的孩子,是哄不壞,抱不壞的!
因此,只要孩子需要,請盡情地、無條件地擁抱你的小寶貝吧!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人的大腦會按照「從後往前」的順序發育。吉爾·斯塔姆教授指出,在2歲之前,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展出「操縱」家長、「要挾」家長的高級功能。
換句話說,孩子的大腦根本沒有能力來完成那些我們所擔憂的「壞事」!
孩子出生時,身體的絕大多數部位已發育好了。但大腦卻不是這樣。
離開子宮的嬰兒大腦還是個半成品,僅有成人大腦的1/4大小。在出生兩年後,也就是孩子度過第2個周歲生日的時候,大腦的尺寸才會長到成人的3/4。
根據「從後往前」的發展規律,長在最前面的大腦額葉區,成熟的最晚!大腦額葉區正是負責高級思維功能的區域。只有大腦額葉區長好了,孩子才有能力分析情況、做出推理、做出計劃,並懂得如何「聰明」地去選擇。
2歲之前的孩子客觀上並不存在這樣的腦力,去總結經驗,進一步去產生要挾、欺騙、操縱父母等「謀略」活動。
小嬰兒哭了,就是因為他在某方面有真真切切的生理需要。孩子透過本能來引起父母的注意,保證自己可以脫離危險,能安穩地生存下去。
所以所謂的「哭鬧」,不是什麼惡事,也不會導致什麼惡事,更不需要什麼教育!哭鬧是一種本能,而不是胡鬧。更積極一點想,這是一個人展現生命力的時刻。
如果不能接受孩子的表達,不去抱抱孩子、安慰孩子,對發出求救信號的孩子來說,實在是太殘忍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吉爾·斯塔姆教解釋,只有當父母更好地回應孩子,安撫孩子的情緒,負責大腦負責思考和理智的部分才會一步步健康成熟起來。
也就是說,及時回應不會養出驕縱、軟弱的孩子;及時回應是為成就一個更聰明大腦打下基礎。今天哄好孩子度過情緒,恰恰才能幫助孩子將來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情緒。
我之所以要不厭其煩地普及這個科學事實,主要是因為很多前來諮詢的家長,都願意為孩子花錢、花精力,但往往容易走錯方向。
在孩子大腦發育的頭兩年裡,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課程、識字卡片、兒童軟體或益智玩具,而是看護者能帶著理解,給與持續的優質看護。
總結來說,包含4點:
多抱抱孩子、及時回應孩子,儘早滿足孩子的簡單需求;
多與孩子玩面對面的遊戲。
多與孩子互動交流,多與孩子說話。
監護者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別讓負面情緒「感染」孩子。
聽上去是不是普普通通,平平無奇?
但事實就是這樣。吉爾·斯塔姆教授在書中指出:我們的每一次擁抱、每一次安慰、每一次回應,就是在培養孩子。孩子會因為這些舉動,真切地感受到安全。而安全感會讓孩子的大腦從生存壓力中解放出來。大腦不必再考慮:我是不是安全的;這樣,就能把全部精力都集中於吸收外界的信息。
然後,孩子的大腦就能自然而然地變得聰明又高效!
每一回碰到前來諮詢的家長,詢問需要不需要去上XX課,我給的第一條回復都是:
別急著去下單,也別急著購置多少新玩具、添置新課程。
先回頭審視下,我們還有沒有辦法,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全方位的回應!
開玩笑地說一句:把準備投資報班的錢,拿來請一個親切的、能專心陪伴孩子的保姆,從大腦發育所需的角度來說,恐怕效果會更好。
各位,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孩子不是因為去上早教課才會變得傑出。真正優秀的早教,是陪孩子玩、及時回應孩子的需要和經常與孩子說話。
是我們所創造的充滿愛和積極的生活環境,讓孩子擁有一個日後能穩定工作、能善於學習的超級大腦!
最後,想特別強調一個符合我們教育現實的小技巧。
無論你的孩子現在幾歲了,請認真考慮一下,增加一點與孩子的「肌膚接觸」!
