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在一個自媒體上看到一段話,覺得比較有意思:
凡是制度性安排,越往下,則層層減法,最終常常有名無實;凡是運動性的安排,越往下,則層層加碼,有時甚至進入一種瘋魔的狀態裡。
這段話如果做如下修改,可能意思更準確一些:
凡是限制自由度的政策,越往下,則層層減法,最終常常有名無實;凡是表態效忠式的運動形式,越往下,則層層加碼,有時甚至進入一種瘋魔的狀態裡。
比如,上面提倡勤儉節約,規定公務接待的標準是「四菜一湯」,下面就會出現「四盤一湯盆」,每個盤子裡盛放若干個菜,湯盆裡分出若干個格,鴛鴦火鍋似的。
再比如,種種運動式的活動,下面逢迎做面子上的功夫,精細化這個詞,好像不夠用了。實例就不舉了。
這種現象很正常,符合邏輯。
一般而言,人性往往是嚮往自由解放、趨利避害的。你要限制他的自由,他就會千方百計的自己給自己鬆綁。那些不用花費多大成本,且不用承擔風險,就有可能獲取較大收益的事情,他們會削尖腦袋往裡鑽。各種運動式的活動,下面熱火朝天,不是他們內心樂於這樣,而是他們趨利避害的理智讓他們這樣選擇。
過程沒問題,邏輯沒問題。
如果有問題,出在起點上。
比如說,如果下面花費的錢是他們自己的,恐怕就不需要上面規定標準、嚴格監督了。
再比如,治理社會有常態的法律法規等制度,有動態的政策講話等手段,如果常態的部分足夠完善,且能夠固化下來,任何人都必須遵守,動態的部分就沒有必要太過操勞。
如果一個社會的治理,動態的部分佔主要成分,且動態的部分在人們心中可能否定常態的部分,上面天大的本領,社會也避免不了過山車似的前行。
過山車跑起來,大約開車的人很刺激,很有成就感。坐車的人,偶爾為之,會有些快感,時間久了,正常人肯定受不了。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考慮下面對策的上面政策,實踐中打點折扣,是較好的情況。如果不是政策,只是風向,下面逢迎時要千萬小心,因為風向易變。你還沒有準備好迎東風,轉眼間就颳起西風了。
還是制度靠譜。
如果風向的影響力高於政策,政策的影響力高於制度,就是過山車狀。制度高於政策,政策高於風向,才是正常狀態。
文章連結:
犬儒
滿清的財政與國運
嶽飛
史達林
三分之一道 中庸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