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迪倫的答案

2020-12-25 新華網客戶端

  音樂家?詩人?還是藝術家?其實都不足以定義鮑勃·迪倫,因為,他是一個書寫世界的人。

《環球》雜誌記者/劉娟娟

  按照中國傳統的虛歲算,鮑勃·迪倫今年80高齡了。這位耄耋老人,作為民謠歌手享譽世界半個多世紀,4年前以諾貝爾文學獎之殊榮驚詫眾人,如今又向世人展露了他的另一身份——藝術家。

  夏秋時節,《鮑勃·迪倫藝術大展》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迎接音樂迷與藝術愛好者,展覽將持續到10月18日。展覽以「書寫世界」「早期作品」「填繪留白」「鐵藝」「紐奧良」「平凡之路」6大主題,將鮑勃·迪倫的成長曆程與創作脈絡串聯起來,參觀者能看到他的畫作、手稿、鐵藝裝置、影像記錄等,以及他一直在用的一把吉他。

  恍惚間,不知該如何定義鮑勃·迪倫——音樂家?詩人?還是藝術家?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個「在風中飄」的鮑勃·迪倫,輪廓變得更清晰了。

書寫世界的人

  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鮑勃·迪倫創作了600多首歌曲,唱出了人世間的愛情、哲學、政治等議題。近年來,他在回顧這些歌曲時,選擇了他認為比較重要的一些曲目,將歌詞用鋼筆整齊地抄寫在紙上,並搭配一幅鉛筆素描。展覽展出了幾十套這樣的作品,該部分主題為「書寫世界」。

  《給伍迪的歌》是他1961年發行的首張專輯《鮑勃·迪倫》中收錄的兩首原創歌曲之一,此曲是向他的藝術和精神啟蒙老師伍迪·格思裡致敬,同時也是告別——年輕的鮑勃·迪倫即將超越格思裡對他的影響,形成自己名垂史冊的獨特風格。鮑勃·迪倫為這首歌所繪的素描,並不是格思裡的形象,而是意氣風發的路易十四。由此可見,他為歌曲手稿搭配的素描並非完全表現歌詞內容,而是有其他思考及深意。

  在創作於1975年的歌曲《颶風》中,鮑勃·迪倫為被控謀殺而入獄的黑人拳擊手「颶風」魯賓·卡特發聲,認為種族歧視與偏見是卡特被定罪的肇因。1988年,針對卡特的謀殺指控被撤銷,歌曲《颶風》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覷。而鮑勃·迪倫為這首歌所配的素描,是他曾經畫的一個獄中黑人形象,並非卡特,放在一起是因為彼此有關聯——卡特是眾多遭受種族歧視與偏見的黑人中的一個。

  人們熟知的《答案在風中飄》,被視為美國民權運動的「聖曲」。音樂歷史學家湯姆·皮艾撒說,「歌詞圍繞一系列問題展開,求索在充滿危險的世界和正義缺失的社會中生而為人的意義。這些問題一直沒有答案。這一點很早就把迪倫和同代人區別開來,包括那些才華橫溢的同代人。」鮑勃·迪倫為這首歌配的素描是兩個人在一架正在發射的火炮旁,一人捂住雙耳,一人舉起雙手。此中深意也「在風中飄」,觀者自有解讀。

  「書寫世界」所收錄的歌詞,有的進行了微調,有的則是完全重寫,這是鮑勃·迪倫對自己歌曲作品反覆審視的結果。事實上,在現場演出中,他也經常對歌曲做出新的演繹。對文字的苛求,是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該有的素養。

  諾貝爾文學獎給鮑勃·迪倫的頒獎詞是:「在偉大的美國傳統歌曲中注入新的詩意表達。」無論音樂、詩歌,還是繪畫,都是他「書寫世界」的手段,表達想像力的出口。音樂家?詩人?還是藝術家?其實都不足以定義鮑勃·迪倫,因為,他是一個書寫世界的人。

