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打破富不過三代定律,靠這六字家訓,成為中華第一望族

2020-12-23 大咖說史

古人有云,富不過三代,在如今的社會情況下,這句話似乎頗有道理,快經濟的時代,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使得一個企業一招破敗,守業是和創業一樣困難的。然而,放到古代的時代背景下,這句話似乎更具說服力,古時的大家族內部關係密切,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使整個家族被滅。

在封建時代,整個天下都掌控在皇帝手中,身為皇帝,位高權重,最忌憚的應該就是有人會影響到他的地位吧,如若不然,歷史上也不會出現那麼多因位高權重而功高蓋主被無辜犧牲的人。歷史上很多百年世家,發展到最後難免都會出現破敗的結局,這其中不僅與皇帝有著一定的關係,與家族本身也是有關聯的。

但是,也總有那麼幾個例外的存在,在《二十四史》當中有明確記載,有這樣一個家族,綿延數百年之久,靠著六字家訓,出現了36個皇后、36個駙馬和35個宰相,其中還有一個非常出名的書法家,真正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定論,被稱為是中華第一望族。

接下來,大慧就為大家詳細介紹幾個王姓家族有名之人。

圖片:家族中人在朝為官劇照

一、王吉——家訓創始人

王吉是西漢時琅琊皋虞人,自小好學,以「孝廉」補授盧縣右丞,之後官職多次被提升。身為一位官員,王吉無疑是非常合格的,他敢於納諫,當時的昌邑王沉迷於酒色,不問政事,王吉身為下屬卻敢多次上言。

很多官員因為受株連下獄或是被處死,唯有王吉一直平安無事,可見他敢於納諫這一點,雖然未被採納,但他的人品卻是得到了九五之尊的認同。

古時的很多官員大多避免不了貪汙受賄的行徑,而王吉卻能夠一直潔身自好,不管是何事,都能夠做到不屬於自己的一分一毫都不取。當時,王吉的鄰居家的棗樹向他家庭院傾斜,棗樹成熟之時,他的妻子便隨意摘了幾顆,待王吉知道之後,他甚是生氣,差點將妻子趕走。

據說,在他退休回鄉之時,只帶著自己的行裝回去,一生為官所積累的積蓄並不多,退休之後過著和普通老百姓無二的生活。

圖片來源於網絡:王吉人物簡介

更值得一提的就是,古代所倡導的是早婚早育政策,而王吉卻是為數不多的反對者,他認為,「未知為人父母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多夭」,與其如此,不如「優生優育」。

正是這樣一個人物,他就是琅琊榜王氏家族「六字家訓」的創始人。不過,關於這六個字的家訓有一個頗深的淵源,據說這六個字是漢武帝時期的著名宰相公孫弘送給他的,公孫弘甚是欣賞王吉,於是和他製造了兩次偶遇,分別送他三個字,合起來就是「言宜慢,心宜善」。

當然,這個說法有待追究,也許之所以會有這樣一個說法,只是為他這六字家訓賦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吧。不過,他在臨終前將這六字家訓傳給子孫後代,確實帶來了不一般的效果,相較其他家族而言,琅琊王氏家族要興旺許多,家族後代所出現的偉人也不少。

圖片:六字家訓「言宜慢,心宜善」劇照

二、王導——東晉開國皇帝的擁戴者

世間之人,多的是趨炎附勢者,能夠慧眼識珠者當真是少之又少,而這王導卻恰恰是其中之一。西晉後期,天下大亂,許多都是投奔於那些有權有勢之人尋求庇佑,而王導卻反其行而為之,他所跟隨的是無權無勢的琅琊王司馬睿。可以說,司馬睿能夠成為東晉的開國皇帝,一切所依靠的皆是王導。

當時,因為琅琊王無權無勢,知之者甚少,為此,王導不惜利用自己家族的勢力助之。王導的兄弟王敦影響力大,而他總是讓家中幾位兄弟擁護著琅琊王出行,以此來宣傳琅琊王的聲威。

後來,司馬睿被他推上皇位,王導也因此成為了一國宰相。對於他的付出,琅琊王皆看在眼裡,甚至在登基之日直言,「這天下應該由他和王導兩人共享之」。由此可以看出,王導的能力與貢獻。

