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云,富不過三代,在如今的社會情況下,這句話似乎頗有道理,快經濟的時代,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使得一個企業一招破敗,守業是和創業一樣困難的。然而,放到古代的時代背景下,這句話似乎更具說服力,古時的大家族內部關係密切,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使整個家族被滅。
在封建時代,整個天下都掌控在皇帝手中,身為皇帝,位高權重,最忌憚的應該就是有人會影響到他的地位吧,如若不然,歷史上也不會出現那麼多因位高權重而功高蓋主被無辜犧牲的人。歷史上很多百年世家,發展到最後難免都會出現破敗的結局,這其中不僅與皇帝有著一定的關係,與家族本身也是有關聯的。
但是,也總有那麼幾個例外的存在,在《二十四史》當中有明確記載,有這樣一個家族,綿延數百年之久,靠著六字家訓,出現了36個皇后、36個駙馬和35個宰相,其中還有一個非常出名的書法家,真正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定論,被稱為是中華第一望族。
接下來,大慧就為大家詳細介紹幾個王姓家族有名之人。
圖片:家族中人在朝為官劇照
一、王吉——家訓創始人
王吉是西漢時琅琊皋虞人,自小好學,以「孝廉」補授盧縣右丞,之後官職多次被提升。身為一位官員,王吉無疑是非常合格的,他敢於納諫,當時的昌邑王沉迷於酒色,不問政事,王吉身為下屬卻敢多次上言。
很多官員因為受株連下獄或是被處死,唯有王吉一直平安無事,可見他敢於納諫這一點,雖然未被採納,但他的人品卻是得到了九五之尊的認同。
古時的很多官員大多避免不了貪汙受賄的行徑,而王吉卻能夠一直潔身自好,不管是何事,都能夠做到不屬於自己的一分一毫都不取。當時,王吉的鄰居家的棗樹向他家庭院傾斜,棗樹成熟之時,他的妻子便隨意摘了幾顆,待王吉知道之後,他甚是生氣,差點將妻子趕走。
據說,在他退休回鄉之時,只帶著自己的行裝回去,一生為官所積累的積蓄並不多,退休之後過著和普通老百姓無二的生活。
圖片來源於網絡:王吉人物簡介
更值得一提的就是,古代所倡導的是早婚早育政策,而王吉卻是為數不多的反對者,他認為,「未知為人父母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多夭」,與其如此,不如「優生優育」。
正是這樣一個人物,他就是琅琊榜王氏家族「六字家訓」的創始人。不過,關於這六個字的家訓有一個頗深的淵源,據說這六個字是漢武帝時期的著名宰相公孫弘送給他的,公孫弘甚是欣賞王吉,於是和他製造了兩次偶遇,分別送他三個字,合起來就是「言宜慢,心宜善」。
當然,這個說法有待追究,也許之所以會有這樣一個說法,只是為他這六字家訓賦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吧。不過,他在臨終前將這六字家訓傳給子孫後代,確實帶來了不一般的效果,相較其他家族而言,琅琊王氏家族要興旺許多,家族後代所出現的偉人也不少。
圖片:六字家訓「言宜慢,心宜善」劇照
二、王導——東晉開國皇帝的擁戴者
世間之人,多的是趨炎附勢者,能夠慧眼識珠者當真是少之又少,而這王導卻恰恰是其中之一。西晉後期,天下大亂,許多都是投奔於那些有權有勢之人尋求庇佑,而王導卻反其行而為之,他所跟隨的是無權無勢的琅琊王司馬睿。可以說,司馬睿能夠成為東晉的開國皇帝,一切所依靠的皆是王導。
當時,因為琅琊王無權無勢,知之者甚少,為此,王導不惜利用自己家族的勢力助之。王導的兄弟王敦影響力大,而他總是讓家中幾位兄弟擁護著琅琊王出行,以此來宣傳琅琊王的聲威。
