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上的買賣,你只能佔一時的便宜,對方總有一天會拿回他失去的東西。」
前些時間,徐老怪與星爺聯手推出《西遊伏妖篇》。
把「還星爺一張電影票」這種集體情懷追憶行動,再次推上頂峰。
但電影出來,毀譽參半。有人怒斥電影敘事混亂,有人盛讚特效水準大進,有人說星爺江郎才盡,有人忙不迭攜家帶口觀看。
這一切的一切,都與星爺當年在香港剛發跡時,驚人地相似。
但小十君卻發現一件事,從作者論的角度來說,這並不是星爺的電影啊。
導演那一欄,明明寫著徐克的大名。但在星爺的光環下,徐老怪卻似乎有些尷尬,成了被人遺忘的存在。
不過想來也對,說起徐克,總會把他和江湖聯繫在一起。
無論他本人作風秉性,及其代表作品,都多少混雜些許江湖氣。
這個憑一己之力拿下香港武俠半壁河山的徐克,最解不開的結,就是江湖。
放眼徐老怪曾經的輝煌:無論是《黃飛鴻》與《蜀山》系列,還是《笑傲江湖》與《新龍門客棧》(監製)……
這一部部堪稱武俠類型片典範的電影,帶給我們太多的回憶與悵然。
可以說,徐克的電影不僅深深影響了一代觀眾的審美傾向,更徹底改變了華語動作電影的發展軌跡。
但今天,小十君並不打算為徐克背書,也不想談他近年來的作品表現。
小十君想在武俠片日漸消沉的今天,聊聊徐克作品中的一朵奇葩。
它可以說是徐氏武俠電影裡,另類中的另類。
雖然曾被淡忘多年,卻也是徐克投入滿腔熱血,全部心力,將自我歇斯底裡宣洩而出的影片——《刀》。
先看看評分,很高是吧?
在徐克導演作品裡,這部《刀》的分數僅次於《青蛇》,甚至比《笑傲江湖》等還略勝一籌。
但當年的票房慘敗,讓這部電影徹底被打入冷宮。
從此消聲匿跡不說,很多觀眾都只能從當年的記憶裡,拼湊出電影的零星片段。
相比於當初媒體一邊倒的負面評價,如今人們卻逐漸發現了徐克這部沉寂多年作品的獨特魅力。
的確,這部《刀》,即使放在現今審美標準下來看,也的確有些毛病。
比如,表達過於刻意直接,有賣弄個人風格之嫌。
以及大段內心獨白,不僅割裂影片節奏,還讓電影背離了「用畫面講故事」這一初衷。
但這就能把《刀》排除在好電影之外麼?
還是那句老話,標準這種事情,是人定的,是人心向簡的局限,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
標準幫助觀眾,幫助影評人,幫助整個電影工業來區分所謂好壞,但有時卻也把我們鎖死在坐井觀天的方寸間。
就算放眼由觀眾投票而選出的IMDb250片單,其中很多名留青史的影片,都無法符合如今好萊塢體系下的故事標準。
沒有鉤子,沒有情節點,沒有生動複雜的人物,甚至連衝突都鮮見。
但它們通常都會有一些突出特點,而特點一旦不可替代,就成了優點。
那麼《刀》的優點又在哪?
氛圍,情緒,意境?