叛逆與純真

  一個小展廳裡,中間一面牆的大屏幕上播放著《地下鄉愁藍調》的MV,年輕的鮑勃·迪倫手中拿著厚厚一疊提詞卡,伴隨歌曲一張張地扔掉,背景裡詩人艾倫·金斯伯格和音樂家鮑勃·紐沃斯在交談;旁邊一面牆上,64張提詞卡整齊排列著,它們是鮑勃·迪倫為展覽重新寫的。時至今天,翻提詞卡這個動作還會出現在當代音樂人的MV裡。

  《地下鄉愁藍調》是鮑勃·迪倫對上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文化和政治動蕩的總結,「離那些拿著消防水帶的人遠點」是在說民權運動,「失敗了就去參軍吧」講的是越南戰爭。他的歌曲往往在體現社會關懷的同時具有叛逆精神。在《地下鄉愁藍調》的MV中,一開始,歌曲唱到哪裡,提詞卡就翻到哪一張,慢慢地,翻卡速度變得跟不上歌曲速度,提詞卡上也開始出現雙關語和拼寫錯誤(如success拼成suckcess),這個叛逆的年輕人不苟言笑地將全部提詞卡翻完,然後走開。

  叛逆的鮑勃·迪倫,曾經輟學、吸毒,性格還有些孤僻。而這個叛逆者的內心卻住著一個純真的孩子。這個孩子成長於明尼蘇達州一個鐵礦區,童年伴隨「笨重的器械與勞作大軍往來於礦山之間;一車車鐵燧石和繡色的赤鐵礦被運往鐵路沿線」。鐵,成了牽絆他一生的「玫瑰花蕾」。在展覽的「鐵藝」系列部分,可以看到他用廢舊的鐵條、馬蹄鐵、齒輪、扳手、鏈條等焊接而成的壁掛、屏風、奶箱、桌椅等等,裝飾性與實用性兼具。

  鐵路更是鮑勃·迪倫童年記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展覽的「填繪留白」系列中,可以看到一張張版畫以不同色彩呈現著同一個畫面:筆直的鐵軌伸向遠方,盡頭是漫天彩霞、藍色晴空或烏雲密布,房屋與樹木靜列在鐵軌兩側。鐵路系列版畫於2007年首展,而2017年鮑勃·迪倫還在用不同的顏色對其進行再創作。「我從小就見到、聽到火車經過,它們總能給我安全感……遠處傳來的火車聲響讓我覺得像是在家裡,從未失去什麼,身處平地,從未陷入險境,一切都恰到好處。」

平凡之路

  鮑勃·迪倫的藝術之路,緣起於1966年夏天的一場車禍。那是他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在休養期間,他不僅擺脫了毒癮,還拿起了畫筆進行創作。在半個多世紀的繪畫生涯裡,鐵路是他的「母題」,而公路是他取之不盡的創作題材。

  鮑勃·迪倫每年保持著將近100場演出,可以說是一直行走在路上。主展廳入口處的一個小房間模擬了「CAFE WHA?」小酒吧——年輕的鮑勃·迪倫初到紐約格林尼治村第一個登臺表演的地方,大屏幕上循環播放著1963年《答案在風中飄》的現場演出視頻,角落裡放著他迄今一直在使用的吉他。展廳出口樓梯拐角處的牆上,密密麻麻寫滿了他從1975到2019年的演出場次。展覽的最後一個主題「平凡之路」系列,正是他將巡演途中所見所感付諸筆墨。

  在永遠沒有盡頭的美國公路上,鮑勃·迪倫捕捉到了破敗的汽車旅館、孤獨的甜甜圈店、廢棄的遊樂場、屹立的廣告牌、車水馬龍的酒店窗外等元素,以及那一條條「無盡公路」。

  與鐵路系列類似,鮑勃·迪倫的公路主題畫作,通常也是一條公路伸向遠方,盡頭是綿延的山丘或荒涼的紀念碑谷,道路兩旁亦是荒涼景象。他熟悉這個國家的公路、城中街道和偏僻小徑。

