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詩人?還是藝術家?其實都不足以定義鮑勃·迪倫,因為,他是一個書寫世界的人。
《環球》雜誌記者/劉娟娟
按照中國傳統的虛歲算,鮑勃·迪倫今年80高齡了。這位耄耋老人,作為民謠歌手享譽世界半個多世紀,4年前以諾貝爾文學獎之殊榮驚詫眾人,如今又向世人展露了他的另一身份——藝術家。
夏秋時節,《鮑勃·迪倫藝術大展》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迎接音樂迷與藝術愛好者,展覽將持續到10月18日。展覽以「書寫世界」「早期作品」「填繪留白」「鐵藝」「紐奧良」「平凡之路」6大主題,將鮑勃·迪倫的成長曆程與創作脈絡串聯起來,參觀者能看到他的畫作、手稿、鐵藝裝置、影像記錄等,以及他一直在用的一把吉他。
恍惚間,不知該如何定義鮑勃·迪倫——音樂家?詩人?還是藝術家?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個「在風中飄」的鮑勃·迪倫,輪廓變得更清晰了。
書寫世界的人
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鮑勃·迪倫創作了600多首歌曲,唱出了人世間的愛情、哲學、政治等議題。近年來,他在回顧這些歌曲時,選擇了他認為比較重要的一些曲目,將歌詞用鋼筆整齊地抄寫在紙上,並搭配一幅鉛筆素描。展覽展出了幾十套這樣的作品,該部分主題為「書寫世界」。
《給伍迪的歌》是他1961年發行的首張專輯《鮑勃·迪倫》中收錄的兩首原創歌曲之一,此曲是向他的藝術和精神啟蒙老師伍迪·格思裡致敬,同時也是告別——年輕的鮑勃·迪倫即將超越格思裡對他的影響,形成自己名垂史冊的獨特風格。鮑勃·迪倫為這首歌所繪的素描,並不是格思裡的形象,而是意氣風發的路易十四。由此可見,他為歌曲手稿搭配的素描並非完全表現歌詞內容,而是有其他思考及深意。
在創作於1975年的歌曲《颶風》中,鮑勃·迪倫為被控謀殺而入獄的黑人拳擊手「颶風」魯賓·卡特發聲,認為種族歧視與偏見是卡特被定罪的肇因。1988年,針對卡特的謀殺指控被撤銷,歌曲《颶風》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覷。而鮑勃·迪倫為這首歌所配的素描,是他曾經畫的一個獄中黑人形象,並非卡特,放在一起是因為彼此有關聯——卡特是眾多遭受種族歧視與偏見的黑人中的一個。
人們熟知的《答案在風中飄》,被視為美國民權運動的「聖曲」。音樂歷史學家湯姆·皮艾撒說,「歌詞圍繞一系列問題展開,求索在充滿危險的世界和正義缺失的社會中生而為人的意義。這些問題一直沒有答案。這一點很早就把迪倫和同代人區別開來,包括那些才華橫溢的同代人。」鮑勃·迪倫為這首歌配的素描是兩個人在一架正在發射的火炮旁,一人捂住雙耳,一人舉起雙手。此中深意也「在風中飄」,觀者自有解讀。
「書寫世界」所收錄的歌詞,有的進行了微調,有的則是完全重寫,這是鮑勃·迪倫對自己歌曲作品反覆審視的結果。事實上,在現場演出中,他也經常對歌曲做出新的演繹。對文字的苛求,是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該有的素養。
諾貝爾文學獎給鮑勃·迪倫的頒獎詞是:「在偉大的美國傳統歌曲中注入新的詩意表達。」無論音樂、詩歌,還是繪畫,都是他「書寫世界」的手段,表達想像力的出口。音樂家?詩人?還是藝術家?其實都不足以定義鮑勃·迪倫,因為,他是一個書寫世界的人。
叛逆與純真
一個小展廳裡,中間一面牆的大屏幕上播放著《地下鄉愁藍調》的MV,年輕的鮑勃·迪倫手中拿著厚厚一疊提詞卡,伴隨歌曲一張張地扔掉,背景裡詩人艾倫·金斯伯格和音樂家鮑勃·紐沃斯在交談;旁邊一面牆上,64張提詞卡整齊排列著,它們是鮑勃·迪倫為展覽重新寫的。時至今天,翻提詞卡這個動作還會出現在當代音樂人的MV裡。