都是,又都不是。這三個玄而又玄的詞,看似能勾勒出這部電影的些許光彩,卻只是浮皮潦草懸在表面。
在小十君看來,徐克的這把《刀》好就好在:毫不顧忌觀眾對於傳統武俠世界的浪漫幻想。
在冷冽的刀鋒過後,一個血淋淋的江湖真相,盡現你我眼前。
這種真相,自是一種顛覆。徐克並不滿足浪漫武林大師的大眾印象。他要從裡到外,將過往放逐,實現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自我顛覆。
首先,在最直觀的敘事上,就顛覆了我們對徐克的認知。
即使提起徐克最成熟的幾部代表作,在故事層面上也難說精彩。很多習慣好萊塢經典敘事結構的觀眾,看完徐克電影的最大感受,就是「雲裡霧裡」。
即使一而再,再而三,幾次三番看下來,依然是似懂非懂的狀態。
但這部《刀》,卻一反常態,故事簡單,粗糙,直白到任何人都可以輕易理解:
定安,煉鋒號鑄刀廠未來的繼承人,在得知父親慘死於馬賊飛龍刀下後,一心想要復仇。
向靈,刀場裡唯一的女性,深愛定安的她,被馬賊擄走,還因此讓前來救援的定安折去右手。
而心灰意冷,自覺報仇無望的定安,在半頁刀譜的激勵下,終於自創獨臂刀法,且手刃殺父仇人飛龍。
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一場復仇」。沒有綿裡藏針的暗喻,也沒有細枝末節的外延。
人物也很簡單,有名有姓的不多,絕大多數都是做背景道具存在。
甚至就連幾位主角,也只能說是頭腦簡單,性格粗野直白。除了很少幾句臺詞外,大部分時間都用拳頭聊天。
唯一算得上情感豐富的,也就是這位有點瘋瘋癲癲的大小姐,獨白風格還一股王家衛的調調。
場景也是粗糙混亂,處處透著潮溼骯髒之感。揚塵,黃沙,酒店茶肆,刀場樓院,都像處在坍塌的邊緣。
但其實,這一切正是徐克刻意為之的結果,他以簡化再簡化的手段,把他心中真正的武林,真正的江湖,凸顯出來。
在一次香港影展上,徐克偶然談起《刀》,他坦言,這是他唯一一部,用紀錄片的手法呈現的電影,他一直很懷念,用那種手法所帶來的敏感度。
相比於電影《一代宗師》中那種你來我往,行端履正,教科書一般的江湖描寫。
徐克擺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不知廟堂高遠,只知江湖兇險,把求存求生放在一切之前的真實所在。
那麼,什麼是真實?或者說,徐克認為的真實江湖是什麼?
其實這個問題,在徐克以往電影裡,曾無數次被問到,但卻從來沒有統一答案。
有時,會訴諸情愛。
有時,又轉向時間。
有時,則歸為恩怨。
而這次,徐克指向的,是殘酷。
也許你會覺得,「殘酷」這個詞,只是徐克對傳統江湖的解構。
但從影片本身來說,這可能是徐克最接近真實江湖的一次解讀。
在《刀》裡,徐克徹底拋下了英雄主義的情節,他將江湖描繪為血腥味瀰漫的修羅場。
在這裡,英雄已死。剩下的只有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直接。
影片開始,一群獵戶強求民女,惹得路過一僧人出手相助。
僧人武藝精湛,膀大腰圓,打得那群獵戶作鳥獸散。
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那僧人很快就遭了獵戶暗算。
不僅自己身首異處,死無全屍。連想要替他報仇的主角等人,也被師父責罰喝止。
是的,那些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最終博得美名的結果,只是罕見的低概率事件。而真正的現實,則多半如徐克所呈現的這樣,殘忍而決絕。