  因為一直行走在路上,鮑勃·迪倫將畫具放在他巡演所乘坐的保姆車裡,每每被途中兩側景致觸發靈感,他就讓司機停車,然後下來畫畫。此外,他還有很多作品是在酒店裡完成的,比如「書寫世界」中的一些手稿和素描,這也是為什麼那些歌詞是抄寫在類似酒店便箋的紙上。

  「平凡之路」系列還有一組鮑勃·迪倫2019年完成的作品,共24張畫作,表達了他心目中的美國全貌:從白天到黑夜,從鄉村到城市,從沙漠到海灘,公路、大橋、火車、仙人掌、小店、廣告牌……「平凡之路」上的所見,便是美國生活的真髓。

  「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被稱為真正的人?」對於鮑勃·迪倫在《答案在風中飄》裡提出的這一「終極之問」,當他走過那些「平凡之路」,應該已經找到答案了吧?

來源:2020年8月19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7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

相關焦點

  • 鮑勃·迪倫的缺席,「答案在風中飄蕩」
    鮑勃·迪倫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是美國流行樂壇最有影響力的領軍人物之一,被視為上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的代言人,其創作的《答案在風中飄》等歌曲曾在美國反戰抗議和民權運動中廣泛傳唱。  鮑勃·迪倫沒有出現。他本人也說,他花了兩周時間才確認自己真的得獎。他接受獎項,但因已有其他安排不能前去領獎。「我的精神與頒獎典禮同在,」迪倫在事先撰寫好的獲獎感言上這樣說。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我從未想像過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 「答案在風中飄蕩」 鮑勃·迪倫的歌詞可以當做詩來讀
    鮑勃·迪倫被《時代》雜誌選入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100人名單,他影響的音樂人中有尼爾·楊、大衛·鮑依、婁·裡得、布魯斯·斯普林斯丁、約翰·列儂等等。鮑勃·迪倫不僅改變了搖滾樂的歷史,也影響了無數音樂領域之外的人。 2004年,《滾石》雜誌評選出史上最偉大的500首歌,鮑勃·迪倫的《Like a rolling stone》名列首位,這首歌被引申為一種搖滾精神,一種生活態度。
  • 答案在風中飄揚 鮑勃·迪倫:音樂人、反抗者與先知
    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推遲至10月13日北京時間晚上7時揭曉,說明評委們意見不一致、爭奪激烈,瑞典學院最後把諾獎授予美國音樂家、詩人鮑勃·迪倫完全出乎大家預料,村上春樹再次與諾獎失之交臂。作為諾獎的最大冷門,迪倫獲獎比之2004年先鋒作家、戲劇家耶利內克獲獎更具戲劇性。
  • 沒方向時,你是否還記得鮑勃·迪倫寫的那首「答案在風中飄揚」
    我的朋友,答案在隨風飄蕩。答案在隨風飄蕩。一座山要生存多少年才能被衝進海洋?一個民族要生存多久才能獲得自由?一個人要扭多少次頭還是假裝看不見?一個人要抬多少次頭才能看清天空?一個人要長多少耳朵才能聽見人們哭泣?要死多少人才會知道太多的人已死去?
  • 鮑勃·迪倫偉大在哪裡?
    可是,答案在哪裡?當我第一次聽鮑勃·迪倫的《Blowing in the wind》(即《答案在風中飄揚》)時,我已離開了那棟教學樓,甚至離開了那座城市。我也不再相信羅大佑,因為我知道自己乃至自己這代人,都不會是未來的主人翁。至於那些疑問,答案還在風中飄嗎?我曾相信過。但又過了許多年,當我步入中年,便知人生弔詭之處:你的疑問越來越多,有答案的卻越來越少。
