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嘉賓
有待
「中國最具影響力」DJ、LavaRadio的聯合創始人
楊海崧
詩人、作家、知名搖滾樂隊P.K.14主唱
主持嘉賓
荔枝
未讀·藝術生活工作室主編
活動日期
2020年8月15日 15:00-17:00
活動地點
SKP RENDEZ-VOUS
活動地址
北京市朝陽區大望橋,北京SKP 4F
活動費用
免費
憑報名簡訊入場
報名方式
掃描下方二維碼或
點擊閱讀原文
進入報名頁面
參與現場互動,將有機會獲得
「今日美術館——鮑勃·迪倫藝術大展」 門票一張
微博一直播
@SKPRendezvous
無法到達現場的讀者,屆時請以直播形式觀看本次活動
「貓王解放了我們的身體,迪倫釋放了我們的思想。他擁有的遠見和才華,使他創作的流行歌曲能夠包含整個世界。他發明了一種新的流行歌手的發聲方式,突破了一張唱片所能達到的局限,並且永遠改變了搖滾樂的面貌。」
——美國著名搖滾歌手Bruce Springsteen
鮑勃·迪倫的一生創作了超過450首原創歌曲。這個數字以及它所揭示的卓爾不群的創作能力,足以讓鮑勃·迪倫驕傲地把許多同級別的時代偶像甩在身後。
他曾將自己形容為「傳達神靈感召的一個途徑」,以這種無法不令人嫉妒的表述方式,解釋自己如此高產的原因。但比數字更重要的是,鮑勃·迪倫還為我們貢獻了大量無法被時間磨損的經典之作。
「Like a Rolling Stone」、「A Hard Rain’s A-Gonna Fall」、「Just Like a Woman」、「Highway 61 Revisited」、「Blowin』 in the Wind」,這些關照社會情緒、體現深刻的人文關懷、歌詞中充滿詩意、意象豐富宛如小說的作品,集中體現了黑色幽默的卓越技巧,對社會與權威的批判,身份的求索,愛情及其方方面面,以及綁架我們精神的虛假信仰與解放我們的真理。這讓鮑勃·迪倫成為了羅伯特·謝爾頓口中「這個時代最本真的作者」。布魯斯·斯普林斯汀則告訴我們,鮑勃·迪倫創作的歌曲「能夠包含整個世界」。
鮑勃·迪倫詩詞化的創作,徹底改變了1960年代的音樂風格。不知是憑藉與生俱來的天賦,又或是命運使然,鮑勃·迪倫似乎總能走在流行音樂的最前沿,並在長達半個世紀的音樂歷程中始終保持這一超乎尋常的能力。
包括約翰·列儂和保羅·麥卡特尼在內,與他同時代的幾乎每一個歌手與音樂創作人都對他有所借鑑。而放眼整個華語文藝界,鮑勃·迪倫更是在不同領域的藝術家身上投下了巨大的影響。例如羅大佑、林懷民、竇唯、張楚,在他們的藝術風格中,都能捕捉到鮑勃·迪倫的痕跡。
然而對於鮑勃·迪倫本人,音樂只是他堪稱傳奇的人生的其中一個組成部分。或者不妨說,音樂只是他表達自我、釋放體內創作能量的方式之一。他還是一個如饑似渴的讀者,一個「垮掉的一代」的忠實擁躉,一個隨時都在寫作的詩人,以及一個不太為大眾所知的藝術家,並在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繪畫作品與裝置藝術。
「歌曲創作人」
「藝術家」
「超級明星」
「現場表演家」
「流行文化的標誌形象」
為鮑勃·迪倫貼上標籤似乎輕而易舉。與此同時,包括普立茲獎與諾貝爾文學獎在內,一次次文化與藝術領域的公共事件,也讓大眾對於鮑勃·迪倫的認知逐漸得到拓展。
但這一切似乎並不能概括鮑勃·迪倫如此廣泛的才華。這也正對應了為何鮑勃·迪倫對標籤是如此憎惡:「當人們認為我是這個或者那個的時候,在他們與我之間就已經產生了誤解。」而在諾貝爾文學獎將鮑勃·迪倫在公共領域的認知度推向頂點之後,關於他的創作、他藝術家的身份,以及他的言辭和人生中所展現的種種矛盾,顯然還有更多的問題待解。
鮑勃·迪倫如何在不同身份之間轉換,這些身份又是否會相互影響?從音樂到流行文化、從藝術到大眾話語譜系、從西方文化到華語世界,為什麼鮑勃·迪倫的影響力可以無處不在?
