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馬香玉。
對於影視圈來說,糊是一個很可怕的存在。
當明星怕糊了,沒流量。
拍電影怕糊了,沒票房。
新播的電視劇也怕糊了,沒收視率。
糊這種狀態固然不好,但糊了的明星、影視作品本身就一定不好嗎?
最近就有一部很「糊」的國產劇,本身質量上乘,算得上是國產良心。
可惜人氣太慘了,連大結局都超前點映了,依舊沒能出圈大火。
從開播至今幾乎沒啥宣傳,小範圍的水花幾乎全靠自來水安利。
可惜還是沒能奶起來。
唯一令人欣慰的只有自始至終都不讓人失望的口碑。
開局豆瓣評分高達8.5。
在一眾高開低走的國產劇中,也是少見的堅挺,到了大結局還穩定在8.2分。
再不安利給大家,香玉都於心不忍。
可不能埋沒了這樣一部良心的寶藏國產劇。
《少年遊之一寸相思》
要說這部劇難火的原因,估計一半都要歸咎於這個令人迷惑的劇名。
好多人都說,這聽上去也太像什麼網大的古裝言情爛片了。
連香玉也差點因此被勸退。
的確,這部劇是改編自一部網文圈有名的武俠言情小說,就叫《一寸相思》。
原著口碑只能算馬馬虎虎,豆瓣評分7.4分。
但劇版的主創們不想這個故事只局限在單純迎合一部分女性受眾的言情。
於是將其改名為《少年遊之一寸相思 》。
製片人還親自下場解釋:
「少年遊意在展現七位主角的少年颯爽,也比較符合本劇的氣質。」
比起扭捏繾綣、披著武俠外衣的言情故事。
他們更想要呈現出真正的武俠。
「我們在劇的類型上做了大膽嘗試,新女性武俠,有女俠客,有飽滿的情感戲,也有超燃的打鬥場面、江湖權謀。」
這一片赤誠,很明顯成功地傳遞到了觀眾那裡。
在豆瓣的熱門評論裡,看過劇的網友們紛紛給出了好評:
「正經八百認真在講江湖少年的武俠片。」
「武俠風格也非常足。」
「近三年來看過最好看的武俠。」
連刷了十幾集之後,香玉也不得不承認:
它確實算得上是近些年最具有武俠風格的劇集。
傳統武俠該有的,它全都有了。
它有取自阿克塞、雁蕩山等地的實景山水,呈現出武俠世界裡的壯麗山河。
江湖少俠們就該仗劍策馬在這樣的大地上。
而不是毫無說服力和代入感的綠幕摳圖和廉價置景。
那效果仿佛在看幾十年前經費不足的特攝劇。
它有精細雕琢的道服化,增加了武俠世界的真實質感。
裡面有被稱為史上最逼真的女扮男裝,絕對是活久見系列。
(能看出是女扮男裝嗎)
不像某些劇,女扮男裝了還濃妝豔抹。
觀眾能一眼看破但男主打死也看不破,絲毫沒有說服力。
它有高水準、高還原的光影效果,營造出武俠世界的豐富多變。
其中有很多夜戲靈活運用了燭光,昏暗不明的光線透露出人心的叵測。
而不是令人出戲的頭頂大型探照燈式打光。
一定要把演員照得夠亮夠美才滿意。
它還有更加用心的武打動作設計,展現了武俠世界最扣人心弦的一招一式。
當少俠們終於挽出了流暢又精準的劍花,給香玉帶來的是一種久違的感動。
終於不再只是毫無章法、毫無緣由地飛來飛去。
也不用再看俠客們施展如玄幻修仙般的花拳繡腿,比拼慢動作「法術」般的雕蟲小技了。
有了這些,江湖的皮相穩了。
可江湖的魅力遠不止這些山水和招式。
更在於江湖中的人、事和情義。
在這部劇裡,幾位少年俠客正是為了心中的俠義情懷,聚集到一起。
大盛朝廷的國防圖被盜,由武功高強的雪域三魔護送到了塞外。
敵國正陳兵邊境虎視眈眈,只要拿到了國防圖便是一場生靈塗炭。
為了搶回圖卷,江湖門派山水渡召集各路江湖俠客:
有名門正陽派的兩位少俠,為了大義不顧師門禁令而來。
有鼎鼎大名的江湖盜賊,為了求取救師傅的藥材而來。
還有不會武功的江湖郎中,為了解除家人的危機而來。
有了共同的目標,少年們便結伴踏上了艱難的旅程。