若是從歷史意義上來評價王導此人,他更是兩晉歷史的重要影響者,當時正值多事之秋,若是一個心思狠辣之人上位,天下百姓都會因此而經受磨難。而王導慧眼識珠,在他看來,琅琊王雖然一時無權無勢,但是卻能夠成為一個英明之王,這樣一個人,才應該是上位者。

為此,王導付出了一生去為這樣的人服務,他的豐功偉績,惠及天下蒼生,他的所作所為,將王氏家族的輝煌發展到了又一高度。

圖片來源於網絡:王導、司馬睿

三、王祥——「臥冰求鯉」的主人公

對於臥冰求鯉這個故事,應該可以說是人盡皆知吧,面對後娘的虐待,誰能不恨呢?但是王祥卻能以德報怨,不惜在天寒地凍的冰面上脫光衣服,用自己的體溫融化冰湖,沒想到過了一會兒冰面就化開了,兩條鯉魚從裂縫一躍而出。

後娘去世後王祥喪痛不已,一度需要用拐杖才能站起來。這般善良的的王祥,正是琅琊王氏家族的後人。

後人對王祥的評價是「繼母天下有,王祥天下無」,這般至善純真之人,當真是千百年來罕見。

而從他的所作所為也能看出來,他應該就是深受六字家訓的影響吧,真正做到了「心宜善」三字。

圖片來源於網絡:王祥臥冰求鯉

四、王羲之——舉世聞名的書法家

唐太宗曾對王羲之做出了這樣一個評價,「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從這短短數語之中就可以看出唐太宗對王羲之的欣賞。

細究王羲之這一生,所做的其他豐功偉績暫且不提,僅僅是他在書法上的造詣就造福了無數後人。他的書法風範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甚至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人都對王羲之心悅誠服而他的《蘭亭序》更是被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稱之為是「天下第一行書」。

實際上,王祥與王羲之有五代以內的關係,王羲之的曾祖父是王覽,而王覽與王祥則是親兄弟。可以說,王羲之作為王氏家族的後人,毫無疑問也為家族帶來了榮光。

圖片:王羲之畫像資料截圖

五、王邦直——至孝至善之人

古時的某些地區有這樣一個傳統的封建禮儀,父母去世後,子女為表對父母的養育之恩,需要一路上虔誠叩拜。王邦直的父親王鎬一生為官清廉,去世之後有無數學生為其焚香焚紙拜祭,而兒子王邦直更是做到了極致。

當時,王邦直護送父親的靈柩返鄉,一路邊走邊跪地叩首,整整兩千裡路,腳底不知磨出了多少大血泡,化膿發炎,而王邦直卻絲毫未曾喊苦喊累,傷口磨破了仍然接著走路,足可見他的孝心。

除了對父母孝順,對於天下百姓,王邦直更是以善心待之。當時,他被派遣到一個不毛之地,當地的老百姓窮苦不堪,官府部門也是窮困潦倒,工作人員總是不能按時收到俸祿,為此,王邦直自掏腰包為官府人員補發俸祿。

然而,這般善良之人,後來竟被誣陷罷官。但即使如此,王邦直也沒有放棄自我,反而是安心在家沿襲律學,用20年的時間編纂了《律呂正聲》一書。後來,這本書被收藏到國史館當中,可見此書的影響力。