為什麼這個符合我們的教育實情呢?因為根據我們中國人的文化習慣,肢體語言顯然很不流行!這不是我們所習慣的交流方式。
根據我的觀察,兩歲之前的孩子,家長或許還會討論要不要去抱;但等到孩子再大一點,比如進了幼兒園,家長恐怕就完全不會考慮這個問題。
如果寶貝是個男孩子,做父母的恐怕還會有點排斥。
曾有一位讀者家長留言:我家的兒子已經5歲了,還能抱嗎?我覺得很彆扭啊。孩子恐怕也會害羞吧?別的小朋友看到了,難道不會嘲笑他嗎?這樣會不會讓他變得很娘、很軟弱、不夠獨立……
我們對於肌膚接觸的力量,誤解甚多啊!
別說5歲了,就算是孩子已經15歲了,也一樣會渴望來自於父母的擁抱!這,是人的本能。
用兒童精神病學家布魯斯·佩裡(Bruce Perry)博士的話來說:擁抱和撫摸是「像維生素一樣關鍵的營養。」
在成長的過程裡,如果缺少充分的肌膚接觸,會造成孩子的身心成長的種種問題。
早在半個多世紀之前,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心理學家哈洛博士就通過恆河猴實驗證明了這一點。
哈洛和他的同事們把一隻剛出生的嬰猴放進一個隔離的籠子中養育,並用兩個假猴子替代真母猴。這兩個代母猴分別是用鐵絲和絨布做的。
按哈洛的說法就是「一個是柔軟、溫暖但沒有奶水的母親;一個是有著無限耐心、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但是冰冷的母親」。
剛開始,嬰猴多圍著「鐵絲母猴」,但沒過幾天,令人驚訝的事情就發生了:嬰猴只在飢餓的時候才到「鐵絲母猴」那裡喝幾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時候都是與「絨布母猴」呆在一起。
從這個實驗中,哈洛證實了,孩子對撫摸擁抱的需要與對食物的渴求一樣原始。父母與孩子之間要保持經常的肌膚接觸,才能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
而在《如何科學開發孩子的大腦》一書中,作者吉爾·斯塔姆教授更進一步,說明了用手的觸摸才能激發孩子的「放鬆反應」。
因為孩子的頭腦正在發育,語言的調節能力是有限的。孩子們需要通過父母的觸摸才能獲得關愛和安全感。直接接觸能讓孩子放鬆肌肉緊張,降低心率和血壓,讓他們呼吸更深、更輕鬆。
同時,觸摸也能刺激兒童的免疫系統和消化系統更好地運作。
當你家的孩子陷入情緒,說教、解釋、提意見基本是沒有用的。肢體安慰才是最佳選擇。而且,對越小的孩子來說越有效!
如果孩子非常激動,嘗試著拍拍他的頭、他的背;如果他不反抗的話,溫柔地把他摟進懷裡。孩子的情緒很容易就能平復下來。之後再講道理,孩子才能聽進去,溝通才會達成。
在平日裡,值得推薦的方法還有:
1.來點簡單的撫觸和按摩。給洗完澡的孩子抹一抹按摩油,揉揉他的小腳和小手。孩子正需要這樣的安全感。
2.多玩一些需要身體互動的遊戲。比如給孩子舉高高、抱著「坐飛機」等等。允許孩子往你身上爬,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3.大一點的孩子因為各種原因拒絕擁抱?可以,那換一種方法。
放下手機,全心全意地和他相處。你的注意力也是一種「擁抱」。知道父母正在關注著自己,能給孩子帶來巨大的滿足感。
4.最後一點,無論何時,不要用剝奪擁抱來作為教育手段!
直面孩子的哭鬧容易嗎?其實不容易。聽到孩子哭,感到恐懼、煩躁、手足無措,甚至要發火,其實很正常。
因為家長也是人。我們都很容易被自己的經歷和固有偏見捆綁,有很多不自覺的情緒反應。
只是,如果察覺到自己的負面情緒,別找藉口迴避,正視自己的偏見,就有辦法去調整這種認知。
無論過往發生過什麼,現在的我們是自由的成年人。只要你想,總有辦法去改變「固有的神經迴路」。在我看來,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從根本上接納孩子,並真正解決隱藏於自己內心的痛苦。
育兒就是育己!在陪伴孩子的同時,也不要忘記走好邁向自己的旅程!
我們會在這裡繼續分享更多成就「自在父母」的辦法,敬請期待!
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