2020年8月15日15:00,在SKP RENDEZ-VOUS,我們特別邀請了獨立電臺主持人、爵士樂推廣人有待,音樂人楊海崧,以及未讀主編荔枝到場,講述各自眼中的鮑勃·迪倫。
張有待,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是國內外業界公認最具影響力的中國DJ,LavaRadio的聯合創始人。作為中國第一代致力於搖滾樂、爵士樂、電子樂傳播的電臺DJ,張有待的節目被認為「影響了一代人」,從最早的《午夜藍調》《新音樂雜誌》《人人都能彈吉他》《我的音樂生活》到如今的《爵士春秋》《舞曲時代》《搖滾戰國》。
超過二十年的電臺和俱樂部DJ經驗,以及豐富的活動策劃經驗,使得張有待成為中國年輕人心目中用音樂引領潮流的標誌性符號,其人生歷程也一直圍繞著音樂而走。
詩人、作家、搖滾樂隊主唱。 他擔任主唱的樂隊 P.K.14 被評價為「中國最好的後朋克樂隊」 「公認的對年輕的北京音樂場景最有影響的樂隊」。 他曾翻譯搖滾明星尼克·凱夫的文集《嘔吐袋之歌》,完美還原了作者陰鬱而充滿幻想的風格。
荔枝,未讀·藝術生活工作室主編,策劃圖書包括《如何聽爵士》《藝術通史》等。
《生活筆記,以及我們如何找到被拒絕的幻覺》
作者: 楊海崧
出版社:未讀·文藝家·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生活筆記,以及我們如何找到被拒絕的幻覺》是知名音樂人楊海崧對生活的書寫,全書共收錄此前從未出版過的105首詩,展現了105個意識碎片。他的詩歌極富音樂性與象徵性,帶有韻律的文字搭配一系列值得細細體味的意象,細膩而不失敏銳。在他筆下,現實與幻象交織,我們讀到了城市、街道 、某個氣味、某段回憶,也讀到了流逝的時間和隨時會到來的死亡。
《鮑勃·迪倫在紐約》
作者:[美]特德·羅素 / [美]克裡斯·默裡
譯者:李皖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掃碼購買 ↑
本書是特德•羅素關於鮑勃•迪倫的攝影集,與克裡斯•默裡合作出版,多洛萬作序。特德•羅素是美國頂尖攝影師,為眾多知名雜誌供圖。在機緣巧合下,羅素在20世紀60年代初,數度為日後蜚聲國際的鮑勃•迪倫拍下組照:在演出中、在公寓裡、在湯姆•潘恩公民權利獎頒獎現場上 ……這批照片此後沉眠了三十多年,其中一些從未公開發表,才最終收入此書,重見天日。
照片的拍攝,正值在紐約格林尼治村闖蕩的鮑勃•迪倫開始自己寫歌、嶄露頭角的起步時期。除了演出現場上口琴配吉他的經典造型,羅素更別具視角地攝下了迪倫在公寓中的日常生活:鞋也不脫地躺在床上悠然撥弄吉他,在打字機上敲打歌詞,與當時女友蘇西•羅託洛甜蜜互動,與友人一起練琴……在羅素精湛的抓拍下,照片展示了日後百變的迪倫極為本真自然的狀態,定格了他追逐音樂夢想、無所拘束的青春歲月,直觀地告訴人們一些撼動人心的歌曲很可能是在怎樣的精神狀態、怎樣的環境中孕育的,為未來大師鮑勃•迪倫這一青春生澀階段留下了最為珍貴的圖像記錄。有趣的是,部分照片的一角,還映入了迪倫房中懸掛的中國書法,顯露出迪倫對東方文化的好奇。對湯姆•潘恩公民權利獎頒獎現場的拍攝,則折射出了迪倫關注社會問題、獨立思考的一面。