圖片來源於網絡:王邦直人物簡介

六、結語

古往今來的大家族,想必大多沒有琅琊王氏這般繁榮吧,所出現的名人實在是太多,而王氏家族這「言宜慢,心宜善」的六字家訓,仔細研讀,的確是能給人帶來許多感悟。

總說言多必失,唯有放慢,仔細斟酌,這才能做到一言一語皆在理。保持一顆善良的心,不僅有助於他人,而且也是在為自己積福,這六字家訓,頗為有益。

萬貫家財總有散盡的一天,而這精神財富卻是用之不竭的,不知道王氏家族出現了這麼多有為之人,是不是都受了這六字的影響呢?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華夏第一顯赫望族的六字家訓,是哪六字?
    「言宜慢」這3個字,就是琅琊王氏家族的王吉從一位老人那兒得到的處世「秘笈」。 公元前77年,王吉從七品知縣調任昌邑王府中擔任五品中尉時,目睹昌邑王劉賀的荒淫無度,以及官場的溜須拍馬,鬱郁不得志。 幸遇一位老者,送了他3個字,從此他便在官場「遇難成祥」,一路官運亨通,成為朝廷重臣。
  • 打破「盛不過三代」定律,培養十代人才,曾國藩家族座右銘
    曾國藩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他有「中興第一」的好名字和「賣國賊」的壞名字。他的《曾國藩家書》卻受到那些鄙視他或欣賞他的人的高度讚揚。縱觀歷史,無論是商業還是官方,都無法逃脫「富不過三代,盛不過三代」的詛咒。
  • 香港第一望族何東家族富過三代的五個原因
    富不過三代!?事實證明,並非如此。
  • 宋丹丹前夫英達,家族代代出能人,憑什麼打破富不過三代魔咒?
    中國有一句俗語:"富不過三代",而這句話也如同一個魔咒,>歷史上的確少有富過三代,代代出能人的家族。但英斂之及他的後代卻告訴我們,過人的成就也是可以延續幾代的。英家實在當得上一句英才輩出,並且不難發現,他們在不同的領域都有所成就。英家在教育、報刊、翻譯、喜劇、導演甚至是運動領域都有人才。那麼,他們家族到底是憑藉什麼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真正做到代代出能人的呢?
  • 卻意外打破富不過三代魔咒
    中國有句俗話說得好,富不過三代!然而在美國卻有一個傳奇家族,如今已富過六代他就是洛克菲勒家族。第一代掌門人約翰·洛克菲勒是地球上的第一個億萬富翁,他是全球公認的"石油大王",由他開創的標準石油公司,曾經壟斷了美國80%的石油市場。
  • 富六代洛克菲勒傳世家訓:沒有體驗過不幸的人,反而是人生的不幸
    富六代洛克菲勒傳世家訓:沒有體驗過不幸的人,反而是人生的不幸最近在研讀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書信,學到了不少精闢的人生道理。雖然商人的逐利行為不符合我的基本信仰,但做人做事的道理很多,他說得很透徹。我們也可以看出,為什麼他的家族因為祖先的智慧而富了六代以上。他在生意上打敗了許多人,這使人們對他褒貶不一。他討厭別人說他愛錢。
  • 他定下的這三條家規裡,藏著家族富過六代的原因
    「窮不過三代,富也不過三代」!千百年來,這句古諺如魔咒一般被一次次印證,然而,晉商喬致庸的家族卻打破這一古諺:富了整整六代。 今天,喬致庸家族進入第九代後,其家族的生意早已經終結,此時其家族雖不及喬家大院裡時顯赫,卻也依舊紅火。
  • 卻意外打破富不過三代厄運
    卻意外打破富不過三代厄運。中國有句古話,叫「富不過三代」,然而在美國卻有一個傳奇家族,如今已富過六代,這就是聞名世界的洛克菲勒家族。洛克菲勒家族之所以能破掉「富不過三代」的命運,我個人認為在於第三代掌門人的做法,其次是創始人的理念定位。
  • 換6顆心臟的億萬富豪,其家族打破「富不過三代」魔咒,富了六代
    身為洛克菲勒家族的一員,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大衛把大通曼哈頓銀行(Chase Manhattan Bank),從資金二十億美元發展到資產淨值三十四億美元,遍布美國,成為世界第六大銀行。從第一代老約翰·洛克菲勒到第三代的戴維·洛克菲勒,家裡個個都是賺錢能手。今天我們就簡單說說洛克菲勒家族的老三代。老洛克菲勒是白手起家,靠石油打下的江山,創立標準石油公司,壟斷了美國90%的煉油業。
  • 富可敵國,打破「富不過三代」魔咒,揭秘洛克菲勒家族
    這個偉大的家族為何你能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古訓?
  • 富傳六代:洛克菲勒家族百年不衰的傳承秘籍,這6大家訓讓人敬佩