  • 音樂人生丨鮑勃·迪倫,Blowin' In The Wind (答案在風中飄揚),走向諾貝爾獎的鄉村民謠!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朋友,答案在風中飄蕩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答案在風中飄蕩Yes, 'How many years can a mountain exist一座山峰要屹立多久Before it is washed
  • 鮑勃·迪倫的新歌來得正是時候
    這首歌時長長達近17分鐘,據說在製作時,負責人曾問鮑勃·迪倫是否有精簡版,得到的回答卻是,「這就是精簡版」。除此之外,網上並沒有更多關於這首歌的信息。熟悉鮑勃·迪倫的人知道,他的風格一貫如此,一如他通常以月為頻率更新的推文,演唱會上和觀眾惜字如金的互動。但這並不影響鮑勃·迪倫的作品被懂他的人傳誦。
  • 鮑勃·迪倫:最熟悉的陌生人
    其實,直到現在,在中國,鮑勃·迪倫仍然還是一種小眾的存在,他的幽深與憤怒,的確是搖滾的屬性,同時也是詩的屬性。 2011年,是鮑勃·迪倫第一次在中國開演唱會。作為神一般的存在,他曾在樂壇掀起過一陣旋風。當時,時任本報記者王俊曾前往香港觀看了他的演唱會,並撰文探討鮑勃·迪倫到來的文化意義。如今看來對我們理解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鮑勃·迪倫亦頗有裨益。
  • 鮑勃·迪倫:一個解構的神話
    這些以民謠為精神故鄉的樂迷,早已在心中建構出「鮑勃·迪倫」這個形象理應代表的語義,因此他們將迪倫向搖滾的轉身視為無法原諒的背叛。大眾在幾乎與瀆神性質相近的時代浪潮中造起了新的神,又想將他掀倒在地。「猶大!」人群中爆發出那聲音樂史上著名的怒吼。
  • 傳奇鮑勃·迪倫|201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當地時間13日揭曉,美國音樂人鮑勃·迪倫獲獎。授獎詞評價他「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歌形式」。▲鮑勃·迪倫(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
  • 意外 歌手獲得了2016諾貝爾文學獎 鮑勃·迪倫的來頭有多大?
    △ 年輕時的鮑勃·迪倫鮑勃·迪倫(Bob Dylan)生於1941年5月24日,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是一位美國唱作人、藝術家和作家。△ 鮑勃·迪倫的回憶錄《像一塊滾石》2006年,憑藉回憶錄《像一塊滾石》,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 鮑勃·迪倫的偉大,在於早已超越詩歌本身的表達
    當我第一次聽鮑勃·迪倫的《Blowing in the wind》(即《答案在風中飄揚》)時,我已離開了那棟教學樓,甚至離開了那座城市。至於那些疑問,答案還在風中飄嗎?我曾相信過。但又過了許多年,當我步入中年,便知人生弔詭之處:你的疑問越來越多,有答案的卻越來越少。《答案在風中飄揚》同樣也在提問,結果也無不同。我生也晚,未曾經歷那個左翼運動席捲全球的60年代。但有時亦覺得幸運,因為若是身在局中,註定也是時代的炮灰,何況那時的中國恰恰活在世界之外。站在當下回望歷史,大時代裡的幸運兒終究是少數,即使他們攬盡了大多數風光。
  • 鮑勃·迪倫:永遠站在你的想像背面
    鮑勃·迪倫,2016年10月13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你大概聽過《答案在風中飄》、《暴雨將至》,或者《勞動者藍調二號》,詩人艾倫·金斯堡形容這些歌詞為,「一串串燦爛奪目的意象」。……答案啊,飄在茫茫的風中……2016年10月13日,75歲鮑勃·迪倫殺出重圍獲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但這對熟悉迪倫的人來說,似乎並不稀奇。1997年8月,在美國詩人艾倫·金斯伯格等人的大力舉薦下,Bob Dylan被正式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其提名理由是:「雖然他(迪倫)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 鮑勃·迪倫,吟唱之上有詩歌