除了出色的影像,羅素還在本書中記述了拍攝迪倫的奇妙機緣,回憶了他所見到的年輕迪倫。克裡斯•默裡則為羅素寫下小傳,記錄這位一流攝影師的成長之路,書中亦收錄了相關的珍貴照片。
《Bob Dylan : NYC 1961-1964 》
作者:Chris Murray
出版社:Rizzoli
↑ 掃碼購買 ↑
很多喜愛鮑勃·迪倫的人都有收藏過早期鮑勃的盜版專輯,其中有很多是60年代鮑勃次去紐約的未有公開過的攝影照片。在1961年尾,攝影師Ted Russell宣稱他是個聽到「一位未來之星即將發行他的個人首張專輯」作為一個自由攝影師,Russell為了尋找好的題材,他被紐約時代雜誌上的一位粗獷聲線的民謠歌手所吸引。Russell的題材是一個21歲的鮑勃·迪倫,一位大家都不知道的年輕民謠歌手,而Russell在1961年拍攝了鮑勃。鮑勃.迪倫是一扇了解歌手與歌詞作家的窗戶,之後鮑勃成為了美國偉大的音樂珍寶之一:本書包含了迪倫在一個迷你格林威治村公寓寫作與練習的照片;與女朋友SuzeRotolo一起交往的場景; 在Gerde民謠酒吧表演的場景。
本書是一本重要的關於鮑勃.迪倫早期的生活,創作編年史,也是迪倫粉絲,搖滾愛好者的一份美好的禮物。
《鮑勃·迪倫詩歌集 (1961-2012)》
作者:[美] 鮑勃·迪倫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掃碼購買 ↑
收錄鮑勃·迪倫逾半世紀創作生涯中31張經典專輯共369首作品
中英對照,精注詳註,兼顧英文歌詞的原汁原味與中文翻譯詩性之美;
創意包裝,搖滾美學:外包裝箱為六〇年代風格復古旅行箱,整箱含八冊詩集;每分冊為「薯片袋」式外包裝+口袋本詩集,以「薯片袋」這一有著強烈美式風格的創意包裝,我們試圖打破快消品與經典讀物的疆域,在消費主義的時代裡橫衝直撞,讓人與詩歌重新相遇。
60年代,六十年 I 一次黑膠·文學·藝術的衝撞
——鮑勃·迪倫 音·閱聯展
徹底改變了1960年代的不止有越戰,甘迺迪的遇刺,「垮掉的一代」文學,席捲整個西方世界的新文化運動,以及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邁出的一小步——還有鮑勃·迪倫(Bob Dylan)。作為歷史的60年代,已經被完整地保留在了鮑勃·迪倫如詩一般的歌曲之中。它們抵抗住了時間的磨損,以近乎於不朽的樣貌,成為了全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本月起,SKP RENDEZ-VOUS特別推出鮑勃·迪倫黑膠·書籍·藝術聯展,以此為起點,探索鮑勃·迪倫歌曲中的文學性、藝術性與詩意。
展期:2020年7月31日-8月20日
地址:北京SKP RENDEZ-VOUS
今日美術館——鮑勃·迪倫藝術大展
本次展覽囊括了鮑勃·迪倫
自1973年以來的6大不同藝術系列創作
涵蓋了手稿、繪畫、雕塑等超過140件真跡作品
Ⅰ書寫世界
「書寫世界」收錄了若干迪倫著名的歌詞,每幅作品均為鋼筆手寫,並配有石墨素描。它們展示了迪倫視覺藝術同歌曲創作的互動。在這位永遠改變了音樂和語言之間關係的藝術家的指揮下,鉛筆素描延續了這種過去與現在、凝固與流動的對話。