    我們可能都聽說過一句話,叫富不過三代。但這句話卻被一個家族給徹底顛覆了,這個家族誕生於19世紀的美國,一個極具神秘色彩的家族,現在這個家族已經富到了第六代。這便是美國的洛克菲勒家族。他實現了第一個夢想,並且所擁有的財富遠超這個數額。他是美國第一位億萬富翁,也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億萬富翁,他的資產換算到今天相當於四個比爾蓋茨,他同樣活到了97歲。家族財富傳承六代從未引發爭產。洛克菲勒家族創辦了世界名校芝加哥大學,洛克菲勒大學。
  • 洛克菲勒5條家訓,被李嘉誠奉為聖經,成王健林的枕邊讀物
    要問他具體有多有錢?他的個人總資產達到了十四億美元,相當於現在的三千多億美元,兩萬多億人民幣,就算現如今的首富,資產不到洛克菲勒的一半。比爾蓋茨曾說:「我心目中的賺錢英雄只有一個,那就是洛克菲勒,跟他同時代的人想比,洛克菲勒的錢是最不骯髒的。」
  • 關於財富的三個成語,分別是「豪不過三」「富不過六」「窮不過九」
    「豪不過三」「富不過六」「窮不過九」, 所以別看有些大家族靠著一個皇帝建功立業,迅速起勢,一旦新皇登基,也只能「告老還鄉」了!失去官職,也就意味著失去了權勢,就算之前的家族勢力多龐大,家族也會迅速敗落。從前的那些置業,也會被新權貴逐漸取代,這是遲早的事。 所謂「樹倒猢猻散」,豪門的敗落,幾乎是一夜之間的事,能撐過三代幾乎不太可能。
  • 戴維·洛克菲勒違背祖訓,寫下家族自傳,意外打破富不過三代厄運
    他是歷史上的第一個億萬富翁,是世界公認的"石油大王」。說到富翁,你大概會想到巴菲特,比爾蓋茨,馬雲,馬化騰這樣的人物。但在洛克菲勒的面前,這些人的財富頂多算個"中產"。2006年《福布斯》雜誌曾做過一個"美國歷史上15大富豪"排行榜。洛克菲勒排名第一 ,比爾蓋茨排名13 ,巴菲特是第15名。洛克菲勒家族有一個族規,就是他們家族的人不能出自傳!
  • 香港開埠第一任首富何東家族是如何富過三代的?
    富不過三代!?事實證明,並非如此。但真正能讓一個家族長久地富有下去,並不是富可敵國的家產,而是那些能讓子孫守住家業,不使其敗落的家訓。一要勤力,二要銀紙在手揸到實,千祈唔好跣手!——何東爵士家訓。一起來討論何東家族富過三代的原因。一,何東白手起家。何東16歲從香港皇仁中學畢業,後在姐夫蔡星南(怡和洋行買辦,何東長姐何柏顏嫁與其為妾。)提攜下,進入怡和洋行。
  • 如何破解「富不過三代」?《易經》中早有答案,只需記住1句話
    為此後人不無感慨地概括為"富不過三代"!有一代創,二代守,三代耗,四代敗的說法。這個是為什麼呢?家族千年興旺與"富不過三代",差距就在家風。《易經》中千古經典名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秧。"道出了其中奧秘!
  • 102歲貝聿銘去世: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家訓只有30個字
    兒子照著念起來:「今天,我和剛滿三歲的小兒子坐在公園裡,一隻麻雀落到我們面前,兒子問了我21遍『那是什麼?』,我就回答了他21遍,『那是一隻麻雀。』他每問一次,我都擁抱他一下,一遍又一遍,一點也不覺得煩,只是深感他的天真可愛……」老人的眼角漸漸露出了笑紋,仿佛又看到往昔的一幕。
  • 一個家族為何能連續富六代?洛克菲勒:那是因為一個「摳」字
    在巔峰時期,他曾壟斷了全美80%的煉油工業和90%的油管生意。《光榮與夢想》的作者威廉·曼徹斯特曾經打過這樣一個比方:如果說在美國富豪就是貴族,那麼洛克菲勒家族就是王室。儘管我們列舉了一些產業和數字,但能窺探到的也不過是冰山一角。
  • 你只知香港有李嘉誠,卻不知還有一個猶太人家族,真正的富過三代
    隨後又轉戰香港,他們成功建立歐亞商業王朝,嘉道理家族成為顯赫的富豪家族。米高·嘉道理是家族的第三代掌門人,目前擔任中電控股及香港上海大酒店主席之職。由於一貫的低調作風,這位有「香港電王」之稱的英籍猶太企業家並不經常出現在公眾的視線中。中國有句話說,富不過三代,而嘉道理家族則是打破了這一說法。1881年,艾利·嘉道理,獨自去香港發展。
  • 「窮不過三輩,富不過三代」,這句俗語有什麼依據?真相直指人心
    可有時我們卻忽略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好在古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他們總結出了一句俗語,用來警醒我們,那就是:"富不過三代"。《孟子·離婁章句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