這一路,他們歷經千難萬險、經受一輪又一輪嚴酷的考驗,只為搶回國防圖。
這一路,江湖恩怨和兒女情長交織上演。
這江湖的骨架也立起來了。
可俠客行俠仗義,終究也只是個籠統模糊的概念。
要想真正的打動人心,還得讓高高在上的俠客們成為有血有肉的凡人。
這部劇中刻畫了群像式的少年俠客。
每個都鮮活生動,都能讓我們產生某些共鳴。
故事中手無縛雞之力的江湖郎中,就是本劇的男主左卿辭。
最初的他,看著玩世不恭又落魄貪財,直言自己是為了200兩銀子才來的。
可實際上,他為的不是財,而是義。
為的是不讓弄丟了國防圖的靖安侯一家受懲罰。
十年以前,他是少年英才又尊貴無比的靖安侯世子。
常常練劍的那個地方,被他取名「將軍坡」。
雖沒有直言,可觀眾大概都能猜到,當年鮮衣怒馬的少年郎心中該有個夢:
成為像父親那樣保家衛國的大將軍。
可因為一場戰亂,他被父親為了國家大義而捨棄,還身中奇毒終生再不能習武。
驕傲少年的信念就這樣慘烈地碎了。
他能理解父親的選擇,卻終不能原諒。
從此成為江湖上治病救人的郎中,發誓再不踏上父親的守地,只求逍遙一世。
可一聽說了父親和家族面臨的危機。
他還是以羸弱的身子踏上了危險的旅途,在同伴的協助下智取國防圖。
碎了的信念,也以另外的方式重新拼接了起來。
雖不能做戎馬徵戰的將軍守衛百姓,他卻用無雙的智謀剷除了當朝奸佞。
照樣守護了百姓。
劇中其他的少年們也都有各自的武俠信念,也曾面臨各種絕境,但都選擇了勇敢的抗爭。
這江湖的血肉,也豐滿了。
平心而論,這部劇雖說立起來了武俠劇的皮相、骨架和血肉,但仍然不盡完美。
在劇情的編排、情感的鋪墊上都還有一些地方需要改進。
但僅僅是在營造武俠世界觀這一點上,它已經算得上是一部用心製作、水準不錯的作品了。
武俠題材,是中國觀眾看不厭的戲。
觀眾們對它也足夠包容。
也不要求多麼推陳出新,只求能感受到那一股精神和風韻。
可惜,連這一點現今很多武俠劇也難做到。
翻拍老劇大多都成了爛片;
新片也幾乎都是披著武俠外衣的言情偶像劇。
倒不是說武俠裡就不能有愛情。
可在那個快意恩仇的江湖裡,俠客們都應該有符合人物身份的言行舉止,有完整自洽的心理和行為動機。
不該是戀愛腦、瘋狂撒糖這麼膚淺的呈現方式。
觀眾更想看的,是那個有情有義,掙脫了桎梏和束縛的武俠江湖。
在經典武俠電影《英雄》裡,飛雪和殘劍就是一對眷侶。
他們之間也有纏綿悱惻,可以為之生死的愛情。
可他們的愛情不是簡單的甜寵撒糖。
作為俠客,刺秦是正義還是不刺秦是正義,他們的這一點俠義信念不同。
這成為橫亙在兩個人愛情裡的一根刺。
儘管相愛,不同的俠義信念讓他們無法相守。
儘管武俠信念不同,相愛也使得他們從未真正分離。
武俠裡的情與義交織在一起,才成為了動人心弦的故事。
這份深入骨髓的俠義精神,才是武俠作品的靈魂,也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對武俠痴迷的理由。
幾千年前,當韓非子說出那句有名的「俠以武犯禁」,或許是對俠客使用暴力挑戰法度的否定。
可若這禁本就是不公罪惡的,俠士的犯禁便是一種情義和擔當。
豫讓劍刺王袍,士為知己者死;
荊軻刺秦王,壯士一去不復返。
司馬遷把這樣的俠士們寫進《史記》,讓他們的光輝和帝王將相併列。
唐代的李白也在詩中讚嘆: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中國歷代都有不同載體的作品,表達對俠客與俠義精神的讚頌與嚮往。
傳到了今天,就只能靠武俠小說和武俠影視作品來延續。
別讓這一縷傳承了幾千年的俠義精魂,埋沒在了淺薄和甜膩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