Ⅱ早期紙本作品
1966年7月29日在紐約上州伍德斯託克附近遭遇摩託車車禍後,鮑勃·迪倫決定中斷忙亂的巡演日程,暫做休整。在此期間他開始對繪畫產生興趣,於是在閒暇之時,他就會拿起手中的畫筆,記錄他眼中的世界。
Ⅲ填繪留白系列
1989-1992年間,鮑勃·迪倫在巡演美國、歐洲和亞洲的路上創作了一批速寫。後來,它們成集以《填繪留白》為名由蘭登書屋出版。儘管迪倫後續對這些速寫進行了多次回顧,並加以顏色及深入畫面,但「填繪留白系列」還是紮根於這些早期作品,描繪著旅途中轉瞬即逝的生活景象:肖像、地標,以及無名之地的安靜角落。
Ⅳ鐵藝
鮑勃·迪倫的家鄉以「鐵礦區」著稱,他的童年與工業為伴。安德魯·凱利在《情緒波動》中描繪到:「笨重的器械與勞作大軍往來於礦山之間;一車車鐵燧石和鏽色的赤鐵礦被運往鐵路沿線」。這些都是幼年迪倫眼中的情景——在這個世界裡,原材料和人造製品因為生產的必要性而聯結在一起。
Ⅴ紐奧良系列
「紐奧良系列」體現著鮑勃·迪倫對爵士樂的誕生之地——紐奧良的感情。這個坐落在61號公路最南端的城市是美國最著名的公路之一,也被稱為「藍調公路」,許多非裔美國音樂家為謀生奔波在這條路上。61號公路縱貫整個美國中部地區,經過迪倫的家鄉,直至美加邊境。公路與密西西比河平行,這條水路從紐奧良到孟菲斯,再從孟菲斯到芝加哥,承載著美國的音樂傳承。
Ⅵ平凡之路
「平凡之路」將美國風景徐徐展開在世人眼前,立意非凡。鮑勃·迪倫將用速寫、水彩和丙烯畫帶領大家踏上美國視覺之旅,在多數美國人司空見慣的地方找到其獨特之處。這一畫集充分體現了迪倫描繪美國地理風情的目標,以及「奔波在這塊土地上,心有所感,付諸筆墨」的宗旨。
展期:2020年7月25日-10月18日
地址:今日美術館二號館
(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蘋果社區4號樓 )
藝術、建築、文學、科技…更多系列活動在北京、西安兩地即將開啟
單場活動詳情請見後續推送的內容信息
我們會實時公布活動詳情及報名方式
/ 關於SKP RENDEZ-VOUS /
SKP RENDEZ-VOUS,一處包含新概念書店、時尚創意西餐、生活好物、藝術展演與文化沙龍的跨界組合。
她的構想始於書店、但不止於書店。她以全球視角尋覓文化、藝術、設計、生活方式等領域的最新動態,為野心勃勃的生活家、知食分子與時尚人士提供永不過時的創意與靈感。
長按識別二維碼
添加書店客服微信
加入RDV讀者交流群
/ RDV時間 /
時間永久地自我更新。
它不懼空間羈絆,
再造想像的疆域與視野的寬度,
永恆地指向未來。
在時間的流動中,
我們脫離沉悶的日常慣例,
滌蕩心靈,回歸「此時此刻」,
由此邁向生活永不停滯的旅途。
北京SKP店
朝陽區大望橋 北京SKP 4F
010-85952539/85952579
SKP-S店
朝陽區建國路86號 SKP-S 2F
010-87955088
西安SKP店
碑林區長安北路261號 西安SKP 9~10F
029-83699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