    北京時間10月13日19時,瑞典文學院宣布美國民謠歌手鮑勃·迪倫獲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這一消息顯然讓人們有些錯愕。在Ladbrokes和Unibet兩家著名博彩網站的賠率榜上,並沒有人注意到鮑勃·迪倫的名字——儘管這位詩人歌手自1996年起,已數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歌手?詩人?
  • 諾貝爾獎得主至今聯繫不上 鮑勃·迪倫太低調
    最近關於鮑勃·迪倫(Bob Dylan)拒絕接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在各界快速傳播著,後來被證實是惡搞式的洋蔥新聞。不過瑞典皇家學院一直沒能聯繫上鮑勃·迪倫本人,據英國衛報17日報導,經過多次的聯繫後,皇家學院已經放棄聯繫,學院的常務秘書Sara Danius表示,他們相信鮑勃·迪倫一定會在年底的頒獎典禮上出現。
  • 鮑勃·迪倫為什麼要賣全部歌曲版權
    環球音樂集團近日宣布,將購買美國音樂人鮑勃·迪倫全部歌曲版權,鮑勃·迪倫60年來創作的全部600多首歌曲版權將永久歸環球音樂所有,其中包括《答案在風中飄》《像一塊滾石》等經典作品。今年3月27日,鮑勃·迪倫在其官方社交平臺發布了新歌《最卑鄙的謀殺》。鮑勃·迪倫最近的一張創作錄音室專輯,是2012年為紀念首張專輯發表50周年發行的《暴風雨》。60年來,鮑勃·迪倫創作了600多首歌曲,迄今已被錄製了6000多次、被無數個國家的音樂人傳唱。環球音樂在聲明中表示,這筆交易「是本世紀乃至史上最重大」音樂發行事件。
  • 撕開薯片袋,詩人們朗誦鮑勃·迪倫
    于堅、西川、陳黎三位詩人,汪峰、周雲蓬、莫西子詩、王壹四位音樂人,郝舫、史航、王小峰、金小鳳四位作家/媒體人匯聚一堂,他們一起來到77劇場舉行參加這場名為 「來,我們一起鮑勃·迪倫!」 的文化沙龍。橫跨幾個領域的嘉賓暢談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鮑勃·迪倫對文學界與音樂界的影響。沙龍橫跨下午和晚間兩場,主持人金小鳳戲稱其為「最像音樂節的讀詩會」。
  • 鮑勃·迪倫研究學者:幾乎沒人預測到他會獲諾獎
    得知鮑勃·迪倫獲得2016諾貝爾文學獎,維也納大學英文系教授尤金·巴拿赫(Eugen Banauch)完全驚呆了——儘管鮑勃·迪倫在19年前就已是諾獎提名人,而尤金·巴拿赫還是鮑勃·迪倫的歌迷。但是轉而一想,尤金·巴拿赫說自己深深體悟到這次諾獎結果的暗示:「歌曲本身就可以被看成是一類文學。」尤金·巴拿赫對鮑勃·迪倫進行了多年文化研究。
  •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陣容如此豪華
    今年夏天京城最受矚目的展覽之一,就是鮑勃·迪倫藝術大展。經過展覽延期後,今日美術館宣布鮑勃·迪倫藝術大展將於7月25日正式開放。在展覽開放前夕,主辦方公布了展覽看點,展覽囊括了鮑勃·迪倫自1973年以來的6大不同藝術系列創作,涵蓋了手稿、繪畫、雕塑等超過140件真跡作品,將在今夏為觀眾帶來一次豐富的鮑勃·迪倫藝術盛宴。一起先睹為快!
  • 鮑勃·迪倫:繪畫讓我發現更為純淨的世界
    展場入口大量的鮑勃·迪倫雜誌封面招貼。今日美術館希冀藉由這樣一種帶有情感傳遞的方式,延續對鮑勃·迪倫的研究與探討,激勵每一個認真傾聽生活的人,從此埋下蓬勃生長的思想火種。圖為限量版黑膠唱片贈予現場。毫無疑問的是,在二十世紀的文化史上,鮑勃·迪倫一直是無法被忽略的名字。圖為「鮑勃·迪倫藝術大展」展覽現場。