《地下鄉愁藍調》是鮑勃·迪倫對上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文化和政治動蕩的總結,「離那些拿著消防水帶的人遠點」是在說民權運動,「失敗了就去參軍吧」講的是越南戰爭。他的歌曲往往在體現社會關懷的同時具有叛逆精神。在《地下鄉愁藍調》的MV中,一開始,歌曲唱到哪裡,提詞卡就翻到哪一張,慢慢地,翻卡速度變得跟不上歌曲速度,提詞卡上也開始出現雙關語和拼寫錯誤(如success拼成suckcess),這個叛逆的年輕人不苟言笑地將全部提詞卡翻完,然後走開。
叛逆的鮑勃·迪倫,曾經輟學、吸毒,性格還有些孤僻。而這個叛逆者的內心卻住著一個純真的孩子。這個孩子成長於明尼蘇達州一個鐵礦區,童年伴隨「笨重的器械與勞作大軍往來於礦山之間;一車車鐵燧石和繡色的赤鐵礦被運往鐵路沿線」。鐵,成了牽絆他一生的「玫瑰花蕾」。在展覽的「鐵藝」系列部分,可以看到他用廢舊的鐵條、馬蹄鐵、齒輪、扳手、鏈條等焊接而成的壁掛、屏風、奶箱、桌椅等等,裝飾性與實用性兼具。
鐵路更是鮑勃·迪倫童年記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展覽的「填繪留白」系列中,可以看到一張張版畫以不同色彩呈現著同一個畫面:筆直的鐵軌伸向遠方,盡頭是漫天彩霞、藍色晴空或烏雲密布,房屋與樹木靜列在鐵軌兩側。鐵路系列版畫於2007年首展,而2017年鮑勃·迪倫還在用不同的顏色對其進行再創作。「我從小就見到、聽到火車經過,它們總能給我安全感……遠處傳來的火車聲響讓我覺得像是在家裡,從未失去什麼,身處平地,從未陷入險境,一切都恰到好處。」
平凡之路
鮑勃·迪倫的藝術之路,緣起於1966年夏天的一場車禍。那是他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在休養期間,他不僅擺脫了毒癮,還拿起了畫筆進行創作。在半個多世紀的繪畫生涯裡,鐵路是他的「母題」,而公路是他取之不盡的創作題材。
鮑勃·迪倫每年保持著將近100場演出,可以說是一直行走在路上。主展廳入口處的一個小房間模擬了「CAFE WHA?」小酒吧——年輕的鮑勃·迪倫初到紐約格林尼治村第一個登臺表演的地方,大屏幕上循環播放著1963年《答案在風中飄》的現場演出視頻,角落裡放著他迄今一直在使用的吉他。展廳出口樓梯拐角處的牆上,密密麻麻寫滿了他從1975到2019年的演出場次。展覽的最後一個主題「平凡之路」系列,正是他將巡演途中所見所感付諸筆墨。
在永遠沒有盡頭的美國公路上,鮑勃·迪倫捕捉到了破敗的汽車旅館、孤獨的甜甜圈店、廢棄的遊樂場、屹立的廣告牌、車水馬龍的酒店窗外等元素,以及那一條條「無盡公路」。
與鐵路系列類似,鮑勃·迪倫的公路主題畫作,通常也是一條公路伸向遠方,盡頭是綿延的山丘或荒涼的紀念碑谷,道路兩旁亦是荒涼景象。他熟悉這個國家的公路、城中街道和偏僻小徑。
因為一直行走在路上,鮑勃·迪倫將畫具放在他巡演所乘坐的保姆車裡,每每被途中兩側景致觸發靈感,他就讓司機停車,然後下來畫畫。此外,他還有很多作品是在酒店裡完成的,比如「書寫世界」中的一些手稿和素描,這也是為什麼那些歌詞是抄寫在類似酒店便箋的紙上。
「平凡之路」系列還有一組鮑勃·迪倫2019年完成的作品,共24張畫作,表達了他心目中的美國全貌:從白天到黑夜,從鄉村到城市,從沙漠到海灘,公路、大橋、火車、仙人掌、小店、廣告牌……「平凡之路」上的所見,便是美國生活的真髓。
「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被稱為真正的人?」對於鮑勃·迪倫在《答案在風中飄》裡提出的這一「終極之問」,當他走過那些「平凡之路」,應該已經找到答案了吧?
來源:2020年8月19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7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