你想要行俠仗義,那麼就得準備接受無情報復。江湖兇險,正義罕見,惡行惡人,總是源源不絕。
真正的江湖世界,並沒有法律來保障公理存在,只仰賴勢單力薄的俠客,實在力有不逮。而個體若連生存都不能保證,行俠仗義也就一句空談。
縱你英雄蓋世,風光無限。一旦落敗,也不過是任人揉捏的一塊死肉。在江湖中,尊嚴只屬於強者,而留給大多數人的,只有幻滅。
而這種幻滅感,不僅顛覆了傳統武俠之於江湖的概念,也摧毀了那些琴瑟和鳴的情情愛愛。
以往徐克的武俠電影裡,總有著一股浪漫夾雜妖豔的氛圍。男性風流瀟灑,女性美豔柔情。
但在《刀》中,這些兒女情長不復存在。轉而出現在銀幕上的,是一群歇斯底裡,袒胸露背的鄉野糙漢。
他們從外形,從情緒,從武藝刀法都是一股充滿破壞欲的存在。
的確,徐克的這部《刀》,翻拍自張徹導演的《獨臂刀》。
但相比《獨臂刀》中的方剛,是為尊嚴復仇的俠士,性格剛烈但不失柔情。
而《刀》中的男女情愛,更像是一場原始的宣洩。
在故事中段,男二號鐵頭救回了被馬賊擄走的妓女。
但下一個鏡頭,就是鐵頭在那女子身上狠狠發洩了一番。
其實這妓女,從開始就一直誘惑鐵頭,甚至不惜當眾與男人交歡。終於逼得鐵頭與群匪酣戰。
但鐵頭卻誤以為,這是妓女對自己有情。而其實,那只是這弱女子為了在江湖生存必備的本能。
鐵頭卻天真地認為,自己愛她,認為自己的俠義之舉,理應換來相應的「回報」。
但在阿玲的質問前,他茫然了,他只能以憤怒的嘶吼回應,卻不知自己以為的情愛,其實只是一場虛偽笑談。
鐵頭破壞了江湖規則,他那初露萌芽的正義感,換來的只是對方的不屑。
但徐克的野心不僅如此,除了俠義與情愛,他還想要顛覆俠客們賴以行走江湖的神兵秘籍。
男主角定安,在斷手前,其實只能算是個有些功底的普通人。
而殘疾之後,他更是心灰意冷,情緒不穩。
而同伴卻突遭馬賊凌辱,他誓言報仇雪恨,手中卻只有一把斷刀,一本破書。
要換其他電影,主角若無神兵利器,也至少有本傳世神功,而從此快意恩仇,克敵制勝。
但定安卻想依賴一把斷刀,配上半本刀譜,來習得武功,自然無功而返。
不過,陰差陽錯,定安卻在胡砍亂揮發洩怒火時,領悟了一套只有獨臂者才能使用的武功。
在這樣乖張,甚至有些諷刺的情節中,徐克將所謂傳世刀譜扔進了爐膛。《刀》中的江湖,既然無法容忍俠義存在,那麼也就不再需要所謂神兵秘籍。
從定安,到飛龍,這部電影裡的兩位頂級高手,之所以能立足於這鬥獸場一般的江湖,是因為他們有著極強的生存本能。
他們依靠本能戰鬥,依靠本能求生,依靠本能拼出個死活。
所以,即使是最終決戰,也不會有華麗炫目的打鬥。
有的只是拳拳到肉,刀刀見血的貼身肉搏。就像兩頭走投無路的困獸,依靠最後的意志拼死相搏。
的確,種種轉變,實在太過直接,也難怪當時大多觀眾難以接受,落得個票房慘敗。
但即使放眼現在,這部電影,依然是徐老怪一系列作品中,獨一無二的個性存在。
作為片名的那把《刀》,就像物化的江湖一般,承載了徐克被壓抑多年的靈魂。
它狂躁,它冷硬,它凜冽,它不像是文人筆下的浪漫圖景,而像是重錘敲打下的赤紅鐵塊,把他對於江湖的一切認知鍛鑄其間。
相比於《新龍門客棧》中的捨死忘生和《笑傲江湖》裡的灑脫豁然。
徐克的《刀》中,所展現的獸性與暴力,利落與明快,直接且毫不遮掩,將江湖那義膽俠肝的面具撕下——
讓我們清楚看到,其後血灌瞳仁的一面。
互動話題:你覺得什麼是江湖?
截止明天下午4點,本文下方留言區點ZAN數最多的北鼻,可獲得1個月愛奇藝視頻的會員激活碼哦。
恭喜上期獲獎用戶@不如從電影重頭來過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