後來,司馬睿被他推上皇位,王導也因此成為了一國宰相。對於他的付出,琅琊王皆看在眼裡,甚至在登基之日直言,「這天下應該由他和王導兩人共享之」。由此可以看出,王導的能力與貢獻。
若是從歷史意義上來評價王導此人,他更是兩晉歷史的重要影響者,當時正值多事之秋,若是一個心思狠辣之人上位,天下百姓都會因此而經受磨難。而王導慧眼識珠,在他看來,琅琊王雖然一時無權無勢,但是卻能夠成為一個英明之王,這樣一個人,才應該是上位者。
為此,王導付出了一生去為這樣的人服務,他的豐功偉績,惠及天下蒼生,他的所作所為,將王氏家族的輝煌發展到了又一高度。
圖片來源於網絡:王導、司馬睿
三、王祥——「臥冰求鯉」的主人公
對於臥冰求鯉這個故事,應該可以說是人盡皆知吧,面對後娘的虐待,誰能不恨呢?但是王祥卻能以德報怨,不惜在天寒地凍的冰面上脫光衣服,用自己的體溫融化冰湖,沒想到過了一會兒冰面就化開了,兩條鯉魚從裂縫一躍而出。
後娘去世後王祥喪痛不已,一度需要用拐杖才能站起來。這般善良的的王祥,正是琅琊王氏家族的後人。
後人對王祥的評價是「繼母天下有,王祥天下無」,這般至善純真之人,當真是千百年來罕見。
而從他的所作所為也能看出來,他應該就是深受六字家訓的影響吧,真正做到了「心宜善」三字。
圖片來源於網絡:王祥臥冰求鯉
四、王羲之——舉世聞名的書法家
唐太宗曾對王羲之做出了這樣一個評價,「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從這短短數語之中就可以看出唐太宗對王羲之的欣賞。
細究王羲之這一生,所做的其他豐功偉績暫且不提,僅僅是他在書法上的造詣就造福了無數後人。他的書法風範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甚至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人都對王羲之心悅誠服,而他的《蘭亭序》更是被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稱之為是「天下第一行書」。
實際上,王祥與王羲之有五代以內的關係,王羲之的曾祖父是王覽,而王覽與王祥則是親兄弟。可以說,王羲之作為王氏家族的後人,毫無疑問也為家族帶來了榮光。
圖片:王羲之畫像資料截圖
五、王邦直——至孝至善之人
古時的某些地區有這樣一個傳統的封建禮儀,父母去世後,子女為表對父母的養育之恩,需要一路上虔誠叩拜。王邦直的父親王鎬一生為官清廉,去世之後有無數學生為其焚香焚紙拜祭,而兒子王邦直更是做到了極致。
當時,王邦直護送父親的靈柩返鄉,一路邊走邊跪地叩首,整整兩千裡路,腳底不知磨出了多少大血泡,化膿發炎,而王邦直卻絲毫未曾喊苦喊累,傷口磨破了仍然接著走路,足可見他的孝心。
除了對父母孝順,對於天下百姓,王邦直更是以善心待之。當時,他被派遣到一個不毛之地,當地的老百姓窮苦不堪,官府部門也是窮困潦倒,工作人員總是不能按時收到俸祿,為此,王邦直自掏腰包為官府人員補發俸祿。
然而,這般善良之人,後來竟被誣陷罷官。但即使如此,王邦直也沒有放棄自我,反而是安心在家沿襲律學,用20年的時間編纂了《律呂正聲》一書。後來,這本書被收藏到國史館當中,可見此書的影響力。
圖片來源於網絡:王邦直人物簡介
六、結語
古往今來的大家族,想必大多沒有琅琊王氏這般繁榮吧,所出現的名人實在是太多,而王氏家族這「言宜慢,心宜善」的六字家訓,仔細研讀,的確是能給人帶來許多感悟。
總說言多必失,唯有放慢,仔細斟酌,這才能做到一言一語皆在理。保持一顆善良的心,不僅有助於他人,而且也是在為自己積福,這六字家訓,頗為有益。
萬貫家財總有散盡的一天,而這精神財富卻是用之不竭的,不知道王氏家族出現了這麼多有為之人,是不是都受了這六字的影響呢?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